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1)概述

本文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包括因特网的组成、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的职责,以及不同类型的网络如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等。核心部分的关键设备是路由器,它通过分组交换技术进行数据传输。文章还探讨了网络性能指标如速率、带宽、时延等,以及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包括TCP/IP协议的四层模型。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因特网概述

计算机网络最重要的两个功能:连通性共享
网络(network)由若干结点(node)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link)组成。网络中的结点可以是计算机、集线器、交换机或路由器等。
因特网(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连网络。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而因特网则把许多网络连接在一起。
请注意以下两个意思相差很大的名词internet和Internet。
以小写字母i开始的internet(互联网或互连网)是一个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在这些网络之间的通信协议(即通信规则)可以是任意的。
以大写字母I开始的Internet(因特网)则是一个专用名词,它指当前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特定计算机网络,它采用TCP/IP协议族作为通信的规则,且其前身是美国的ARPANET。

因特网的组成

根据工作方式划分,可以分为两大块:
(1) 边缘部分 由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通信(传送数据、音频或视频)和资源共享。
(2) 核心部分 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

边缘部分

处在因特网边缘的部分就是连接在因特网上的所有的主机,又称为端系统。小的端系统可以是一台普通个人电脑和具有上网功能的手机,而大的端系统则可以是一台非常复杂和昂贵的大型计算机。
在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之间的通信方式通常可划分为两大类:客户-服务器方式(C/S方式)和对等方式(P2P方式)
客户-服务器方式
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
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客户是服务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提供方。
服务请求方和服务提供方都要使用网络核心部分所提供的服务。
客户程序:
(1) 被用户调用后运行,在通信时主动向远地服务器发起通信(请求服务)。因此,客户程序必须知道服务器程序的地址。
(2) 不需要特殊的硬件和很复杂的操作系统。
服务器程序:
(1) 是一种专门用来提供某种服务的程序,可同时处理多个远地或本地客户的请求。
(2) 系统启动后即自动调用并一直不断地运行着,被动地等待并接受来自各地的客户的通信请求。因此,服务器程序不需要知道客户程序的地址。
(3) 一般需要有强大的硬件和高级的操作系统支持。
对等连接方式
对等连接(peer-to-peer,简写为P2P)是指两个主机在通信时并不区分哪一个是服务请求方还是服务提供方。
只要两个主机都运行了对等连接软件(P2P软件),它们就可以进行平等的、对等连接通信。这时,双方都可以下载对方已经存储在硬盘中的共享文档。因此这种工作方式也称为P2P文件共享。
实际上,对等连接方式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使用客户-服务器方式,只是对等连接中的每一个主机既是客户又同时是服务器。

核心部分

网络核心部分是因特网中最复杂的部分,因为网络中的核心部分要向网络边缘中的大量主机提供连通性,使边缘部分中的任何一台主机都能够向其他主机通信。
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router),它是一种专用计算机(但不是主机)。
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从通信资源的分配角度来看,交换(switching)就是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

  1. 电路交换
    必须经过“建立连接(占用通信资源)→通话(一直占用通信资源)→释放连接(归还通信资源)”三个步骤的交换方式称为电路交换。
    电路交换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通话的全部时间内,通话的两个用户始终占用端到端的通信资源。
    当使用电路交换来传送计算机数据时,其线路的传输效率往往很低。
  2. 分组交换
    分组交换则采用存储转发技术。
    把要发送的整块数据称为一个报文(message)。在发送报文之前,先把较长的报文划分成为一个个更小的等长数据段,在每一个数据段前面,加上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组成的首部(header)后,就构成了一个分组(packet)。分组又称为“包”,而分组的首部也可称为“包头”。分组是在因特网中传送的数据单元。分组中的“首部”是非常重要的,正是由于分组的首部包含了诸如目的地址和源地址等重要控制信息,每一个分组才能在因特网中独立地选择传输路径,并被正确地交付到分组传输的终点。
    位于网络边缘的主机和位于网络核心部分的路由器都是计算机,但它们的作用却很不一样。
    主机是为用户进行信息处理的,并且可以和其他主机通过网络交换信息。
    路由器则是用来转发分组的,即进行分组交换的。路由器收到一个分组,先暂时存储一下,检查其首部,查找转发表,按照首部中的目的地址,找到合适的接口转发出去,把分组交给下一个路由器。这样一步一步地(有时会经过几十个不同的路由器)以存储转发的方式,把分组交付最终的目的主机。各路由器之间必须经常交换彼此掌握的路由信息,以便创建和维持在路由器中的转发表,使得转发表能够在整个网络拓扑发生变化时及时更新。
    分组交换的优点
    分组交换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例如,分组在各路由器存储转发时需要排队,这就会造成一定的时延。因此,必须尽量设法减少这种时延。此外,由于分组交换不像电路交换那样通过建立连接来保证通信时所需的各种资源,因而无法确保通信时端到端所需的带宽。分组交换网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各分组必须携带的控制信息也造成了一定的开销(overhead)。整个分组交换网还需要专门的管理和控制机制。

从本质上讲,这种断续分配传输带宽的存储转发原理并非是完全新的概念。自古代就有的邮政通信,就其本质来说也属于存储转发方式。而在20世纪40年代,电报通信也采用了基于存储转发原理的报文交换(message switching)。在报文交换中心,一份份电报被接收下来,并穿成纸带。操作员以每份报文为单位,撕下纸带,根据报文的目的站地址,拿到相应的发报机转发出去。这种报文交换的时延较长,从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现在报文交换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分组交换虽然也采用存储转发原理,但由于使用了计算机进行处理,这就使分组的转发非常迅速。
三种交换方式在数据传送阶段的主要特点:
电路交换——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地从源点直达终点,好像在一个管道中传送。
报文交换——整个报文先传送到相邻结点,全部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分组交换——单个分组(这只是整个报文的一部分)传送到相邻结点,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若要连续传送大量的数据,且其传送时间远大于连接建立时间,则电路交换的传输速率较快。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不需要预先分配传输带宽,在传送突发数据时可提高整个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由于一个分组的长度往往远小于整个报文的长度,因此分组交换比报文交换的时延小,同时也具有更好的灵活性。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