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上广深的孩子学习Python、参加机器人竞赛时,四线城市的许多家长仍在疑惑:‘学编程有什么用?考试能加分吗?’ 作为安徽淮南的一家少儿编程培训机构,我们深刻感受到家长认知差异带来的教育鸿沟。本文结合真实案例,探讨四线城市家长对编程的常见误解,以及如何正确引导孩子走进编程世界。”
一、四线城市家长对编程的三大典型认知误区
1. “编程=玩游戏,耽误学习”
-
现象:家长看到孩子用Scratch做游戏,担心沉迷电脑。
-
事实:编程是逻辑训练,而非娱乐。例如,Scratch项目涉及数学计算、物理模拟,比单纯刷题更能培养思维能力。
-
2. “学编程不如学奥数,升学没用”
-
现象: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学传统学科,认为编程是“兴趣班”。
-
事实:
-
CSP-J/S(信息学奥赛) 获奖可在中考、高考获得特长生资格,部分省份甚至直接保送。
-
淮南本地案例:2023年某中学科技特长生降分录取政策
-
-
-
3. “孩子以后不当程序员,没必要学”
-
现象:家长认为编程只适合想从事IT行业的孩子。
-
事实:
-
编程培养的是逻辑思维、问题分解、创造力,适用于任何行业。
-
未来社会,AI、数据分析等技能将成为基础能力,就像英语一样普及。
-
二、如何提升家长对编程的认知?——本地化策略
1. 用“刚需”打动家长
-
升学政策解读:定期举办线下讲座,解读信息学奥赛(CSP-J/S)对本地升学的帮助。
-
就业趋势分析:展示未来5-10年高需求职业(如AI工程师、数据分析师)与编程的关联。
2. 让家长“看得见”学习成果
-
作品展示会:每学期举办Scratch动画/C++小游戏演示,邀请家长参与互动。
-
竞赛成绩宣传:本地获奖学员案例(如“淮南方格侠少儿编程学院获得安徽省省赛一等奖”)。
3. 降低试错成本,让家长愿意尝试
-
免费体验课:1-2节入门课,让家长和孩子共同体验编程乐趣。
-
短期项目制学习:如“7天用Scratch做一个数学小游戏”,降低决策门槛。
“在四线城市,教育资源或许有限,但思维不能落后。北上广的孩子已经在学习如何‘创造未来’,而我们的孩子还在纠结‘要不要学’。作为家长,您的认知决定孩子的起跑线。与其观望,不如让孩子先动手试一试——也许下一个改变未来的程序员,就来自淮南。”
-
“您对少儿编程还有哪些疑问?欢迎留言讨论!”
-
“关注我们,下周将发布《四线城市如何备战信息学奥赛》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