MySQL变量参数

一、有关请求连接的变量参数

1、max_connections

max_connections 是指MySql的最大连接数,如果服务器的并发连接请求量比较大,建议调高此值,以增加并行连接数量,当然这建立在机器能支撑的情况下,因为如果连接数越多,介于MySql会为每个连接提供连接缓冲区,就会开销越多的内存,所以要适当调整该值,不能盲目提高设值。可以过'conn%'通配符查看当前状态的连接数量,以定夺该值的大小。MySQL服务器允许的最大连接数16384查看系统当前最大连接数:show variables like 'max_connections';

Max_used_connections它是指从这次mysql服务启动到现在,同一时刻并行连接数的最大值。它不是指当前的连接情况,而是一个比较值。如果在过去某一个时刻,MYSQL服务同时有1000个请求连接过来,而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这么大的并发请求时,则Max_used_connections=1000。

通过SHOW STATUS LIKE '%Connections%' 查看 MySQL服务器过去的最大连接数Max_used_connections。

比较理想的设置是:Max_used_connections / max_connections * 100% ≈ 85% 最大连接数占上限连接数的85%左右,如果发现比例在10%以下,MySQL服务器连接上线就设置得过高了。

2、back_log 

 back_log值指出在MySQL暂时停止回答新请求之前的短时间内多少个请求可以被存在堆栈中。也就是说,如果MySql的连接数据达到max_connections时,新来的请求将会被存在堆栈中,以等待某一连接释放资源,该堆栈的数量即back_log,如果等待连接的数量超过back_log,将不被授予连接资源。  

将会报: unauthenticated user | xxx.xxx.xxx.xxx | NULL | Connect | NULL | login | NULL 的待连接进程时.

back_log值不能超过TCP/IP连接的侦听队列的大小。若超过则无效,查看当前系统的TCP/IP连接的侦听队列的大小命令:cat /proc/sys/net/ipv4/tcp_max_syn_backlog目前系统为1024。对于Linux系统推荐设置为小于512的整数。

查看mysql 当前系统默认back_log值,命令:show variables like 'back_log'; 查看当前数量

3、max_user_connections

max_user_connections是指每个数据库用户的最大连接。针对某一个账号的所有客户端并行连接到MYSQL服务的最大并行连接数。简单说是指同一个账号能够同时连接到mysql服务的最大连接数。设置为0表示不限制。目前默认值为:0不受限制。

4、wait-timeout 和 interactive_timeout

wait-timeout:MySQL客户端的数据库连接闲置最大时间值。说得比较通俗一点,就是当你的MySQL连接闲置超过一定时间后将会被强行关闭。MySQL默认的wait-timeout  值为8个小时,可以通过命令show variables like 'wait_timeout'查看结果值;。设置这个值是非常有意义的,比如你的网站有大量的MySQL链接请求(每个MySQL连接都是要内存资源开销的 ),由于你的程序的原因有大量的连接请求空闲啥事也不干,白白占用内存资源,或者导致MySQL超过最大连接数从来无法新建连接导致“Too many connections”的错误。在设置之前你可以查看一下你的MYSQL的状态(可用show full processlist),如果经常发现MYSQL中有大量的Sleep进程,则需要 修改wait-timeout值了。

interactive_timeout:服务器关闭交互式连接前等待活动的秒数。交互式客户端定义为在mysql_real_connect()中使用CLIENT_INTERACTIVE选项的客户端。

wait_timeout:服务器关闭非交互连接之前等待活动的秒数。在线程启动时,根据全局wait_timeout值或全局 interactive_timeout值初始化会话wait_timeout值,取决于客户端类型(mysql_real_connect()的连接选项CLIENT_INTERACTIVE定义).这两个参数必须配合使用。否则单独设置wait_timeout无效。

5、skip-name-resolve

skip-name-resolve,默认被注释掉,没有该参数。skip-name-resolve:禁止MySQL对外部连接进行DNS解析,使用这一选项可以消除MySQL进行DNS解析的时间。但需要注意,如果开启该选项,则所有远程主机连接授权都要使用IP地址方式,否则MySQL将无法正常处理连接请求!

6、skip-networking

skip-networking,默认被注释掉。没有该参数。skip-networking建议被注释掉,不要开启。

开启该选项可以彻底关闭MySQLTCP/IP连接方式,如果WEB服务器是以远程连接的方式访问MySQL数据库服务器则不要开启该选项!否则将无法正常连接!

二、全局缓存变量参数

启动MySQL时就要分配并且总是存在的全局缓存。目前有: key_buffer_sizeinnodb_buffer_pool_sizeinnodb_additional_mem_pool_sizeinnodb_log_buffer_sizequery_cache_size

1、key_buffer_size

 key_buffer_size是用于索引块的缓冲区大小,增加它可得到更好处理的索引(对所有读和多重写),对MyISAM(MySQL表存储的一种类型,可以百度等查看详情)表性能影响最大的一个参数。如果你使它太大,系统将开始换页并且真的变慢了。严格说是它决定了数据库索引处理的速度,尤其是索引读的速度。对于内存在4GB左右的服务器该参数可设置为256M384M。通过检查状态值Key_read_requests和Key_reads,可以知道key_buffer_size设置是否合理。比例key_reads / key_read_requests应该尽可能的低,至少是1:100,1:1000更好。其值可以用以下命令查得:show status like 'key_read%';

2、innodb_buffer_pool_size 

 innodb_buffer_pool_size:主要针对InnoDB表性能影响最大的一个参数。另外InnoDB MyISAM 存储引擎不同, MyISAM  key_buffer_size 只能缓存索引键,而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却可以缓存数据块和索引键,适当的增加这个参数的大小,可以有效的减少 InnoDB类型的表的磁盘 I/O。在一个以 InnoDB为主的专用数据库服务器上,可以考虑把该参数设置为物理内存大小的50%-80%

InnoDB占用的内存,除innodb_buffer_pool_size用于存储页面缓存数据外,另外正常情况下还有大约8%的开销,主要用在每个缓存页帧的描述、adaptive hash等数据结构,如果不是安全关闭,启动时还要恢复的话,还要另开大约12%的内存用于恢复,两者相加就有差不多21%的开销。假设:12Ginnodb_buffer_pool_size,最多的时候InnoDB就可能占用到14.5G的内存。若系统只有16G,而且只运行MySQL,且MySQL只用InnoDB

那么为MySQL12G,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内存了。


当我们操作一个 InnoDB 表的时候,返回的所有数据或者去数据过程中用到的任何一个索引块,都会在这个内存区域中走一遭。

可以通过 (Innodb_buffer_pool_read_requests – Innodb_buffer_pool_reads) / Innodb_buffer_pool_read_requests * 100% 计算缓存命中率,并根据命中率来调整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参数大小进行优化。值可以用以下命令查得:show status like 'Innodb_buffer_pool_read%';


3、innodb_additional_mem_pool_size 

innodb_additional_mem_pool_size 设置了InnoDB存储引擎用来存放数据字典信息以及一些内部数据结构的内存空间大小,缺省值是1M。通常不用太大,只要够用就行,应该与表结构的复杂度有关系。所以当我们一个MySQL Instance中的数据库对象非常多的时候,是需要适当调整该参数的大小以确保所有数据都能存放在内存中提高访问效率的。这个参数大小是否足够还是比较容易知道的,因为当过小的时候,MySQL会记录Warning信息到数据库的error log中,这时候你就知道该调整这个参数大小了。

根据MySQL手册,对于2G内存的机器,推荐值是20M32G内存的 100M

4、innodb_log_buffer_size 

 innodb_log_buffer_size  是InnoDB存储引擎的事务日志所使用的缓冲区,如果您的表操作中包含大量并发事务(或大规模事务),并且在事务提交前要求记录日志文件,请尽量调高此项值,以提高日志效率。innodb_log_buffer_size  类似于Binlog Buffer,InnoDB在写事务日志的时候,为了提高性能,也是先将信息写入Innodb Log Buffer中,当满足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参数所设置的相应条件(或者日志缓冲区写满)之后,才会将日志写到文件 (或者同步到磁盘)中。可以通过innodb_log_buffer_size 参数设置其可以使用的最大内存空间。

 InnoDB 将日志写入日志磁盘文件前的缓冲大小。理想值为 1M 至 8M。大的日志缓冲允许事务运行时不需要将日志保存入磁盘而只到事务被提交(commit)。 因此,如果有大的事务处理,设置大的日志缓冲可以减少磁盘I/O。默认是8MB,如频繁的系统可适当增大至4MB~8MB。当然如上面介绍所说,这个参数实际上还和另外的flush参数相关。一般来说不建议超过32MB。

注: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参数对InnoDB Log的写入性能有非常关键的影响,默认值为1。该参数可以设置为0,1,2,解释如下:

0:log buffer中的数据将以每秒一次的频率写入到log file中,且同时会进行文件系统到磁盘的同步操作,但是每个事务的commit并不会触发任何log buffer 到log file的刷新或者文件系统到磁盘的刷新操作;

1:在每次事务提交的时候将log buffer 中的数据都会写入到log file,同时也会触发文件系统到磁盘的同步;

2:事务提交会触发log buffer到log file的刷新,但并不会触发磁盘文件系统到磁盘的同步。此外,每秒会有一次文件系统到磁盘同步操作。

实际测试发现,该值对插入数据的速度影响非常大,设置为2时插入10000条记录只需要2秒,设置为0时只需要1秒,而设置为1时则需要229秒。因此,MySQL手册也建议尽量将插入操作合并成一个事务,这样可以大幅提高速度。根据MySQL手册,在存在丢失最近部分事务的危险的前提下,可以把该值设为0

5、query_cache_size 

query_cache_size 是MySql的查询缓冲大小。主要用来缓存MySQL中的ResultSet,也就是一条SQL语句执行的结果集,所以仅仅只能针对select语句。使用查询缓冲,MySQL将SELECT语句和查询结果存放在缓冲区中,今后对于同样的SELECT语句(区分大小写),将直接从缓冲区中读取结果。根据MySQL用户手册,使用查询缓冲最多可以达到238%的效率。通过检查状态值’Qcache_%’,可以知道query_cache_size设置是否合理:如果Qcache_lowmem_prunes的值非常大,则表明经常出现缓冲不够的情况,如果Qcache_hits的值也非常大,则表明查询缓冲使用非常频繁,此时需要增加缓冲大小;如果Qcache_hits的值不大,则表明你的查询重复率很低,这种情况下使用查询缓冲反而会影响效率,那么可以考虑不用查询缓冲。此外,在SELECT语句中加入SQL_NO_CACHE可以明确表示不使用查询缓冲。

     query_cache_size 是MySql的查询缓冲大小。 主要用来缓存MySQL中的ResultSet,也就是一条SQL语句执行的结果集,所以仅仅只能针对select语句。使用查询缓冲,MySQL将SELECT语句和查询结果存放在缓冲区中,今后对于同样的SELECT语句(区分大小写),将直接从缓冲区中读取结果。当我们打开了 Query Cache功能,MySQL在接受到一条select语句的请求后,如果该语句满足Query Cache的要求(未显式说明不允许使用Query Cache,或者已经显式申明需要使用Query Cache)MySQL会直接根据预先设定好的HASH算法将接受到的select语句以字符串方式进行hash,然后到Query Cache中直接查找是否已经缓存。也就是说,如果已经在缓存中,该select请求就会直接将数据返回,从而省略了后面所有的步骤(SQL语句的解析,优化器优化以及向存储引擎请求数据等),极大的提高性能。根据MySQL用户手册,使用查询缓冲最多可达到238%的效率。当然,Query Cache也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当某个表的数据有任何任何变化,都会导致所有引用了该表的select语句在Query Cache中的缓存数据失效。所以,当我们的数据变化非常频繁的情况下,使用Query Cache可能会得不偿失。


   Query Cache的使用需要多个参数配合,其中最为关键的是query_cache_sizequery_cache_type,前者设置用于缓存 ResultSet的内存大小,后者设置在何场景下使用Query Cache。在以往的经验来看,如果不是用来缓存基本不变的数据的MySQL数据库,query_cache_size一般256MB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大小。当然,这可以通过计算Query Cache的命中率(Qcache_hits/(Qcache_hits+Qcache_inserts)*100))来进行调整。 query_cache_type可以设置为0(OFF)1(ON)或者2(DEMOND),分别表示完全不使用query cache,除显式要求不使用query cache(使用sql_no_cache)之外的所有的select都使用query cache,只有显示要求才使用query cache(使用sql_cache)。如果Qcache_lowmem_prunes的值非常大,则表明经常出现缓冲不够的情况。 如果Qcache_hits的值也非常大,则表明查询缓冲使用非常频繁,此时需要增加缓冲大小;;如果Qcache_hits的值不大,则表明你的查询重复率很低,这种情况下使用查询缓冲反而会影响效率,那么可以考虑不用查询缓冲。此外,在SELECT语句中加入SQL_NO_CACHE可以明确表示不使用查询缓冲。


根据命中率(Qcache_hits/(Qcache_hits+Qcache_inserts)*100))进行调整,一般不建议太大,256MB可能已经差不多了,大型的配置型静态数据可适当调大。

可以通过命令:show status like 'Qcache_%';查看目前系统Query catch使用大小

| Qcache_hits             | 1892463  |

| Qcache_inserts       |     35627  

命中率98.17%=1892463/(1892463 +35627 )*100


三、局部缓存变量参数

除了全局缓冲,MySql还会为每个连接发放连接缓冲。每个连接到MySQL服务器的线程都需要有自己的缓冲。大概需要立刻分配256K甚至在线程空闲时,它们使用默认的线程堆栈,网络缓存等。事务开始之后,则需要增加更多的空间。运行较小的查询可能仅给指定的线程增加少量的内存消耗,然而如果对数据表做复杂的操作例如扫描、排序或者需要临时表,则需分配大约read_buffer_sizesort_buffer_sizeread_rnd_buffer_sizetmp_table_size 大小的内存空间不过它们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才分配,并且在那些操作做完之后就释放了。有的是立刻分配成单独的组块。tmp_table_size 可能高达MySQL所能分配给这个操作的最大内存空间了。注意,这里需要考虑的不只有一点——可能会分配多个同一种类型的缓存,例如用来处理子查询。一些特殊的查询的内存使用量可能更大——如果在MyISAM表上做成批的插入时需要分配 bulk_insert_buffer_size 大小的内存;执行 ALTER TABLE OPTIMIZE TABLE REPAIR TABLE 命令时需要分配 myisam_sort_buffer_size 大小的内存。


1、read_buffer_size 

read_buffer_size 是MySql读入缓冲区大小。对表进行顺序扫描的请求将分配一个读入缓冲区,MySql会为它分配一段内存缓冲区。read_buffer_size变量控制这一缓冲区的大小。如果对表的顺序扫描请求非常频繁,并且你认为频繁扫描进行得太慢,可以通过增加该变量值以及内存缓冲区大小提高其性能。


2、sort_buffer_size 

sort_buffer_size 是MySql执行排序使用的缓冲大小。如果想要增加ORDER BY的速度,首先看是否可以让MySQL使用索引而不是额外的排序阶段。如果不能,可以尝试增加sort_buffer_size变量的大小。


3、read_rnd_buffer_size 

read_rnd_buffer_size 是MySql的随机读缓冲区大小。当按任意顺序读取行时(例如,按照排序顺序),将分配一个随机读缓存区。进行排序查询时,MySql会首先扫描一遍该缓冲,以避免磁盘搜索,提高查询速度,如果需要排序大量数据,可适当调高该值。但MySql会为每个客户连接发放该缓冲空间,所以应尽量适当设置该值,以避免内存开销过大。

4、tmp_table_size

tmp_table_size是MySql的heap (堆积)表缓冲大小。所有联合在一个DML指令内完成,并且大多数联合甚至可以不用临时表即可以完成。大多数临时表是基于内存的(HEAP)表。具有大的记录长度的临时表 (所有列的长度的和)或包含BLOB列的表存储在硬盘上。如果某个内部heap(堆积)表大小超过tmp_table_size,MySQL可以根据需要自动将内存中的heap表改为基于硬盘的MyISAM表。还可以通过设置tmp_table_size选项来增加临时表的大小。也就是说,如果调高该值,MySql同时将增加heap表的大小,可达到提高联接查询速度的效果。


5、record_buffer

record_buffer每个进行一个顺序扫描的线程为其扫描的每张表分配这个大小的一个缓冲区。如果你做很多顺序扫描,你可能想要增加该值。默认数值是131072


四、其它缓存参数变量

1、table_cache

table_cache(5.1.3及以后版本又名table_open_cache)

table_cache指定表高速缓存的大小。每当MySQL访问一个表时,如果在表缓冲区中还有空间,该表就被打开并放入其中,这样可以更快地访问表内容。通过检查峰值时间的状态值Open_tablesOpened_tables,可以决定是否需要增加table_cache的值。如果你发现open_tables等于table_cache,并且opened_tables在不断增长,那么你就需要增加table_cache的值了(上述状态值可以使用SHOW STATUS LIKE ‘Open%tables’获得)。注意,不能盲目地把table_cache设置成很大的值。如果设置得太高,可能会造成文件描述符不足,从而造成性能不稳定或者连接失败。

SHOW STATUS LIKE 'Open%tables';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Open_tables   | 356   |

| Opened_tables | 0     |

+---------------+-------+

open_tables表示当前打开的表缓存数,如果执行flush tables操作,则此系统会关闭一些当前没有使用的表缓存而使得此状态值减小;

opend_tables表示曾经打开的表缓存数,会一直进行累加,如果执行flush tables操作,值不会减小。

在mysql默认安装情况下,table_cache的值在2G内存以下的机器中的值默认时256到512,如果机器有4G内存,则默认这个值 是2048,但这决意味着机器内存越大,这个值应该越大,因为table_cache加大后,使得mysql对SQL响应的速度更快了,不可避免的会产生 更多的死锁(dead lock),这样反而使得数据库整个一套操作慢了下来,严重影响性能。所以平时维护中还是要根据库的实际情况去作出判断,找到最适合你维护的库的 table_cache值。

由于MySQL是多线程的机制,为了提高性能,每个线程都是独自打开自己需要的表的文件描 述符,而不是通过共享已经打开的.针对不同存储引擎处理的方法当然也不一样

在myisam表引擎中,数据文件的描述符 (descriptor)是不共享的,但是索引文件的描述符却是所有线程共享的.Innodb中和使用表空间类型有关,假如是共享表空间那么实际就一个数 据文件,当然占用的数据文件描述符就会比独立表空间少.

mysql手册上给的建议大小 是:table_cache=max_connections*n

n表示查询语句中最大表数, 还需要为临时表和文件保留一些额外的文件描述符。

这个数据遭到很多质疑,table_cache够用就好,检查 Opened_tables值,如果这个值很大,或增长很快那么你就得考虑加大table_cache了.

  table_cache:所有线程打开的表的数目。增大该值可以增加mysqld需要的文件描述符的数量。默认值是64.

2、thread_cache_size(服务器线程缓存)

默认的thread_cache_size=8,但是看到好多配置的样例里的值一般是3264,甚至是128,感觉这个参数对优化应该有帮助,于是查了下:

根据调查发现以上服务器线程缓存thread_cache_size没有进行设置,或者设置过小,这个值表示可以重新利用保存在缓存中线程的数量,当断开连接时如果缓存中还有空间,那么客户端的线程将被放到缓存中,如果线程重新被请求,那么请求将从缓存中读取,如果缓存中是空的或者是新的请求,那么这个线程将被重新创建,如果有很多新的线程,增加这个值可以改善系统性能.通过比较 Connections  Threads_created 状态的变量,可以看到这个变量的作用。(–>表示要调整的值)   根据物理内存设置规则如下:

1G —> 8

2G —> 16

3G —> 32     >3G —> 64

mysql> show status like 'thread%';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Threads_cached    | 0     |  <—当前被缓存的空闲线程的数量
| Threads_connected | 1     |  <—正在使用(处于连接状态)的线程
| Threads_created   | 1498  |  <—服务启动以来,创建了多少个线程
| Threads_running   | 1     |  <—正在忙的线程(正在查询数据,传输数据等等操作)
+——————-+——-+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Connections          | 1504  |          –>服务启动以来,历史连接数
| Max_used_connections | 2     |
+———————-+——-+

查看开机起来数据库被连接了多少次?

mysql> show status like '%connection%';

通过连接线程池的命中率来判断设置值是否合适?命中率超过90%以上,设定合理。

 (Connections -  Threads_created) / Connections * 100 %



####################################################################################################################################
做了以上方面的调优设置之后,MySql应该基本能满足您需求(当然是建立在调优设置适当的情况下),我们还应该了解并注意:
只有简单查询OLTP(联机事务处理)应用的内存消耗经常是使用默认缓冲的每个线程小于1MB,除非需要使用复杂的查询否则无需增加每个线程的缓冲大小。使用1MB的缓冲来对10行记录进行排序和用16MB的缓冲基本是一样快的(实际上16MB可能会更慢,不过这是其他方面的事了)。
找出MySQL服务器内存消耗的峰值。这很容易就能计算出操作系统所需的内存、文件缓存以及其他应用。在32位环境下,还需要考虑到32位的限制,限制 “mysqld” 的值大约为2.5G(实际上还要考虑到很多其他因素)。现在运行 “ps aux” 命令来查看 “VSZ” 的值(MySQL 进程分配的虚拟内存)。监视着内存变化的值,就能知道是需要增加或减少当前的内存值了。


安装好MySql后,配制文件应该在 ./share/mysql ("./"即MySql安装目录) 目录中,配制文件有几个,有my-huge.cnf my-medium.cnf my-large.cnf my-small.cnf。win环境下即存在于MySql安装目录中的.ini文件。不同的流量的网站和不同配制的服务器环境,当然需要有不同的配制文件了。
一般的情况下,my-medium.cnf这个配制文件就能满足我们的大多需要;一般我们会把配置文件拷贝到 /etc/my.cnf ,win环境下则拷备到 my.ini 下即可,只需要修改这个配置文件就可以了。



usidc52011-09-22 20:02

(1)、mysqld程序–目录和文件
basedir = path   使用给定目录作为根目录(安装目录)。
character-sets-dir = path   给出存放着字符集的目录。
datadir = path   从给定目录读取数据库文件。
pid-file = filename   为mysqld程序指定一个存放进程ID的文件(仅适用于UNIX/Linux系统); Init-V脚本需要使用这个文件里的进程ID结束mysqld进程。
socket = filename   为MySQL客户程序与服务器之间的本地通信指定一个套接字文件(仅适用于UNIX/Linux系统; 默认设置一般是/var/lib/mysql/mysql.sock文件)。在Windows环境下,如果MySQL客户与服务器是通过命名管道进行通信 的,–sock选项给出的将是该命名管道的名字(默认设置是MySQL)。
lower_case_table_name = 1/0   新目录和数据表的名字是否只允许使用小写字母; 这个选项在Windows环境下的默认设置是1(只允许使用小写字母)。

(2)、mysqld程序–语言设置
character-sets-server = name   新数据库或数据表的默认字符集。为了与MySQL的早期版本保持兼容,这个字符集也可以用–default-character-set选项给出; 但这个选项已经显得有点过时了。
collation-server = name   新数据库或数据表的默认排序方式。
lanuage = name   用指定的语言显示出错信息。

(3)、mysqld程序–通信、网络、信息安全

enable-named-pipes   允许Windows 2000/XP环境下的客户和服务器使用命名管道(named pipe)进行通信。这个命名管道的默认名字是MySQL,但可以用–socket选项来改变。
local-infile [=0]   允许/禁止使用LOAD DATA LOCAL语句来处理本地文件。
myisam-recover [=opt1, opt2, ...]   在启动时自动修复所有受损的MyISAM数据表。这个选项的可取值有4种:DEFAULT、BACKUP、QUICK和FORCE; 它们与myisamchk程序的同名选项作用相同。
old-passwords   使用MySQL 3.23和4.0版本中的老算法来加密mysql数据库里的密码(默认使用MySQL 4.1版本开始引入的新加密算法)。
port = n   为MySQL程序指定一个TCP/IP通信端口(通常是3306端口)。
safe-user-create   只有在mysql.user数据库表上拥有INSERT权限的用户才能使用GRANT命令; 这是一种双保险机制(此用户还必须具备GRANT权限才能执行GRANT命令)。
shared-memory   允许使用内存(shared memory)进行通信(仅适用于Windows)。
shared-memory-base-name = name   给共享内存块起一个名字(默认的名字是MySQL)。
skip-grant-tables   不使用mysql数据库里的信息来进行访问控制(警告:这将允许用户任何用户去修改任何数据库)。
skip-host-cache   不使用高速缓存区来存放主机名和IP地址的对应关系。
skip-name-resovle   不把IP地址解析为主机名; 与访问控制(mysql.user数据表)有关的检查全部通过IP地址行进。
skip-networking   只允许通过一个套接字文件(Unix/Linux系统)或通过命名管道(Windows系统)进行本地连接,不允许ICP/IP连接; 这提高了安全性,但阻断了来自网络的外部连接和所有的Java客户程序(Java客户即使在本地连接里也使用TCP/IP)。
user = name   mysqld程序在启动后将在给定UNIX/Linux账户下执行; mysqld必须从root账户启动才能在启动后切换到另一个账户下执行; mysqld_safe脚本将默认使用–user=mysql选项来启动mysqld程序。
(4)、mysqld程序–内存管理、优化、查询缓存区
bulk_insert_buffer_size = n   为一次插入多条新记录的INSERT命令分配的缓存区长度(默认设置是8M)。
key_buffer_size = n   用来存放索引区块的RMA值(默认设置是8M)。
join_buffer_size = n   在参加JOIN操作的数据列没有索引时为JOIN操作分配的缓存区长度(默认设置是128K)。
max_heap_table_size = n   HEAP数据表的最大长度(默认设置是16M); 超过这个长度的HEAP数据表将被存入一个临时文件而不是驻留在内存里。
max_connections = n   MySQL服务器同时处理的数据库连接的最大数量(默认设置是100)。
query_cache_limit = n   允许临时存放在查询缓存区里的查询结果的最大长度(默认设置是1M)。
query_cache_size = n   查询缓存区的最大长度(默认设置是0,不开辟查询缓存区)。
query_cache_type = 0/1/2   查询缓存区的工作模式:0, 禁用查询缓存区; 1,启用查询缓存区(默认设置); 2,”按需分配”模式,只响应SELECT SQL_CACHE命令。
read_buffer_size = n   为从数据表顺序读取数据的读操作保留的缓存区的长度(默认设置是128KB); 这个选项的设置值在必要时可以用SQL命令SET SESSION read_buffer_size = n命令加以改变。
read_rnd_buffer_size = n   类似于read_buffer_size选项,但针对的是按某种特定顺序(比如使用了ORDER BY子句的查询)输出的查询结果(默认设置是256K)。
sore_buffer = n   为排序操作分配的缓存区的长度(默认设置是2M); 如果这个缓存区太小,则必须创建一个临时文件来进行排序。
table_cache = n   同时打开的数据表的数量(默认设置是64)。
tmp_table_size = n   临时HEAP数据表的最大长度(默认设置是32M); 超过这个长度的临时数据表将被转换为MyISAM数据表并存入一个临时文件。

(5)、mysqld程序–日志

log [= file]   把所有的连接以及所有的SQL命令记入日志(通用查询日志); 如果没有给出file参数,MySQL将在数据库目录里创建一个hostname.log文件作为这种日志文件(hostname是服务器的主机名)。
log-slow-queries [= file]   把执行用时超过long_query_time变量值的查询命令记入日志(慢查询日志); 如果没有给出file参数,MySQL将在数据库目录里创建一个hostname-slow.log文件作为这种日志文件(hostname是服务器主机 名)。
long_query_time = n   慢查询的执行用时上限(默认设置是10s)。
long_queries_not_using_indexs   把慢查询以及执行时没有使用索引的查询命令全都记入日志(其余同–log-slow-queries选项)。
log-bin [= filename]   把对数据进行修改的所有SQL命令(也就是INSERT、UPDATE和DELETE命令)以二进制格式记入日志(二进制变更日志,binary update log)。这种日志的文件名是filename.n或默认的hostname.n,其中n是一个6位数字的整数(日志文件按顺序编号)。
log-bin-index = filename   二进制日志功能的索引文件名。在默认情况下,这个索引文件与二进制日志文件的名字相同,但后缀名是.index而不是.nnnnnn。
max_binlog_size = n   二进制日志文件的最大长度(默认设置是1GB)。在前一个二进制日志文件里的信息量超过这个最大长度之前,MySQL服务器会自动提供一个新的二进制日志文件接续上。
binlog-do-db = dbname   只把给定数据库里的变化情况记入二进制日志文件,其他数据库里的变化情况不记载。如果需要记载多个数据库里的变化情况,就必须在配置文件使用多个本选项来设置,每个数据库一行。
binlog-ignore-db = dbname   不把给定数据库里的变化情况记入二进制日志文件。
sync_binlog = n   每经过n次日志写操作就把日志文件写入硬盘一次(对日志信息进行一次同步)。n=1是最安全的做法,但效率最低。默认设置是n=0,意思是由操作系统来负责二进制日志文件的同步工作。
log-update [= file]   记载出错情况的日志文件名(出错日志)。这种日志功能无法禁用。如果没有给出file参数,MySQL会使用hostname.err作为种日志文件的名字。

(6)、mysqld程序–镜像(主控镜像服务器)
server-id = n   给服务器分配一个独一无二的ID编号; n的取值范围是1~2的32次方启用二进制日志功能。
log-bin = name   启用二进制日志功能。这种日志的文件名是filename.n或默认的hostname.n,其中的n是一个6位数字的整数(日志文件顺序编号)。
binlog-do/ignore-db = dbname   只把给定数据库里的变化情况记入二进制日志文件/不把给定的数据库里的变化记入二进制日志文件。

(7)、mysqld程序–镜像(从属镜像服务器)

server-id = n   给服务器分配一个唯一的ID编号
log-slave-updates   启用从属服务器上的日志功能,使这台计算机可以用来构成一个镜像链(A->B->C)。
master-host = hostname   主控服务器的主机名或IP地址。如果从属服务器上存在mater.info文件(镜像关系定义文件),它将忽略此选项。
master-user = replicusername   从属服务器用来连接主控服务器的用户名。如果从属服务器上存在mater.info文件,它将忽略此选项。
master-password = passwd   从属服务器用来连接主控服务器的密码。如果从属服务器上存在mater.info文件,它将忽略此选项。
master-port = n   从属服务器用来连接主控服务器的TCP/IP端口(默认设置是3306端口)。
master-connect-retry = n   如果与主控服务器的连接没有成功,则等待n秒(s)后再进行管理方式(默认设置是60s)。如果从属服务器存在mater.info文件,它将忽略此选项。
master-ssl-xxx = xxx   对主、从服务器之间的SSL通信进行配置。
read-only = 0/1   0: 允许从属服务器独立地执行SQL命令(默认设置); 1: 从属服务器只能执行来自主控服务器的SQL命令。
read-log-purge = 0/1   1: 把处理完的SQL命令立刻从中继日志文件里删除(默认设置); 0: 不把处理完的SQL命令立刻从中继日志文件里删除。
replicate-do-table = dbname.tablename   与–replicate-do-table选项的含义和用法相同,但数据库和数据库表名字里允许出现通配符”%” (例如: test%.%–对名字以”test”开头的所有数据库里的所以数据库表进行镜像处理)。
replicate-do-db = name   只对这个数据库进行镜像处理。
replicate-ignore-table = dbname.tablename   不对这个数据表进行镜像处理。
replicate-wild-ignore-table = dbn.tablen   不对这些数据表进行镜像处理。
replicate-ignore-db = dbname   不对这个数据库进行镜像处理。
replicate-rewrite-db = db1name > db2name   把主控数据库上的db1name数据库镜像处理为从属服务器上的db2name数据库。
report-host = hostname   从属服务器的主机名; 这项信息只与SHOW SLAVE HOSTS命令有关–主控服务器可以用这条命令生成一份从属服务器的名单。
slave-compressed-protocol = 1   主、从服务器使用压缩格式进行通信–如果它们都支持这么做的话。
slave-skip-errors = n1, n2, …或all   即使发生出错代码为n1、n2等的错误,镜像处理工作也继续进行(即不管发生什么错误,镜像处理工作也继续进行)。如果配置得当,从属服务器不应该在执行 SQL命令时发生错误(在主控服务器上执行出错的SQL命令不会被发送到从属服务器上做镜像处理); 如果不使用slave-skip-errors选项,从属服务器上的镜像工作就可能因为发生错误而中断,中断后需要有人工参与才能继续进行。

(8)、mysqld–InnoDB–基本设置、表空间文件
skip-innodb   不加载InnoDB数据表驱动程序–如果用不着InnoDB数据表,可以用这个选项节省一些内存。
innodb-file-per-table   为每一个新数据表创建一个表空间文件而不是把数据表都集中保存在中央表空间里(后者是默认设置)。该选项始见于MySQL 4.1。
innodb-open-file = n   InnoDB数据表驱动程序最多可以同时打开的文件数(默认设置是300)。如果使用了
innodb-file-per-table选项并且需要同时打开很多数据表的话,这个数字很可能需要加大。
innodb_data_home_dir = p   InnoDB主目录,所有与InnoDB数据表有关的目录或文件路径都相对于这个路径。在默认的情况下,这个主目录就是MySQL的数据目录。
innodb_data_file_path = ts   用来容纳InnoDB为数据表的表空间: 可能涉及一个以上的文件; 每一个表空间文件的最大长度都必须以字节(B)、兆字节(MB)或千兆字节(GB)为单位给出; 表空间文件的名字必须以分号隔开; 最后一个表空间文件还可以带一个autoextend属性和一个最大长度(max:n)。例如,ibdata1:1G; ibdata2:1G:autoextend:max:2G的意思是: 表空间文件ibdata1的最大长度是1GB,ibdata2的最大长度也是1G,但允许它扩充到2GB。除文件名外,还可以用硬盘分区的设置名来定义表 空间,此时必须给表空间的最大初始长度值加上newraw关键字做后缀,给表空间的最大扩充长度值加上raw关键字做后缀(例如/dev/hdb1: 20Gnewraw或/dev/hdb1:20Graw); MySQL 4.0及更高版本的默认设置是ibdata1:10M:autoextend。
innodb_autoextend_increment = n   带有autoextend属性的表空间文件每次加大多少兆字节(默认设置是8MB)。这个属性不涉及具体的数据表文件,那些文件的增大速度相对是比较小的。
innodb_lock_wait_timeout = n   如果某个事务在等待n秒(s)后还没有获得所需要的资源,就使用ROLLBACK命令放弃这个事务。这项设置对于发现和处理未能被InnoDB数据表驱动 程序识别出来的死锁条件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个选项的默认设置是50s。
innodb_fast_shutdown 0/1   是否以最快的速度关闭InnoDB,默认设置是1,意思是不把缓存在INSERT缓存区的数据写入数据表,那些数据将在MySQL服务器下次启动时再写入 (这么做没有什么风险,因为INSERT缓存区是表空间的一个组成部分,数据不会丢失)。把这个选项设置为0反面危险,因为在计算机关闭时,InnoDB 驱动程序很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它的数据同步工作,操作系统也许会在它完成数据同步工作之前强行结束InnoDB,而这会导致数据不完整。

(9)、mysqld程序–InnoDB–日志
innodb_log_group_home_dir = p   用来存放InnoDB日志文件的目录路径(如ib_logfile0、ib_logfile1等)。在默认的情况下,InnoDB驱动程序将使用MySQL数据目录作为自己保存日志文件的位置。
innodb_log_files_in_group = n   使用多少个日志文件(默认设置是2)。InnoDB数据表驱动程序将以轮转方式依次填写这些文件; 当所有的日志文件都写满以后,之后的日志信息将写入第一个日志文件的最大长度(默认设置是5MB)。这个长度必须以MB(兆字节)或GB(千兆字节)为单 位进行设置。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 0/1/2   这个选项决定着什么时候把日志信息写入日志文件以及什么时候把这些文件物理地写(术语称为”同步”)到硬盘上。设置值0的意思是每隔一秒写一次日志并进行 同步,这可以减少硬盘写操作次数,但可能造成数据丢失; 设置值1(设置设置)的意思是在每执行完一条COMMIT命令就写一次日志并进行同步,这可以防止数据丢失,但硬盘写操作可能会很频繁; 设置值2是一般折衷的办法,即每执行完一条COMMIT命令写一次日志,每隔一秒进行一次同步。
innodb_flush_method = x   InnoDB日志文件的同步办法(仅适用于UNIX/Linux系统)。这个选项的可取值有两种: fdatasync,用fsync()函数进行同步; O_DSYNC,用O_SYNC()函数进行同步。
innodb_log_archive = 1   启用InnoDB驱动程序的archive(档案)日志功能,把日志信息写入ib_arch_log_n文件。启用这种日志功能在InnoDB与 MySQL一起使用时没有多大意义(启用MySQL服务器的二进制日志功能就足够用了)。

(10)、mysqld程序–InnoDB–缓存区的设置和优化

innodb_log_buffer_pool_size = n   为InnoDB数据表及其索引而保留的RAM内存量(默认设置是8MB)。这个参数对速度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如果计算机上只运行有 MySQL/InnoDB数据库服务器,就应该把全部内存的80%用于这个用途。
innodb_log_buffer_size = n   事务日志文件写操作缓存区的最大长度(默认设置是1MB)。
innodb_additional_men_pool_size = n   为用于内部管理的各种数据结构分配的缓存区最大长度(默认设置是1MB)。
innodb_file_io_threads = n   I/O操作(硬盘写操作)的最大线程个数(默认设置是4)。
innodb_thread_concurrency = n   InnoDB驱动程序能够同时使用的最大线程个数(默认设置是8)。

(11)、mysqld程序–其它选项
bind-address = ipaddr   MySQL服务器的IP地址。如果MySQL服务器所在的计算机有多个IP地址,这个选项将非常重要。
default-storage-engine = type   新数据表的默认数据表类型(默认设置是MyISAM)。这项设置还可以通过–default-table-type选项来设置。
default-timezone = name   为MySQL服务器设置一个地理时区(如果它与本地计算机的地理时区不一样)。
ft_min_word_len = n   全文索引的最小单词长度工。这个选项的默认设置是4,意思是在创建全文索引时不考虑那些由3个或更少的字符构建单词。
Max-allowed-packet = n   客户与服务器之间交换的数据包的最大长度,这个数字至少应该大于客户程序将要处理的最大BLOB块的长度。这个选项的默认设置是1MB。
Sql-mode = model1, mode2, …   MySQL将运行在哪一种SQL模式下。这个选项的作用是让MySQL与其他的数据库系统保持最大程度的兼容。这个选项的可取值包括ansi、db2、 oracle、no_zero_date、pipes_as_concat。
注意:如果在配置文件里给出的某个选项是mysqld无法识别的,MySQL服务器将不启动。


usidc52012-02-11 11:53

两种类型最主要的差别就是Innodb 支持事务处理与外键和行级锁.而MyISAM不支持.所以MyISAM往往就容易被人认为只适合在小项目中使用。
我作为使用MySQL的用户角度出发,Innodb和MyISAM都是比较喜欢的,但是从我目前运维的数据库平台要达到需求:99.9%的稳定性,方便的扩展性和高可用性来说的话,MyISAM绝对是我的首选。
原因如下:
1、首先我目前平台上承载的大部分项目是读多写少的项目,而MyISAM的读性能是比Innodb强不少的。
2、MyISAM的索引和数据是分开的,并且索引是有压缩的,内存使用率就对应提高了不少。能加载更多索引,而Innodb是索引和数据是紧密捆绑的,没有使用压缩从而会造成Innodb比MyISAM体积庞大不小。
3、从平台角度来说,经常隔1,2个月就会发生应用开发人员不小心update一个表where写的范围不对,导致这个表没法正常用了,这个时候 MyISAM的优越性就体现出来了,随便从当天拷贝的压缩包取出对应表的文件,随便放到一个数据库目录下,然后dump成sql再导回到主库,并把对应的 binlog补上。如果是Innodb,恐怕不可能有这么快速度,别和我说让Innodb定期用导出xxx.sql机制备份,因为我平台上最小的一个数据 库实例的数据量基本都是几十G大小。
4、从我接触的应用逻辑来说,select count(*) 和order by 是最频繁的,大概能占了整个sql总语句的60%以上的操作,而这种操作Innodb其实也是会锁表的,很多人以为Innodb是行级锁,那个只是 where对它主键是有效,非主键的都会锁全表的。
5、还有就是经常有很多应用部门需要我给他们定期某些表的数据,MyISAM的话很方便,只要发给他们对应那表的frm.MYD,MYI的文件,让 他们自己在对应版本的数据库启动就行,而Innodb就需要导出xxx.sql了,因为光给别人文件,受字典数据文件的影响,对方是无法使用的。
6、如果和MyISAM比insert写操作的话,Innodb还达不到MyISAM的写性能,如果是针对基于索引的update操作,虽然MyISAM可能会逊色Innodb,但是那么高并发的写,从库能否追的上也是一个问题,还不如通过多实例分库分表架构来解决。
7、如果是用MyISAM的话,merge引擎可以大大加快应用部门的开发速度,他们只要对这个merge表做一些select count(*)操作,非常适合大项目总量约几亿的rows某一类型(如日志,调查统计)的业务表。
当然Innodb也不是绝对不用,用事务的项目如模拟炒股项目,我就是用Innodb的,活跃用户20多万时候,也是很轻松应付了,因此我个人也是很喜欢Innodb的,只是如果从数据库平台应用出发,我还是会首选MyISAM。
另外,可能有人会说你MyISAM无法抗太多写操作,但是我可以通过架构来弥补,说个我现有用的数据库平台容量:主从数据总量在几百T以上,每天十 多亿 pv的动态页面,还有几个大项目是通过数据接口方式调用未算进pv总数,(其中包括一个大项目因为初期memcached没部署,导致单台数据库每天处理 9千万的查询)。而我的整体数据库服务器平均负载都在0.5-1左右。


usidc52012-03-06 22:51

网上有不少mysql 性能优化方案,不过,mysql的优化同sql server相比,更为麻烦与负责,同样的设置,在不同的环境下 ,由于内存,访问量,读写频率,数据差异等等情况,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因此简单地根据某个给出方案来配置mysql是行不通的,最好能使用status信息对mysql进行具体的优化,网上找了一篇文章,分页分得乱七八糟的,只能转到博客。
mysql> show global status;
可以列出mysql服务器运行各种状态值,另外,查询mysql服务器配置信息语句:
mysql> show variables;
一、慢查询
mysql> show variables like ‘%slow%‘;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log_slow_queries | on |
| slow_launch_time | 2 |
+------------------+-------+
mysql> show global status like ‘%slow%‘;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slow_launch_threads | 0 |
| slow_queries | 4148 |
+---------------------+-------+ 
配置中打开了记录慢查询,执行时间超过2秒的即为慢查询,系统显示有4148个慢查询,你可以分析慢查询日志,找出有问题的sql语句,慢查询时间不宜设置过长,否则意义不大,最好在5秒以内,如果你需要微秒级别的慢查询,可以考虑给mysql打补丁:http://www.percona.com/docs/wiki/release:start,记得找对应的版本。
打开慢查询日志可能会对系统性能有一点点影响,如果你的mysql是主-从结构,可以考虑打开其中一台从服务器的慢查询日志,这样既可以监控慢查询,对系统性能影响又小。
二、连接数
经常会遇见”mysql: error 1040: too many connections”的情况,一种是访问量确实很高,mysql服务器抗不住,这个时候就要考虑增加从服务器分散读压力,另外一种情况是mysql配置文件中max_connections值过小:
mysql> show variables like ‘max_connections‘;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max_connections | 256 |
+-----------------+-------+
这台mysql服务器最大连接数是256,然后查询一下服务器响应的最大连接数:
mysql> show global status like ‘max_used_connections‘;
mysql服务器过去的最大连接数是245,没有达到服务器连接数上限256,应该没有出现1040错误,比较理想的设置是
max_used_connections / max_connections * 100% ≈ 85%
最大连接数占上限连接数的85%左右,如果发现比例在10%以下,mysql服务器连接数上限设置的过高了。
三、key_buffer_size
key_buffer_size是对myisam表性能影响最大的一个参数,下面一台以myisam为主要存储引擎服务器的配置:
mysql> show variables like ‘key_buffer_size‘;+-----------------+------------+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key_buffer_size | 536870912 |
+-----------------+------------+
分配了512mb内存给key_buffer_size,我们再看一下key_buffer_size的使用情况:
mysql> show global status like ‘key_read%‘;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key_read_requests | 27813678764 |
| key_reads | 6798830 |
+------------------------+-------------+
一共有27813678764个索引读取请求,有6798830个请求在内存中没有找到直接从硬盘读取索引,计算索引未命中缓存的概率:
key_cache_miss_rate = key_reads / key_read_requests * 100%
比如上面的数据,key_cache_miss_rate为0.0244%,4000个索引读取请求才有一个直接读硬盘,已经很bt了,key_cache_miss_rate在0.1%以下都很好(每1000个请求有一个直接读硬盘),如果key_cache_miss_rate在0.01%以下的话,key_buffer_size分配的过多,可以适当减少。
mysql服务器还提供了key_blocks_*参数:
mysql> show global status like ‘key_blocks_u%‘;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key_blocks_unused | 0 |
| key_blocks_used | 413543 |
+------------------------+-------------+
key_blocks_unused表示未使用的缓存簇(blocks)数,key_blocks_used表示曾经用到的最大的blocks数,比如这台服务器,所有的缓存都用到了,要么增加key_buffer_size,要么就是过渡索引了,把缓存占满了。比较理想的设置:
key_blocks_used / (key_blocks_unused + key_blocks_used) * 100% ≈ 80%
四、临时表
mysql> show global status like ‘created_tmp%‘;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created_tmp_disk_tables | 21197 |
| created_tmp_files | 58 |
| created_tmp_tables | 1771587 |
+-------------------------+---------+
每次创建临时表,created_tmp_tables增加,如果是在磁盘上创建临时表,created_tmp_disk_tables也增加,created_tmp_files表示mysql服务创建的临时文件文件数,比较理想的配置是:
created_tmp_disk_tables / created_tmp_tables * 100% <= 25%比如上面的服务器created_tmp_disk_tables / created_tmp_tables * 100% = 1.20%,应该相当好了。我们再看一下mysql服务器对临时表的配置:
mysql> show variables where variable_name in (‘tmp_table_size‘, ‘max_heap_table_size‘);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max_heap_table_size | 268435456 |
| tmp_table_size | 536870912 |
+---------------------+-----------+
只有256mb以下的临时表才能全部放内存,超过的就会用到硬盘临时表。
五、open table情况
mysql> show global status like ‘open%tables%‘;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open_tables | 919 |
| opened_tables | 1951 |
+---------------+-------+
open_tables表示打开表的数量,opened_tables表示打开过的表数量,如果opened_tables数量过大,说明配置中table_cache(5.1.3之后这个值叫做table_open_cache)值可能太小,我们查询一下服务器table_cache值:
mysql> show variables like ‘table_cache‘;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table_cache | 2048 |
+---------------+-------+
比较合适的值为:
open_tables / opened_tables * 100% >= 85%
open_tables / table_cache * 100% <= 95%
六、进程使用情况
mysql> show global status like ‘thread%‘;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threads_cached | 46 |
| threads_connected | 2 |
| threads_created | 570 |
| threads_running | 1 |
+-------------------+-------+
如果我们在mysql服务器配置文件中设置了thread_cache_size,当客户端断开之后,服务器处理此客户的线程将会缓存起来以响应下一个客户而不是销毁(前提是缓存数未达上限)。threads_created表示创建过的线程数,如果发现threads_created值过大的话,表明mysql服务器一直在创建线程,这也是比较耗资源,可以适当增加配置文件中thread_cache_size值,查询服务器thread_cache_size配置:
mysql> show variables like ‘thread_cache_size‘;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thread_cache_size | 64 |
+-------------------+-------+
示例中的服务器还是挺健康的。
七、查询缓存(query cache)
mysql> show global status like ‘qcache%‘;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qcache_free_blocks | 22756 |
| qcache_free_memory | 76764704 |
| qcache_hits | 213028692 |
| qcache_inserts | 208894227 |
| qcache_lowmem_prunes | 4010916 |
| qcache_not_cached | 13385031 |
| qcache_queries_in_cache | 43560 |
| qcache_total_blocks | 111212 |
+-------------------------+-----------+
mysql查询缓存变量解释:
qcache_free_blocks:缓存中相邻内存块的个数。数目大说明可能有碎片。flush query cache会对缓存中的碎片进行整理,从而得到一个空闲块。
qcache_free_memory:缓存中的空闲内存。
qcache_hits:每次查询在缓存中命中时就增大
qcache_inserts:每次插入一个查询时就增大。命中次数除以插入次数就是不中比率。
qcache_lowmem_prunes:缓存出现内存不足并且必须要进行清理以便为更多查询提供空间的次数。这个数字最好长时间来看;如果这个数字在不断增长,就表示可能碎片非常严重,或者内存很少。(上面的 free_blocks和free_memory可以告诉您属于哪种情况)
qcache_not_cached:不适合进行缓存的查询的数量,通常是由于这些查询不是 select 语句或者用了now()之类的函数。
qcache_queries_in_cache:当前缓存的查询(和响应)的数量。
qcache_total_blocks:缓存中块的数量。
我们再查询一下服务器关于query_cache的配置:
mysql> show variables like ‘query_cache%‘;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query_cache_limit | 2097152 |
| query_cache_min_res_unit | 4096 |
| query_cache_size | 203423744 |
| query_cache_type | on |
| query_cache_wlock_invalidate | off |
+------------------------------+-----------+
各字段的解释:
query_cache_limit:超过此大小的查询将不缓存
query_cache_min_res_unit:缓存块的最小大小
query_cache_size:查询缓存大小
query_cache_type:缓存类型,决定缓存什么样的查询,示例中表示不缓存 select sql_no_cache 查询
query_cache_wlock_invalidate:当有其他客户端正在对myisam表进行写操作时,如果查询在query cache中,是否返回cache结果还是等写操作完成再读表获取结果。
query_cache_min_res_unit的配置是一柄”双刃剑”,默认是4kb,设置值大对大数据查询有好处,但如果你的查询都是小数据查询,就容易造成内存碎片和浪费。
查询缓存碎片率 = qcache_free_blocks / qcache_total_blocks * 100%
如果查询缓存碎片率超过20%,可以用flush query cache整理缓存碎片,或者试试减小query_cache_min_res_unit,如果你的查询都是小数据量的话。
查询缓存利用率 = (query_cache_size - qcache_free_memory) / query_cache_size * 100%
查询缓存利用率在25%以下的话说明query_cache_size设置的过大,可适当减小;查询缓存利用率在80%以上而且qcache_lowmem_prunes > 50的话说明query_cache_size可能有点小,要不就是碎片太多。
查询缓存命中率 = (qcache_hits - qcache_inserts) / qcache_hits * 100%
示例服务器 查询缓存碎片率 = 20.46%,查询缓存利用率 = 62.26%,查询缓存命中率 = 1.94%,命中率很差,可能写操作比较频繁吧,而且可能有些碎片。
八、排序使用情况
mysql> show global status like ‘sort%‘;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sort_merge_passes | 29 |
| sort_range | 37432840 |
| sort_rows | 9178691532 |
| sort_scan | 1860569 |
+-------------------+------------+
sort_merge_passes 包括两步。mysql 首先会尝试在内存中做排序,使用的内存大小由系统变量 sort_buffer_size 决定,如果它的大小不够把所有的记录都读到内存中,mysql 就会把每次在内存中排序的结果存到临时文件中,等 mysql 找到所有记录之后,再把临时文件中的记录做一次排序。这再次排序就会增加 sort_merge_passes。实际上,mysql 会用另一个临时文件来存再次排序的结果,所以通常会看到 sort_merge_passes 增加的数值是建临时文件数的两倍。因为用到了临时文件,所以速度可能会比较慢,增加 sort_buffer_size 会减少 sort_merge_passes 和 创建临时文件的次数。但盲目的增加 sort_buffer_size 并不一定能提高速度,见 how fast can you sort data with mysql?(引自http://qroom.blogspot.com/2007/09/mysql-select-sort.html,貌似被墙)
另外,增加read_rnd_buffer_size(3.2.3是record_rnd_buffer_size)的值对排序的操作也有一点的好处,参见:http://www.mysqlperformanceblog.com/2007/07/24/what-exactly-is-read_rnd_buffer_size/
九、文件打开数(open_files)
mysql> show global status like ‘open_files‘;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open_files | 1410 |
+---------------+-------+
mysql> show variables like ‘open_files_limit‘;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open_files_limit | 4590 |
+------------------+-------+
比较合适的设置:open_files / open_files_limit * 100% <= 75%
十、表锁情况
mysql> show global status like ‘table_locks%‘;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table_locks_immediate | 490206328 |
| table_locks_waited | 2084912 |
+-----------------------+-----------+
table_locks_immediate表示立即释放表锁数,table_locks_waited表示需要等待的表锁数,如果table_locks_immediate / table_locks_waited > 5000,最好采用innodb引擎,因为innodb是行锁而myisam是表锁,对于高并发写入的应用innodb效果会好些。示例中的服务器table_locks_immediate / table_locks_waited = 235,myisam就足够了。
十一、表扫描情况
mysql> show global status like ‘handler_read%‘;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handler_read_first | 5803750 |
| handler_read_key | 6049319850 |
| handler_read_next | 94440908210 |
| handler_read_prev | 34822001724 |
| handler_read_rnd | 405482605 |
| handler_read_rnd_next | 18912877839 |
+-----------------------+-------------+
各字段解释参见http://hi.baidu.com/thinkinginlamp/blog/item/31690cd7c4bc5cdaa144df9c.html,调出服务器完成的查询请求次数:
mysql> show global status like ‘com_select‘;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com_select | 222693559 |
+---------------+-----------+
计算表扫描率:
表扫描率 = handler_read_rnd_next / com_select
如果表扫描率超过4000,说明进行了太多表扫描,很有可能索引没有建好,增加read_buffer_size值会有一些好处,但最好不要超过8mb。
后记:
文中提到一些数字都是参考值,了解基本原理就可以,除了mysql提供的各种status值外,操作系统的一些性能指标也很重要,比如常用的top,iostat等,尤其是iostat,现在的系统瓶颈一般都在磁盘io上,关于iostat的使用,可以参考:http://www.php-oa.com/2009/02/03/iostat.html


usidc52012-03-08 13:31


数据库连接突然增多到1000的问题

查看了一下,未有LOCK操作语句。
但是明显有好多copy to tmp table的SQL语句,这条语读的时间比较长,且这个表会被加读锁,相关表的update语句会被排进队列。如果多执行几次这样的copyt to tmp table 语句,会造成更多的语句被阻塞。
连接太多造成mysql处理慢。
copy to tmp talbe 语句产生的原因是查询需要Order By 或者Group By等需要用到结果集时,参数中设置的临时表的大小小于结果集的大小时,就会将该表放在磁盘上,这个时候在硬盘上的IO要比内销差很多。所耗费的时间也多很多。另外Mysql的另外一个参数max_heap_table_size比tmp_table_size小时,则系统会把max_heap_table_size的值作为最大的内存临时表的上限,大于这个时,改写硬盘。
我们的mysql这两个参数为:
tmp_table_size 33554432 (33.5M)
max_heap_table_size 16777216 (16.7M)
比较小。
建议增加到上百M。我们的内存应该够吧。
另外join_buffer_size(影响 表之间join性能的缓存)为131072 (131K)较小,可以增加一点。
[root@mail ~]# vi /etc/my.cnf  
[mysqld]
tmp_table_size=200M


mysql> show processlist; 
mysql> show columns from wp_posts; SQL 语句的第一个 LEFT JOIN ON 子句中: LEFT JOIN _myuser AS t3 ON t1.userid=t3.userid  _mydata 的 userid 被参与了条件比较运算。为 _mydata 表根据字段 userid 建立了一个索引: mysql> ALTER TABLE `_mydata` ADD INDEX ( `userid` )  增加 tmp_table_size 值。
mysql 的配置文件中,tmp_table_size 的默认大小是 32M。如果一张临时表超出该大小,MySQL产生一个 The table tbl_name is full 形式的错误,如果你做很多高级 GROUP BY 查询,增加 tmp_table_size 值。 这是 mysql 官方关于此选项的解释:
tmp_table_size
This variable determines the maximum size for a temporary table in memory. If the table becomes too large, a MYISAM table is created on disk. Try to avoid temporary tables by optimizing the queries where possible, but where this is not possible, try to ensure temporary tables are always stored in memory. Watching the processlist for queries with temporary tables that take too long to resolve can give you an early warning that tmp_table_size needs to be upped. Be aware that memory is also allocated per-thread. An example where upping this worked for more was a server where I upped this from 32MB (the default) to 64MB with immediate effect. The quicker resolution of queries resulted in less threads being active at any one time, with all-round benefits for the server, and available memory.
对 WHERE, JOIN, MAX(), MIN(), ORDER BY 等子句中的条件判断中用到的字段,应该根据其建立索引INDEX。
索引被用来快速找出在一个列上用一特定值的行。没有索引,MySQL不得不首先以第一条记录开始并然后读完整个表直到它找出相关的行。表越大,花费时间越多。如果表对于查询的列有一个索引,MySQL能快速到达一个位置去搜寻到数据文件的中间,没有必要考虑所有数据。如果一个表有1000行,这比顺序读取至少快100倍。所有的MySQL索引(PRIMARY、UNIQUE和INDEX)在B树中存储。
根据 mysql 的开发文档: 
索引 index 用于: 
快速找出匹配一个WHERE子句的行 
当执行联结(JOIN)时,从其他表检索行。 
对特定的索引列找出MAX()或MIN()值 
如果排序或分组在一个可用键的最左面前缀上进行(例如,ORDER BY key_part_1,key_part_2),排序或分组一个表。如果所有键值部分跟随DESC,键以倒序被读取。 
在一些情况中,一个查询能被优化来检索值,不用咨询数据文件。如果对某些表的所有使用的列是数字型的并且构成某些键的最左面前缀,为了更快,值可以从索引树被检索出来。
假定你发出下列SELECT语句: 
mysql> select * FROM tbl_name WHERE col1=val1 AND col2=val2;如果一个多列索引存在于col1和col2上,适当的行可以直接被取出。如果分开的单行列索引存在于col1和col2上,优化器试图通过决定哪个索引将找到更少的行并来找出更具限制性的索引并且使用该索引取行。 

一般动态设置tmp_table_size的大小的时候,要使用:
set global tmp_table_size=64*1024*1024
而不是:
set global tmp_table_size=64M
否则就会出现错误:
#1232 - Incorrect argument type to variable 'tmp_table_size'


usidc52013-02-07 12:55

MySQL 5.6 GA 发布了,毫无疑问,这是 MySQL 最棒的一个版本。
如果你还不清楚 MySQL 5.6 版本一长串的新特性和改进内容,可以从这里获得了解。
而我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则是性能的测试。
我使用 Sysbench workloads (Read-Only/Read-Write) 来测试。下面是我的测试环境:

硬件配置:
服务器 : 32核 bi-thread (HT) Intel 2300Mhz, 128GB RAM
操作系统 : Oracle Linux 6.2
文件系统 : XFS mounted with "noatime,nodiratime,nobarrier,logbufs=8"
MySQL : 5.6-GA, latest 5.5
MySQL 配置:

#--------------------------------------------------
max_connections = 4000
key_buffer_size = 200M
low_priority_updates = 1
sort_buffer_size = 2097152
back_log = 1500
query_cache_type = 0

# files
innodb_file_per_table
innodb_log_file_size = 1024M
innodb_log_files_in_group = 3
innodb_open_files = 4000
table_open_cache = 8000
table_open_cache_instances = 16


# buffers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 32000M
innodb_buffer_pool_instances = 32
innodb_log_buffer_size = 64M
join_buffer_size = 32K
sort_buffer_size = 32K

# tune
innodb_checksums = 0
innodb_doublewrite = 0
innodb_support_xa = 0
innodb_thread_concurrency = 0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 2
innodb_flush_method = O_DIRECT
innodb_max_dirty_pages_pct = 50
innodb_use_native_aio =1
innodb_stats_persistent = 1
innodb_spin_wait_delay = 6 / 96

# perf special
innodb_adaptive_flushing = 1
innodb_flush_neighbors = 0
innodb_read_io_threads = 16
innodb_write_io_threads = 4
innodb_io_capacity = 2000
innodb_purge_threads =1
innodb_adaptive_hash_index =  1 / 0

# Monitoring
innodb_monitor_enable = '%'
performance_schema = ON
performance_schema_instrument = '%=on'
#-----------------------------------------------------------------------------------------------------------------------------------------------

MySQL 调整:
配置最主要的不同是 AHI (innodb_adaptive_hash_index) 和 Spin Delay (innodb_spin_wait_delay) -- 而其他的部分在这个测试过程中基本上已经足够好了。
关于 AHI 的影响我之前已经写了很多文章。AHI 主要的困境在于“用还是不用”,在很多情况下它可以帮助因为锁导致的堵塞并加快索引的访问,但在高并发的情况下可能会因为其 btr_search_latch 导致 rw锁争用导致的瓶颈
在 MySQL 5.6 中的 Spin Delay 设置需要特别的注意,因为它在管理内部互斥量和 rw 锁争用时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利用它可能会让你轻松的将性能提升一倍。(你可以通过这里来了解详情,但你应该知道,没有银弹,也没有什么固定的最优值是适合各种不同的环境,这个完全依赖于你的系统负载。因此其默认值跟 MySQL 5.5 一样都是 6)。
因此,在我的测试中,我非常好奇想了解在不同的负载情况下最佳的 AHI 和 Spin Delay 设置的配置对。
接下来要记住 MySQL 5.5 和 5.6 在可伸缩性方面的限制。我在 8、16、32 和 64 核的情况下重新进行测试(64核相当于开启和超线程的32核机器,其他的都没有开启超线程)


--------------------------------------------------------------------------------------------------------------------------------------------------------
首先向你展示第一个有趣的比较,为了跟我以前的测试保持“兼容性”,我首先测试了 TPS (事务/秒),然后再是 QPS (查询/秒) ,我更喜欢这种方式。
首个测试是经典的 Sysbench OLTP_RO (只读):
Sysbench OLTP_RO: 
接下来是同一个 OLTP_RO 测试,但在事务中不进行表的打开和关闭操作 (完整的解释请看 这里 ) 

Sysbench OLTP_RO-trx : 
接下来是 "point-selects" ,这是一种读数据的方式,在以前的 MySQL 5.5 版本表现良好,但在 5.6 仍有一些不同。

--------------------------------------------------------------------------------------------------------------------------------------------------------
Sysbench OLTP_RO Point-Selects : 
这是最痛苦的测试,Simple-Ranges 
Sysbench OLTP_RO Simple-Ranges : 

下面是读写测试,这还不是负载最重的读写,但仍可说明问题:
Sysbench OLTP_RW : 
TPS 从 256 个并发用户时就开始下降,期待这个有更高的水平。但仍然比 5.5 版本要高出 2 倍,相信我,下一个版本的 MySQL 表现会更好。这个阶段可通过调整 innodb 线程并发设置来得到更稳定和更高性能。

--------------------------------------------------------------------------------------------------------------------------------------------------------
我很高兴的看到 MySQL 5.6 GA 发布,因为:
这是 MySQL 史上最棒的版本
在高负载下比 MySQL 5.5 快很多
更好的设计
更具可调节性
性能分析更透明
更好的仪表化
这些方式比你以往看到的都要好
包含很多新特性
因此,我唯一的问题是:你什么时候开始测试 MySQL 5.6 并制定数据库移植计划? 


usidc52013-09-12 10:22

慢查询有什么用? 
它能记录下所有执行超过long_query_time时间的SQL语句,帮你找到执行慢的SQL,方便我们对这些SQL进行优化。 
测试用 MySQL 版本。 --Server version: 5.6.10-log Source distribution 
实验: 
a. 使用 mysql 自带慢查询日志分析工具 mysqldumpslow 。 
mysqldumpslow mysql-slow


b. 使用 hackmysql.com 推出的一款日志分析工具 mysqlsla 。 
 mysqlsla -lt slow mysql-slow 


c. 使用德国人写的 mysql_explain_slow_log 
./mysql_explain_slow_log --user=root --password= --socket=/tmp/mysql.sock < /usr/local/mysql/data/mysql-slow  


d. google code 上的一个分析工具 mysql_filter_slow_log (最后更新日期为2007年),提供了 python 和 php 两种可执行的脚本。 
 python mysql_filter_slow_log.py /usr/local/mysql/data/mysql-slow --no-duplicates --sort-execution-count --top=10


e. 使用 percona-toolkit 中的 pt-query-digest (在《高性能MySQL》中多次提出,值得使用的工具)。 
 pt-query-digest --user=root  mysql-slow           


总结: 

工具/功能一般统计信息高级统计信息脚本优势
mysqldumpslow支持不支持perlmysql官方自带
mysqlsla支持支持perl功能强大,数据报表齐全,定制化能力强
mysql-explain-slow-log支持不支持perl
mysql-log-filter支持部分支持python or php不失功能的前提下,保持输出简洁
myprofi支持不支持php非常精简


--参考自:

http://blog.csdn.net/nightelve/article/details/17393631

http://www.usidcbbs.com/simple/?t291.html




---------------------------------------------------------------------------------------------------------------------------------------------------------------------------------


最后来看看调优设置方法:



  • 0
    点赞
  • 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