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软件测试模式

按测试模式来分类


1.传统的瀑布模型


瀑布模型每一个阶段的输出作为下一个阶段的输入

项目计划:指定总体研发计划,确定主要的里程碑节点,输出项目计划书。

需求分析:明确需求定义并进行清晰描述,输出产品需求规格书

软件设计:根据需求定义确定产品实现方案,包括定义软件硬件结构,组件模块的实现方法,接口、界面。数据如何组织,输出包括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在内的多份设计说明书。

程序开发:具体实现。输出产品版本。

软件测试:独立的测试小组或者QI团队评估产品是否满足需求定义,输出测试报告

集成维护:测试以后交付给用户,根据用户使用情况进行维护,必要的修改、升级

(1)优缺点


从测试角度来看,瀑布模型没有体现出软件测试的价值和地位,测试阶段只是一个补救的工作阶段。软件测试阶段在研发后期,缺陷发现比较晚。

2.V模型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模型,是瀑布模型的变种。Paul Rock

在V模型中强调了软件开发的协作和速度,反映测试活动和分析设计的关系,将软件的设计和验证有机的结合起来。

V模型明确测试过程存在不同阶段,明企鹅不同测试阶段和研发过程中的对应关系。

V模型也有局限性:仅仅将测试过程作为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和编码之后的一个阶段,忽视了测试对需求的分析和验证。我们对需求分析的验证和对系统测试的验证要一直到后期的验收测试才能够被发现。

测试需要尽早进行,并没有体现。

3.W模型(双V模型)


相对于V模型,W模型增加了软件开发各个阶段中同步进行验证和确认活动,测试是伴随着整个开发周期进行的,测试的对象不仅仅是程序,对需求、设计都要进行测试,并行的流程。

有利于尽早发现问题。

W模型有利于及时了解项目的测试风险,及早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加快项目进度。

W模型的局限性:

需求设计、编码仍然是串行的,测试和开发保持着一种线性的先后关系,在上一个阶段完成之后才能够进行下一个阶段。所以W模型不能很好的支持迭代这样的开发模型。

4.X模型


解决交接和频繁集成的周期问题。

X模型的左边描述的是针对单独的程序片段进行的相互分离的编码和测试,此后进行频繁的交接,再通过集成合成最终可执行程序,对这些程序进行测试。

X模型还定位了探索式测试,探索式测试是不进行事先计划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测试,帮助测试人员在测试计划之外发现更多的软件错误。

5.H模型


把软件测试看成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流程,贯穿到产品的生命周期当中,与其它流程并发进行(如软件开发流程:设计流程、编码流程甚至是测试流程),便于我们尽早的执行测试。

由其它流程引发了测试就绪点的到位,这个时候只要测试准备阶段完成,测试执行活动就可以或者需要开展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