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很多关于中国人口报道,从而引发我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思考
先看截止22年的人口数据
0-15 | 16-25 | 26-30 | 31-35 | 36-40 | 41-60 | 60-65 | 共 |
---|---|---|---|---|---|---|---|
2.53亿 | 1.47亿 | 0.91亿 | 1.24亿 | 0.99亿 | 4.29亿 | 2.59亿 | 14.1亿 |
17.94% | 10.4% | 6.5% | 8.8% | 7.02% | 18.39% | 18.70% |
0-15岁:这批人最大的未来十年也才25,这批人永远不会和我们在一个赛道竞争。
16-25岁:最大的也是00后,和10后,这批人未来十年(25岁到35岁之间)会成为社会的主力。但这批人从小就被反牛马思想洗礼,喜欢自由,一言不合就开干,不惯领导,这波人可能也已进入社会,但相对IT这个门口相对高的职业,这个年龄阶段的主力较少,目前还不和我们同一个赛道竞争(只是目前)。
26-30岁:约0.9亿,占目前社会总人口6%左右,按IT从业人口比例1.7%算,这个年龄段IT人员在194万左右,这批人是目前IT行业的绝对牛马,肯加班,能听话,大部分还没结婚,其中搞大数据的占10%,大约是19万人。
接下来主要分析这19万人:
未来几年结婚的:按50%算,男性大约会在35岁后,女性大约在30岁,竞争空间会迅速减弱,还剩10万人。
不想卷的:同样也按50%算,会在3-5年内竞争空间慢慢减少,所以还剩5万人
剩下的5万:比较卷,不结婚,身体没问题,情商较高,这部分人能在未来10-15年,也就是40岁-45岁时仍然保持一定竞争力(为啥我会说这5万人能到这个岁数,是不和你想的35不符,是因为我考虑到目前在31-40这个年龄段,IT技术领域的主力这帮人,在未来十年这批人会快速退出赛道,这部分人有2.2亿之多,退出的多了留给90和00后的空间就相对而言大了一丢丢,所以后面只要技术在不断更新,那么IT人的技术生命周期就会比现在的35而言,平均多个5年左右)。
45岁之后?还卷?还卷的话你就是和那1.47亿中的1.7%抢生存空间了,和年轻人抢食本来就没有体力优势,也不符合我们的国情优势,到那时候还挣不到钱只能说明你这辈子命里没有,认了就行了,人活一辈子,快乐最重要~
31-35岁:目前的技术中坚,这部分人和90,95后在同一个竞争赛道,不过未来5-10年会慢慢退到二线或者领导力中坚,能做的只有等。
35岁以上:目前的领导力中坚,和我们不在一个赛道。
总结:想未来10年在牌桌上还有一定筹码,需要做几件事,1.技术领域持续精进,能上则上,真能上去也不要完全脱离技术(做到能上能下)。2.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专注力(这个不能说多,但你能懂最好)。3.不要中途换赛道。4.会舔。
下面几张图是我上面论述的数据来源:
IT总人数:约2014万
其中后端约占24%,前段约占18%,大数据加数据分析合计约占10%,为234万 ,所以就人数而言,后端比大数据卷2.5倍,前端比大数据卷约1.5倍。
目前开设大数据的高校有753所,按每个学校每年向社会提供50名大数据人才,按其中一半找大数据相关工作(约19000人),按2017年开始(2016年国家提出大数据人才培养计划)到目前(7.5年),每年从从本专业+非专业向社会提供大数据人才约2.5万人,截止目前,中国大数据人才约为7.5*2.5=18.75万人。
以北京为例,共10页,一页是30个公司,总共是300个公司在招大数据,按每个公司3-5个大数据,北京大概开放岗位是1000-1500个岗位(保守),一线城市(北上广深)按1500算,共4个,按6000个大数据岗,其他所有新一线,二线(杭州,成都,武汉,宁波,郑州,无锡,...)按20个城市折算,每个城市按能提供1000个大数据岗位(我其实看了下像杭州,长沙,武汉这种,也都是10页,但都按1000算吧),所以非一线约能提供20000个岗位,这个其实我是往小了算了。
假如我遗漏了一部分,就按目前在招的总共有4万个岗位算,搞大数据目前按有20万人算,起码20%的机会能很快找到工作,如果愿意把时间线拉的更长,且一直在精进,那就有至少50%以上的概率能找到相关工作。
当然这页只是我的估算,你可以按照自己对每个城市招的标准进行自己的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