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java问题集锦

抽象类和接口的对比

参数抽象类接口
默认的方法实现它可以有默认的方法实现接口完全是抽象的。它根本不存在方法的实现
实现子类使用extends关键字来继承抽象类。如果子类不是抽象类的话,它需要提供抽象类中所有声明的方法的实现。子类使用关键字implements来实现接口。它需要提供接口中所有声明的方法的实现
构造器抽象类可以有构造器接口不能有构造器
与正常Java类的区别除了你不能实例化抽象类之外,它和普通Java类没有任何区别接口是完全不同的类型
访问修饰符抽象方法可以有publicprotecteddefault这些修饰符接口方法默认修饰符是public。你不可以使用其它修饰符。
main方法抽象方法可以有main方法并且我们可以运行它接口没有main方法,因此我们不能运行它。
多继承抽象方法可以继承一个类和实现多个接口接口只可以继承一个或多个其它接口
速度它比接口速度要快接口是稍微有点慢的,因为它需要时间去寻找在类中实现的方法。
添加新方法如果你往抽象类中添加新的方法,你可以给它提供默认的实现。因此你不需要改变你现在的代码。如果你往接口中添加方法,那么你必须改变实现该接口的类。

什么时候使用抽象类和接口

  • 如果你拥有一些方法并且想让它们中的一些有默认实现,那么使用抽象类吧。
  • 如果你想实现多重继承,那么你必须使用接口。由于Java不支持多继承,子类不能够继承多个类,但可以实现多个接口。因此你就可以使用接口来解决它。
  • 如果基本功能在不断改变,那么就需要使用抽象类。如果不断改变基本功能并且使用接口,那么就需要改变所有实现了该接口的类。

Java8中的默认方法和静态方法

Oracle已经开始尝试向接口中引入默认方法和静态方法,以此来减少抽象类和接口之间的差异。现在,我们可以为接口提供默认实现的方法了并且不用强制子类来实现它。这类内容我将在下篇博客进行阐述。

Lanmda表达式

foreach循环调用sysout

排序的规则

几种GC引用的类型

JVM内存模型

方法区:是各个线程共享的内存区域,它用于存储已被虚拟机加载的类信息、常量、静态变量

Java 虚拟机栈:线程私有,生命周期与线程相同,方法执行的时候会创建栈帧,用于存储局部变量表,操作栈,动态链接,对象的引用,基本数据类型。

本地方法栈:虚拟机使用的native服务

泛型

假定我们有这样一个需求:写一个排序方法,能够对整型数组、字符串数组甚至其他任何类型的数组进行排序,该如何实现?

答案是可以使用 Java 泛型

你可以写一个泛型方法,该方法在调用时可以接收不同类型的参数。根据传递给泛型方法的参数类型,编译器适当地处理每一个方法调用。

下面是定义泛型方法的规则:

  • 所有泛型方法声明都有一个类型参数声明部分(由尖括号分隔),该类型参数声明部分在方法返回类型之前(在下面例子中的<E>)。
  • 每一个类型参数声明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类型参数,参数间用逗号隔开。一个泛型参数,也被称为一个类型变量,是用于指定一个泛型类型名称的标识符。
  • 类型参数能被用来声明返回值类型,并且能作为泛型方法得到的实际参数类型的占位符。
  • 泛型方法体的声明和其他方法一样。注意类型参数只能代表引用型类型,不能是原始类型(像int,double,char的等)。

AOP

IoC(控制反转)是Spring的一个容器,他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思想,依旧是基于面向对象编程的。它能指导我们怎么样设计出松耦合、更优良的程序。

简单来说,如果现在有两个(甚至更多)类,A类和B类,A类要引用B类中的某个方法,传统编程是在A类中实例化一个B类,也就是通过new,然后打点调方法,而我们知道,代码高耦合最大的原因就是用了new。利用Spring框架就将实例化的过程交给了IoC容器,通过配置文件中的设置Bean或者B类中添加注解,A类可以不能new通过ApplicationContext的getBean方法得到实例,然后打点调方法就可以了,减少了两个类之间的耦合度。

IoC三种注入方式:

(1)接口注入(不推荐)

(2)构造方法注入(死的应用)。时效性好,但是灵活性差。

(3)赋值方式注入(常用)。时效性差,但是灵活性好,需要有set方法。

AOP(面向接口编程),同样的,他也是一种思想,而不是技术。和OOP(面向对象编程)相比较,AOP是对OOP的补充。OOP是静态的抽象,而AOP是动态的抽象。关于AOP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将一个工程中与源代码无关,但是很多地方都要用,抽出来也不影响源代码上下文的那一部分代码抽出来,然后要用的时候就织入进去,进行使用,至于是在指定的代码之前使用还是之后又或者异常使用等,可以动态的进行。就好比你要结婚,婚礼的整个流程你可以自己负责,但是会耗费你的时间精力,这时候,你也可以选择将婚礼交给婚庆公司,你不再需要负责婚礼的具体筹备过程,只需要在婚礼当天使用婚庆公司给你的成果。所以说AOP是基于代理模式下进行的。

排序算法

算法一:快速排序算法
  快速排序是由东尼·霍尔所发展的一种排序算法。在平均状况下,排序 n 个项目要Ο(n log n)次比较。在最坏状况下则需要Ο(n2)次比较,但这种状况并不常见。事实上,快速排序通常明显比其他Ο(n log n) 算法更快,因为它的内部循环(inner loop)可以在大部分的架构上很有效率地被实现出来。
  快速排序使用分治法(Divide and conquer)策略来把一个串行(list)分为两个子串行(sub-lists)。
  算法步骤:
  (1)从数列中挑出一个元素,称为 “基准”(pivot),
  (2) 重新排序数列,所有元素比基准值小的摆放在基准前面,所有元素比基准值大的摆在基准的后面(相同的数可以到任一边)。在这个分区退出之后,该基准就处于数列的中间位置。这个称为分区(partition)操作。
  (3)递归地(recursive)把小于基准值元素的子数列和大于基准值元素的子数列排序。
递归的最底部情形,是数列的大小是零或一,也就是永远都已经被排序好了。虽然一直递归下去,但是这个算法总会退出,因为在每次的迭代(iteration)中,它至少会把一个元素摆到它最后的位置去。

算法四:二分查找算法
  二分查找算法是一种在有序数组中查找某一特定元素的搜索算法。搜素过程从数组的中间元素开始,如果中间元素正好是要查找的元素,则搜素过程结束;如果某一特定元素大于或者小于中间元素,则在数组大于或小于中间元素的那一半中查找,而且跟开始一样从中间元素开始比较。如果在某一步骤数组为空,则代表找不到。这种搜索算法每一次比较都使搜索范围缩小一半。折半搜索每次把搜索区域减少一半,时间复杂度为Ο(logn) 。

二叉树前序遍历的非递归实现

     * 实现思路,先序遍历是要先访问根节点,然后再去访问左子树以及右子树,这明显是递归定义,但这里是用栈来实现的
     * 首先需要先从栈顶取出节点,然后访问该节点,如果该节点不为空,则访问该节点,同时把该节点的右子树先入栈,然后

     * 左子树入栈。循环结束的条件是栈中不在有节点。即 !s.empty()

二叉树的中序遍历非递归实现

     * 实现思路,中序遍历是要先遍历左子树,然后跟节点,最后遍历右子树。所以需要先把跟节点入栈然后在一直把左子树入栈
     * 直到左子树为空,此时停止入栈。栈顶节点就是我们需要访问的节点,取栈顶节点p并访问。然后改节点可能有右子树,所以
     * 访问完节点p后还要判断p的右子树是否为空,如果为空则接下来要访问的节点在栈顶,所以将p赋值为null。如果不为空则
     * 将p赋值为其右子树的值。 循环结束的条件是p不为空或者栈不为空。

二叉树的后序遍历里非递归实现

     * 实现思路,在进行后序遍历的时候是先要遍历左子树,然后在遍历右子树,最后才遍历根节点。所以在非递归的实现中要先把根节点入栈
     * 然后再把左子树入栈直到左子树为空,此时停止入栈。此时栈顶就是需要访问的元素,所以直接取出访问p。在访问结束后,还要判断被访
     * 问的节点p是否为栈顶节点的左子树,如果是的话那么还需要访问栈顶节点的右子树,所以将栈顶节点的右子树取出赋值给p。如果不是的
     * 话则说明栈顶节点的右子树已经访问完了,那么现在可以访问栈顶节点了,所以此时将p赋值为null。判断结束的条件是p不为空或者栈
     * 不为空,若果两个条件都不满足的话,说明所有节点都已经访问完成。

 

 

前序遍历

   前序遍历按照“根结点-左孩子-右孩子”的顺序进行访问。

中序遍历

  中序遍历按照“左孩子-根结点-右孩子”的顺序进行访问。

后序遍历

       后序遍历按照“左孩子-右孩子-根结点”的顺序进行访问。

public void preOrder(Node root) {
	Stack<Node> s = new Stack<Node>();
	s.push(root);
	Node p = null;
	while (!s.empty()) {
		p = s.pop();
		if (p != null) {
			System.out.print(p.val+" ");
			s.push(p.right);
			s.push(p.left);
		}
	}
}
public void inOrder(Node root) {
      Stack<Node> s = new Stack<Node>();
      Node p = root;
      do {
          while (p != null) {
             s.push(p);
             p = p.left;
          }
          p = s.pop();
          System.out.print(p.val+" ");
          if (p.right != null) {
              p = p.right;
          }
          else p = null;
     } while(p != null || !s.empty());
}
 public void postOrder(Node root) {
		
		Stack<Node> s = new Stack<Node>();
		Node p = root;
		while (p != null || !s.empty()) {
			while(p != null) {
				s.push(p);
				p = p.left;
			}
			p = s.pop();
			System.out.print(p.val+" ");
			//这里需要判断一下,当前p是否为栈顶的左子树,如果是的话那么还需要先访问右子树才能访问根节点
			//如果已经是不是左子树的话,那么说明左右子书都已经访问完毕,可以访问根节点了,所以讲p复制为NULL
			//取根节点
			if (!s.empty() && p == s.peek().left) {
				p = s.peek().right;
			}
			else p = null;
		}
	}

线程锁

Lock有很多种类,某些锁可能允许对共享资源并发访问,如ReadWriteLock(读写锁),Lock和ReadWriteLock是java 5新提供的两个根接口,并为Lock提供了ReentrantLock(可重入锁)实现类,为ReadWriteLock提供了ReentrantReadWriteLock实现类。

计算机网络相关(以下参考)

1. 数据链路层

  1.1 作用 
  (1) 实现网卡接口的网络驱动,以处理数据在以太网线等物理媒介上的传输 
  (2) 网络驱动程序隐藏了不同物理网络的不同电气特性,为上层协议提供一个统一的接口 
  1.2 协议应用 
  ARP和RARP(Reverse Address Resolve Protocol)即逆地址解析协议,该协议实现了IP地址和物理地址(MAC地址)之间的转换

2. 网络层

  2.1 作用 
  网络有分局域网(LAN, Local Area Network)和广域网(WAN, Wide Area Network)。对于后者通常需要使用众多分级的路由器来连接分散的主机或者LAN,即通讯的两台主机一般不是直接连接,而是通过多个中间节点(路由器)连接的,从而形成网络拓扑连接。 
  (1) 网络层的任务之一就是选择这些中间节点,以确定两台主机间的通讯路径。 
  (2) 其次网络层对上层协议隐藏了网络拓扑连接的细节,在使得传输层看来通讯双方是直接连接的 
  2.2 协议应用 
  (1) IP协议: IP协议(Internet Protocol)是网络层最核心的协议,它根据数据包的目的IP地址来决定如何投递该数据包。若数据包不可直接发送给目标主机,那么IP协议就为它寻找一个合适的下一跳路由器,并将数据包交付给该路由器去转发,如此循环直至到达目标主机或者发送失败而丢弃该数据包。 
  (2) ICMP协议: ICMP协议(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是IP协议的补充,用于检测网络的连接状态,如ping应用程序就是ICMP协议的使用。ICMP包发送是不可靠的,所以不能依靠接收ICMP包解决网络问题;ICMP与TCP/UDP不同,它们是传输层协议,虽然都具有类型域和代码域,但是前者和后者不同,ping用到的ICMP协议,不是端口。ICMP协议使用的是IP协议而非使用下层协议提供的的服务,所以严格来讲它并非网络层协议,而是网络层程序。

3. 传输层

  3.1 作用 
  传输层的作用是为应用程序提供端对端通讯的”错觉”,即为应用程序隐藏了数据包跳转的细节,负责数据包的收发、链路超时重连等。 
  3.2 协议应用 
  (1) TCP协议: TCP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为应用程序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的、基于流的服务,具有超时重传、数据确认等方式来确保数据包被正确发送到目的端。因此TCP服务是可靠的,使用TCP协议通讯的双方必须先建立起TCP连接,并在系统内核中为该连接维持一些必要的数据结构,比如连接的状态,读写缓冲区,多个定时器等。当通讯结束时双方必须关闭连接以释放这些内核数据。基于流发送意思是数据是没有长度限制,它可源源不断地从通讯的一段流入另一端。 
  (2) UDP协议: UDP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 用户数据报协议)与TCP协议相反,它为应用程序提供的是不可靠的、无连接的基于数据报的服务。 
  无连接: 通讯双方不保持一个长久的联系,因此应用程序每次发送数据都要明确指定接收方的地址; 
  基于数据报的服务: 这是相对于数据流而言的,每个UDP数据报都有一个长度,接收端必须以该长度为最小单位将其内容一次性读出,否则数据将被截断。 
  UDP不具有发送时是被重发功能,所以UDP协议在内核实现中无需为应用程序的数据保存副本,当UDP数据报被成功发送之后,UDP内核缓冲区中该数据报就被丢弃了。 
  (3) SCTP协议: SCTP(Stream Control Transmission Protocol, 流控制传输协议)是为了在因特网上传输电话信号而设计的。

4. 应用层

  4.1 作用 
  前面所述的三层负责处理网络通讯的相关细节,这部分需要稳定高效,因此它们是在操作系统的内核空间中,而应用层是在用户空间实现的,负责处理众多业务逻辑,如文件传输、网络管理。 
  4.2 协议应用 
  应用层的协议很多,如: 
  (1) telne协议: 远程登录协议,它使我们能在本地完成远程任务 
  (2) OSPF协议: OSPF协议(Open Shorttest Path First, 开放最短路径优先)是一种动态路由更新协议,用于路由器之间的通讯,以告知对方自身的路由信息 
  (3) DNS协议: DNS协议(Domain Name Service, 域名服务)提供机器域名到IP地址的转换。如百度的机器域名是www.baidu.com,对应的IP地址是http://119.75.217.109/。 
另外注意,ping是应用程序而非协议,它利用网络层的ICMP协议监测网络连接。 
应用层协议可以跳过传输层直接使用网络层提供的服务,比如ping程序和OSPF协议;又可以既使用TCP服务,又可以使用UDP服务,如DNS协议。在/etc/services文件中可以看到应用程序使用的协议: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