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https://blog.csdn.net/l_tudou/article/details/51999765
当我们听到”内存对齐“这个概念时,从字面意思来看,很容易理解。那就是让内存按一定规则对齐。
当然 就会有人说 你这不是废话 ??
现在我就来说一说为什么要内存对齐以及怎么个对齐法(如何对齐)?
首先来谈谈什么叫内存对齐!!我百度了一下如下解释:
内存对齐:
内存对齐”应该是编译器的“管辖范围”。编译器为程序中的每个“数据单元”安排在适当的位置上。但是C语言的一个特点就是太灵活,太强大,它允许你干预“内存对齐”。如果你想了解更加底层的秘密,“内存对齐”对你就不应该再透明了。
对于内存对齐问题,主要存在于struct和union等复合结构在内存中的分布情况,许多实际的计算机系统对基本类型数据在内存中存放的位置有限制,它们要求这些数据的首地址的值是某个数M(通常是4或8);对于内存对齐,主要是为了提高程序的性能,数据结构,特别是栈,应尽可能在自然边界上对齐,经过对齐后,cpu的内存访问速度大大提升。
Windows中默认对齐数为8,Linux中默认对齐数为4;
(1)内存对齐的主要作用:
1、平台原因(移植原因)
A 不是所有的硬件平台都能访问任意地址上的任意数据的;
B 某些硬件平台只能在某些地址处取某些特定类型的数据,否则抛出硬件异常。
2、性能原因:
A 数据结构(尤其是栈)应该尽可能地在自然边界上对齐。
B 原因在于,为了访问未对齐的内存,处理器需要作两次内存访问;而对齐的内存访问仅需要一次访问。
(2)内存对齐规则:
在内存中,编译器按照成员列表顺序分别为每个结构体变量成员分配内存,当存储过程中需要满足边界对齐的 要求时,编译器会在成员之间留下额外的内存空间。如果想确认结构体占多少存储空间,则使用关键字sizeof,如果想得知结构体的某个特定成员在结构体的位置,则使用offsetof宏(定义于stddef.h)。
#include<stddef.h>
#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pragma pack(4)
struct m
{
int a;
short b;
int c;
};
int main()
{
cout <<"结构体m的大小:"<< sizeof(m) << endl;
cout << endl;
int offset_b = offsetof(struct m, a);// 获得成员a相对于m储存地址的偏移量
cout <<"a相对于m储存地址的偏移量:"<< offset_b << endl;
system("pause");
return 0;
}
现在咱来看看上面结构体是如何内存对齐的;先用代码打印它们每个数据成员的存储地址的偏移量:
int main()
{
cout <<"结构体m的大小:"<< sizeof(m) << endl;
cout << endl;
int offset_b = offsetof(struct m, a);// 获得成员a相对于m储存地址的偏移量
int offset_b1 = offsetof(struct m, b);// 获得成员a相对于m储存地址的偏移量
int offset_b2 = offsetof(struct m, c);// 获得成员a相对于m储存地址的偏移量
cout <<"a相对于m储存地址的偏移量:"<< offset_b << endl;
cout << "b相对于m储存地址的偏移量:" << offset_b1 << endl;
cout << "c相对于m储存地址的偏移量:" << offset_b2 << endl;
system("pause");
return 0;
}
#pragma pack(2)
struct m
{
int a;
short b;
int c;
};
int main()
{
cout <<"结构体m的大小:"<< sizeof(m) << endl;
cout << endl;
int offset_b = offsetof(struct m, a);// 获得成员a相对于m储存地址的偏移量
int offset_b1 = offsetof(struct m, b);// 获得成员a相对于m储存地址的偏移量
int offset_b2 = offsetof(struct m, c);// 获得成员a相对于m储存地址的偏移量
cout <<"a相对于m储存地址的偏移量:"<< offset_b << endl;
cout << "b相对于m储存地址的偏移量:" << offset_b1 << endl;
cout << "c相对于m储存地址的偏移量:" << offset_b2 << endl;
system("pause");
return 0;
}
对于这个结果,我们按刚才第一个例子我所分析的过程来分析这段代码,得到的是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