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dh、free命令简介

一、free

free命令可以显示当前系统未使用的和已使用的内存数目,还可以显示被内核使用的内存缓冲区。

-b:以Byte为单位显示内存使用情况;
-k:以KB为单位显示内存使用情况;
-m:以MB为单位显示内存使用情况;
-o:不显示缓冲区调节列;
-s<间隔秒数>:持续观察内存使用状况;
-t:显示内存总和列;
-V:显示版本信息。

实例:

[root@localhost test]# free -m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23980      21611       2368          0         74       2593
-/+ buffers/cache:      18943       5036
Swap:            0          0          0

1、Mem行:
列名 含义
total 内存总量
used 使用内存
free 可用内存
shared 共享内存,当前已经废弃不用;
buffers buffer缓存,可回收
cached cached缓存,可回收
2、(-/+ buffers/cache:
显示基于应用角度考虑的内存情况,也可理解为真实的内存使用情况。(计算已使用内存时减去buffers/cache,计算可使用内存时加上buffers/cache。)这里的buffers指Buffer cache(缓冲区缓存),cache指Page cache(页面缓存)。在当前的Linux内核中,Page cache是针对内存页的缓存。也就是说,如果有内存是以page进行分配管理的,都可以使用Page cache作为其缓存来管理使用。当然,不是所有的内存都是以页(page)进行管理的,也有很多是针对块(block),这部分内存使用如果要用到cache功能,则都集中到buffer cache中来使用。
total(M) = used(m) + free(m)
total(M) = used(B) + free(B)
used(M) = used(B) + buffers(M) + cached(M)
free(B) = free(M) + buffers(M) + cached(M)

-/+ buffers/cache的used = Mem这一行的used - Mem这一行的buffers - Mem这一行的cached,表示一个应用程序认为系统被用掉多少内存,实实在在吃掉的内存
-/+ buffers/cache的free = Mem这一行的free + Mem这一行的buffers + Mem这一行的cached,表示一个应用程序认为系统还有多少内存,可以挪用的内存总数

估算空闲的物理内存时可参考-/+ buffers/cache的free的值,但实际的可用内存要小于这个值,因为不能所有的buffers和cached都释放。
我想大家看了上面,还是很晕.第一部分(Mem)与第二部分(-/+ buffers/cache)的结果中有关used和free为什么这么奇怪?
其实我们可以从二个方面来解释.
对操作系统来讲是Mem这一行的buffers/cached 都是属于被使用,所以它认为free只有1691916
对应用程序来讲是**-/+ buffers/cach。 buffers/cached 是等同可用的**,因为buffer/cached是为了提高程序执行的性能,当程序使用内存时,buffer/cached会很快地被使用。

3、Swap行
显示交换空间使用情况。
交换空间(swap space)是磁盘上的一块区域,可以是一个分区,也可以是一个文件。当系统物理内存吃紧时,Linux 会将内存中不常访问的数据保存到 swap 上,这样系统就有更多的物理内存为各个进程服务。而当系统需要访问swap上存储的内容时,再将swap 上的数据加载到内存中,这就是常说的换出和换入。交换空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内存不足的情况,但是它需要读写磁盘数据,所以性能不是很高。
4.释放缓存
释放缓存前,先执行sync命令,将所有未写的系统缓冲区写到磁盘中,包含已修改的 i-node、已延迟的块 I/O 和读写映射文件。

sync

然后修改文件/proc/sys/vm/drop_caches的内容。文件内容默认为0,可修改为以下值:

To free pagecache:
echo 1 > /proc/sys/vm/drop_caches:表示清除pagecache。

To free dentries and inodes:
echo 2 > /proc/sys/vm/drop_caches:表示清除回收slab分配器中的对象(包括目录项缓存和inode缓存)。slab分配器是内核中管理内存的一种机制,其中很多缓存数据实现都是用的pagecache。

To free pagecache, dentries and inodes:
echo 3 > /proc/sys/vm/drop_caches:表示清除pagecache和slab分配器中的缓存对象。

5.关于buffers和cached的区别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cached和buffers都可以读写,它们唯一的区别就是:buffers以裸设备或分区为背景,cached以文件系统里的文件为背景。
比如 cat /dev/sda1 > /dev/null,那**/dev/sda1的内容进入buffers**,
如果cat /opt/test.py > /dev/null,则**/opt/test.py的内容进入cached**。

在有些时候buffer和cache这两个词经常混用。不过在一些比较低层的软件里是要区分这两个词的,看老外的洋文:
A buffer is something that has yet to be “written” to disk.
A cache is something that has been “read” from the disk and stored for later use.
也就是说buffer是用于存放要输出到disk(块设备)的数据的,而cache是存放从disk上读出的数据。这二者是为了提高IO性能的,并由OS管理。
Linux和其他成熟的操作系统(例如windows),为了提高IO read的性能,总是要多cache一些数据,这也就是为什么Mem这一行cached 比较大,而Mem这一行free 比较小的原因。

Buffer 既可以用作“将要写入磁盘数据的缓存”,也可以用作“从磁盘读取数据的缓
存”。
Cache 既可以用作“从文件读取数据的页缓存”,也可以用作“写文件的页缓存”。

Buffer 是对磁盘数据的缓存,而 Cache 是文件数据的缓存,它们既会用在读
请求中,也会用在写请求中。

6.关于 buffer和cache
6.1什么是buffer/cache?
buffer 和 cache 是两个在计算机技术中被用滥的名词,放在不通语境下会有不同的意义。
在 Linux 的内存管理中,这里的 buffer 指 Linux 内存的: Buffer cache 。这里的 cache 指 Linux 内存中的: Page cache 。翻译成中文可以叫做缓冲区缓存 和 页面缓存。
在历史上,它们一个( buffer )被用来当成对 io 设备写的缓存,而另一个( cache )被用来当作对 io 设备的读缓存,这里的 io 设备,主要指的是块设备文件和文件系统上的普通文件。
但是现在,它们的意义已经不一样了。
在当前的内核中, page cache 顾名思义就是针对内存页的缓存,说白了就是,如果有内存是以 page 进行分配管理的,都可以使用 page cache 作为其缓存来管理使用。
当然,不是所有的内存都是以页( page )进行管理的,也有很多是针对块( block )进行管理的,这部分内存使用如果要用到 cache 功能,则都集中到 buffer cache 中来使用。(从这个角度出发,是不是 buffer cache 改名叫做 block cache 更好?)然而,也不是所有块( block )都有固定长度,系统上块的长度主要是根据所使用的块设备决定的,而页长度在 X86 上无论是 32 位还是 64 位都是 4k 。
明白了这两套缓存系统的区别,就可以理解它们究竟都可以用来做什么了。

6.2 什么是 page cache
Page cache 主要用来作为文件系统上的文件数据的缓存来用,尤其是针对当进程对文件有 read / write 操作的时候。如果你仔细想想的话,作为可以映射文件到内存的系统调用: mmap 是不是很自然的也应该用到 page cache ?在当前的系统实现里, page cache 也被作为其它文件类型的缓存设备来用,所以事实上 page cache 也负责了大部分的块设备文件的缓存工作。

6.3 什么是 buffer cache
Buffer cache 则主要是设计用来在系统对块设备进行读写的时候,对块进行数据缓存的系统来使用。这意味着某些对块的操作会使用 buffer cache 进行缓存,比如我们在格式化文件系统的时候。一般情况下两个缓存系统是一起配合使用的,比如当我们对一个文件进行写操作的时候, page cache 的内容会被改变,而 buffer cache 则可以用来将 page 标记为不同的缓冲区,并记录是哪一个缓冲区被修改了。这样,内核在后续执行脏数据的回写( writeback )时,就不用将整个 page 写回,而只需要写回修改的部分即可。

Free中的buffer和cache:(它们都是占用内存):
buffer :作为buffer cache的内存,是块设备的读写缓冲区
cache:作为page cache的内存, 文件系统的cache

5.4 如何回收 cache ?
Linux 内核会在内存将要耗尽的时候,触发内存回收的工作,以便释放出内存给急需内存的进程使用。一般情况下,这个操作中主要的内存释放都来自于对 buffer / cache 的释放。尤其是被使用更多的 cache 空间。既然它主要用来做缓存,只是在内存够用的时候加快进程对文件的读写速度,那么在内存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当然有必要清空释放 cache ,作为 free 空间分给相关进程使用。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 buffer/cache 空间可以被释放,这个理解是正确的。
但是这种清缓存的工作也并不是没有成本。理解 cache 是干什么的就可以明白清缓存必须保证 cache 中的数据跟对应文件中的数据一致,才能对 cache 进行释放。所以伴随着 cache 清除的行为的,一般都是系统 IO 飙高。因为内核要对比 cache 中的数据和对应硬盘文件上的数据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需要写回,之后才能回收。
人工触发缓存清除
在系统中除了内存将被耗尽的时候可以清缓存以外,我们还可以使用下面这个文件来人工触发缓存清除的操作:

[root@tencent64 ~]# cat /proc/sys/vm/drop_caches

方法是:

echo 1 > /proc/sys/vm/drop_caches

当然,这个文件可以设置的值分别为 1 、 2 、 3 。它们所表示的含义为:

echo 1 > /proc/sys/vm/drop_caches

表示清除 pagecache 。

echo 2 > /proc/sys/vm/drop_caches

表示清除回收 slab 分配器中的对象(包括目录项缓存和 inode 缓存)。 slab 分配器是内核中管理内存的一种机制,其中很多缓存数据实现都是用的 pagecache 。

echo 3 > /proc/sys/vm/drop_caches

表示清除 pagecache 和 slab 分配器中的缓存对象。

二、df

df命令用于显示目前在Linux系统上的文件系统的磁盘使用情况统计,显示指定磁盘文件的可用空间。默认显示单位为KB。可以利用该命令来获取硬盘被占用了多少空间,目前还剩下多少空间等信息。

[root@localhost test]# df --help
用法:df [选项]... [文件]...
显示每个文件所在的文件系统的信息,默认是显示所有文件系统。

长选项必须使用的参数对于短选项时也是必需使用的。
  -a, --all             include dummy file systems
  -B, --block-size=SIZE  use SIZE-byte blocks
      --direct          show statistics for a file instead of mount point
      --total           produce a grand total
  -h, --human-readable  print sizes in human readable format (e.g., 1K 234M 2G)
  -H, --si              likewise, but use powers of 1000 not 1024
  -i, --inodes          显示inode 信息而非块使用量
  -k                    即--block-size=1K
  -l, --local           只显示本机的文件系统
      --no-sync         取得使用量数据前不进行同步动作(默认)
  -P, --portability     使用POSIX 兼容的输出格式
      --sync            取得使用量数据前先进行同步动作
  -t, --type=类型       只显示指定文件系统为指定类型的信息
  -T, --print-type      显示文件系统类型
  -x, --exclude-type=类型       只显示文件系统不是指定类型信息
  -v                    (忽略)
      --help            显示此帮助信息并退出
      --version         显示版本信息并退出

所显示的数值是来自 --block-size、DF_BLOCK_SIZE、BLOCK_SIZE
及 BLOCKSIZE 环境变量中第一个可用的 SIZE 单位。
否则,默认单位是 1024 字节(或是 512,若设定 POSIXLY_CORRECT 的话)。

SIZE 可以是一个可选的整数,后面跟着以下单位中的一个:
KB 1000,K 1024,MB 1000*1000,M 1024*1024,还有 G、T、P、E、Z、Y。

请向bug-coreutils@gnu.org 报告df 的错误
GNU coreutils 项目主页:<http://www.gnu.org/software/coreutils/>
GNU 软件一般性帮助:<http://www.gnu.org/gethelp/>
请向<http://translationproject.org/team/zh_CN.html> 报告df 的翻译错误
要获取完整文档,请运行:info coreutils 'df invocation'

最常用的是-h和-m:

[root@localhost test]# df -h
Filesystem            Size  Used Avail Use% Mounted on
/dev/mapper/VolGroup-LogVol00
                       20G   15G  3.8G  80% /
tmpfs                  12G   78M   12G   1% /dev/shm
/dev/sda1             788M  285M  463M  39% /boot
/dev/mapper/VolGroup-LogVol02
                       76G   61G   12G  85% /sbc
/dev/mapper/VolGroup-LogVol01
                      9.7G  1.1G  8.1G  12% /var
[root@localhost test]# df -m
Filesystem           1M-blocks  Used Available Use% Mounted on
/dev/mapper/VolGroup-LogVol00
                         19686 14813      3874  80% /
tmpfs                    11991    78     11913   1% /dev/shm
/dev/sda1                  788   285       463  39% /boot
/dev/mapper/VolGroup-LogVol02
                         77747 62130     11669  85% /sbc
/dev/mapper/VolGroup-LogVol01
                          9851  1069      8283  12% /var

三、du

显示每个文件和目录的磁盘使用空间。

[root@localhost test]# du --help
用法:du [选项]... [文件]...
 或:du [选项]... --files0-from=F
计算每个文件的磁盘用量,目录则取总用量。

长选项必须使用的参数对于短选项时也是必需使用的。
  -a, --all             输出所有文件的磁盘用量,不仅仅是目录
      --apparent-size   显示表面用量,而并非是磁盘用量;虽然表面用量通常会
                        小一些,但有时它会因为稀疏文件间的"洞"、内部碎
                        片、非直接引用的块等原因而变大。
  -B, --block-size=大小 使用指定字节数的块
  -b, --bytes           等于--apparent-size --block-size=1
  -c, --total           显示总计信息
  -D, --dereference-args        解除命令行中列出的符号连接
      --files0-from=F   计算文件F 中以NUL 结尾的文件名对应占用的磁盘空间
                        如果F 的值是"-",则从标准输入读入文件名
  -H                    等于--dereference-args (-D)
  -h, --human-readable  以可读性较好的方式显示尺寸(例如:1K 234M 2G)
      --si              类似-h,但在计算时使用1000 为基底而非1024
  -k                    等于--block-size=1K
  -l, --count-links     如果是硬连接,就多次计算其尺寸
  -m                    等于--block-size=1M
  -L, --dereference     找出任何符号链接指示的真正目的地
  -P, --no-dereference  不跟随任何符号链接(默认)
  -0, --null            将每个空行视作0 字节而非换行符
  -S, --separate-dirs   不包括子目录的占用量
  -s, --summarize       只分别计算命令列中每个参数所占的总用量
  -x, --one-file-system         跳过处于不同文件系统之上的目录
  -X, --exclude-from=文件       排除与指定文件中描述的模式相符的文件
      --exclude=PATTERN         排除与PATTERN 中描述的模式相符的文件
      --max-depth=N     显示目录总计(--all 一起使用计算文件)
                        当N 为指定数值时计算深度为N;
                        --max-depth=0 等于--summarize
      --time            显示目录或该目录子目录下所有文件的最后修改时间
      --time=WORD       显示WORD 时间,而非修改时间:
                        atime,access,use,ctime 或status
      --time-style=样式 按照指定样式显示时间(样式解释规则同"date"命令):
                        full-iso,long-iso,iso,+FORMAT
      --help            显示此帮助信息并退出
      --version         显示版本信息并退出

所显示的数值是来自 --block-size、DU_BLOCK_SIZE、BLOCK_SIZE
及 BLOCKSIZE 环境变量中第一个可用的 SIZE 单位。
否则,默认单位是 1024 字节(或是 512,若设定 POSIXLY_CORRECT 的话)。

SIZE 可以是一个可选的整数,后面跟着以下单位中的一个:
KB 1000,K 1024,MB 1000*1000,M 1024*1024,还有 G、T、P、E、Z、Y。

请向bug-coreutils@gnu.org 报告du 的错误
GNU coreutils 项目主页:<http://www.gnu.org/software/coreutils/>
GNU 软件一般性帮助:<http://www.gnu.org/gethelp/>
请向<http://translationproject.org/team/zh_CN.html> 报告du 的翻译错误
要获取完整文档,请运行:info coreutils 'du invocation'

1)显示当前目录各文件的大小:du -sh ./*

[root@localhost test]# du -sh ./*
4.0K    ./abc
8.0K    ./abcd
4.0K    ./add.c
12K     ./a.out

2)查看相应深度文件夹的大小:[root@localhost test]# du -h --max-depth=2 /root
3)

  • 3
    点赞
  • 5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