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一个热搜,说的是:某地取消了“过路过桥费”,不得不解雇收费人员,但是遭到了收费站工作人员的反对。
他们围住领导要一个说法,在人社局已经给予经济补偿的情况下,要求政府解决工作问题。
其中一个大姐情绪激动地说:“我今年36了,我的青春都交给收费了,我现在啥也不会,也没人喜欢我们,我也学不了什么东西了。”
令人瞠目结舌的言论中,也饱含了这些被裁人员的心酸。
但是,在如今任何人都可能随时被淘汰的时代,一昧的停留在舒适区,故步自封,这样的结局其实也早已注定。
再来看两位牛人的故事:
一位是,微信创始人张小龙,是编程高手,他先后创造了Foxmail、QQMail、微信等伟大的产品,此外他还是高尔夫球高手,去年获得了世界非职业赛的冠军,据说他还爱好网球、卡丁车,而且都达到了顶尖水平。
另一位是,日本著名管理大师,大前研一,以前是个核物理学博士,他把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到了企业管理,他的管理学理念和洞察让业界耳目一新,同时他也是一名单簧管演奏员,达到了专业水准,他还出版了10多本专著。
这两位牛人的故事跟前面那位收费站的大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位牛人都在多个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收费站的大姐工作20年除了收费什么也不会,他们之间最根本的差别究竟是什么?
其实就是,可迁移技能。
因为张小龙把编程和做产品过程中较为底层的能力迁移到了高尔夫球、网球、卡丁车等领域,所以他很快就掌握了做好这些领域的诀窍。大前研一的例子也是同样的道理。
而收费站的大姐虽然工作了20年,但是没有把工作中的技能提炼成底层可迁移技能,就导致了她除了收费什么也不会。
什么是可迁移技能?
所谓可迁移技能,就是你从一个岗位转到另一个岗位,或从一个行业跨到另一个行业后,可以被复用的能力。
比如,我有一位同事刚毕业的时候是做设计的,后来由于公司需要调整业务结构,他就转型做了产品,他把用在设计工作中所萃取的能力迁移到做产品上面,就能够很快掌握如何做产品。
再后来,公司需要提拔一个人做运营,他就把设计和产品中的能力萃取到运营岗位中,结果把运营工作也做得非常好。
其实,人类现有的所有工作中,70%的核心能力是相通的。这70%的核心能力就是可迁移技能,也是我们从任何一份工作中,都可以萃取出来的。
比如很多互联网公司的设计、产品、运营、市场,虽然岗位之间的技能差异度很大,几乎都要重新学习,但彼此间所需的核心技能却有很大程度上的重叠。
虽然说隔行如隔山,其实真正相隔的,只是每个行业最粗浅的工作形式和方法,而越往深处钻研,运用的底层能力、才干,都越来越接近、越来越熟悉。
本质上来讲,职场中人与人之间的比拼,更多的是可迁移技能的比拼。
你所拥有的技能越简单,你就越容易被人支配。而你掌握的技能越高,你的可迁移水平也越高,工作也越自由。
可以说,你的可迁移技能,才真正决定了你的未来。
职场当中常见的可迁移技能有哪些?
全世界最权威的职业规划大师---鲍利斯,在他的著作《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一书中,将可迁移技能总结为三大类:信息和数据处理能力、人际能力、事务处理能力。如下图所示。
信息和数据处理能力,指的是对信息和数据的比较、复制、收集、分析、综合等能力。
人际能力,是指服从他人、与人合作、管理人、谈判等等能力。
事务处理能力,指的是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如:搬运、操作、运营、管控、规划等能力。
这样描述可能有些笼统,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把职场当中的通用技能进行了梳理,分为5大类别,共27项能力:
工作效能:高效执行、精力管理、时间管理、抗挫折能力。
学习与思考:快速学习能力、知识管理、结构化思考、独立思考、创新。
沟通:情商、商务谈判、高难度沟通、高效会议、人际交往礼仪。
影响力:演讲、写作、个人品牌。
自我认知:优势管理、职业兴趣、性格心理、职业定位、跨界迁移能力。
管理:团队协作、横向管理、领导力、教练技术、变革管理、决策力。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可迁移技能并不相同,你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测评:
找一张白纸,给上面能力项打分,1~5分,分越高能力越强。同时,再找熟悉你的同事、朋友,一起给你打分。通过简单的360度反馈,就可以识别出你有哪些核心能力,以及当前的岗位上需要哪些能力,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取舍,提炼出你的可迁移技能。
以我自己来举例,我有将近20年的职场经验,从程序员做起,现在是上市公司技术高管。综合考量下来,我的可迁移能力就是:执行力、精力管理、时间管理、抗挫折、快速学习、知识管理、结构化思考、情商、沟通力、演讲、写作、个人品牌、团队管理、领导力、变革管理等等。
怎么培养你的可迁移技能?
可迁移技能的培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不断提升认知
很多人在工作后,容易陷入一种困境:
因为自己的工作用不到太多新知识、技能,只靠“吃老本”就足以应付,所以主动变懒了,越来越不想学习,最后变成“一年工作经验用了十几年”,就像那位收费站大姐一样。
等到裁员来袭,才发现自己早就失去竞争力了。
在更新迭代极快的今天,如果你还幻想着,拿着大学的知识储备,找一份工作,干一辈子,已经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就像某位大佬说的:“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
一个工作后就停止学习,停止接触新知识,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得过且过的人。
可以预见的是,他的抗风险能力很差,不具备“反脆弱性”。
所以,无论从事什么行业,永远都不要停止学习。
努力提升自己的认知,就是提升抗风险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第二步,多跟高手交流
除了自己下苦工学习,还要多跟高手交流,这是两条腿走路。
因为高手也曾经遇到过你遇到的那些问题,他们当时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突破的,对你是一个非常好的借鉴和启发,有时候你可能读一百书都不一定能解决,但是高手的建议是通过实打实的被证明是有效的经验,他给你讲解一下,把你的问题拆解一下,你的问题瞬间被解决,这就是效率。
此外,跟高手交流能够相互触发很多思考点,高手的磁场很强,你看不见,但能感受到,而且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这种场的影响。
这也就是为什么巴菲特午餐这么受欢迎的原因,你认为参加午餐的人都是傻子吗?
再有就是,高手的脑袋里面的信息肯定要新于书本,而且都是他们思想的精华,思维层次高,几句话就能把你拔高几千米,从山顶俯视世界,开阔你的眼界。
多跟高手交流,最有价值的一个地方就是,高手身经百战之后产生的这种榜样力量,能够印证你对某事的判断,从而加速你的决策速度和质量,提高你的执行力,迭代升级的速度。
第三步,实践与复盘
在对可迁移技能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刻意练习的方法,对这些技能进行反复练习,比如沟通力,要提升你的沟通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多找人沟通、多给大家做分享,并且把每一次沟通的过程记录下来,进行事后复盘。
以我自己为例,我在担任某互联网公司CTO的时候,因为要代表公司去做产品宣导,我就先把自己关在会议室里对着PPT演讲几遍,每一遍都会进行录音,然后讲完一遍停下来听录音。
把讲错的地方、讲得不流畅的地方找出来,在下一次演讲的时候改正过来,就这样一遍又一遍的练习,不到半年的时间我从一个内向的张江技术男,变成了别人眼中的演讲高手,还能够脱稿演讲,经常讲出一些金句。
好了,本节课我们讲了可迁移技能,下面总结一下要点:
可迁移技能,就是你从一个岗位转到另一个岗位,或从一个行业跨到另一个行业后,可以被复用的能力。
比如,张小龙是编程高手,同时他也是高尔夫、网球、卡丁车专业级别的选手;大前研一,以前是个核物理学博士,后来成为顶尖咨询顾问,畅销书作家,专业级别的单簧管演奏员。
这两位跨界高手如此利害的原因就是,他们掌握了可迁移能力。
人类现有的所有工作中,70%的核心能力是相通的。这70%的核心能力就是可迁移技能,也是我们从任何一份工作中,都可以萃取出来的。
本质上来讲,职场中人与人之间的比拼,更多的是可迁移技能的比拼。
职场当中常见的可迁移技能有5大类27项,比如:精力管理、结构化思考、演讲、写作、领导力、变革力等等。
你可以做个简单的测试,找出你自己的可迁移技能。
通过不断提升认知、多跟高手交流、实践与复盘,来提高你的可迁移技能,你也可以成为一个跨界高手。
以上内容,摘自畅销书《技术人修炼之道》,作者黄哲铿,曾担任壹药网技术副总裁、海尔农业电商CTO、中通商业CTO、1号店技术总监等;出版过畅销书《技术管理之巅》;科技媒体“技术领导力”创办人,全网40万粉丝;擅长企业数字化转型、技术人成长、新技术应用及创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