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Rf421f7f3/
演示视频:
3.1需求分析概述
需求分析就是通过与用户的广泛交流,得到未来系统必须具备的功能,即了解未来系统必须做什么,定义系统功能和用户界面,使客户了解系统,开发人员了解系统需求,同时作为制定项目计划的基础。通常一般用户对计算机技术了解不多,计算机工程人员对用户的专业也不了解,这就阻碍了用户与计算机工程人员的交流,传统的数据流法和功能分析法等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面向对象建模方法为此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引入用例的概念来描述用户需求。需求阶段产生用例模型,用例模型是计算机工程人员从用户角度运用简单的图示描述的系统模型,同时它也是获取需求、规划和控制项目迭代过程的基本工具。
中等学校图书管理系统设计必须达到以下技术指标:
(1)信息的完整性:采用值约束、缺省等多种方法确保信息的完整性。一旦使用人员录入或修改导致数据错误,系统必须明确地给出警告信息,提示使用者。
(2)系统实用性:中等学校图书管理系统是一个面向实际应用的软件系统。它的建成将取代手工的低效率工作,因此在进行系统建设的同时必须考虑到人员的使用习惯。
(3)系统可扩展性:在开发完成后,系统必须保证在用户有新的需求时能方便地增加一些功能或模块,及时解决用户实际问题,同时还要与系统的其他部分能够保持风格一致,使得软件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
(4)系统安全性:用户进入系统时,应先经过严格的身份验证,根据其权限级别,使用系统的某些功能和数据。
3.2 后台整体功能模块分析
本中等学校图书管理系统是一套基于数据库的图书发布管理系统,可用于图书产品的实时发布以及图书产品数据管理,前台用户可通过页面浏览,查询和预借图书,后台管理员可以管理图书价格,简介,图片等多类信息。该系统在功能上基本实现一个网络在线预借图书网站的应用。
本系统主要使用Visual Studio 2008进行编写,通过SQL Sever2008数据库对用户的基本信息进行存储,并采用了ADO进行数据库的访问工作。如图所示
1.具体设计方案
(1)用户注册、登陆功能;
(2)用户可以通过网页浏览,实现对图书信息的浏览;
(3)管理员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实现对图书的借阅和偿还;
(4)后台管理模块;
(5)管理员可以对图书信息和用户信息进行管理维护。
用户通过使用该系统,对于图书的信息方便地在网上进行查阅,效率会大大提高。
2.功能要求与实现
(1) 登陆验证功能:用户通过客户端登陆系统时,对其进行资格验证。
(2) 用户实现借阅、还书功能。
(3) 实现修改注册信息。
(4) 管理员可以管理注册用户信息 以及书籍信息。
第四章 系统数据库设计
3.1 数据库介绍
中等学校图书管理系统网状数据库的设计是要创建一个性能良好的、能满足不同需求的、又能被相应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所实现的数据库建设方案,这要求数据库的设计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并遵循一定的规则。
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众多学者对数据库设计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尝试,结合出许多各有优点的数据库设计方法,有基于E-R模型的数据库设计方法,基于3NF的设计方法,基于抽象语法规范的设计方法等,较为实用的主流方法有两种:E-R模型加规范化关系的方法和数据元素图加规范化关系的方法。本系统在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中是采用E-R模型加规范化关系的方法进行设计的,下面对该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
E-R模型加规范化关系的方法在数据库结构设计中,主要工作是从需求分析所得到的所有信息以及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出发,去构造系统数据模型。在构模中,最常用的是E-R模型法。E-R模型中最基本的成分是实体、联系以及它们的属性。而实体(或联系)与属性构成关系,因为是否“规范化”而有“好”、“坏”之分,而关系的好坏又直接影响数据库的质量。
3.2 数据库设计概述
数据库系统是以数据为中心,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支持下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存储、更新、加工和统计,进行信息的查询和传播等操作的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系统的设计既要满足用户的需求,又要与给定的应用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必须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设计方法进行设计。
设计与使用数据库系统的过程是把现实世界的数据经过人为的加工和计算机的处理,为现实世界提供信息的过程。在给定的DBMS、操作系统和硬件环境下,表达用户的需求,并将其转换为有效的数据库结构,构成较好的数据库模式,这个过程称为数据库设计。要设计一个好的数据库必须用系统的观点分析和处理问题。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开发的全过程可分为两大阶段:数据库系统的分析与设计阶段;数据库系统的实施、运行与维护阶段。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分为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四个阶段。
数据库系统的生命周期分为两个重要的阶段:一是数据库系统的设计阶段,二是数据库系统的实施和运行阶段。其中数据库系统的设计阶段是数据库系统整个生命周期中工作量比较大的一个阶段,其质量对整个数据库系统的影响很大。
数据库系统设计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面向数据的设计方法(data-oriented approach),这种设计方法以信息需求为主,兼顾处理需求;另一种是面向过程的设计方法(process-oriented approach),这种设计方法以处理需求为主,兼顾信息需求。用前一种方法设计的数据库系统,可以比较好地反映数据的内在联系,不但可以满足当前应用的需要,还可以满足潜在应用的需要。用第二种方法设计的数据库系统,可能在使用的初始阶段比较好地满足应用的需要,获得好的性能,但随着应用的发展和变化,往往会导致数据库系统的较大变动或者不得不重新设计。这两种设计方法,在实际中都有应用。面向过程的设计方法主要用于处理要求比较明确、固定的应用系统。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数据库一般由许多用户共享,还可能不断有新的用户加入,除了常规的处理要求外,还有许多即席访问。对于这类数据库系统,最好采用面向数据的设计方法,使数据库系统比较合理地模拟一个组织部门。通常一个组织部门的数据是相对稳定的,而处理则是相对变动的,为了设计一个相对稳定的数据库系统,一般采用面向数据的设计方法。
3.3 概念结构设计
概念设计的目标是设计出反映某个组织部门信息需求的数据库系统概念模式,数据库系统的概念模式独立于数据库系统的逻辑结构、独立于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独立于计算机系统。
概念模式的设计方法是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用概念数据模型(例如E-R模型)表示数据及数据之间的相互联系,设计出反映用户信息需求和处理需求的数据库系统概念模式。概念设计的目标是准确描述应用领域的信息模式,支持用户的各种应用,这样既容易转换为数据库系统逻辑模式,又容易为用户理解。数据库系统概念模式是面向现实世界的数据模型,不能直接用于数据库系统的实现。在此阶段,用户可以参与和评价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从而有利于保证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用户的需求相吻合。
3.4 逻辑结构设计
设计逻辑结构应该选择最适于描述与表达相应概念结构的数据模型,然后选择最合适的DBMS。设计逻辑结构时一般要分三步进行:
1.将E-R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型
关系模型的逻辑结构是一组关系模式的集合。而E-R图则是由实体、实体的属性和实体之间的联系三个要素组成的。所以将E-R图转换为关系模型实际上就是要将实体、实体的属性和实体之间的联系转化为关系模式,这种转换一般遵循如下原则:
(1)一个实体型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实体的属性就是关系的属性。实体的码就是关系的码。
(2)一个m:n联系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与该关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均转换为关系的属性。而关系的码为各实体码的组合。
(3)一个1:n联系可以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也可以与n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如果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则与该关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均转换为关系的属性,而关系的码为n端实体的码。
(4)一个1:1联系可以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也可以与任意一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如果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则与该关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均转换为关系的属性,每个实体的码均是该关系的候选码。如果与某一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则需要在该关系模式的属性中加入另一个关系模式的码和联系本身的属性。
(5)三个或三个以上实体间的一个多元联系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与该多元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均转换为关系的属性。而关系的码为各实体码的组合。
(6)同一实体集的实体间的联系,即自联系,也可按上述1:1、1:n和m:n三种情况分别处理。
(7)具有相同码的关系模式可合并。
2.数据模型的优化
为了进一步提高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性能,通常以规范化理论为指导,还应该适当地修改、调整数据模型的结构,这就是数据模型的优化。
数据模型的优化方法为:
(1)数据依赖。
(2)对于各个关系模式之间的数据依赖进行极小化处理,消除冗余的联系。
(3)按照数据依赖的理论对关系模式逐一进行分析,考查是否存在部分函数依赖、传递函数依赖、多值依赖等,确定各关系模式分别属于第几范式。
(4)按照需求分析阶段得到的各种应用对数据处理的要求,分析对于这样的应用环境这些模式是否合适,确定是否要对它们进行合并或分解。
(5)对关系模式进行必要的分解。
3.设计外模式
在我们将概念模型转换为逻辑模型后,即生成了整个应用系统的模式后,还应该根据局部应用需求,结合具体DBMS的特点,设计用户的外模式。
E-R图所示
设计的表如图所示:
系统中定义的表
(1)管理员信息实体表:Manager
(3)图书分类实体表:BookClass
(7)图书库存实体表:Storage
3.5 物理设计
数据库最终是要存储在物理设备上的。为一个给定的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存储结构与存取方法)的过程,就是数据库的物理设计。物理结构依赖于给定的DBMS和和硬件系统,因此设计人员必须充分了解所用DBMS的内部特征,特别是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充分了解应用环境,特别是应用的处理频率和响应时间要求;以及充分了解外存设备的特性。
数据库的物理设计通常分为两步:
(1)确定数据库的物理结构;
(2)对物理结构进行评价,评价的重点是时间和空间效率。
3.6 数据库的实施
在进行概念结构设计和物理结构设计之后,目标系统的结构、功能已经分析得较为清楚了,但这还只是停留在文档阶段。数据系统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用户提供一个能够实际运行的系统,并保证该系统的稳定和高效。要做到这点,还有两项工作,就是数据库的实施、运行和维护。首先是数据库的实施。
数据库的实施主要是根据逻辑结构设计和物理结构设计的结果,在计算机系统上建立实际的数据库结构、导入数据并进行程序的调试。它相当于软件工程中的代码编写和程序调试的阶段。
用具体的DBMS提供的数据定义语言(DDL),把数据库的逻辑结构设计和物理结构设计的结果转化为程序语句,然后经DBMS编译处理和运行后,实际的数据库便建立起来了。目前的很多DBMS系统除了提供传统的命令行方式外,还提供了数据库结构的图形化定义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具体地说,建立数据库结构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库模式与子模式,以及数据库空间的描述。
(2)数据完整性的描述。
(3)数据安全性描述。
(4)数据库物理存储参数的描述。
3.7 数据库的运行及维护
数据库系统投入正式运行,意味着数据库的设计与开发阶段的基本结束,运行与维护阶段的开始。数据库的运行和维护是个长期的工作,是数据库设计工作的延续和提高。
在数据库运行阶段,完成对数据库的日常维护,工作人员需要掌握DBMS的存储、控制和数据恢复等基本操作,而且要经常性地涉及物理数据库、甚至逻辑数据库的再设计,因此数据库的维护工作仍然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主要是数据库管理员)来完成。
数据库的运行和维护阶段的主要工作有:
(1)对数据库性能的监测、分析和改善。
(2)数据库的转储和恢复。
(3)维持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第5章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后台设计要达到的目标
本中等学校图书管理系统是一套基于数据库的图书发布管理系统,可用于图书产品的实时发布以及图书产品数据管理,前台用户可通过页面浏览,查询和预借图书,后台管理员可以管理图书价格,简介,图片等多类信息。该系统在功能上基本实现一个网络在线预借图书网站的应用。
本系统主要使用Visual Studio 2008进行编写,通过SQL Sever2008数据库对用户的基本信息进行存储,并采用了ADO进行数据库的访问工作。
1.具体设计方案
(1)用户注册、登陆功能;
(2)用户可以通过网页浏览,实现对图书信息的浏览;
(3)管理员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实现对图书的借阅和偿还;
(4)后台管理模块;
(5)管理员可以对图书信息和用户信息进行管理维护。
用户通过使用该系统,对于图书的信息方便地在网上进行查阅,效率会大大提高。
2.功能要求与实现
(1) 登陆验证功能:用户通过客户端登陆系统时,对其进行资格验证。
(2) 用户实现借阅、还书功能。
(3) 实现修改注册信息。
(4) 管理员可以管理注册用户信息 以及书籍信息。
3.2 系统总体设计分析
本中等学校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根据实际的技术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确定系统的实施方案的过程。通常系统设计包括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两大部分。其中总体设计要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把系统划分为若干种类、若干层次的基本功能模块,确定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并对整个系统的软硬件实现进行合理的安排。详细设计是对总体设计中确定的各模块选择适当的技术实现手段和处理方法,包括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输入输出设计、人机对话设计、处理过程设计等内容。本文将进行总体设计中的功能模块设计和详细设计中的数据库设计、代码设计、输入输出设计。
3.3 系统详细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3 .1 注册登录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1.截图
5.3.2 用户信息管理
截图与部分代码:
5.3.3 图书分类管理
截图与部分代码:
5.3.4 图书基本信息管理
截图与部分代码:
5.3.5 图书入库
截图与部分代码:
5.3.6 图书库存管理
截图与部分代码:
5.3.7 图书盘点
截图与部分代码:
5.3.8 图书借阅
截图与部分代码:
5.3.9 图书借阅记录管理
截图与部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