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网络七层模型和TCP/IP五层模型介绍(通俗易懂)

一、OSI参考模型

1、OSI的来源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即开放式系统互联。 一般都叫OSI参考模型,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组织在1985年研究的网络互连模型。

   ISO为了更好的使网络应用更为普及,推出了OSI参考模型。其含义就是推荐所有公司使用这个规范来控制网络。这样所有公司都有相同的规范,就能互联了。

2、OSI七层模型的划分

OSI定义了网络互连的七层框架(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即ISO开放互连系统参考模型。如下图。

        每一层实现各自的功能和协议,并完成与相邻层的接口通信。OSI的服务定义详细说明了各层所提供的服务。某一层的服务就是该层及其下各层的一种能力,它通过接口提供给更高一层。各层所提供的服务与这些服务是怎么实现的无关。

3、各层功能定义

这里我们只对OSI各层进行功能上的大概阐述,不详细深究,因为每一层实际都是一个复杂的层。后面我也会根据个人方向展开部分层的深入学习。这里我们就大概了解一下。我们从最顶层——应用层 开始介绍。整个过程以公司A和公司B的一次商业报价单发送为例子进行讲解。

<1>    应用层

    OSI参考模型中最靠近用户的一层,是为计算机用户提供应用接口,也为用户直接提供各种网络服务。我们常见应用层的网络服务协议有:HTTP,HTTPS,FTP,POP3、SMTP等。

        实际公司A的老板就是我们所述的用户,而他要发送的商业报价单,就是应用层提供的一种网络服务,当然,老板也可以选择其他服务,比如说,发一份商业合同,发一份询价单,等等。

<2>    表示层

表示层提供各种用于应用层数据的编码和转换功能,确保一个系统的应用层发送的数据能被另一个系统的应用层识别。如果必要,该层可提供一种标准表示形式,用于将计算机内部的多种数据格式转换成通信中采用的标准表示形式。数据压缩和加密也是表示层可提供的转换功能之一。

        由于公司A和公司B是不同国家的公司,他们之间的商定统一用英语作为交流的语言,所以此时表示层(公司的文秘),就是将应用层的传递信息转翻译成英语。同时为了防止别的公司看到,公司A的人也会对这份报价单做一些加密的处理。这就是表示的作用,将应用层的数据转换翻译等。

<3>    会话层

        会话层就是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表示层实体之间的通信会话。该层的通信由不同设备中的应用程序之间的服务请求和响应组成。      

       会话层的同事拿到表示层的同事转换后资料,(会话层的同事类似公司的外联部),会话层的同事那里可能会掌握本公司与其他好多公司的联系方式,这里公司就是实际传递过程中的实体。他们要管理本公司与外界好多公司的联系会话。当接收到表示层的数据后,会话层将会建立并记录本次会话,他首先要找到公司B的地址信息,然后将整份资料放进信封,并写上地址和联系方式。准备将资料寄出。等到确定公司B接收到此份报价单后,此次会话就算结束了,外联部的同事就会终止此次会话。

<4>   传输层

    传输层建立了主机端到端的链接,传输层的作用是为上层协议提供端到端的可靠和透明的数据传输服务,包括处理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等问题。该层向高层屏蔽了下层数据通信的细节,使高层用户看到的只是在两个传输实体间的一条主机到主机的、可由用户控制和设定的、可靠的数据通路。我们通常说的,TCP UDP就是在这一层。端口号既是这里的“端”。

     传输层就相当于公司中的负责快递邮件收发的人,公司自己的投递员,他们负责将上一层的要寄出的资料投递到快递公司或邮局。

<5>   网络层

本层通过IP寻址来建立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为源端的运输层送来的分组,选择合适的路由和交换节点,正确无误地按照地址传送给目的端的运输层。就是通常说的IP层。这一层就是我们经常说的IP协议层。IP协议是Internet的基础。

   网络层就相当于快递公司庞大的快递网络,全国不同的集散中心,比如说,从深圳发往北京的顺丰快递(陆运为例啊,空运好像直接就飞到北京了),首先要到顺丰的深圳集散中心,从深圳集散中心再送到武汉集散中心,从武汉集散中心再寄到北京顺义集散中心。这个每个集散中心,就相当于网络中的一个IP节点。

<6>   数据链路层 

    将比特组合成字节,再将字节组合成帧,使用链路层地址 (以太网使用MAC地址)来访问介质,并进行差错检测。

     数据链路层又分为2个子层:逻辑链路控制子层(LLC)和媒体访问控制子层(MAC)。

    MAC子层处理CSMA/CD算法、数据出错校验、成帧等;LLC子层定义了一些字段使上次协议能共享数据链路层。 在实际使用中,LLC子层并非必需的。

    这个没找到合适的例子

<7>  物理层    

    实际最终信号的传输是通过物理层实现的。通过物理介质传输比特流。规定了电平、速度和电缆针脚。常用设备有(各种物理设备)集线器、中继器、调制解调器、网线、双绞线、同轴电缆。这些都是物理层的传输介质。

快递寄送过程中的交通工具,就相当于我们的物理层,例如汽车,火车,飞机,船。

4、通信特点:对等通信      

对等通信,为了使数据分组从源传送到目的地,源端OSI模型的每一层都必须与目的端的对等层进行通信,这种通信方式称为对等层通信。在每一层通信过程中,使用本层自己协议进行通信。

二、TCP/IP五层模型

 TCP/IP五层协议和OSI的七层协议对应关系如下。

    在每一层都工作着不同的设备,比如我们常用的交换机就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的,一般的路由器是工作在网络层的。

在每一层实现的协议也各不同,即每一层的服务也不同.下图列出了每层主要的协议。其中每层中具体的协议,我会在后面的逐一学习。

<think>好的,用户让我介绍一下计算机网络OSI模型。我需要先回顾一下OSI的基本知识,确保自己记得准确。OSI是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分为七层,对吧?每一层有不同的功能,比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等等。 首先,我得确认用户的需求是什么。可能他们正在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或者需要准备考试、面试。用户之前问了局部变量全局变量的生存期,现在转向OSI模型,说明他们可能在系统地学习计算机科学的不同主题。这时候,我需要用清晰的结构来讲解,帮助他们逐步理解。 接下来,我要考虑如何组织内容。通常,OSI模型是分层讲解的,每一层的名称、功能、协议以及例子。用户可能对每一层的具体作用不太清楚,所以需要详细但简洁的解释。同时,比较OSITCP/IP模型可能也是必要的,因为实际应用中TCP/IP更为常见,但OSI的理论框架很重要。 另外,用户可能想知道为什么OSI模型分为七层,每层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比如,物理层负责传输原始比特流,而应用层处理用户接口。需要举例说明,比如HTTP在应用层,TCP在传输层,这样用户更容易联想。 还要注意常见的错误或混淆点。例如,数据在不同层的名称不同,如数据帧、数据包、段等,这些术语需要明确区分。同时,OSI模型虽然设计完善,但实际中TCP/IP模型更常用,这一点要指出来,避免用户混淆。 另外,用户可能对层与层之间的交互感兴趣,比如数据如何从应用层层层封装,最后通过物理层传输,接收方又如何解封装。这个过程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来类比,比如寄信,每层相当于不同步骤的处理,增加理解。 还要检查是否有遗漏的关键点,比如每层的协议例子是否正确。例如,网络层的IP,传输层的TCPUDP,数据链路层的MAC地址等。确保这些例子准确,避免误导用户。 最后,总结OSI模型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它的意义,比如帮助理解网络通信的原理,排查故障时的分层检查方法。这部分能帮助用户认识到理论的实际应用价值。 现在,我需要将这些思考整理成结构化的回答,确保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易懂,同时遵循用户之前的格式要求,比如使用列表、表格来对比分层功能,可能的话加入示例对比,帮助用户记忆理解。</think>### 计算机网络OSI模型详解 #### 一、基本概念 **OSI(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网络通信理论框架,用于统一不同设备的通信标准。它将网络通信分为**7个层次**,每层独立完成特定功能,并通过接口与相邻层交互。 --- #### 二、OSI七层结构及功能 | **层级** | **名称** | **核心功能** | **典型协议/设备** | **数据单位** | |-------------|----------------|---------------------------------------------|-----------------------------|-----------------| | **第7层** | 应用层 | 提供用户接口,直接面向应用程序(如文件传输、电子邮件) | HTTP, FTP, SMTP | 数据(Data) | | **第6层** | 表示层 | 数据格式转换(加密、压缩、编码) | SSL/TLS, JPEG, ASCII | 数据(Data) | | **第5层** | 会话层 | 建立、管理终止会话(连接) | NetBIOS, RPC | 数据(Data) | | **第4层** | 传输层 | 端到端可靠传输,流量控制,错误恢复 | TCP, UDP | 段(Segment) | | **第3层** | 网络层 | 路径选择与逻辑寻址(跨网络传输数据包) | IP, ICMP, 路由器 | 数据包(Packet)| | **第2层** | 数据链路层 | 物理寻址(MAC地址),帧同步与错误检测 | Ethernet, PPP, 交换机 | 帧(Frame) | | **第1层** | 物理层 | 传输原始比特流(电压、光信号、电缆规范) | RS-232, 光纤, 集线器 | 比特(Bit) | --- #### 三、各层核心机制与示例 1. **应用层** - **功能**:浏览器访问网站时,HTTP协议生成请求数据。 - **示例**:`GET /index.html HTTP/1.1`。 2. **传输层** - **TCP vs UDP**: - TCP(可靠):三次握手建立连接(如网页浏览)。 - UDP(快速):无连接(如视频直播)。 - **端口号**:区分不同应用程序(如80端口对应HTTP)。 3. **网络层** - **IP地址**:标识全球唯一设备(如`192.168.1.1`)。 - **路由选择**:路由器根据IP地址决定数据包转发路径。 4. **数据链路层** - **MAC地址**:网卡唯一标识(如`00-1A-2B-3C-4D-5E`)。 - **交换机**:通过MAC地址表转发数据帧。 --- #### 四、数据传输过程(封装与解封装) 1. **发送方封装**: - 应用层数据 → 表示层加密 → 会话层建立连接 → 传输层添加端口号 → 网络层添加IP地址 → 数据链路层添加MAC地址 → 物理层转为比特流。 2. **接收方解封装**: - 物理层接收比特流 → 数据链路层校验MAC → 网络层解析IP → 传输层检查端口 → 应用层还原数据。 **示例**: 发送邮件时,数据从应用层(SMTP协议)逐层封装,最终通过物理层发送;接收方反向解封装后显示邮件内容。 --- #### 五、OSI vs TCP/IP模型 | **对比项** | OSI模型 | TCP/IP模型 | |----------------|----------------------------|--------------------------| | **层级数量** | 7层 | 4层(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网络接口层)| | **实际应用** | 理论框架(少直接使用) | 实际互联网标准(如HTTP/IP)| | **会话/表示层**| 独立定义 | 合并到应用层 | --- #### 六、学习OSI模型的意义 1. **故障排查**:分层定位问题(如网络不通时,先检查物理层连接,再测试IP连通性)。 2. **协议设计**:明确各层职责(如加密在表示层实现,路由在网络层处理)。 3. **跨设备协作**:不同厂商设备通过统一分层标准互联(如路由器交换机分工明确)。 --- #### 七、常见问题 1. **为什么需要分层?** - 解耦复杂性,各层独立优化(如物理层升级光纤不影响应用层协议)。 2.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的区别?** - 物理层关注比特流传输,数据链路层管理帧的可靠传输。 3. **HTTP属于哪一层?** - 应用层(直接为浏览器服务器提供通信服务)。 --- **总结**:OSI模型是理解网络通信的基石,尽管实际中TCP/IP模型更常用,但掌握OSI分层逻辑能帮助深入分析网络问题并设计高效协议。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