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远离多巴胺,追逐内啡肽

本文探讨了多巴胺和内啡肽对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指出追求短暂快乐的危害,强调应培养自律习惯,追求长期价值。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作者| Mr.K   编辑| Emma

来源| 技术领导力(ID:jishulingdaoli)

世界杯踢得如火如荼,K哥公司的小L是个标准球迷,还是能看直播绝不看重播的那种,哪怕是熬夜、连续熬夜也在所不惜。每天顶个熊猫眼来上班也就算了,连他负责的一个重要项目,也因为个人疏忽出了差错。如果不是补救及时,获得甲方谅解,会对我们公司造成不小的损失。

我找他谈话,告诉他这样的工作状态是不能接受的。并给了他两个选择,一是请半个月假,专心看球;二是把工作日期间熬夜看世界杯的习惯戒了,拿出最佳状态好好工作。

最开始他选择了请假,但一个星期不到,就主动回公司销假,告诉我这几天“专业”看球的状态很不好,只有比赛的那90分钟,让自己陶醉忘我。但比赛结束后,一整天除了补觉无所事事,非常空虚无聊。一方面算着自己今天少赚了多少钱,月底的房贷够不够还。另一方面还担心老板是不是对自己的任性行为有意见,自己的职位会不会随时被别人替掉。

K哥作为过来人,很清楚他这是和多巴胺天人交战,而且是暂时赢了。实不相瞒,他这次如果没有抵抗住多巴胺的诱惑,等假满后,也真可能是让他离开的时候。


01

有苦有甜的多巴胺和内啡肽

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套奖励系统,当它发现某种可能使自己快乐的物质时,这套奖励系统就会分泌出一种叫多巴胺的神经递质。多巴胺会像一个任性的的孩子,一边喊着我要我要,一边“接管”你的决策机制,让自己忽略其他,尽情沉溺于自己喜欢的事物中,比如刷手机,网购,打游戏、看球赛。多巴胺带来的兴奋感,很容易获得,但它却是一个快感陷阱,因为它的快乐阈值会不断提升,当大脑被同样的行为反复刺激时,大脑就会产生耐受性,需要有更强烈的刺激,才能激发出新的快感。

日本有部记录片,讲述一位叫龙泽泉衣的游戏上瘾者的故事,龙泽从少年时期就开始宅家10年,几乎与世隔绝,只打游戏。不管是个人生活还是居住环境,都一片狼藉。最开始他也是偶尔短时间玩玩游戏,后来玩游戏的时间逐渐加长,直到演变成不可思议的十年如一日的玩。原因就是,最开始玩游戏时,稍微玩一会就觉得很开心,但后面就变了,只有不断追加玩的时长才会觉得“过瘾”,才能重新体会到“爽”的感受,直到完全沉溺,不能自拔。

这故事看着挺夸张,但我们身边其实经常出现“与此同理”的场景。躺床上刷视频,原本设定11点“收手”,但很容易就破了戒,此后就很有可能悄无声息地不断加码,12点,凌晨1点…这些情况都是反映同一个本质,我们败给了多巴胺,失去了节制,放弃了自律。最后在短暂的爽、过瘾、快感之后,剩下空虚、焦虑、自责。

和多巴胺带来的“先甜后苦”的体验模式不同。我们大脑还有一种“先苦后甜”的补偿机制,它是由内啡肽在你付出辛苦之后,带给你的回馈。有运动经验的朋友都知道,当你在跑步或游泳时,最初阶段的动作总会很沉重很费力,但当你坚持一阵,就会渐入佳境,呼吸也均匀了,身手也轻盈了。看书也是如此,一本大部头拿来,前3页最难读,但当你静下心来好好“啃”我这几页,后面就会“轻舟已过万重山”,想不让你继续读都难。

与多巴胺带来的那种容易得到,又转瞬即逝,且常常充满空虚和懊悔之感的体验不同。内啡肽带给人的则是一种付出后的获得感,不断提升的踏实感,和自信笃定的成就感。

58ed69bfdc1ba1491be06a21db8b77e2.jpeg


02

多巴胺和内啡肽,决定不同的人生路径

虽然都有苦有甜,但两者排序的不同,却给多巴胺和内啡肽带来了本质的不同。K哥认为,年轻人还是应当有所取舍和节制,远离多巴胺,追逐内啡肽

以K哥公司的小L为例,多巴胺给他带来90分钟的欢愉,除此之外是持续的空虚失落和惴惴不安。琢磨着失去的收入,会不会丢掉工作,这种既不踏实又毫无成就感的悲观情绪,给他带来的负面心情,相信绝不是看球赛的短暂快乐所能弥补的。

这还只是他个人的内在感受。作为他的Boss,K哥又会怎么看他呢?实话实说,在我看来,一个过分沉溺于多巴胺奖励机制的人,至少是一个缺少节制,不够自律的人。你想,如果一个人连球赛的诱惑都抵抗不了,都能让自己失去最起码的原则(不能正常作息,严重影响工作),我会相信他能顶住其他更强烈的诱惑吗?让他负责采购,他能够抵抗回扣的吸引?让他负责招聘,他能顶得住亲朋旧友的关系游说?不要怪Boss多想,相信K哥,所有的老板在察人的时候,都是从这些蛛丝马迹的细节入手的。都受过教育,表面文章都会做,你以为老板凭啥对一个人产生好恶。

自己为了短暂的快乐、过瘾、爽,而失去很多本该好好珍惜和利用的大好时间,让自己荒于提升;同时还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和评价,这就是输给多巴胺的代价。但如果肯先苦后甜,亲近内啡肽,可能就是另一种局面。

拿K哥自己做个例子。K哥是一个性格偏内向的人,又是技术出身,以前是很不善言辞的。但后来机缘巧合,受邀参加一个行业论坛,做分享嘉宾。对于这个邀请,最开始我是想拒绝的,因为当时公司正在赶一个重要项目,工作非常忙。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自己没有公开演讲的经验,缺乏信心,怕搞砸了。但经过一番思考,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机会,不应该因为自己的这点顾虑而轻易放弃。以前没做过,不代表现在不能开始做;担心做不好,可以早点做准备。就这样,我接受了邀请,并提前一个多月开始写演讲稿,对着镜子练神情和语速。因为工作忙,有时候半夜下班回家后,还要悄悄跑到厕所里练。那段时间内心非常焦虑,连K嫂都说我是“自讨苦吃“。

尽管这样,我的首秀还是不太成功,语气僵硬,内容刻板,和观众缺少互动,甚至中间还出现了一些不该有的小失误。说实话,这次经历给我带来不小的挫败感,但我仍然认为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体验。而且我坚信,如果还有机会,我一定能做得更好。后来我主动找到组织方,告诉他们,下次再有类似的活动,我仍然愿意参加,无偿甚至差旅费自理都可以。后来我果然有了第二次、第三次机会,我演讲的水平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受观众的欢迎,成了该论坛的常驻嘉宾,甚至还客串过主持工作。

实话实话,做论坛嘉宾的经历,给我以后扩大知名度、获得更多人脉资源,包括后来开咨询公司、自媒体创业,都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和帮助。这个过程,就是K哥不断接近内啡肽的过程。如果当初拒绝邀请,或者第一次表现不佳就缩回去,而是不克服困难,继续迎接挑战,K哥后面的故事,可能真的要改写了。

8536bf1f200a0f04c68ceb4f3b28a783.jpeg


03

如何“远离多巴胺,靠近内啡肽”

很多所谓的“爽”,也许当时很上头,久了以后就会发现,那可能是短暂且浅层次的欢愉体验,最多作为生活中的零食或甜点。想方设法拥有持久、踏实、且能让现实生活变得更美好的成就感、获得感,才是人生的主食和正道。远离多巴胺,靠近内啡肽,以下几点值得小伙伴们参考:

1、明确目标,全力奔赴;

目标决定路径,也决定一个人的心气、抱负和努力的程度。目标越明确,越有意义,一个人的内驱力就越强大,就越能激励自己全力奔赴,而不会被太多浅层次的“爽”和“过瘾”所羁绊和干扰。也就越有机会品尝到历经辛苦的“回甘”。

2、养成克制自律的好习惯;

乔布斯有句名言:在生命最初的30年中,你养成习惯;在生命最后的30年中,你的习惯决定了你。K哥对此非常认同,比如大家常提到的“中年危机”,其实很大程度都是在为中年之前的缺少规划和克制买单。

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如果往细了掰扯,其实就是好习惯和坏习惯的差距。有人看书,可以两小时不走神;有人看个两行就想着吃零食、刷手机了,且美其名曰“劳逸结合”。有人面对工作总是在deadline才开始加班加点,匆忙赶工;有人则习惯聚焦工作,先完成,早交代。自律胜己,好习惯胜人。时间久了,人和人的差距,就如同苦和甜的差别。

3、控制欲望,延迟满足

科学家曾做过一个试验,把一个电极植入小白鼠的奖励系统,在每次按压开关时,都会产生微弱的电流刺激,让老鼠的大脑产生多巴胺。实验开始后,让科学家惊讶的一幕出现了,那只小白鼠放弃了所有其他行为,只惦记着不断地按压开关,即使对身边的食物和异性老鼠都视若无睹,直到最后,让自己累饿而死。

一个理性的人,看待生命要有一定的纵深感,也许一时的欲望很多,但也别忘了人生很长,不一定非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全部释放和实现,要学会控制欲望,延迟满足,不要学小白鼠,毫无节制地透支生命和未来。

电影《阿甘正传》里有句台词,“人生是一个不断剔除的过程,慢慢知道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不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懂了这个道理,我们大概也就懂了,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应该远离什么,靠近什么。共勉!

作者简介

Mr.K,国内知名IT管理专家,「顿悟山丘」创始人,科技媒体「技术领导力」创始人。畅销书《技术人修炼之道》《技术管理之巅》作者,曾担任壹药网 技术VP、1号店技术总监。分享个体成长、团队管理、企业数字化转型、IT热点评论。

 - 全文完 - 

品牌推广 | 商务合作 | IT咨询 | 管理培训

请加助理微信:tojerry123,注明:合作


送你一本《成为思维高手》pdf 电子书

关注“K哥K先生”,回复:sw999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