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的栈是在方法调用过程中生成的,就单个方法栈而言结构分为:局部变量、固定栈帧、操作数栈。比如方法method1()调用了方法method2(),它们的栈在内存上连续分配,等method2()执行完(遇到ireturn指令)method2()的堆栈就会被自动回收了,method1()和method2()还有堆栈重叠的部分,后续结合图来介绍。单个方法的栈是有大小的,在jvm分配方法栈的时候是根据编译时期计算的大小来分配的。总的方法栈有大小么?就是方法之间不断的调用,深度有没有限制?有的,java这么安全的语言,通过-XSS设定。通常1M左右,调用的深度可以达到上万了,基本满足我们的开发需求。我们可以写个没有退出条件的递归试一下,改变局部变量的数量可以看到递归深度的变化。
栈上其实还可以分配对象!这是一种优化策略。当我们开启JIT优化,如果变量没有从方法中逃逸,就有可能在栈里面分配了。这样分配对象的好处是它不由gc回收,方法执行完自动的给回收了。
通过一张图来了解一下方法调用过程中栈的数据结构吧。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int add(int a, int b){
Test test = this;
int z = a + b ;//断点处
return z;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est test = new Test();
test.add(4,8);
}
}
栈结构主要是那张大框,右下角是test对象的内存结构(instanceOop),由于没属性,结构还是比较简单的,不过这不是这里的重点,如果想看类继承时相关属性的秘密这里是可以看到的。流程要从下往上看,第一个框是main方法局部变量([]args和test),第二个框是main方法操作数栈,最三个就是被调用的add的局部变量了,它和main方法的操作数栈区域是有部分重叠的(这里的例子特殊给包含了)。然后main方法的局部变量和main方法的操作数栈之间的区域就是固定栈帧了,固定栈帧里放了指向方法的指针啥的。
可以看到z变量对应的内存区域的值是一串0,因为这时候还没运行到给z赋值呢,所以都是0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