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第一部分

1.性能指标

1.1 速率

速率:数据率或数据传输率或比特率,连接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数据位数(比特)的速率,单位有b/s,kb/s,Mb/s。一个比特也就是二进制数字中的1或0。
举个例子: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常说的存储容量中,1Byte(字节)=8bit(比特)1KB= 2 10 2^{10} 210B=1024B=1024*8b,在实际上网应用中,下载软件时常常看到诸如下载速度显示为176KB/s,103KB/s等宽带速率大小字样,因为ISP提供的线路带宽使用的单位是比特(bit),而一般下载软件显示的是字节(Byte)(1Byte=8bit),所以要通过换算,才能得实际值。所以看到百度网盘限速100kb / s的时候,速率就是800b/s。

1.2 带宽

带宽:原本指某个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即最高频率与最低频率之差,单位是赫兹,高频上一般是电磁波的宽度(模拟信号)。
计算机网络(数字信号)中,带宽表示在规定时间内从一端流到另一端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单位有b/s,kb/s,Mb/s。
比如说链路宽度=10Mb/s,就代表主机在1us内可向链路发1bit数据。

1.3 吞吐量

吞吐量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单位b/s,kb/s,Mb/s。
注意:吞吐量受网络的带宽或网络的额定速率的限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4 时延

时延:指数据(报文/分组/比特流)从网络(或链路)的一端传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也叫延迟或迟延,其实就是时间,单位s。又分为发送时延、传播时延、排队时延、处理时延。
先看发送时延:从发送分组的第一个比特开始算,到该分组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的所需要的时间。举个例子:在下图中就是0101010101这个数据从A主机发到B主机。是这样吗?,发送时延应该是0101010101这个数据从A主机发送到信道上,从第一个1开始,最后一个0结束,通俗的例子就是火车过桥问题,想想火车头和火车尾。发送时延=数据长度/信道带宽,在这里信道带宽就是发送速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传播时延:在信道上传播的时间,取决于电磁波传播速度和链路长度。上图中就是0101010101这一组数据从主机A传到中间那个路由器。因此,传播时延=信道长度/电磁波传播速率。(电磁波相当于一个工具人,把比特流也就那一串数据从主机A搬到路由器)

1.5 时延带宽积

传播时延和带宽的乘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时延带宽积又称为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就是某个链路现在有多少比特。想一下s=vt,v代表带宽,s代表时延带宽积,t代表传播时延,就是一个公式的问题。

1.6 往返时间RTT

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方收到接收方的确认(收到数据后立即发送确认),总共经历的时延。思考一个问题,RTT包括不包括末端处理时间?理论上是包括的,因为接收方即使确认了最后一个比特位,肯定还要对帧尾、帧头进行处理。

1.7 利用率

分为信道利用率和网络利用率。
信号利用率=有数据通过时间/(有+无)数据通过时间,就是信道有百分之多少的时间是被利用的。
网络利用率:全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数据在信道中传输,可以想成车辆在路上跑,车越多,跑的就很慢,也就是说信道利用率越高,时延越长;车如果非常少的话,车就跑的比较快,时延小,但是信道利用率是比较低的,因为这么宽的路面没有车不就浪费了吗。再上个图吧: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分层结构

2.1 为什么要分层?

首先我们思考一下:主机A向主机B发送一个pdf文件,过程应该是怎么样的,会不会就直接发送过去了,很显然不会,计算机网络内部还有很多的东西,比如,要识别主机B,要将网络通路激活等。换成专业具体的步骤就是: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2 怎么分层?

分层的基本原则: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举个具体例子:你在淘宝买了瓶82年的拉菲。首先店家要把拉菲用包装盒包装起来,然后把它放在装有泡沫的快递箱子里,之后就可以邮寄过来了;快递来了,首先你要把快递箱子拆开,泡沫拿开,然后再把包装盒打开,就能享用了。总结一下就是,层层包装,层层分解。而如何“包装、分解”呢?接着看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3 分层结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一些名词
1.实体:第n层中的活动元素成为n层实体。同一层的实体叫做对等实体。比如上文中说的,商家手中的拉菲和你手中的拉菲就是对等实体。
2.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对等实体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约定。比如说:拉菲应该怎样放在箱子里、怎么拿出来,这就是协议。注意:协议一定是同水平方向上的。(对等实体)
3.接口:上层使用下层服务的入口,也就是关节。
4.服务:下层为相邻上层提供服务的功能调用。比如:把拉菲装在快递箱子里,就是一个服务。注意:服务是垂直的。

3.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3.1 简单介绍

综合了OSI和TCP/IP的优点,具体的五层看后面的,现在先简单介绍一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1.1 应用层

所有能和用户交互产生网络流量的程序,比如说QQ、百度和一些典型服务(文件传输、电子邮件)。像电脑中的一些东西,比如记事本、计算器,它们根本没有联网,所以不算应用层的。

3.1.2 传输层

负责主机两个进程的通信,即端到端的通信。传输单位是报文段或用户数据报。每个进程都有一个端口号。
功能一:可靠传输、不可靠传输。
功能二:差错控制
功能三:流量控制。接收方接受不了数据了,开始控制发送方的速率。
功能四:复用分用。先说复用,就是多个应用层同时使用使用传输输层的服务;复用:传输层把收到的信息分别交付给上面应用层中相应的进程。通俗来讲就是:QQ和微信就是两个不同的进程,因此都有端口号,你手机收到一条信息,就是靠端口号知道的。(数据都是在一条链路上)

3.1.3 网络层

主要任务是把分组从源端传到目的端,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传输单位:数据报。数据报和分组的关系,就是父与子的关系,数据报过长的时候,就能把数据报进行切割,切割成分组。
功能一:路由选择–最佳路径,怎么把分组发送过去。
功能二:流量控制。对发送端速率的控制。
功能三:差错控制。纠错
功能四:拥塞控制。若所有结点都来不及接受分组,而要丢弃大量分组的话,网络就处于拥塞状态。因此要采取一定措施,缓解这种拥塞。

3.1.4 数据链路层

把网络层传下来的数据报组装成帧。传输单位:帧
功能一:成帧(定义帧的开始和结束)。相当于给数据进行标记。
功能二:差错控制(帧错+位错)
功能三:流量控制
功能四:访问控制。控制对信道的访问。

3.1.5 物理层

也称傻瓜层。在物理媒体上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传输单位:比特。透明传输:指不管所传数据是什么样的比特组合,都应当能够在链路上传送。
功能一:定义接口特性。
功能二:定义传输模式。单工、半双工、双工
功能三:定义传输速率。百兆网、十兆网
功能四:比特同步。发送端发一个1,接收方收到一个1。
功能五:比特编码。曼切斯特编码

  • 1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2
    评论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