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继电器与机械继电器物料验证方案
1. 方案概述
1.1 验证目的
本方案旨在通过系统性的测试,全面验证固态继电器(SSR)与机械继电器(MR)的电气性能、机械性能、环境适应性及长期可靠性,确保所选物料符合产品设计要求、行业标准及实际应用场景需求,为物料选型、批量采购及产品质量管控提供科学依据。
1.2 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XX系列产品中所选用的所有型号固态继电器与机械继电器,涵盖不同规格(如额定电压、额定电流、控制方式等)的物料验证工作,包括新物料导入验证、批量采购前抽样验证及物料设计变更后的重新验证。
1.3 引用标准
-
GB/T 14048.1-2022《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第1部分:总则》
-
GB/T 14048.5-2017《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第5-1部分:控制电路电器和开关元件 机电式控制电路电器》
-
GB/T 2900.18-2008《电工术语 低压电器》
-
IEC 60947-4-3:2020《Low-voltage switchgear and controlgear - Part 4-3: Contactors and motor-starters - AC semiconductor motor controllers and starters》
-
企业内部标准Q/XX 001-2024《继电器物料技术规范》
-
GB/T 14048.1-2022《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第1部分:总则》
-
GB/T 14048.5-2017《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第5-1部分:控制电路电器和开关元件 机电式控制电路电器》
-
GB/T 2900.18-2008《电工术语 低压电器》
-
IEC 60947-4-3:2020《Low-voltage switchgear and controlgear - Part 4-3: Contactors and motor-starters - AC semiconductor motor controllers and starters》
-
企业内部标准Q/XX 001-2024《继电器物料技术规范》
-
UL 508-2023《Standard for Industrial Control Equipment》(补充北美市场通用标准)
-
ISO 16750-2:2018《Road vehicles -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testing for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 Part 2: Electrical loads》(补充车用继电器场景标准)
2. 验证准备
2.1 样品准备
| 继电器类型 | 样品数量 | 样品要求 | 标识方式 |
|---|---|---|---|
| 固态继电器(SSR) | 每种规格10台(其中5台用于常规测试,5台用于可靠性测试) | 全新未使用,包装完整,标识清晰,符合技术规格书要求全新未使用,包装完整,标识清晰;同一批次样品需来自同一生产周期,引脚镀层厚度、外壳材质符合规格书;附带厂家COC(合格证明文件) | SSR-规格-序号(如SSR-220V/30A-01) |
| 机械继电器(MR) | 每种规格10台(其中5台用于常规测试,5台用于可靠性测试) | 全新未使用,包装完整,标识清晰,符合技术规格书要求全新未使用,包装完整,标识清晰;触点镀层(如AgCdO、AgSnO₂)符合规格书,线圈绝缘层无破损;附带厂家COC(合格证明文件) | MR-规格-序号(如MR-24V/10A-01) |
2.2 测试环境准备
-
常规测试环境:温度20℃±5℃,相对湿度45%75%,大气压力86kPa106kPa,无强电磁干扰、无振动、无腐蚀性气体的通风环境。
-
环境适应性测试环境:通过高低温湿热试验箱、振动试验台等设备模拟极端环境,参数根据具体测试项目设定。
-
安全要求:测试区域设置安全警示标识,配备绝缘手套、绝缘垫、应急断电装置等安全防护用品,高压测试环节需由专人监护。
-
安全要求:①高压测试(≥1kV)需配备独立绝缘测试台,测试人员穿绝缘鞋、戴防冲击护目镜;②测试回路串联快速熔断器(额定电流为测试电流的1.2倍);③固态继电器测试避免空载通断,防止过电压击穿;④静电敏感型SSR需佩戴防静电手环操作
2.3 测试设备与工具准备
| 设备/工具名称 | 规格型号 | 用途 | 校准要求 |
|---|---|---|---|
| 直流稳压电源 | 060V/010A | 为继电器线圈提供控制电源 | 每年校准一次,测试前确认精度 |
| 交流稳压电源 | 0380V/050A | 为继电器主回路提供负载电源 | 每年校准一次,测试前确认精度 |
| 数字万用表 | 精度0.01V、0.001Ω | 测量电压、电阻、电流等参数 | 每半年校准一次,测试前归零 |
| 示波器 | 带宽≥100MHz,采样率≥1GS/s | 观测开关动作波形、响应时间等 | 每年校准一次,测试前校准探头 |
| 高低温湿热试验箱 | 温度-40℃150℃,湿度10%98% | 环境适应性测试 | 每年校准一次,测试前确认温湿度均匀性 |
| 振动试验台 | 频率5Hz2000Hz,加速度050g | 振动环境测试 | 每年校准一次,测试前确认振动参数精度 |
| 继电器寿命测试台 | 可设定通断频率、负载参数 | 可靠性寿命测试 | 每季度校准一次,测试前确认计数精度 |
| 绝缘电阻测试仪 | 010¹²Ω,测试电压010kV | 测量绝缘电阻 | 每年校准一次,测试前确认开路电压 |
| 耐压测试仪 | 0~5kV AC/DC | 耐电压测试 | 每年校准一次,测试前确认漏电流精度 |
| 设备/工具名称 | 规格型号 | 用途 | 校准要求 |
| — | — | — | — |
| 直流稳压电源 | 060V/010A | 为继电器线圈提供控制电源 | 每年校准一次,测试前确认精度 |
| 交流稳压电源 | 0380V/050A | 为继电器主回路提供负载电源 | 每年校准一次,测试前确认精度 |
| 数字万用表 | 精度0.01V、0.001Ω | 测量电压、电阻、电流等参数 | 每半年校准一次,测试前归零 |
| 示波器 | 带宽≥100MHz,采样率≥1GS/s | 观测开关动作波形、响应时间等 | 每年校准一次,测试前校准探头 |
| 高低温湿热试验箱 | 温度-40℃150℃,湿度10%98% | 环境适应性测试 | 每年校准一次,测试前确认温湿度均匀性 |
| 振动试验台 | 频率5Hz2000Hz,加速度050g | 振动环境测试 | 每年校准一次,测试前确认振动参数精度 |
| 继电器寿命测试台 | 可设定通断频率、负载参数 | 可靠性寿命测试 | 每季度校准一次,测试前确认计数精度 |
| 绝缘电阻测试仪 | 010¹²Ω,测试电压010kV | 测量绝缘电阻 | 每年校准一次,测试前确认开路电压 |
| 耐压测试仪 | 0~5kV AC/DC | 耐电压测试 | 每年校准一次,测试前确认漏电流精度 |
| 红外测温仪 | 精度±0.5℃,量程-50℃~300℃ | 测量继电器温升及触点温度 | 每半年校准一次 |
| 可编程负载箱 | 阻感容可调,电流0~100A | 模拟复杂负载场景 | 每年校准一次 |
3. 核心测试项目与详细步骤
3.1 外观与标识检查
3.1.1 测试目的
确认继电器外观无物理损伤,标识信息完整准确,符合装配及追溯要求。
3.1.2 测试步骤
-
采用目测法观察样品外观,距离样品30cm,光照强度≥500lux,检查外壳是否有裂纹、变形、划痕、污渍等缺陷,引脚是否有弯曲、氧化、断裂情况。
-
外观检查:①目测(30cm距离,500lux光照):外壳无裂纹/变形,引脚无氧化(可借助放大镜观察镀层);②尺寸核查:用卡尺测量安装脚距、引脚直径,偏差≤±0.2mm(符合图纸要求);③标识擦试:用酒精棉轻擦标识3次,无模糊脱落
-
核对样品标识,确认型号、规格、额定电压、额定电流、生产厂家、生产日期等信息与技术规格书一致,标识清晰可辨,无模糊或错误。
-
检查端子接线部分,确认螺丝、卡扣等连接部件完好,无松动或缺失。
-
对检查结果进行记录,每台样品拍摄外观照片存档。
3.1.3 判定标准
外观无裂纹、变形、严重划痕(深度≤0.1mm,长度≤5mm),引脚完好无氧化断裂;标识信息完整准确;连接部件完好,判定为合格;否则不合格。
3.2 基本电气参数测试
3.2.1 线圈参数测试(机械继电器专用)
-
测试前将数字万用表调至电阻档(200Ω量程),进行校零。
-
断开继电器线圈电源,将万用表表笔分别连接线圈两端引脚,记录线圈直流电阻值,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
-
将直流稳压电源连接至线圈端子,缓慢调节电源电压至额定线圈电压的85%,观察继电器是否吸合(听吸合声音或用万用表测触点通断);再将电压降至额定电压的110%,观察吸合稳定性;最后降至额定电压的50%,观察继电器是否释放。
-
记录吸合电压、释放电压及线圈电阻值,与技术规格书对比。
-
记录吸合/释放电压、线圈电阻;额外测试线圈与外壳间绝缘电阻(≥500MΩ,500V DC),避免线圈漏电风险;所有数据与规格书偏差≤10%
3.2.2 控制端参数测试(固态继电器专用)
-
将数字万用表调至电阻档(20kΩ量程),测量固态继电器控制端(输入侧)的直流电阻值,记录数据。
-
将直流稳压电源连接至控制端,调节电压至额定控制电压的80%~120%,测量控制端电流,确认在规格书规定范围内。
-
当控制电压低于额定值的50%时,测量主回路是否处于关断状态;当控制电压达到额定值时,确认主回路导通,记录控制电压阈值。
-
控制电压阈值测试:①关断阈值:控制电压降至额定值30%时,主回路漏电流≤1mA;②导通阈值:控制电压升至额定值70%时,主回路需可靠导通;记录控制端功耗(≤2W,符合节能要求)
3.2.3 主回路参数测试(通用)
-
常温下,将继电器主回路断开,用绝缘电阻测试仪测量主回路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主回路与外壳之间的绝缘电阻,测试电压为500V DC,持续1min,记录电阻值。
-
将继电器置于导通状态,主回路接入额定电流的10%(阻性负载),用四线法测量主回路接触电阻(机械继电器)或通态压降(固态继电器),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
-
将主回路电流升至额定电流的120%,持续5min,测量主回路温度(用红外测温仪测量外壳及端子温度),记录温度变化情况。
3.2.4 判定标准
| 参数类型 | 机械继电器合格标准 | 固态继电器合格标准 |
|---|---|---|
| 线圈电阻 | 与规格书偏差±10%以内 | - |
| 吸合电压 | ≤额定线圈电压的85% | - |
| 释放电压 | ≥额定线圈电压的5%且≤50% | - |
| 控制端电流 | - | 符合规格书要求(通常≤50mA) |
| 绝缘电阻 | ≥100MΩ | ≥100MΩ |
| 接触电阻/通态压降 | 接触电阻≤100mΩ | 通态压降≤1.5V(根据规格书调整) |
| 温升 | 外壳温升≤60K,端子温升≤70K | 外壳温升≤80K,端子温升≤90K |
3.3 开关性能测试
3.3.1 导通与关断特性测试
-
搭建测试回路:控制端连接直流稳压电源,主回路串联交流稳压电源、阻性负载(额定负载)、电流表,并联电压表和示波器探头。
-
机械继电器:将线圈电压加至额定值,记录触点吸合时间(从电压施加到触点导通的时间);断开线圈电压,记录触点释放时间(从电压断开到触点关断的时间),用示波器捕捉动作波形,重复10次取平均值。
-
固态继电器:将控制电压加至额定值,记录主回路导通延迟时间(控制电压施加到主回路电流达到额定值10%的时间);断开控制电压,记录关断延迟时间(控制电压断开到主回路电流降至额定值10%的时间),示波器捕捉波形,重复10次取平均值。
-
测试不同负载条件(额定负载的50%、100%、120%)下的开关特性,记录数据变化。
3.3.2 负载切换能力测试
-
分别接入阻性负载、感性负载(功率因数0.30.5)、容性负载(浪涌电流为额定电流的510倍),设定主回路电压为额定电压。
-
负载类型:①阻性(纯电阻);②感性(电机类,功率因数0.30.5,带续流二极管);③容性(电容柜类,浪涌电流510倍额定值);④混合负载(阻感比1:1);主回路电压为额定值,偏差≤±5%
-
控制继电器以1次/秒的频率进行通断切换,每种负载条件下连续切换100次,观察继电器工作状态,用示波器监测切换过程中的电压、电流波形,记录是否出现电弧(机械继电器)、过电压、过电流现象。
-
测试完成后,检查继电器触点是否有烧蚀、熔焊情况(机械继电器),或固态继电器是否有击穿损坏。
3.3.3 判定标准
机械继电器吸合时间≤20ms,释放时间≤15ms;固态继电器导通延迟时间≤10ms,关断延迟时间≤5ms(根据规格书调整);不同负载下切换无异常,无电弧持续燃烧(机械继电器)、无击穿损坏,判定为合格;否则不合格。
3.4 绝缘与耐电压测试
3.4.1 绝缘电阻测试
-
将继电器置于常温常湿环境中静置2h,确保表面干燥。
-
采用绝缘电阻测试仪,分别测试以下部位:①主回路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②主回路与线圈/控制端之间;③主回路与外壳之间;④线圈/控制端与外壳之间。
-
测试电压设定:额定电压≤250V时,测试电压为500V DC;额定电压>250V时,测试电压为1000V DC,持续测试1min,记录绝缘电阻值。
3.4.2 耐电压测试
-
使用耐压测试仪,按照上述绝缘电阻测试的部位分别进行测试,测试环境温度20℃±5℃,相对湿度≤75%。
-
测试电压设定:主回路之间及主回路与地之间为2kV AC(50Hz),线圈/控制端与地之间为1kV AC(50Hz),电压从0开始缓慢升至设定值,持续1min,观察是否出现击穿、闪络现象,记录漏电流值。
-
测试电压按GB/T 14048.1分级:①主回路:额定电压≤250V时1.5kV AC,250V<额定电压≤690V时2.5kV AC;②控制端与地:1kV AC(50Hz);电压升压速率≤500V/s,持续1min,漏电流≤5mA,无击穿闪络
-
测试过程中若出现异常声音、火花或漏电流突然增大,立即停止测试,判定为不合格。
3.4.3 判定标准
各测试部位绝缘电阻≥100MΩ;耐电压测试无击穿、闪络,漏电流≤5mA,判定为合格;否则不合格。
3.5 环境适应性测试
3.5.1 高低温环境测试
-
低温测试:将继电器放入高低温试验箱,设定温度-40℃,保温2h,在此环境下进行线圈参数测试、主回路通断测试、绝缘电阻测试,记录数据;之后自然恢复至常温,再次测试上述参数。
-
高温测试:设定试验箱温度为85℃(根据规格书调整,如工业级继电器可设125℃),保温2h,重复低温测试的各项内容及数据记录;自然恢复至常温后再次测试。
-
高低温循环测试:设定循环曲线:-40℃(1h)→升温至25℃(30min)→85℃(1h)→降温至25℃(30min),完成10个循环后,测试继电器各项电气参数及外观状态。
-
高低温循环:按IEC 60068-2-14标准,循环曲线:-40℃(1h)→升温(5℃/min)至25℃(30min)→升温(5℃/min)至85℃(1h)→降温(5℃/min)至25℃(30min),10个循环后测试,参数偏差≤10%
3.5.2 湿热环境测试
-
将继电器放入高低温湿热试验箱,设定温度40℃,相对湿度90%~95%,持续48h。
-
测试期间每隔12h进行一次主回路通断测试;试验结束后,取出继电器在常温常湿环境下静置2h,测试绝缘电阻、耐电压及电气参数,检查外观是否有锈蚀、变形。
3.5.3 振动与冲击测试
-
振动测试:将继电器固定在振动试验台,沿X、Y、Z三个轴向分别进行扫频振动,频率范围5Hz~2000Hz,加速度10g,每个轴向振动30min;振动过程中及振动后,测试继电器通断性能及电气参数,检查外观及结构完整性。
-
振动测试:按安装方式(螺钉紧固/导轨安装)固定,X/Y/Z轴分别扫频(5Hz~2000Hz,1倍频程/min),加速度10g,每轴30min;振动中继电器需保持通断可靠,无误动作,振动后触点无松动
-
冲击测试:采用半正弦波冲击,冲击加速度50g,脉冲持续时间11ms,沿X、Y、Z三个轴向分别施加3次冲击;冲击后测试继电器各项性能,检查是否有引脚脱落、外壳破裂等情况。
3.5.4 判定标准
环境测试后,继电器外观无明显损坏,电气参数与常温测试值偏差≤10%,通断性能正常,绝缘电阻≥50MΩ,耐电压无击穿,判定为合格;否则不合格。
4. 可靠性测试
4.1 寿命测试
4.1.1 机械寿命测试(机械继电器专用)
-
将机械继电器线圈接入额定控制电压,主回路不接负载,设定通断频率为10次/秒,进行连续通断测试。
-
每通断10万次,暂停测试,检查触点状态、线圈电阻及吸合释放性能;当出现触点熔焊、吸合不良、释放失效等情况时,记录累计通断次数。
-
若连续测试达到规格书规定的机械寿命(通常≥1000万次)仍无异常,停止测试,判定为合格。
4.1.2 电寿命测试(通用)
-
搭建电寿命测试回路,主回路接入额定电压和额定负载(阻性),控制端按额定条件供电,设定通断频率:机械继电器5次/秒,固态继电器10次/秒。
-
电寿命测试:①机械继电器:阻性负载10A/220V AC,通断频率5次/秒,带灭弧装置;②固态继电器:阻性负载20A/220V AC,通断频率10次/秒,并联RC吸收回路;控制端按额定条件供电,实时监测触点温度(≤120℃)
-
机械继电器每通断1万次、固态继电器每通断10万次,暂停测试,检查触点(或主回路)状态、电气参数;记录每次测试的数据及异常情况。
-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判定寿命终止:机械继电器触点接触电阻≥1kΩ或熔焊;固态继电器通态压降≥3V或关断漏电流≥10mA。
-
若测试达到规格书规定的电寿命(机械继电器通常≥10万次,固态继电器通常≥100万次)仍无异常,停止测试。
4.2 长期稳定性测试
-
将继电器置于常温常湿环境,主回路接入额定负载的80%,控制端持续供电(固态继电器)或按1次/分钟的频率通断(机械继电器),连续运行1000h。
-
每24h记录一次主回路温度、电压、电流及继电器工作状态;每100h测试一次电气参数,与初始值对比。
-
运行结束后,全面测试继电器各项性能,检查外观及内部结构(若允许拆解)。
4.3 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
重点失效模式及应对:①机械继电器:触点熔焊(原因:负载过大/灭弧不良,应对:增加灭弧装置)、线圈烧毁(原因:过电压,应对:串联压敏电阻);②固态继电器:功率管击穿(原因:浪涌电压,应对:并联TVS管)、光耦失效(原因:高温,应对:优化散热)。按严重度(S)、发生度(O)、探测度(D)计算RPN值,RPN>100需启动供应商整改
对可靠性测试中出现的失效样品进行拆解分析,确定失效模式(如机械继电器触点磨损、氧化、线圈烧毁;固态继电器功率管击穿、光耦失效等),分析失效原因(如材料缺陷、设计不足、负载过大等),评估失效对产品的影响程度,并提出改进建议。
4.4 可靠性判定标准
机械寿命达到≥1000万次,电寿命达到≥10万次(机械继电器);固态继电器电寿命≥100万次,长期运行1000h后参数偏差≤15%,无失效现象,判定为可靠性合格;否则不合格。
5. 测试数据记录与结果判定
5.1 数据记录要求
建立《继电器物料验证测试记录表》,详细记录样品信息、测试环境、设备型号、测试参数、原始数据、测试时间及测试人员;所有测试数据需真实准确,附波形图、照片等原始记录;测试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需详细描述发生时间、现象及处理措施。
5.2 综合判定标准
-
合格:所有测试项目均满足本方案及技术规格书要求,无不合格项。
-
不合格:任一测试项目不符合要求,或可靠性测试中出现早期失效。
-
待验证:测试数据出现异常但无法确定原因,需重新抽样进行针对性测试后再判定。
-
合格:①所有测试项符合本方案要求;②可靠性测试中早期失效(前10%寿命)为0;③RoHS 2.0(2011/65/EU)合规(铅≤1000ppm等)
-
不合格:①任一关键项(耐压、绝缘、寿命)不达标;②一般项不合格数≥2项(如外观划痕超标+温升超限);③RPN>100且未整改
-
待验证:①测试数据异常但可复现(如某台样品吸合电压临界值);②环境测试后参数波动10%~15%,需加倍抽样重测
-
补充:抽样方案按GB/T 2828.1-2012,AQL=0.65,批量≤500时抽样量≥20台
5.3 报告输出
测试完成后,编制《固态继电器与机械继电器物料验证报告》,内容包括方案概述、测试环境与设备、测试过程与数据、失效分析、综合判定结果及改进建议,附相关原始记录及佐证材料,由测试人员、审核人员签字确认后归档。
6. 附录
-
附录A:继电器物料验证测试记录表(模板)
-
附录B:测试设备校准证书清单
-
附录C:相关引用标准原文(节选)
8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