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hMap 源码解析

1 整体架构

HashMap 底层的数据结构主要是:数组 + 链表 + 红黑树。其中当链表的长度大于等于 8 时,链表会转化成红黑树,当红黑树的大小小于等于 6 时,红黑树会转化成链表,整体的数据结构如下: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中左边竖着的是 HashMap 的数组结构,数组的元素可能是单个 Node,也可能是个链表,也可能是个红黑树。

1.1 类注释

从 HashMap 的类注释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信息:

  • 允许 null 值,不同于 HashTable ,是线程不安全的;
  • load factor(影响因子) 默认值是 0.75, 是均衡了时间和空间损耗算出来的值,较高的值会减少空间开销(扩容减少,数组大小增长速度变慢),但增加了查找成本(hash 冲突增加,链表长度变长),不扩容的条件:数组容量 > 需要的数组大小 /load factor;
  • 如果有很多数据需要储存到 HashMap 中,建议 HashMap 的容量一开始就设置成足够的大小,这样可以防止在其过程中不断的扩容,影响性能;
  • HashMap 是非线程安全的,我们可以自己在外部加锁,或者通过 Collections.synchronizedMap 来实现线程安全,Collections.synchronizedMap 的实现是在每个方法上加上了 synchronized 锁;
  • 在迭代过程中,如果 HashMap 的结构被修改,会快速失败。
1.2 常见属性
 //初始容量为 16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1 << 4;

 //最大容量
 static final int MAXIMUM_CAPACITY = 1 << 30;

 //负载因子默认值
 static final float DEFAULT_LOAD_FACTOR = 0.75f;
 
 //桶上的链表长度大于等于8时,链表转化成红黑树
 static final int TREEIFY_THRESHOLD = 8;

 //桶上的红黑树大小小于等于6时,红黑树转化成链表
 static final int UNTREEIFY_THRESHOLD = 6;

 //链表长度大于8而且整个map中的键值对大于等于MIN_TREEIFY_CAPACITY (64)时,才进行链表到红黑树的转换。
 static final int MIN_TREEIFY_CAPACITY = 64;

 //记录迭代过程中 HashMap 结构是否发生变化,如果有变化,迭代时会 fail-fast
 transient int modCount;

 //HashMap 的实际大小,K,V对个数
 transient int size;

 //存放数据的数组
 transient Node<K,V>[] table;

 // 扩容的门槛,有两种情况
 // 如果初始化时,给定数组大小的话,通过 tableSizeFor 方法计算,数组大小永远接近于 2 的幂次方,比如你给定初始化大小 19,实际上初始化大小为 32,为 2 的 5 次方。
 // 如果是通过 resize 方法进行扩容,大小 = 数组容量 * 0.75
 int threshold;

 //链表的节点
 static class Node<K,V> implements Map.Entry<K,V> {
 
 //红黑树的节点
 static final class TreeNode<K,V> extends LinkedHashMap.Entry<K,V> {

注意:hashMap的实际容量大小一定是2的指数次幂大小2^n,

1.3 HashMap构造方法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
        if (initialCapacity < 0)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initial capacity: " +
                                               initialCapacity);
        //初始容量大于最大容量
        if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if (loadFactor <= 0 || Float.isNaN(loadFactor))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load factor: " +
                                               loadFactor);
        this.loadFactor = loadFactor;
        /**
        *为何将tableSizeFor(initialCapacity)赋值给threshold 
        *resize方法中 if(oldThr > 0),将oldThr值赋给newCap
        *然后计算出newThr覆盖掉threshold
        */
        this.threshold = tableSizeFor(initialCapacity);
    }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
        this(initialCapacity, DEFAULT_LOAD_FACTOR);
    }
    
public HashMap() {
       this.loadFactor = DEFAULT_LOAD_FACTOR; // all other fields defaulted
   }
   
public HashMap(Map<? extends K, ? extends V> m) {
     this.loadFactor = DEFAULT_LOAD_FACTOR;
     putMapEntries(m, false);
  }
  1. 调用HashMap构造器的时候,并不会开辟桶数组的空间。ArrayList的构造器在指定大小的时候会分配空间,而无参数的构造器则会分配一个长度为0的数组。
  2. 调用initialCapacity参数的构造器后,第一次put时的数组空间大小是不小于initialCapacity的最小2的幂次方值。
  3. 调用无参的构造方法之后,第一次put,table数组的空间大小是16,threshold是16*0.75=12。
  4. 先put,然后比较size和threshold,进行扩容,扩容到两倍。
1.4 tableSizeFor

通过位移运算,找到大于或等于cap的 最小2的n次幂
为何容量一定是2的n次幂

 /**
     * Returns a power of two size for the given target capacity.
     * 返回大于输入参数最接近的2的整数次幂
     */
    static final int tableSizeFor(int cap) {
        //防止现在就是2的幂次,
        // 如果不减,经过下面的算法会把最高位后面的都置位1,再加1则相当于将当前的数值乘2
        int n = cap - 1;
        n |= n >>> 1;// 高位右移1位,保障高位和第二高位都为11
        n |= n >>> 2;//高两位右移2位,保障高4位都为1
        n |= n >>> 4;
        n |= n >>> 8;
        n |= n >>> 16;//保障最高的可达32位都为1
        return (n < 0) ? 1 : (n >= MAXIMUM_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 n + 1;
    }

2 新增

新增 key,value 大概的步骤如下:

  1. 空数组有无初始化,没有的话初始化;
  2. 如果通过 key 的 hash 能够直接找到值,跳转到 6,否则到 3;
  3. 如果 hash 冲突,两种解决方案:链表 or 红黑树;
  4. 如果是链表,递归循环,把新元素追加到队尾;
  5. 如果是红黑树,调用红黑树新增的方法;
  6. 通过 2、4、5 将新元素追加成功,再根据 onlyIfAbsent 判断是否需要覆盖;
  7. 判断是否需要扩容,需要扩容进行扩容,结束。

我们来画一张示意图来描述下:图片描述代码细节如下: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return putVal(hash(key), key, value, false, true);
    }
// 入参 hash:通过 hash 算法计算出来的值。
// 入参 onlyIfAbsent:false 表示即使 key 已经存在了,仍然会用新值覆盖原来的值,默认为 false
final V putVal(int hash, K key,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
               boolean evict) {
    // n 表示数组的长度,i 为数组索引下标,p 为 i 下标位置的 Node 值
    Node<K,V>[] tab; Node<K,V> p; int n, i;
    //如果数组为空,使用 resize 方法初始化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n = (tab = resize()).length;
    // 如果当前索引位置是空的,直接生成新的节点在当前索引位置上
    if ((p = tab[i = (n - 1) & hash]) == null)
        tab[i]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 如果当前索引位置有值的处理方法,即我们常说的如何解决 hash 冲突
    else {
        // e 当前节点的临时变量
        Node<K,V> e; K k;
        // 如果 key 的 hash 和值都相等,直接把当前下标位置的 Node 值赋值给临时变量
        if (p.hash == hash &&
            ((k = p.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e = p;
        // 如果是红黑树,使用红黑树的方式新增
        else if (p instanceof TreeNode)
            e = ((TreeNode<K,V>)p).putTreeVal(this, tab, hash, key, value);
        // 是个链表,把新节点放到链表的尾端(尾插入)
        else {
            // 自旋
            for (int binCount = 0; ; ++binCount) {
                // e = p.next 表示从头开始,遍历链表
                // p.next == null 表明 p 是链表的尾节点
                if ((e = p.next) == null) {
                    // 把新节点放到链表的尾部 
                    p.next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 当链表的长度大于等于 8 时,链表转红黑树
                    if (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 1)
                        treeifyBin(tab, hash);
                    break;
                }
                // 链表遍历过程中,发现有元素和新增的元素相等,结束循环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break;
                //更改循环的当前元素,使 p 在遍历过程中,一直往后移动。
                p = e;
            }
        }
        // 说明新节点的新增位置已经找到了
        if (e != null) {
            V oldValue = e.value;
            // 当 onlyIfAbsent 为 false 时,才会覆盖值 
            if (!onlyIfAbsent || oldValue == null)
                e.value = value;
            afterNodeAccess(e);
            // 返回老值
            return oldValue;
        }
    }
    // 记录 HashMap 的数据结构发生了变化
    ++modCount;
    //如果 HashMap 的实际大小大于扩容的门槛,开始扩容
    if (++size > threshold)
        resize();
    afterNodeInsertion(evict);
    return null;
}

新增的流程上面应该已经表示很清楚了,接下来我们来看看链表和红黑树新增的细节:

2.1 链表的新增

链表的新增比较简单,就是把当前节点追加到链表的尾部,和 LinkedList 的追加实现一样的。

当链表长度大于等于 8 时,此时的链表就会转化成红黑树,转化的方法是:treeifyBin,此方法有一个判断,当链表长度大于等于 8,并且整个数组大小大于 64 时,才会转成红黑树,当数组大小小于 64 时,只会触发扩容,不会转化成红黑树,转化成红黑树的过程也比较简单

treeifyBin() 链表转化红黑树
// 链表转化成红黑树
	final void treeifyBin(Node<K,V>[] tab, int hash) {
	     int n, index; Node<K,V> e;
	     //当数组为空,或者大小小于64,只进行扩容
	     if (tab == null || (n = tab.length) < MIN_TREEIFY_CAPACITY)
	         resize();
	      // 如果元素数组长度已经大于等于了 MIN_TREEIFY_CAPACITY,那么就有必要进行结构转换了
	      // 根据hash值和数组长度进行取模运算后,得到链表的首节点
	     else if ((e = tab[index = (n - 1) & hash]) != null) {
	     	//定义首、尾节点
	         TreeNode<K,V> hd = null, tl = null;
	         do {
	         	// 将该节点转换为 树节点
	             TreeNode<K,V> p = replacementTreeNode(e, null);
	             if (tl == null)// 如果尾节点为空,说明还没有根节点
	                 hd = p; // 首节点(根节点)指向 当前节点
	             else {// 尾节点不为空,以下两行是一个双向链表结构
	                 p.prev = tl; // 当前树节点的 前一个节点指向 尾节点
                	 tl.next = p; // 尾节点的 后一个节点指向 当前节点
            }
            tl = p; // 把当前节点设为尾节点
        } while ((e = e.next) != null); // 继续遍历链表
 
        // 到目前为止 也只是把Node对象转换成了TreeNode对象,把单向链表转换成了双向链表
 
        // 把转换后的双向链表,替换原来位置上的单向链表
        if ((tab[index] = hd) != null)
            hd.treeify(tab);//此处单独解析
    }
}

面试的时候,有人问你为什么是 8,这个答案在源码中注释有说,中文翻译过来大概的意思是:

链表查询的时间复杂度是 O (n),红黑树的查询复杂度是 O (log (n))。在链表数据不多的时候,使用链表进行遍历也比较快,只有当链表数据比较多的时候,才会转化成红黑树,但红黑树需要的占用空间是链表的 2 倍,考虑到转化时间和空间损耗,所以我们需要定义出转化的边界值。

在考虑设计 8 这个值的时候,参考了泊松分布概率函数,由泊松分布中得出结论,链表各个长度的命中概率为:

* 0:    0.60653066
* 1:    0.30326533
* 2:    0.07581633
* 3:    0.01263606
* 4:    0.00157952
* 5:    0.00015795
* 6:    0.00001316
* 7:    0.00000094
* 8:    0.00000006

意思是,当链表的长度是 8 的时候,出现的概率是 0.00000006,不到千万分之一,所以说正常情况下,链表的长度不可能到达 8 ,而一旦到达 8 时,肯定是 hash 算法出了问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让 HashMap 仍然有较高的查询性能,所以让链表转化成红黑树,正常写代码,使用 HashMap 时,几乎不会碰到链表转化成红黑树的情况,毕竟概念只有千万分之一。

2.2 红黑树新增节点过程
  1. 首先判断新增的节点在红黑树上是不是已经存在,判断手段有如下两种:
    1.1 如果节点没有实现 Comparable 接口,使用 equals 进行判断;
    1.2. 如果节点自己实现了 Comparable 接口,使用 compareTo 进行判断。

  2. 新增的节点如果已经在红黑树上,直接返回;不在的话,判断新增节点是在当前节点的左边还是右边,左边值小,右边值大;

  3. 自旋递归 1 和 2 步,直到当前节点的左边或者右边的节点为空时,停止自旋,当前节点即为我们新增节点的父节点;

  4. 把新增节点放到当前节点的左边或右边为空的地方,并于当前节点建立父子节点关系;

  5. 进行着色和旋转,结束。

具体源码如下:

//入参 h:key 的hash值
final TreeNode<K,V> putTreeVal(HashMap<K,V> map, Node<K,V>[] tab,
                               int h, K k, V v) {
    Class<?> kc = null;
    boolean searched = false;
    //找到根节点
    TreeNode<K,V> root = (parent != null) ? root() : this;
    //自旋
    for (TreeNode<K,V> p = root;;) {
        int dir, ph; K pk;
        // p hash 值大于 h,说明 p 在 h 的右边
        if ((ph = p.hash) > h)
            dir = -1;
        // p hash 值小于 h,说明 p 在 h 的左边
        else if (ph < h)
            dir = 1;
        //要放进去key在当前树中已经存在了(equals来判断)
        else if ((pk = p.key) == k || (k != null && k.equals(pk)))
            return p;
        //自己实现的Comparable的话,不能用hashcode比较了,需要用compareTo
        else if ((kc == null &&
                  //得到key的Class类型,如果key没有实现Comparable就是null
                  (kc = comparableClassFor(k)) == null) ||
                  //当前节点pk和入参k不等
                 (dir = compareComparables(kc, k, pk)) == 0) {
            if (!searched) {
                TreeNode<K,V> q, ch;
                searched = true;
                if (((ch = p.left) != null &&
                     (q = ch.find(h, k, kc)) != null) ||
                    ((ch = p.right) != null &&
                     (q = ch.find(h, k, kc)) != null))
                    return q;
            }
            dir = tieBreakOrder(k, pk);
        }

        TreeNode<K,V> xp = p;
        //找到和当前hashcode值相近的节点(当前节点的左右子节点其中一个为空即可)
        if ((p = (dir <= 0) ? p.left : p.right) == null) {
            Node<K,V> xpn = xp.next;
            //生成新的节点
            TreeNode<K,V> x = map.newTreeNode(h, k, v, xpn);
            //把新节点放在当前子节点为空的位置上
            if (dir <= 0)
                xp.left = x;
            else
                xp.right = x;
            //当前节点和新节点建立父子,前后关系
            xp.next = x;
            x.parent = x.prev = xp;
            if (xpn != null)
                ((TreeNode<K,V>)xpn).prev = x;
            //balanceInsertion 对红黑树进行着色或旋转,以达到更多的查找效率,着色或旋转的几种场景如下
            //着色:新节点总是为红色;如果新节点的父亲是黑色,则不需要重新着色;如果父亲是红色,那么必须通过重新着色或者旋转的方法,再次达到红黑树的5个约束条件
            //旋转: 父亲是红色,叔叔是黑色时,进行旋转
            //如果当前节点是父亲的右节点,则进行左旋
            //如果当前节点是父亲的左节点,则进行右旋
          
            //moveRootToFront 方法是把算出来的root放到根节点上
            moveRootToFront(tab, balanceInsertion(root, x));
            return null;
        }
    }
}

红黑树的新增,要求对红黑树的数据结构有一定的了解。面试的时候,一般只会问到新增节点到红黑树上大概是什么样的一个过程,着色和旋转的细节不会问,因为很难说清楚,但要清楚着色指的是给红黑树的节点着上红色或黑色,旋转是为了让红黑树更加平衡,提高查询的效率,总的来说都是为了满足红黑树的 5 个原则:

  1. 节点是红色或黑色
  2. 根是黑色
  3. 所有叶子都是黑色
  4. 从任一节点到其每个叶子的所有简单路径都包含相同数目的黑色节点
  5. 从每个叶子到根的所有路径上不能有两个连续的红色节点

3扩容

//初始化或者双倍扩容,如果是空的,按照初始容量进行初始化
    //扩容是双倍扩容,要么还在原来索引位置
    // 要么 movewith a power of two offset in the new table (不知道如何翻译)
    final Node<K,V>[] resize() {
        //------1.计算新容量(新桶) newCap 和新阈值 newThr。-----
        Node<K,V>[] oldTab = table;
        int oldCap = (oldTab == null) ? 0 : oldTab.length;//查看容量是否已经初始化
        /**
         * 初始化容量
         * 1、若调用的是带有参数的构造器,oldThr = tableSizeFor(initialCapacity)  > 0,
         * 2、若调用的是无参数的构造器,oldThr == 0
         */
        int oldThr = threshold;
        int newCap, newThr = 0;
        if (oldCap > 0) {//容量已经初始化
            //老数组大小大于等于最大值,不扩容
            if (oldCap >= MAXIMUM_CAPACITY) {
                threshold = Integer.MAX_VALUE;
                return oldTab;
            }
            //老数组大小2倍之后,仍然在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newCap < 2^30 && oldCap > 16
            else if ((newCap = oldCap << 1) < MAXIMUM_CAPACITY &&
                     old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newThr = oldThr << 1; // 扩容:阈值*2。(注意:阈值是有可能越界的)
        }
        else if (oldThr > 0) // initial capacity was placed in threshold
            //若调用的是带有参数的构造器,此时计算的桶数组大小就是 tableSizeFor(initialCapacity) > 0
            newCap = oldThr;
        else {
            // zero initial threshold signifies using defaults
            /**
             * 无参构造函数初始化
             */
            new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newThr = (int)(DEFAULT_LOAD_FACTOR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if (newThr == 0) {
            //前面执行了else if (oldThr > 0),并没有为newThr赋值,就会进入这个判断
            float ft = (float)newCap * loadFactor;
            newThr = (newCap < MAXIMUM_CAPACITY && ft < (float)MAXIMUM_CAPACITY ?
                      (int)ft : Integer.MAX_VALUE);
        }
        //覆盖掉threshold
        threshold = newThr;
        //-----2.扩容-------
        @SuppressWarnings({"rawtypes","unchecked"})
            Node<K,V>[] newTab = (Node<K,V>[])new Node[newCap];
        //这里也有问题,此时的table其实是个空值,get有可能是空的
        table = newTab;
        //-----3.将键值对节点重新放到新的通数组中------
        if (oldTab != null) {
            for (int j = 0; j < oldCap; ++j) {//一个桶一个桶去遍历,j 用于记录oldCap中当前桶的位置
                Node<K,V> e;
                if ((e = oldTab[j]) != null) {//当前桶上有节点,就赋值给e节点
                    oldTab[j] = null;//把该节点置为null(现在这个桶上什么都没有了)
                    if (e.next == null)//e节点后没有节点了:在新容器上重新计算e节点的放置位置《===== ①桶上只有一个节点
                        newTab[e.hash & (newCap - 1)] = e;
                    //红黑树
                    else if (e instanceof TreeNode)//e节点后面是红黑树:先将红黑树拆成2个子链表,再将子链表的头节点放到新容器中
                        // 《===== ②桶上是红黑树
                        ((TreeNode<K,V>)e).split(this, newTab, j, oldCap);
                    //规避了8版本以下的成环问题
                    else { // preserve order
                        // loHead 表示老值,老值的意思是扩容后,该链表中计算出索引位置不变的元素
                        // hiHead 表示新值,新值的意思是扩容后,计算出索引位置发生变化的元素
                        // 举个例子,数组大小是 8 ,在数组索引位置是 1 的地方挂着两个值,两个值的 hashcode 是9和33。
                        // 当数组发生扩容时,新数组的大小是 16,此时 hashcode 是 33 的值计算出来的数组索引位置仍然是 1,我们称为老值
                        // hashcode 是 9 的值计算出来的数组索引位置是 9,就发生了变化,我们称为新值。
                        Node<K,V> loHead = null, loTail = null;
                        Node<K,V> hiHead = null, hiTail = null;
                        Node<K,V> next;
                        // java 7 是在 while 循环里面,单个计算好数组索引位置后,单个的插入数组中,在多线程情况下,会有成环问题
                        // java 8 是等链表整个 while 循环结束后,才给数组赋值,所以多线程情况下,也不会成环
                        do {//遍历链表,并将链表节点按原顺序进行分组《===== ③桶上是链表
                            next = e.next;
                            // (e.hash & oldCap) == 0 表示老值链表
                            if ((e.hash & oldCap) == 0) {
                                if (loTail == null)
                                    loHead = e;
                                else
                                    loTail.next = e;
                                loTail = e;
                            }
                            // (e.hash & oldCap) == 0 表示新值链表
                            else {
                                if (hiTail == null)
                                    hiHead = e;
                                else
                                    hiTail.next = e;
                                hiTail = e;
                            }
                        } while ((e = next) != null);
                        // 老值链表赋值给原来的数组索引位置
                        if (loTail != null) {
                            loTail.next = null;
                            newTab[j] = loHead;//原链表在oldCap的什么位置,“定位值等于0”的子链表的头节点就放到newCap的什么位置
                        }
                        // 新值链表赋值到新的数组索引位置
                        if (hiTail != null) {
                            hiTail.next = null;
                            newTab[j + oldCap] = hiHead;//“定位值不等于0”的子节点的头节点在newCap的位置 = 原链表在oldCap中的位置 + oldCap
                        }
                    }
                }
            }
        }
        //返回通数组的引用
        return newTab;
    }

4 查找

HashMap 的查找主要分为以下三步:

  • 根据 hash 算法定位数组的索引位置,equals 判断当前节点是否是我们需要寻找的 key,是的话直接返回,不是的话往下。
  • 判断当前节点有无 next 节点,有的话判断是链表类型,还是红黑树类型。
  • 分别走链表和红黑树不同类型的查找方法。
定位索引

通过位运算:(capacity - 1) & hash定位到桶的位置,capacity为2的N次幂
原因:位运算效率远高于传统取模运算效率

链表查找的关键代码是:

// 采用自旋方式从链表中查找 key,e 初始为为链表的头节点
do {
    // 如果当前节点 hash 等于 key 的 hash,并且 equals 相等,当前节点就是我们要找的节点
    // 当 hash 冲突时,同一个 hash 值上是一个链表的时候,我们是通过 equals 方法来比较 key 是否相等的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return e;
    // 否则,把当前节点的下一个节点拿出来继续寻找
} while ((e = e.next) != null);

红黑树查找的代码很多,实际步骤比较复杂,可以去 github 上面去查看源码:

  1. 从根节点递归查找;
  2. 根据 hashcode,比较查找节点,左边节点,右边节点之间的大小,根本红黑树左小右大的特性进行判断;
  3. 判断查找节点在第 2 步有无定位节点位置,有的话返回,没有的话重复 2,3 两步;
  4. 一直自旋到定位到节点位置为止。

如果红黑树比较平衡的话,每次查找的次数就是树的深度。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