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清越 深水静流

朴实清越 深水静流

来源:山西日报

  以前并不认识素青。

  素青是朋友的同学。

  朋友很郑重地送来素青的稿子,心里却没怎么当回事。好多天了也没顾上看,要不是朋友催,几乎忘了。

  手头送来的稿子很多。这些年经济条件好些了,出书的人越来越多,对作家协会来说,这当然是件可喜的事。有喜自然有忧,有钱就能出书,对真正写书的人来说不见得是个好事,说不定会把那些没钱出书却真正有写作天分的人给埋没了。加上这几年出版社让大大小小的盗版、违规违法的书贩闹得捉襟见肘,连工资也成了问题,于是只能向钱看,只要多多少少能赚点,好不好、行不行,只要大致没什么问题,一古脑地就都出版了。前些日子看了一幅漫画,前头作者还在满脸神圣地挥毫签名售书,后面收破烂的已经满头大汗地把书送往废品收购站了,直看得脸红耳热、心口出汗。自己也是个写书的,天知道这种事有多少发生在自个儿身上。贾平凹那么大的作家,竟也从旧书摊上买回自己刚刚签名送人的书,更何况别的什么作者。不过想想也是杞人忧天,假如都不出书了、都怕自己的书被人送到废品站,那还会有作家吗?

  好作家、好作品就在这数也数不清、看也看不完的新书之中。你看不到、顾不过来,总会有人能看到、能发现了。只要是好书,迟早会在书堆里被人翻腾出来,口口相传,代代相传,很多很多的经典,不就是这么出来的?再退一步想,假如真的到了人人都想出书的那一天,也许真会是河清海晏、世界大同的好日子。作为一种优雅洁净的爱好,业余写作比起那些在麻将桌上拉不下来的人来说,至少也要强一百倍一千倍。

  所以对作者们寄来的稿子,即使看不过来,总也堆放得整整齐齐,一页也不敢丢了,说不定这些稿件里会埋藏着震天动地的惊世之作。

  所以也没想到会给素青的书写序。

  厚厚的两大册,几十万字。看电视时找了出来,想随手翻翻,然后再给朋友一个交代就算了。

  没想到的是,一看就陷了进去。当时正在播放一个煽情的电视节目,把一旁的妻子看得直掉眼泪。阴差阳错,素青作品中有那么一个情节此时竟也看得我两眼湿润。妻子吃惊地像看一个怪物一般看着我,几十年了,她还很少见我在电视机前动情。

  素青的作品真的好看,一看就看进去了,一看就非看完不可。我至今也不知道该怎样给素青的作品归类:肯定不是小说,但也绝不是纪实文学;当然可以说是散文,但从约定俗成,包括专家也认可的要素来讲,又有谁能把这些作品都归纳为传统意义上的散文?或者属于现在那些让人争议不断却又依然故我的大叙事散文、大文化散文?素青的作品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如何面对和认知体裁的外在性与附加性。好的作家、好的作品,体裁的范畴和界定往往都很模糊,古今中外,可举的范例俯拾即是。对写作者来说,体裁是规范,但也是包袱,这也是许许多多基层作者屡屡陷入的一个致命的陷阱:突然写了一部好作品,引起方方面面的关注重视,既而便不断地“帮助”“学习”“讲授”“提高”,然而结果往往是,类似的“培训班”结束之日,也就是这个作者消亡之时。懂了太多的规矩,反而什么也不会写了,即使是文科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也一样会犯同样的毛病。也有相反的例子,写了一辈子,什么也没写出来,突然有一天,什么也不管不顾了,反而写出了大作品。素青说眼下正在构思一部大部头的作品,我只能默默地祈祷,千万别把现在的这种写作本色给丢弃了。

  还有素青的文字,也让我分外惊奇。淡淡的,徐徐的,不事雕琢,却干干净净;不玩花活,竟让你如痴如醉。亦俗亦雅,满口余香。素青不是搞文字工作的专家,也不曾在作协、文联工作。素青的写作是地地道道的业余爱好,繁忙的工作之余,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谋篇布局、咬文嚼字,像是给你叙述往事,或者是在同你交心聊天,看似随心所欲、信手拈来,竟然兴云致雨、扬葩振藻;仿佛手不停挥、书不尽言,其实大含细入、不蔓不支。如果这些文字出现在某些大家的作品里,说不定会总结出成百上千的风格和特征。面对着素青的文字,让我对“什么样的文字才更接近于文学”这个命题有了更多的联想和思考。这些年,有关文学的争议屡见报端,类似大拙、大美、大俗、大雅的论证连篇累牍。争议归争议,但纯文学和俗文学的壁垒依然泾渭分明、门禁森严。其实纯文学也好、俗文学也好,至少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文字。文学作品的文字其实并没有什么纯俗之分、拙雅之别,打动读者的首先是文字,流传千古的,也一样是文字。打动读者的,有雅文字、也有俗文字;流传千古的,也一样有雅文字、有俗文字。好看好懂、读者喜欢,那你的文字不管是俗是雅、是拙是朴,都有可能让你的作品或轰动一时,或流传千古。

  素青的作品,打动我的地方很多,但最触动我的还是作品的内容。衡量一部作品成败与否的标准,我始终认为首先应该是作品的内容。语言、结构、思 想、才华、见解、认知、敏锐、厚重、深刻、犀利、激情、良知、品味、层次,包括道德与人性等等,这些都蕴涵在作品的内容之中。作家的才华,首先看你的选材,看你所要表现的内容。有的人说,文学是什么?文学就是语言;还有人说,什么是小说?小说就是结构。当然有其道理,作品的剪裁与布局至关重要、极其重要,但这种说法肯定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一定要在最适当、最饱满、最感人、最丰满、最深刻的内容选择之后。形式和内容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但首先应是内容决定形式,或者是,内容决定形式的成功率更高。“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就是看你如何选材取材。我看素青的作品,感觉最强烈的便是这一点。这一点,恰恰是甄别一个作家是否具备写作天分的关键。老作家们常说,某某年轻作者很有悟性,大概说的就是这一点。人人心中有,才会让作品真实感人、产生共鸣;人人笔下无,才会让作品振聋发聩、生动鲜明。我与素青应是同龄人,素青在作品中所表述出来的都是我们相同的经历、相同的年代。正是这些相同的喜怒哀乐,才勾起了我心底深处埋藏得很深的还未被世俗浸透的情感,看老戏流泪,替古人担忧。共鸣共振,就是文学的力量,即使是刚猛的硬汉,有时候也会显得很脆弱。睹物伤情,英雄落泪,就看是否打动了你、刺痛了你、劫掠了你。其实素青的作品并不悲凉,更不伤感。岁月的磨难、生活的坎坷、情感的跌宕、思绪的起伏、插队、高考、早年的苦、心底的痛、英年早逝的哥哥、令人心碎的艰辛,在素青的笔下,都显得纯粹而沉静,就像辽阔的高原、舒缓的草场。天空是那样的湛蓝,云彩是那样的洁白,大山是那样的肃穆,小草是那样的青翠……于是,写作品的人和作品中的人,都会让你感到是那样的洁净、那样的清纯。而恰恰是这种柔和精练的文笔、朴实无华的叙述,轻轻地,缓缓地,聚沙成塔,积水为海,让你感悟真情的沉重,让你陷入情感的涡流,朴实清越,深水静流。这是作品的大境界,也是作家的大手笔。

  我喜欢素青的作品。

  愿更多的人能和我一样喜欢素青的作品。

  作者:张 平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