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届年轻人,在上班和上坟之间选择了上香; 在求人和求己之间选择求佛。虽说这是网梗,但多少也是对当代某些年轻人精神写照的反映。尤其是DeepSeek爆火之后,大家求卜问卦的方式也跟着与时俱进,又掀起了一股AI算命热潮,小红书上的相关笔记层出不穷,提示词攻略更是五花八门,有紫薇斗数、塔罗牌、也有MBTI和星座......年轻人疯狂迷恋,有人试图用科技去解答古老的疑问,也有人靠着AI玄学闷声发财。
01
古人夜观天象,今人AI算命
1、DeepSeek,AI算命大升级
2024年生成式AI的浪潮席卷全球后,性能一骑绝尘的ChatGPT就被机灵的年轻人盯上了,在它的功能场景中,拓展出了一条“AI算命”的新赛道。但在国内让这一赛道发“扬光大”的,还得数我们的国产大模型DeepSeek。它凭借超强推理能力和开源策略,迅速成为热衷“求神问卜”的年轻人的新宠,其低门槛、高互动性的特点,也让AI算命从边缘玩法,慢慢成为更多人都接受的主流消遣,并让很多人乐此不疲。
有人输入自己的出生时间,让DeepSeek用紫微斗数推算人生运势;有人通过MBTI测试和星座运势,询问未来的事业发展;还有人尝试用塔罗牌占卜感情正缘。用户只需输入问题,结合大模型生成解读,AI便能在几秒内提供“专业级”答案,甚至还能根据追问调整话术,妥妥一位24小时在线的“占卜顾问”。
这种将传统玄学与现代心理学杂糅的玩法,让AI算命成了一种既神秘又“科学”、既快捷又有“仪式感”的奇特存在,同时也变得更有吸引力,让很多人养成了“大事问八字,小事问塔罗,无事问星座”的使用“习惯”。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几乎是免费的,0成本实现“占卜自由”,年轻人肯定会觉得香。
2、准不准不重要,重要的是情绪价值
哪句话支撑你度过许多煎熬时刻?答:算命的说我以后会很有钱。这是知乎上一个高赞问答,结合如今AI算命的爆火,我们不难看出,赛博算命表面上看是技术的延伸,实则是年轻人心理需求的映射。
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不断加快,内卷强度的不断升级,让当前的年轻一代压力和焦虑感与日俱增。比如,《2023年中国青年心理健康报告》就显示,有超过60%的90后和00后承认,他们在面对职业选择、感情困惑和生活压力时,感到迷茫和无助。面对这些压力和负面情绪,无疑是需要排解和释放的。找父母沟通,他们肯定是不愿意的;拉朋友倾诉,他们又担心自己失去边界感;做传统心理咨询,费用又高的吓人(平均每小时300-1000元)。
而AI算命的出现,恰好完美地填补了他们这一需求空白:它既有趣又很潮,而且操作方便、无需成本,还具有很强的私密性,能为自己带来足够的情绪价值,甚至带来更积极乐观的心里暗示。至于它“算”的准还是不准,已经没那么重要了,整个过程就是一次很好的舒压、移情的心理按摩,让年轻人在短暂的“预测”中找到慰藉,这就足够了。
02
AI算命爆火,谁在闷声发财?
1、AI玄学赛道,早就挤满了玩家
在这个人人渴求风口的时代,但凡有点机会的地方,都挤满了人。AI玄学赛道也是如此,早就随着AI风潮的盛行,挤满了想“占领先机”的掘金者。市面上能叫得上名号的应用就有Quin、Vedic、Lumi、Tarotmaster、SigniFi等等,它们以塔罗、星座、占星等为卖点,主打“玄学+科技”、“玄学+社交”的时尚体验,迅速吸引了大批年轻拥趸。
以Lumi为例,这款AI塔罗应用曾经在全球风靡一时。它的slogan是“像和朋友聊天一样,享受塔罗牌占卜体验”,用户可以随机抽取塔罗牌,Lumi会根据牌面和用户的问题提供详尽解读。比如抽到“女祭司”牌,Lumi可能会建议用户“倾听内心的声音,避免冲动决定”。类似这种兼具暗示和按摩效应的建议,不知不觉间就疗愈了很多人。尽管Lumi采用会员制,每月收费高达12美元,但它在巅峰时期仍收获了不少付费用户。但遗憾的是,由于监管、运营等各方面的压力,Lumi官网后来停止了运营。
另一款主打“AI星座运势+心理测试”的应用Quin,也同样深受年轻人的喜爱。用户输入生日和基本信息后,它就能提供个性化的塔罗牌解读和心理分析。内容涵盖事业、爱情、财运等多个方面,并通过独特的问答互动形式和塔罗牌占卜功能,帮助用户在轻松的氛围中探索内心获取平衡。Quin的收费模式也很灵活,既有免费基础版,也有每周98元的收费版。据公开数据显示,早在2022年,Quin的年收入就达到了500万美元,不难想象,它有多受年轻人追捧。
2、平台也来分一杯羹
除了上面说的这些独立应用外,数据资源、用户资源更为丰富的大型互联网平台也嗅到了其中的商机,纷纷涌入这一赛道。
比如,百度文小言智能体推出了看图测MBTI、面相占卜、手相占卜等功能模块,用户通过上传照片或回答测试题可获得相关“评估报告”。字节跳动的豆包平台也构建了完整的玄学生态矩阵,既有标准化的专业 MBTI 测试 ,也有沉浸式的塔罗占卜师对话场景。只不过这些大厂考虑到合规的问题,并没有把这些智能体当成直接盈利的工具,而是免费为用户提供服务,成为自家平台新的流量入口。
以豆包的"塔罗占卜师" 智能体为例,据字节跳动内部监测数据显示,该智能体已实现日均 120 万次交互,用户平均单次使用时长超过 8 分钟,这样的流量足可以赋能平台,完成"占卜 - 社交 - 电商"这一闭环的构建。给平台带来的价值,并不比“服务收费”低。
03
AI玄学,暗藏风险
这一类的独立应用,有很多都是小公司开发的,他们不仅技术底子薄,安全防护的意识和能力也同样不足,用户稍不留神就可能掉进隐私泄露的陷阱。出生年月、家庭住址、身份证号,这些信息在输入框里敲下时看似无害,可一旦落入别有用心之人或不法分子手里,可能就会给自己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烦。
还有,一些AI算命应用打着“面相占卜”、“手相解析”的旗号,要求用户上传高清正脸照或手掌图,进而获取用户关键的个人生理特征信息,这同样会给自己带来各种难以想象的风险隐患。
此外,还有一个更隐蔽的“心理依赖”陷阱。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自动化依赖”现象(Automation Bias),意思是指人一旦习惯依赖技术,就会逐渐丧失独立判断能力。AI算命的“预测”往往模棱两可,却总能挠到年轻人的痒处,比如“年底会有贵人相助,但得小心小人作祟”,这话听着玄乎,却啥也没说。可不少人信了,甚至拿来指导人生决策,久而久之形成无形的依赖,会严重影响一个人面对问题时的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
K哥曾听过一个非常狗血的故事,一个女孩和男朋友交往一年多,相处的非常好。后来被一位“半仙”闺蜜占卜了一把,闺蜜告诉女孩占卜的结果显示,她现在的男朋友并不是他的正缘,交往两年后必会分手。从此,女孩再看自己的男朋友,怎么看怎么不对,总觉得哪里有问题,在这种强烈的负面心理暗示下,女孩后来果然和男朋友分了手。当女孩准备告诉闺蜜“算”得准时,才发现她的那位闺蜜已经开始和她的前男友在一起了。
说到这里,K哥要提一下心理学中的另一个概念“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它指的是人群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即人们很容易被一些模糊的、普遍适用的描述所吸引,认为这些描述是针对自己个人的。比如,星座运势、性格测试等,其中的描述往往比较宽泛,但很多人会觉得自己完全符合这些描述,这并不是“算”的有多准,而是巴纳姆效应在起作用。AI算命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让很多年轻人非常上头。
娱乐归娱乐,放松归放松,但在内心深处我们一定要清楚地知道,算法算不出我们的未来和这个世界准确的样子,AI技术的应用也不应成为我们逃避现实的手段,它们只能是帮我们不断探索世界、认知自我的工具。年轻人对确定性的渴求,都能理解,但如果我们因此就真得相信并依赖算命卜卦等迷信行为,那就是非常不智了。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一句名言:预测未来的最好方式,是创造它。无论何时,我们的年轻人都应该坚信,面对自己的命运和未来,世界上唯一的真正“解牌人”,永远且只能是那个敢于直面生活和现状的自己。和大家共勉。
精选好文:
作者| Mr.K
编辑| Emma
号主简介
Mr.K,黄哲铿,企业数字化转型专家,「顿悟山丘」创始人,科技博主,曾担任海尔、中通快递、1药网技术高管,著有《技术人修炼之道》《技术管理之巅》。分享:个体成长、科技趋势、数字化转型、商业洞察。
- END -
关注就送《清华DeepSeek研究》资料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