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下面tomcat8启动慢的问题

linux下面tomcat8启动慢的问题

今天在阿里云上使用tomcat8,结果启动了好半天才启动起来,重启主机等操作都不好使,仔细观察tomcat日志,发现有如下日志:

31-May-2017 13:50:32.127 INFO [main] org.apache.catalina.core.StandardEngine.startInternal Starting Servlet Engine: Apache Tomcat/8.5.14
31-May-2017 13:52:32.356 INFO [localhost-startStop-1] org.apache.catalina.util.SessionIdGeneratorBase.createSecureRandom Creation of SecureRandom instance for session ID generation using [SHA1PRNG] took [119,978] milliseconds.

就去百度和Google了

原因

Tomcat 7/8都使用org.apache.catalina.util.SessionIdGeneratorBase.createSecureRandom类产生安全随机类SecureRandom的实例作为会话ID,这里花去了342秒,也即接近6分钟。

SHA1PRNG算法是基于SHA-1算法实现且保密性较强的伪随机数生成器。

在SHA1PRNG中,有一个种子产生器,它根据配置执行各种操作。

1)如果Java.security.egd属性或securerandom.source属性指定的是”file:/dev/random”或”file:/dev/urandom”,那么JVM会使用本地种子产生器NativeSeedGenerator,它会调用super()方法,即调用SeedGenerator.URLSeedGenerator(/dev/random)方法进行初始化。

2)如果java.security.egd属性或securerandom.source属性指定的是其它已存在的URL,那么会调用SeedGenerator.URLSeedGenerator(url)方法进行初始化。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设置值为”file:///dev/urandom”或者值为”file:/./dev/random”都会起作用的原因。

在这个实现中,产生器会评估熵池(entropy pool)中的噪声数量。随机数是从熵池中进行创建的。当读操作时,/dev/random设备会只返回熵池中噪声的随机字节。/dev/random非常适合那些需要非常高质量随机性的场景,比如一次性的支付或生成密钥的场景。

当熵池为空时,来自/dev/random的读操作将被阻塞,直到熵池收集到足够的环境噪声数据。这么做的目的是成为一个密码安全的伪随机数发生器,熵池要有尽可能大的输出。对于生成高质量的加密密钥或者是需要长期保护的场景,一定要这么做。

那么什么是环境噪声?

随机数产生器会手机来自设备驱动器和其它源的环境噪声数据,并放入熵池中。产生器会评估熵池中的噪声数据的数量。当熵池为空时,这个噪声数据的收集是比较花时间的。这就意味着,Tomcat在生产环境中使用熵池时,会被阻塞较长的时间。

解决

有两种解决办法:

1)在Tomcat环境中解决

可以通过配置JRE使用非阻塞的Entropy Source。

在catalina.sh中加入这么一行:-Djava.security.egd=file:/dev/./urandom 即可。

加入后再启动Tomcat,整个启动耗时下降到Server startup in 2912 ms。

2)在JVM环境中解决

打开$JAVA_PATH/jre/lib/security/java.security这个文件,找到下面的内容:

securerandom.source=file:/dev/urandom

替换成

securerandom.source=file:/dev/./urandom

JVM上的随机数与熵池策略

在apache-tomcat官方文档:如何让tomcat启动更快 里面提到了一些启动时的优化项,其中一项是关于随机数生成时,采用的“熵源”(entropy source)的策略。

他提到tomcat7的session id的生成主要通过java.security.SecureRandom生成随机数来实现,随机数算法使用的是”SHA1PRNG”

private String secureRandomAlgorithm = “SHA1PRNG”;
在sun/oracle的jdk里,这个算法的提供者在底层依赖到操作系统提供的随机数据,在linux上,与之相关的是/dev/random和/dev/urandom,对于这两个设备块的描述以前也见过讨论随机数的文章,wiki中有比较详细的描述,摘抄过来,先看/dev/random :

在读取时,/dev/random设备会返回小于熵池噪声总数的随机字节。/dev/random可生成高随机性的公钥或一次性密码本。若熵池空了,对/dev/random的读操作将会被阻塞,直到收集到了足够的环境噪声为止
而 /dev/urandom 则是一个非阻塞的发生器:

dev/random的一个副本是/dev/urandom (”unlocked”,非阻塞的随机数发生器),它会重复使用熵池中的数据以产生伪随机数据。这表示对/dev/urandom的读取操作不会产生阻塞,但其输出的熵可能小于/dev/random的。它可以作为生成较低强度密码的伪随机数生成器,不建议用于生成高强度长期密码。
另外wiki里也提到了为什么linux内核里的随机数生成器采用SHA1散列算法而非加密算法,是为了避开法律风险(密码出口限制)。

回到tomcat文档里的建议,采用非阻塞的熵源(entropy source),通过java系统属性来设置:

-Djava.security.egd=file:/dev/./urandom
这个系统属性egd表示熵收集守护进程(entropy gathering daemon),但这里值为何要在dev和random之间加一个点呢?是因为一个jdk的bug,在这个bug的连接里有人反馈及时对 securerandom.source 设置为 /dev/urandom 它也仍然使用的 /dev/random,有人提供了变通的解决方法,其中一个变通的做法是对securerandom.source设置为 /dev/./urandom 才行。也有人评论说这个不是bug,是有意为之。

我看了一下我当前所用的jdk7的java.security文件里,配置里仍使用的是/dev/urandom:

#
# Select the source of seed data for SecureRandom. By default an
# attempt is made to use the entropy gathering device specified by
# the securerandom.source property. If an exception occurs when
# accessing the URL then the traditional system/thread activity
# algorithm is used.
#
# On Solaris and Linux systems, if file:/dev/urandom is specified and it
# exists, a special SecureRandom implementation is activated by default.
# This "NativePRNG" reads random bytes directly from /dev/urandom.
#
# On Windows systems, the URLs file:/dev/random and file:/dev/urandom
# enables use of the Microsoft CryptoAPI seed functionality.
#
securerandom.source=file:/dev/urandom

我不确定jdk7里,这个 /dev/urandom 也同那个bug报告里所说的等同于 /dev/random;要使用非阻塞的熵池,这里还是要修改为/dev/./urandom 呢,还是jdk7已经修复了这个问题,就是同注释里的意思,只好验证一下。

使用bug报告里给出的代码:

import java.security.SecureRandom;
class JRand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System.out.println("Ok: " +
        SecureRandom.getInstance("SHA1PRNG").nextLong());
}

}
然后设置不同的系统属性来验证,先是在我的mac上:

% time java -Djava.security.egd=file:/dev/urandom  JRand
Ok: 8609191756834777000
java -Djava.security.egd=file:/dev/urandom JRand  
0.11s user 0.03s system 115% cpu 0.117 total

% time java -Djava.security.egd=file:/dev/./urandom  JRand
Ok: -3573266464480299009
java -Djava.security.egd=file:/dev/./urandom JRand  
0.11s user 0.03s system 116% cpu 0.116 total

可以看到/dev/urandom和 /dev/./urandom 的执行时间差不多,有点纳闷,再仔细看一下wiki里说的:

FreeBSD操作系统实现了256位的Yarrow算法变体,以提供伪随机数流。与Linux的/dev/random不同,FreeBSD的/dev/random不会产生阻塞,与Linux的/dev/urandom相似,提供了密码学安全的伪随机数发生器,而不是基于熵池。而FreeBSD的/dev/urandom则只是简单的链接到了/dev/random。
尽管在我的mac上/dev/urandom并不是/dev/random的链接,但mac与bsd内核应该是相近的,/dev/random也是非阻塞的,/dev/urandom是用来兼容linux系统的,这两个随机数生成器的行为是一致的。参考这里。

然后再到一台ubuntu系统上测试:

% time java -Djava.security.egd=file:/dev/urandom  JRand
Ok: 6677107889555365492
java -Djava.security.egd=file:/dev/urandom JRand  
0.14s user 0.02s system 9% cpu 1.661 total

% time java -Djava.security.egd=file:/dev/./urandom  JRand
Ok: 5008413661952823775
java -Djava.security.egd=file:/dev/./urandom JRand  
0.12s user 0.02s system 99% cpu 0.145 total

这回差异就完全体现出来了,阻塞模式的熵池耗时用了1.6秒,而非阻塞模式则只用了0.14秒,差了一个数量级,当然代价是转换为对cpu的开销了。

// 补充,连续在ubuntu上测试几次/dev/random方式之后,导致熵池被用空,被阻塞了60秒左右。应用服务器端要避免这种方式。
后续继续研究补充吧。

参考链接:http://blog.csdn.net/chszs/article/details/49494701
http://hongjiang.info/jvm-random-and-entropy-source/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