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2024年1月24日我将开启打卡【每天学习一点点】,主要内容为记录和分享每日学习内容,学习的类型不限(全凭个人兴趣,哈哈哈,不一定今天能学点啥)
day1 - uniapp开发app
1. uni-app开发app有三种开发方式
①vue ②nvue ③uts
2. uni-app的跨端原理
uni-app分编译器(compiler)和运行时(runtime)。uni-app能实现一套代码、多端运行,是通过这2部分配合完成的。
编译器将开发者的代码进行编译,编译的输出物由各个终端的runtime进行解析,每个平台(Web、Android App、iOS App、各家小程序)都有各自的runtime。
2.1 编译器
- 编译器(compiler)运行在电脑开发环境。一般是内置在HBuilderX工具中,也可以使用独立的cli版。
- 开发者按uni-app规范编写代码,由编译器将开发者的代码编译生成每个平台支持的特有代码
- 在app平台,将.vue文件编译为js代码。进一步,如果涉及uts代码:
- 在Android平台,将.uts文件编译为kotlin代码
- 在iOS平台,将.uts文件编译为swift代码
- 在app平台,将.vue文件编译为js代码。进一步,如果涉及uts代码:
- 编译器分vue2版和vue3版
- vue2版:基于webpack
- vue3版:基于Vite
- 编译器支持条件编译,即可以指定某部分代码只编译到特定的终端平台。从而将公用和个性化融合在一个工程中。
2.2 运行时
- runtime不是运行在电脑开发环境,而是运行在真正的终端上。
- uni-app在每个平台(Web、Android App、iOS App、各家小程序)都有各自的runtime。这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工程。
- 在App端,uni-app的runtime更复杂,可以先简单理解为DCloud也有一套小程序引擎,打包app时将开发者的代码和DCloud的小程序打包成了apk或ipa。
uni-app runtime包括3部分:基础框架、组件、API。
- 基础框架:
-
- 包括语法、数据驱动、全局文件、应用管理、页面管理、js引擎、渲染和排版引擎等
- 在web和小程序上,不需要uni-app提供js引擎和排版引擎,直接使用浏览器和小程序的即可。但app上需要uni-app提供
- App的js引擎:App-Android上,uni-app的js引擎是v8,App-iOS是jscore
- App的渲染引擎:同时提供了2套渲染引擎,.vue页面文件由webview渲染,原理与小程序相同;.nvue页面文件由原生渲染,原理与react-native相同。开发者可以根据需要自主选择渲染引擎。【app-nvue 的视图层是基于 weex 改造的原生渲染视图】
- 组件:
-
- runtime中包括的组件只有基础组件,如等。扩展组件不包含在uni-app的runtime中,而是下载到用户的项目代码中。(这些组件都是vue组件)
- 为了降低开发者的学习成本,uni-app的内置基础组件命名规范与小程序基本相同。
- 这几十个组件不管在哪个平台,已被处理为均有一致表现。
- 在小程序端,uni-app基础组件会直接转义为小程序自己的内置组件。在小程序的runtime中不占体积。
- 在web和android、iOS端,这几十个组件都在uni-app的runtime中,会占用一定体积,相当于内置了一套ui库。
- 组件的扩展:
- 有了几十个基础组件,大多数扩展组件也都是基于这些基础组件封装的。比如官方提供的扩展ui库 uni ui
- 在App平台,uni-app也支持使用原生编程语言来自行扩展原生组件,比如原生的地图、ar等。
- API:
-
- uni-app runtime内置了大量常见的、跨端的 API
- 同时uni-app不限制各端原生平台的API调用。开发者可以在uni-app框架中无限制的调用该平台所有能使用的API。即,在小程序平台,小程序的所有API都可以使用;在web平台,浏览器的所有API都可使用;在iOS和Android平台,os的所有API都可以使用。
- 也就是说,使用uni-app的标准API,可以跨端使用。但对于不跨端的部分,仍可以调用该端的专有API。由于常见的API都已经被封装内置,所以日常开发时,开发者只需关注uni标准API,当需要调用特色端能力时在条件编译里编写特色API调用代码。
- ext API:web和app的runtime体积不小,如果把小程序的所有API等内置进去会让开发者的最终应用体积变大。所以有部分不常用的API被剥离为ext API。虽然仍然是uni.开头,但需要单独下载插件到项目下
- app平台:除了uni.的API,还可以使用plus.的APINative.js
- 由于历史沿革,DCloud在开发app时有:5+App、wap2app、uni-app等3种模式。这3种方式的runtime在底层能力上是公用的,所有uni-app可以调用5+(也就是plus.xxx)的API。虽然都可以使用5+的系统能力,但uni-app的逻辑层运行在js层,渲染层是webview和原生nvue双选。而5+不区分逻辑层和渲染层,全部运行在webview里,在性能上5+不及uni-app。
2.3 渲染层与逻辑层分离
在web平台,逻辑层(js)和渲染层(html、css),都运行在统一的webview里。
但在小程序和app端,逻辑层和渲染层被分离了。
分离的核心原因是性能。过去很多开发者吐槽基于webview的app性能不佳,很大原因是js运算和界面渲染抢资源导致的卡顿。
不管小程序还是app,逻辑层都独立为了单独的js引擎,渲染层仍然是webview(app上也支持纯原生渲染)。
所以注意小程序和app的逻辑层都不支持浏览器专用的window、dom等API。app只能在渲染层操作window、dom,即renderjs。
关于逻辑层和渲染层分离带来的注意事项,请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