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当下,国内创作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无数创作者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看似一片繁荣景象。但拨开表象深入探究,会发现这些平台深陷流量至上的泥沼,创作精神正逐渐被吞噬。
如今,国内创作平台对流量的追逐近乎狂热。平台算法像是一只无形的手,将流量倾斜向那些自带话题、噱头十足的内容。标题党文章大行其道,一些创作者为了博眼球,不惜取一些夸张惊悚、与内容严重不符的标题。比如一篇普通的生活分享,标题却被写成“惊!这种生活方式竟隐藏着如此巨大的秘密”,点进去却发现内容平淡无奇。短视频领域同样如此,充满低俗、恶搞元素的视频靠着猎奇吸引大量流量,而那些真正有深度、有内涵的创作却因缺乏流量关注而被埋没在信息洪流之中。
这种流量至上的风气严重影响了创作生态。创作者们不再将主要精力放在打磨作品上,而是绞尽脑汁研究如何迎合算法、获取流量。长此以往,创作变得功利化,真正的创作精神被抛诸脑后。真正优秀的创作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构思、创作和打磨,可他们的作品在流量竞争中往往难以崭露头角,这无疑是对他们创作热情的巨大打击。许多坚持高质量创作的创作者因看不到回报而选择离开,或者被迫向流量低头,创作环境愈发浮躁。
平台本应是鼓励创作、扶持优质内容的场所,可现实却是对流量的过度追捧导致了创作精神的缺失。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能带来短暂娱乐和高流量的内容,更需要那些能够引发思考、传递价值、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作品。国内创作平台若不及时调整方向,改变这种唯流量论的现状,最终将失去创作者的信任,也会让用户对平台内容感到厌倦,陷入发展的死胡同。 只有回归创作精神本身,以内容质量为核心,合理分配流量资源,才能让创作平台重新焕发生机,迎来真正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