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爱――在亲密关系中成长

  休假快一个月了,没有出游,只是读完了一本书,《懂得爱――在亲密关系中成长》。有一种堵在胸中的话被它说出来的畅快淋漓感觉,“对,就是这个样子!”,和大学年代看南怀瑾时是一样的。

  在畅快的同时,也有一种深深的不安,因为它触及到了内心那最原初的焦虑,不时的会问:“要怎么办?”

  好奇,察觉,承认,分享,这就是亲密的行动。

  每一个与我们亲密的人,其实都给我们提供了一次机会,一次认识自己,成长的机会,只是,我们又能抓住多少。

  做一个读书笔记,算是回味吧,同时也感谢那些曾经、正在、将来与我经历亲密(不管有没有到达亲密)的人。

  亲密的定义

    “亲密”(intimacy)这个词的意义和使用常有许多混淆。一般的用法中,亲密是性关系的委婉说法,其实性关系常常完全与亲密无关。

  我们在这里指的亲密,是指最初的意义:亲近和了解。“亲密”这个字来自拉丁文的intimus,意指最内在、最深层、最深邃、最私密。亲密是一种存有的状态,把自我最深处的部分向他人也向自己展现,没有任何伪装或防卫。所以,亲密是通过自我揭露而呈现的脆弱和了解状态,不是经由一般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和义务而达到的状态。

  根本性焦虑

    人类经验的核心有一种根本焦虑,称为“存在性焦虑”或“忧惧”。人类活动大部分是为了适应这种基本感受,许多人试图埋藏或否认这种感受,于是忙于各种琐事,以得到与他人连接的错觉。

  其实大部分人寻找关系都是为了克服这种根本焦虑,他们常常试图满足扭曲的需求而找人照顾自己,希望别人能填补自己内心的恐惧。他们通常把伴侣当成自己的财产,从控制别人得到虚幻的安全感,就如同婴儿想拥有父母,希望由充足的控制得到安全感,确保父母的陪伴。

  为什么害怕亲密

    向另一个人表现亲密与坦诚,有助于重新认识自己,克服物化的倾向。可是,人通常以为亲密会造成自我的丧失,于是尽一切可能阻止这种亲密的滋生!刚出生时,并没有所谓的自我,只有具备发展自我潜力的能量核心。最初的分离经验占有重要的角色,使人学会如何将彼此物化,于是母亲成为供应者和保护者;手足容易成为竞争对手;父亲则成为权威人物。这些观点都把真实的人看成物,无法认识这些人的其他面向。小孩从来不曾问过父母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渴望什么、恐惧什么。即使小孩问了,父母会怎么回答呢?大部分父母可能自己也不知道真正的答案,由此就建立起心墙、角色以及一生的行为模式。所以大部分人认同自己的心墙,无法碰触内心的真实自我!

  不幸的是,由于长久自我保护的好习惯,人多半相信袒露真实的自我只会招致别人的批判、拒绝和抛弃,很难相信有人肯接纳我们内在本质里的魔鬼:我们所受的伤害、愤怒、卑鄙、嫉妒、恨意、邪恶的欲望和可耻的贪念。连父母都无法接纳我们内在的这些东西,更何况认为我们既美好又善良的伴侣和朋友呢!现在怎么可以向他们坦承自己一直在欺骗他们呢?亲密和坦诚岂不等于找死吗?不!不!我们最好还是当更完美的伴侣,努力讨好别人,更加压抑自己可怕的本质。即使这样做会使我们更沮丧、更加依赖药物和酒精,或是产生更严重的疾病,都没有关系,至少我们不会被抛弃,我们宁可当慢性病人,也不愿意被人抛弃、一所所是!

  角色和形象

    人从一出生就被期望成为举止适当的公民,家庭通过无数期望和隐微的要求,教导小孩如何社会化,小孩因为自己的表现和成就而得到奖励,却忽略内在的感受和个人的愿望。所以,从早年就学会扮演角色,服从义务和物化的形象。虽然这些角色和形象会带来一些舒适感和安全感,但日后却会阻碍亲密的发展。

    萨特认为人的处境是没有活出真正的自己,活在自己的形象中,却不知道角色和文化期待的面具之后隐藏着更深的本质。

    一般说来,追逐成就的小孩会发展出“理想我”的形象,以讨好别人(最初是父母,后来是其他人),他们学习当“善良”、“适当”的人,却不了解自己内在的存有,长大成人时,多半已深深压抑自己的感受和意见,几乎完全不认识自己的真实本质。当这些个体进入关系时,通常只会提供自己的角色和成就以及能为彼此做的事,却无法更深入地认识自己和伴侣。由于亲密意味着分享自我,因此自我觉察不足的人,与人亲近的能力也很有限。

  投射的形象

  人通常不了解彼此,而是以投射到彼此身上的形象来建立关系。

  所以在关系中,很容易把自己的同伴看成父母、老师或其他权威人物,也可能把同伴视为具有小孩、宠物或泰迪熊的特征,只有借由了解和承认这些投射,才能逐渐接近自己的感受,看见更人性化的观点,欣赏同伴的独特性。

  许多人害怕看见角色和投射背后真正的自己,因为担心真实的自己不被接纳,害怕自己一旦坦诚以对,就会面临被拒绝和抛弃的危险;其实这就是亲密的风险。许多人因为害怕承担这种风险,于是隐藏自己:扮演角色、控制、投射和退缩,于是关系花园变成游戏场,上演各种幻想,却没有真正的成长。

  同在才有共鸣

    同在是亲密的必要条件,要以亲密的方式建立关系,双方就必须在互动的当下同在。

  许多人误以为强烈投入就是同在,当他们充满能量或极度投入某个人或活动时,就以为自己是同在的。沉迷的状态是强烈的投入,却没有同在;沉迷的人强烈执着于自己对别人的看法,却没有真实参与的同在。沉迷的恋人特别执着于自己对爱情的看法,而不是与自以为深爱的对方产生亲密,他们陷在自以为的浪漫之中,反而妨碍与对方真正同在的能力;在强烈的欲望中感到苦恼,却误以为是爱或同在。

  负责的沟通

    负责、尊重的沟通是发展亲密关系的关键。

    重点在于没有人可以使别人有任何感受,人无法启动或关闭另一个人的感受,也无法使别人兴奋或厌烦、愤怒或快乐。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开启和关闭这些感受,使自己兴奋、厌烦、愤怒或快乐。事实上,就一个负责的人而言,自己的感受、思绪、态度和经验都是自己要负责的。虽然一般人不这么认为,但就自身经验的某个层面而言,人终究是为自己负责的。可是,我们常常被灌输一种想法,认为自己的感受和思想都是别人行为和刺激的产物。其实,感受是个体内在生理现象的表现,是从人里面产生出来的。虽然可以复制别人的思想,却是个人内心选择复制这些思想;每一个人终究要为自己的思想、偏见、态度、感受、反应和欲望负责。语言和文化反复教导我们这种信念:别人会牵动我们身上的木偶绳线,所谓“正常”的情况就是“我们是别人行为的受害者”。把这些责任放在别人身上,要别人为我们的感受负责,实在是一种恶劣的社会习惯。如果要变得负责和自由,我们就必须处理社会文化灌输的僵化态度。有趣的是,当人开始为自己负责时,就变得与众不同了。

  在这种负责的模式中,最困难的一点就是了解人不可能伤害其他人的感受。人们确实常在言谈中“意图”伤害别人,但他们其实无法达到目的。受伤感觉的生理机制在当事人的身体里,由自己的大脑对别人的话语所产生的知觉和解释来控制。我们要为自己的知觉和解释负责,刺伤自己的武器正是这些知觉和解释,所以毫无理由为受伤的感觉谴责别人,但可以分享受伤的感觉,让伴侣知道自己内心发生的事。通过分享,有可能不再以受伤的感觉控制伴侣。在这种脆弱的表现中,彼此会更加袒露自己,于是逐渐滋长亲密。

  没有责备,没有对错

    虽然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感受负责,但不代表可以麻木迟钝。没有人需要为别人的感受被责备,没有人要为别人负责,也没有人对别人有义务。在这之中有极大的自由:如果两人一起建立关系,那是处于双方的自由意志和渴望而作出选择。当人真的对自己和对方感到好奇,关系就能像盛开的花朵,不需要为任何事内疚或受责备。如果双方不试图控制对方,就能对彼此有真诚的兴趣,爱和活力得以在其中展现。当人陷入权力、控制和支配,亲密与爱的可能性就逐渐消散。

    双方不需要有相同的知觉和解释,也不需要同意对方。当一方分享不同解释而产生的感受时,另一方不需要放弃自己的立场,重要的是能尊重彼此的立场,避免贬抑或轻视对方。这种方式有时难免使人因为意见不合而觉得不舒服,但这是需要学习去接受的生活方式。增进接纳彼此差异的能力,在生活中保留这种张力,对任何关系都是有益的。

    偏见(预先的评断)和解释是组成世界的方式,却会使人无法了解彼此。人所知道的其实只是自己对别人的看法,与人分享难以改变的态度和成见,就袒露了自己,于是开启了一扇窗,使亲密得以滋生。沟通模式的前提就是没有对错,只有同意或不同意。当人不相信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而生气时,他确实觉得真是如此,但不表示这是对的!只代表彼此有歧见。即使对方同意他的看法,但仍然不代表这种看法是对的,只表示两个人的看法相同。由于所有感受都来自大脑对知觉讯号的解释,所以重要的是能核对各自的解释。许多人为了某些想象中的请示而难受得不说话,对他们所爱的人感到疏离或生气,都是因为没有核对自己对事情的解释!

    许多关系因为陷入谁对谁错的正义战场而破裂,其实只是不同意彼此,并没有谁对谁错。当人修正这种幼稚的行为,学习尊重和接纳不同的看法,不需要放弃自己的观点,彼此就能和谐共处。双方不需要自我防卫,而是对彼此感到好奇,进一步探索各自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这种方式能使双方更了解自己和对方,进而强化彼此的亲密感。

  关系的目的

  人试图在关系中满足深层的动机,这是与他人连接的基本驱力。寻找他人是为了弥补自己的限制,克服婴儿式恐惧。人选择伴侣常常是为了处理内在的空虚感(存在的焦虑)和寂寞感,借着对另一个人的着迷,试图把存在焦虑转变成较轻微的神经质焦虑,以控制自己的空虚感。

  一般说来,人会利用伴侣来证明自己是对的,比如渴求志趣相投者的赞同,以得到较高的安全感;或是为了自己的问题找到可以指责的替罪羔羊。乍看之下,正义感和道德感似乎是生活的倚靠,如果把生命能量投注到“对错”,就没有时间去感受基本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可是,他们也会感觉不到自己,并在伴侣之间筑起心墙。

  愿意冒险向伴侣展现脆弱和坦诚的人,可以开启自我探索的可能性,在亲密对话中了解自我与他人。任何两个人只要有善意、意愿和耐心,就能经历关系的各个阶段,在过程中对彼此有更深的觉察与接纳。

  浪漫期

  任何关系的最初阶段都是出于想象,在这种浪漫期中,彼此并不了解。关系是一种梦想,一个故事,包含许多希望和期待,伴侣对彼此并没有什么真实的经验。由于不了解彼此,所以一开始的关系是建立在相互投射的形象上:对彼此的物化。这种情形不仅止于传统男女恋爱的浪漫期,其实任何关系的第一阶段都是彼此互不了解的浪漫期,萌芽的友谊、刚生下小孩、刚起步的事业伙伴,都是如此。浪漫期有强烈的希望和梦想,所以使人清醒的经验在这个阶段没有立足之地。

  在浪漫期,对方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可以照顾自己的焦虑和需求的对象。浪漫期的人把自己对完美伴侣的概念投射到对方身上。小孩对父母的投射是为了处理不安全感,父母对小孩的投射是为了拥有具有意义的对象,约会中的男女彼此投射,商业伙伴的关系也如此投射。

  人在关系中选择具有特定特质的人,以符合内在的形象。简言之,人有既定的想法,认为什么人会有完美的伴侣,然后被符合这种形象的人吸引。他们相信自己能和这个理想人物建立关系,借此解决生活中的缺憾和不安全感。问题在于寻找某人来满足自己浪漫期的愿望时,会把重心放到自身以外,于是变得软弱、不认识自己、无法和他人有关怀的对话。在关系中,他们的伴侣会成为拥有的对象,而不是一个人。

  浪漫期是企图处理无法生存的恐惧,所以浪漫期的背后是绝望感。在浪漫期的关系中,有两个潜意识里的机器人在运作,并没有真实的人。在浪漫期的热情之下,有时潜藏着一种令人毛骨悚然、充满死亡的气息:如此强烈的欲望,如此不真实,以至于两人在彼此的着迷中充满失落和绝望。一旦脱离浪漫期的心醉神迷,就再度面对自己根本的不安全感,由希望变成失望。

  浪漫期没有什么不对,其实这是充满能量的阶段,有高度的想象,充满不确定感和可能性。这个阶段通常具有极大的热忱和活力。

  权利争夺期

  浪漫期的维持是因为资讯不足:朦胧的认识和感官的娱乐让双方维持互相投射的形象。两人约会后各自回到住处编织梦想,就能维持浪漫期;一旦同住后,比较难维持彼此浪漫形象的投射。更熟悉伴侣后,就逐渐看清彼此的本性和行为。当伴侣的个人习惯不断呈现在眼前,就开始冲撞现实,在这种状态下,可能会说:“这完全不是我那英俊的王子(或美丽的公主)!这个人的特质令我讨厌!可是,我还没有输,我可以努力改变伴侣,使他(她)成为原本应该成为的完美对象。”这表示进入关系的下一个阶段:权力争夺期。

  一般说来,权力争夺期的进行始于温和的劝告,催促对方稍作改变。“亲爱的,如果你用这种方式梳头发,就会更英俊”,意思其实是“如果你改变外观,就更符合我内心的理想男性的缩影”。于是会买衣服给对方穿,鼓励对方的行为符合自己投射的形象。伴侣当然不会照单全收,而是坚持保有自己的原貌,于是把伴侣改变成浪漫期待的完美对象的渴望受到挫折,对方并不是能消弭所有不舒服和渴求的拯救者。

  不论是什么性质的关系(夫妻、亲子、手足、商业伙伴),都有权力争夺期。看清对方的限制和特性时,浪漫期就消退了,在这种情形下,通常会试图控制伴侣,使对方符合自己心目中伴侣应有的形象,于是双方觉得不满意,试图改变对方,以满足隐藏的安全感需求。他们常常觉得自己的动机是为对方好:“你没有完全发挥潜力,但我能帮助你;我那是为你好!”

  隐微的“善意”暗示逐渐变成明显的控制和冲突,隐约的提醒变成不断的责骂,甜蜜的请求变成要求的牢骚。人想要改变伴侣,拼命履行这项任务,急于实现这个计划,以隐藏自己。人并不真的想了解伴侣,而是希望伴侣符合自己投射的形象,要伴侣配合自己的脚本(这是从童年就开始发展的脚本)。如果真的能让伴侣变成浪漫形象中的完美对象,就可以解除自己的不安:真的拥有一个拯救者!如果能完全控制完美的对象,就能纾解潜伏的存在焦虑。

  伴侣如果一直在一起,隐微的控制方式就会逐渐变成重复的冲突模式,有时会毫无保留地宣战。人常常不愿接纳伴侣的独特性,坚持要对方符合自己内心的形象,以满足内在的不安全感,于是开始责备、抱怨,试图把伴侣推入设计好的角色;如果不愿接受已知的事实,就会一直试图控制对方,而不是面对彼此接纳所产生的亲密感。伴侣仍被当成物化的形象,整个过程就像小孩试图利用父母对抗基本的不安全感。争夺权力的伴侣间其实没有对话,而是全心攻击和防卫,当防卫过强时,就不可能产生亲密。在这个阶段,伴侣会隐身在角色和义务背后,以内疚、责备和防卫行为激起冲突。

  大多数伴侣都无法逃脱权力争夺期,但仍可以在来回的冲突和相互控制中找到许多刺激,持续多年的指责、退缩、心理游戏。有些人其实很满意这种生活方式。

  权力争夺期是无法避免的,也没有什么不好,它其实能令人兴奋,与人争吵可以是刺激的经验,借以激发内在的力量。问题常常出在一方或双方坚持留在道德教训和好斗的立场,而坚持的常见原因就是理所当然的态度。当人相信自己有权力管别人的行为时,就会执着于责备、内疚和控制。一旦能面对自己理所当然的感觉,并加以处理时,就能放下坚持,展现好奇心,而得以进入接下来的阶段,这时就可能出现亲密和真诚的分享。如果双方能放弃理所当然的感觉,并加以处理时,就能脱离权力争夺的牢笼,放弃战场,承认彼此的意见不合和控制对方的企图,于是能跳出对错的框框,进入更深的对话。

  整合期

  权力争夺时,双方都在争辩谁对谁错,陷入冲突、防卫和责备而拉远彼此的距离,由于在冲突中物化自己和对方,所以无法更深地了解彼此,不认识伴侣的个人特质,只是将之视为防卫和责备的对象。

  当态度转变,就不会试图控制、改变或责备对方,而开始以真诚的兴趣和好奇倾听对方。在权力争夺期,伴侣能得到了解对方的资讯,但这种资讯却被用来在冲突中保持彼此的距离。进入整合期后,彼此开始互相好奇,想了解对方,开始倾听和询问,而不是防卫。关系越来越深,越来越了解对方和自己,用接纳取代抗拒时,亲密之花就能盛开。

  整合期的伴侣可以意见不合,又不必争执,他们并不争辩谁对谁错,能接受彼此的差异,即使观点非常不同,仍能好好相处,这是逐渐接纳自我和他人的过程。由于接纳度越来越高,所以亲密感也就越来越深,不但更了解自己,也更了解彼此。

  认识自己和伴侣的原貌时,就能得到内在力量,不需要做任何改变,会显得更平静、安全,在生活的其他部分也很稳定,从原来依赖别人以得到安全感的情形,变得更依靠自己,不需要靠伴侣的某种表现来解决存在的困境。

  整合期的夫妻并不是和睦相处(这是冷漠状态的特色),而是共享和谐的差异,他们可以各唱各的调,不需要配合别人的旋律,在相互接纳和承认中,两人的旋律会彼此相应,滋生亲密和深入的互动。

  在整合期,伴侣首度展现人性。在先前的阶段中,两人都是物化的角色,到了整合期,各人都受到重视、接纳和肯定,在彼此的分享和见证中自由呈现自己。向自己和伴侣敞开时,就成为更个体化、更投入关系的人。

  人际分享会进入更深、更属灵的范畴,彼此更了解对方,并见证各人展现的生命历程,开启真正的对话,从我―他关系进入我―你关系。

  很难见到深入的整合期,大部分人一直陷入权力争夺期的冲突和浪漫期令人陶醉的错觉,并没有全然进入整合期。当伴侣发现彼此很稳定时,仍然会有权力争夺和浪漫的部分,但能加以承认,就不会陷入其中。简言之,整合期的人把重心从外界转回自己身上,越来越依靠自己,对彼此也更敏锐、更能觉察,不再尝试通过浪漫和物化的幻影与表象来克服存在的处境,确信各人的自主性和各自的目标,同时保持对伴侣的敏感度。

  当彼此的关系跳出浪漫期的幻想与权力争夺期的物化时,就会面对死亡的恐惧。若能面对自己的不安全感,并分享出来,就能接纳彼此的原貌,知道两人都是孤独而没有确切意义的人。

  虽然没有既定的意义,但可以创造意义;符合自身价值观的行动可以填补空虚感。勇敢的人达到整合期时,就处在创造个人意义的位置,以亲密分享和彼此坦诚的勇敢行动填补空虚。在关系中,自我实现的计划会被彼此回应的对话加强。伴侣得以认识自己和对方,越向对方打开自己,袒露自己,就越想自己开放、坦诚。

  整合期的人会因为逐渐接纳自己的孤独而减轻焦虑;经历深层的存在焦虑时,就是进一步肯定信念的时候。这种人甚至承认自己的绝望,愿意面对挑战,更深地接纳生命最黑暗的一面。

  这种人经历黑暗期的时候,不会关闭自己,也不会放弃自己或别人,不断与伴侣和人生进行勇敢的对话。他们的灵性根基在于对自己和伴侣的深刻接纳,所以能用不断增长的参与感和敬畏感拥抱人生。

  整合期的人接纳孤独的存在处境,所以能与另一个孤独的生命分享,敞开自己,并从中得到满足感。他们会带着勇气和力量全心庆贺自己,庆贺彼此的关系及生命中的所有互动。

  整合期的特征是幽默感和轻松感。强烈而严肃的正义感、内疚感和责备都变成活泼的揶揄和自我觉察的笑声。原本沉重的主题则成为平静、愉快以对的事情。伴侣开始庆祝共有的日常生活以及其中的挑战、磨难和喜悦。

  诚实是最重要的原则,是深入互动的必要工具。双方达到整合期时,已经体认人无法伤害另一个人的感受,他们的态度是没有人能使别人有任何感受。一旦认为一个人可能伤害别人的感受时,这种态度会造成自我保护、防卫、遮掩,使亲密感消失,这些都是权力争夺的特征。当双方承认各自要为自己的感受负责时,就会升起一股坦诚和自由的感觉,任何话题都不是禁忌,任何处境都可以面对,彼此愿意一起沟通、学习。

  整合期的人已做好心理准备,愿意分享更多的内心世界,彼此对话。分享任何事都能强化亲密感,这是整合期展现诚实的必然结果。事实上,权力争夺期的各个要素(嫉妒、内疚、愤怒、责备等)一旦加以分享,就成为整合期的有用资讯;双方接纳自己有这些要素,不以之为控制的工具,这些要素就成为我们好奇的对象,有助于关系的成长和强化,原本具有破坏性的东西就成为稳定关系的基础。

  权力争夺期容易固着在不断重复的对错争执,整合期则会经历变迁和流动。双方成为真正的人,跳脱原本将彼此物化的经验,真正了解自己和对方。在这种变迁中,我们就进入生命的流动,体验到更大的自由,愿意承担伴随自由而有的更大责任。

  在“关系花园”中,爱会在整合期盛开,双方开始了解彼此,较多现实感,较少幻想。整合期的刺激感可能不如激烈的浪漫期和权力争夺期,但两人能首度体验对自己和对方的真正满足感。

  整合期的人非常负责任,不会责备对方,也不会自责、内疚和懊悔,跳脱道德的限制,不从对错的观点来看事情,而是看见好奇和学习的可能性。

  他们接纳真实的自我,在过程中冶炼真诚的关系。这种亲密牵涉到内在力量,而不是外在权力。对话的过程能强化双方的成长与发展,并使关系越来越深入。

  承诺期

  一旦伴侣在整合期达到某种程度的稳定,就会投入积极而有意义的对话。双方都是活生生的人,不再是物化的角色。他们对自己和对方的了解都更深入,彼此的关系也越来越有力量。

  现在已不需要任何人做改变(基本上,要求任何人改变都是不可能的事),而是越来越了解和接纳彼此。一旦扎实地建立了整合期的过程,双方就做好准备,可以迈入下一个阶段:承诺期。

  承诺期的伴侣非常了解彼此,包括各自的真诚自我以及各人会玩的心理游戏和权力游戏。他们乐于沟通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以这种方式深入了解彼此。他们越来越投入各自和共同的生活,由于完全了解自己和对方,已准备好做出全然的承诺。

  由于这个阶段的伴侣非常了解彼此,所以承诺的内容不是浪漫期的幻想或权力争夺期的义务,而是承诺彼此有自由的选择。

  他们并不是向对方作出承诺,而是对生活和自己作出坚定的承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愿意共享一个承诺,一起计划双方的期待和决定,并付诸行动。

  其实关系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承诺,浪漫期的承诺常常是梦想、理想,在这个阶段结婚的人常常承诺要热爱、尊敬、服从一个自己还不了解的人;其实浪漫期的夫妻需要的承诺是彼此要有足够的时间相互了解。权力争夺期的伴侣则应该承诺彼此同在,一起处理冲突;如果不同在,就会脱离发展周期,进入冷漠、超越或分离的偏离状态。在权力争夺期,人通常会在潜意识中承诺自己一定要赢过对方(这显然违反亲密的发展)。权力争夺期或浪漫期的承诺最后大多会使生活受到限制,进而限制关系,甚至扼杀关系。

  在达到某种程度的整合时,伴侣更能有坚实、全然的相互承诺。整合期会发展诚实、可靠的沟通和好奇,可以将计划和想象付诸行动,这种承诺并非异想天开或天真幼稚,而是通过彼此的充分了解自然产生的。现在双方各自都是独特而有力量的人,有能力做出真正的承诺,努力实现自己的选择。这个阶段的伴侣会为生活从事坚定的承诺,努力实现自己的选择。这个阶段的伴侣会为生活从事坚定的承诺,包括独自和共同的事。他们可以不需要对方,但又确信能依赖自己和对方。

  共同创造期

  当伴侣之间能超脱权力争夺时的道德教训,在整合期了解自我和双方,并在承诺期用意志合作时,眼前就展开大量的可能性。有人说他们周围会出现生命与爱的光环,即使是最世俗的事物也有了灵性生命。他们在每一刻都展现禅的精神:在一起,却有彼此不同、独立、个体化而真诚。正是所谓道成肉身,圣灵灌注在人身和物质世界,这是真正的重生。

  他们是开放的,准备好进入下个阶段,就是重返浪漫期。

  由于先前各阶段的学习,他们已累积了许多经验,所以接下来不是无知的浪漫期。浪漫期的回归没有显示在先前的周期图里,而是一种立体的螺旋发展,有生命的扩展和更多创造力。重新开启新浪漫期的人,会进入前所未知的领域,对未来充满期待。在这种扩大的视野中,能看见更大范围的生命、爱与关系,并能很快移入新的整合期,不断增加对自己和对方的了解,然后来到新的承诺期与共同创造期。这其实是在关系中活出来的生命循环。

  在亲密关系中成长

  固着于婴儿发展层面的人,会想找到能帮助自己实现早期未满足愿望的伴侣,以求在生活中感到安全、充实。如果成功的话,他们就把重心从自己内在转移到别人身上,或是转移到自我与他人之间的某处;这种做法就放弃了自我,也放弃全然成为真我的机会。他们和所爱的人融合,主要是控制和占有对方,保持依赖、无助的态度;他们害怕孤独,所以担心拒绝和抛弃。当自我价值要依赖别人的评价时,就会把焦点放在是否被人喜爱和接纳上,觉得彼此都要为对方尽义务。他们在小孩和成人时都坚信自己的权利,觉得理所当然应该有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当别人对待他们的方式不符合他们的期望时,就觉得受压迫而想报复。他们的生活充满内疚和焦虑,只有窄化自己的经验世界和感受范围,才觉得较容易控制生活。当他们的策略有效时,就保持麻木和神经质、不成熟和无助、道德和评判,产生忧郁症、身体疾病和各种自我挫败的行为。他们外表上可能是当今社会的成功典范,却过着情感疏离的生活,或是活在互相依赖的关系中。

  有些人选择的不是安全感,而是成长,想探索自己与自己、自己与生活的关系,看见自身存在的模式。这种人会找到更多的选择,可以体验各种更丰富的感受,包括阴暗和光明的部分。这种方式需要投入亲密之中,向他人袒露所有内心深处的世界。关系花园若能提供安全、滋养和适于成长的原料,就能得到最好的成果。以安全感为基础的关系就像温室,是以特殊方式提供成长的外在来源;关系花园则是从内在刺激成长,呈现独特生命逐渐展现的过程。在关系花园中,可以从物化为人,发挥所有潜力,成为自己。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亲密关系与情感依赖》是一本探讨人际关系的心理学书籍,作者是美国心理学家罗宾·诺里斯。本书主要探讨了亲密关系的本质、特点、形成和维系的因素,以及情感依赖的概念、类型和成因等。 在书,作者首先解释了什么是亲密关系亲密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它基于情感的共鸣和信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亲密关系有着以下几个特点:双方之间存在情感联系,关系稳定,互相支持和信任,能够提供安全感和归属感。 接着,作者阐述了亲密关系的形成和维系因素。在形成方面,亲密关系需要双方有相似的价值观、兴趣好、背景和目标,双方需要建立起情感联系,并且需要有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在维系方面,亲密关系需要双方保持长期的关注和关心,以及互相交流和支持。作者指出,一个成功的亲密关系需要双方不断努力,不断沟通,以及相互尊重和护。 在情感依赖方面,作者认为情感依赖是情感和关系的一种不健康的形式,这种依赖会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情感依赖的成因有很多种,例如童年时期的缺失、孤独、自卑等,都会导致人对和依赖的渴求。情感依赖的类型有被动型和控制型,被动型的人通常需要被照顾和关注,而控制型的人则需要掌控和支配别人的情感。 作者提出了一些解决情感依赖的方法,例如了解自己的情感依赖类型,学会自我疗愈和自我满足,以及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等。 总的来说,本书对于探究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它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亲密关系的本质和情感依赖的成因,对于读者了解和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本书也提出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和建议,帮助人们解决情感依赖的问题,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