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保系列(二):等保建设的具体要求

一、等保的五个步骤

1、定级
明确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

2、备案
向公安机关提交系统定级信息,完成备案。

3、建设整改
对标等保要求,补齐安全短板。

差距分析:依据等保2.0的安全通用要求和扩展要求,评估现有防护措施差距。

制定方案:

技术整改: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日志审计等安全设备。

管理整改: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实施整改:完成设备部署、策略配置、漏洞修复及制度落地。

4、等级测评
通过第三方测评验证系统合规性。

技术测评:渗透测试、漏洞扫描、配置核查(如身份鉴别策略、访问控制)。

管理测评:检查制度文档、应急演练记录、人员培训记录等。

5、监督检查
持续保障系统安全,满足动态合规。

年度复测:

三级及以上系统:每年一次测评。

二级系统:每两年一次测评。

执法检查:

公安机关或行业主管单位随机抽查,重点核查日志留存(≥6个月)、整改记录、应急预案等。

定级是基础,备案是法律义务,整改是达标关键,测评是合规验证,监督是长效保障。

二、等保具体要求(二级、三级)

等保测评从技术与管理两大维度,构建起全方位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在技术层面,安全物理环境确保机房场地与设施的物理安全,避免因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导致设备受损。安全通信网络保障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保密性、完整性,防止信息被窃取或篡改。安全区域边界对不同网络区域进行隔离,抵御外部非法入侵。安全计算环境则保护计算设备和操作系统的安全,防范恶意软件攻击。安全管理中心可集中管控各安全组件,实现对安全状态的实时监测。

管理层面以制度和资料为核心。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策略与流程;安全管理机构负责统筹协调安全工作;安全管理人员严格落实各

因篇幅有限,本文中仅列举技术方面要求,完整要求请查阅《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 22239-2019)。

1、等保二级

GBT22239-201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二级安全要求(部分)
安全通信网络网络架构a) 应划分不同的网络区域,并按照方便管理和控制的原则为各网络区域分配地址; b) 应避免将重要网络区域部署在边界处,重要网络区域与其他网络区域之间应采取可靠的技术隔离手段。
通信传输应采用校验技术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
可信验证可基于可信根对通信设备的系统引导程序、系统程序、重要配置参数和通信应用程序等进行可信验证,并在检测到其可信性受到破坏后进行报警,并将验证结果形成审计记录送至安全管理中心。
安全区域边界边界防护应保证跨越边界的访问和数据流通过边界设备提供的受控接口进行通信。
访问控制a) 应在网络边界或区域之间根据访问控制策略设置访问控制规则,默认情况下除允许通信外受控接口拒绝所有通信; b) 应删除多余或无效的访问控制规则,优化访问控制列表,并保证访问控制规则数量最小化; c) 应对源地址、目的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和协议等进行检查,以允许/拒绝数据包进出; d) 应能根据会话状态信息为进出数据流提供明确的允许/拒绝访问的能力。
入侵防范应在关键网络节点处监视网络攻击行为。
恶意代码防范应在关键网络节点处对恶意代码进行检测和清除,并维护恶意代码防护机制的升级和更新。
安全审计a) 应在网络边界、重要网络节点进行安全审计,审计覆盖到每个用户,对重要的用户行为和重要安全事件进行审计; b) 审计记录应包括事件的日期和时间、用户、事件类型、事件是否成功及其他与审计相关的信息; c) 应对审计记录进行保护,定期备份,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等。
可信验证可基于可信根对边界设备的系统引导程序、系统程序、重要配置参数和边界防护应用程序等进行可信验证,并在检测到其可信性受到破坏后进行报警,并将验证结果形成审计记录送至安全管理中心。
安全计算环境身份鉴别a) 应对登录的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身份标识具有唯一性,身份鉴别信息具有复杂度要求并定期更换; b) 应具有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应配置并启用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和当登录连接超时自动退出等相关措施; c) 当进行远程管理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听。
访问控制a) 应对登录的用户分配账户和权限; b) 应重命名或删除默认账户,修改默认账户的默认口令; c) 应及时删除或停用多余的、过期的账户,避免共享账户的存在; d) 应授予管理用户所需的最小权限,实现管理用户的权限分离。
安全审计a) 应启用安全审计功能,审计覆盖到每个用户,对重要的用户行为和重要安全事件进行审计; b) 审计记录应包括事件的日期和时间、用户、事件类型、事件是否成功及其他与审计相关的信息; c) 应对审计记录进行保护,定期备份,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等。
入侵防范a) 应遵循最小安装的原则,仅安装需要的组件和应用程序; b) 应关闭不需要的系统服务、默认共享和高危端口; c) 应通过设定终端接入方式或网络地址范围对通过网络进行管理的管理终端进行限制; d) 应提供数据有效性检验功能,保证通过人机接口输入或通过通信接口输入的内容符合系统设定要求; e) 应能发现可能存在的已知漏洞,并在经过充分测试评估后,及时修补漏洞。
恶意代码防范应安装防恶意代码软件或配置具有相应功能的软件,并定期进行升级和更新防恶意代码库。
可信验证可基于可信根对计算设备的系统引导程序、系统程序、重要配置参数和应用程序等进行可信验证,并在检测到其可信性受到破坏后进行报警,并将验证结果形成审计记录送至安全管理中心。
数据完整性应采用校验技术保证重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
数据备份恢复a) 应提供重要数据的本地数据备份与恢复功能; b) 应提供异地数据备份功能,利用通信网络将重要数据定时批量传送至备用场地。
剩余信息保护应保证鉴别信息所在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重新分配前得到完全清除。
个人信息保护a) 应仅采集和保存业务必需的用户个人信息; b) 应禁止未授权访问和非法使用用户个人信息。
安全管理中心系统管理a)应对系统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系统管理操作,并对 这些操作进行审计; b)应通过系统管理员对系统的资源和运行进行配置、控制和管理,包括用户身份、系统资源配置、 系统加载和启动、系统运行的异常处理、数据和设备的备份与恢复等。
审计管理a) 应对审计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安全审计操作,并对这些操作进行审计; b) 应通过审计管理员对审计记录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处理,包括根据安全审计策略对审计记录进行存储、管理和查询等。
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策略应制定网络安全工作的总体方针和安全策略,阐明机构安全工作的总体目标、范围、原则和安全框架等。
管理制度a) 应对安全管理活动中的主要管理内容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b) 应对管理人员或操作人员执行的日常管理操作建立操作规程。
制定和发布a) 应指定或授权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 b) 安全管理制度应通过正式、有效的方式发布,并进行版本控制。
评审和修订应定期对安全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和适用性进行论证和审定,对存在不足或需要改进的安全管理制度进行修订。
安全管理机构岗位设置a) 应设立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设立安全主管、安全管理各个方面的负责人岗位,并定义各负责人的职责; b) 应设立系统管理员、审计管理员和安全管理员等岗位,并定义部门及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
人员配备应配备一定数量的系统管理员、审计管理员和安全管理员等。
授权和审批a) 应根据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明确授权审批事项、审批部门和批准人等; b) 应针对系统变更、重要操作、物理访问和系统接入等事项执行审批过程。
沟通和合作a) 应加强各类管理人员、组织内部机构和网络安全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共同协作处理网络安全问题; b) 应加强与网络安全职能部门、各类供应商、业界专家及安全组织的合作与沟通; c) 应建立外联单位联系列表,包括外联单位名称、合作内容、联系人和联系方式等信息。
审核和检查应定期进行常规安全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系统日常运行、系统漏洞和数据备份等情况。
安全管理人员人员录用a) 应指定或授权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人员录用; b) 应对被录用人员的身份、安全背景、专业资格或资质等进行审查。
人员离岗应及时终止离岗人员的所有访问权限,取回各种身份证件、钥匙、徽章等以及机构提供的软硬件设备。
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应对各类人员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并告知相关的安全责任和惩戒措施。
外部人员访问管理a) 应在外部人员物理访问受控区域前先提出书面申请,批准后由专人全程陪同,并登记备案; b) 应在外部人员接入受控网络访问系统前先提出书面申请,批准后由专人开设账户、分配权限,并登记备案; c) 外部人员离场后应及时清除其所有的访问权限。

2、等保三级

GBT22239-201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三级安全要求(部分)
安全通信网络网络架构a)应保证网络设备的业务处理能力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
b)应保证网络各个部分的带宽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
c)应划分不同的网络区域,并按照方便管理和控制的原则为各网络区域分配地址;
d)应避免将重要网络区域部署在边界处,重要网络区域与其他网络区域之间应采取可靠的技术隔离手段;
e)应提供通信线路、关键网络设备和关键计算设备的硬件冗余,保证系统的可用性。
通信传输a)应采用校验技术或密码技术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
b)应采用密码技术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的保密性。
可信验证可基于可信根对通信设备的系统引导程序、系统程序、重要配置参数和通信应用程序等进行可信验证,并在应用程序的关键执行环节进行动态可信验证,在检测到其可信性受到破坏后进行报警,并将验证结果形成审计记录送至安全管理中心。
安全区域边界边界防护a)应保证跨越边界的访问和数据流通过边界设备提供的受控接口进行通信;
b)应能够对非授权设备私自联到内部网络的行为进行检查或限制;
c)应能够对内部用户非授权联到外部网络的行为进行检查或限制;
d)应限制无线网络的使用,保证无线网络通过受控的边界设备接入内部网络。
访问控制a)应在网络边界或区域之间根据访问控制策略设置访问控制规则,默认情况下除允许通信外受控接口拒绝所有通信;
b)应删除多余或无效的访问控制规则,优化访问控制列表,并保证访问控制规则数量最小化;
c)应对源地址、目的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和协议等进行检查,以允许/拒绝数据包进出;
d)应能根据会话状态信息为进出数据流提供明确的允许/拒绝访问的能力;
e)应对进出网络的数据流实现基于应用协议和应用内容的访问控制
入侵防范a)应在关键网络节点处检测、防止或限制从外部发起的网络攻击行为;
b)应在关键网络节点处检测、防止或限制从内部发起的网络攻击行为;
c)应采取技术措施对网络行为进行分析,实现对网络攻击特别是新型网络攻击行为的分析;
d)当检测到攻击行为时,记录攻击源IP、攻击类型、攻击目标、攻击时间,在发生严重入侵事件时应提供报警。
恶意代码防范a)应在关键网络节点处对恶意代码进行检测和清除,并维护恶意代码防护机制的升级和更新;
b)应在关键网络节点处对垃圾邮件进行检测和防护,并维护垃圾邮件防护机制的升级和更新。
安全审计a)应在网络边界、重要网络节点进行安全审计,审计覆盖到每个用户,对重要的用户行为和重要安全事件进行审计;
b)审计记录应包括事件的日期和时间、用户、事件类型、事件是否成功及其他与审计相关的信息;
c)应对审计记录进行保护,定期备份,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等;
d)应能对远程访问的用户行为、访问互联网的用户行为等单独进行行为审计和数据分析。
可信验证可基千可信根对边界设备的系统引导程序、系统程序、重要配置参数和边界防护应用程序等进行可信验证,并在应用程序的关键执行环节进行动态可信验证,在检测到其可信性受到破坏后进行报警,并将验证结果形成审计记录送至安全管理中心。
安全计算环境身份鉴别a)应对登录的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身份标识具有唯一性,身份鉴别信息具有复杂度要求并定期更换;
b)应具有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应配置并启用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和当登录连接超时自动退出等相关措施;
c)当进行远程管理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听;
d)应采用口令、密码技术、生物技术等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对用户进行身份鉴别,且其中一种鉴别技术至少应使用密码技术来实现
访问控制a)应对登录的用户分配账户和权限;
b)应重命名或删除默认账户,修改默认账户的默认口令;
c)应及时删除或停用多余的、过期的账户,避免共享账户的存在;
d)应授予管理用户所需的最小权限,实现管理用户的权限分离;
e)应由授权主体配置访问控制策略,访问控制策略规定主体对客体的访问规则;
f)访问控制的粒度应达到主体为用户级或进程级,客体为文件、数据库表级;
g)应对重要主体和客体设置安全标记,并控制主体对有安全标记信息资源的访问。
安全审计a)应启用安全审计功能,审计覆盖到每个用户,对重要的用户行为和重要安全事件进行审计;
b)审计记录应包括事件的日期和时间、用户、事件类型、事件是否成功及其他与审计相关的信息;
c)应对审计记录进行保护,定期备份,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等;
d)应对审计进程进行保护,防止未经授权的中断。
入侵防范a)应遵循最小安装的原则,仅安装需要的组件和应用程序;
b)应关闭不需要的系统服务、默认共享和高危端口;
c)应通过设定终端接入方式或网络地址范围对通过网络进行管理的管理终端进行限制;
d)应提供数据有效性检验功能,保证通过人机接口输入或通过通信接口输入的内容符合系统设定要求;
e)应能发现可能存在的已知浦洞,并在经过充分测试评估后,及时修补漏洞;
f)应能够检测到对重要节点进行入侵的行为,并在发生严重入侵事件时提供报警。
恶意代码防范应采用免受恶意代码攻击的技术措施或主动免疫可信验证机制及时识别入侵和病毒行为,并将其有效阻断。
可信验证可基于可信根对计算设备的系统引导程序、系统程序、重要配置参数和应用程序等进行可信验证,并在应用程序的关键执行环节进行动态可信验证,在检测到其可信性受到破坏后进行报警,并将验证结果形成审计记录送至安全管理中心。
数据完整性a)应采用校验技术或密码技术保证重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包括但不限千鉴别数据、重要业务数据、重要审计数据、重要配置数据、重要视频数据和重要个人信息等;
b)应采用校验技术或密码技术保证重要数据在存储过程中的完整性,包括但不限于鉴别数据、重要业务数据、重要审计数据、重要配置数据、重要视频数据和重要个人信息等。
数据保密性a)应采用密码技术保证重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保密性,包括但不限于鉴别数据、重要业务数据和重要个人信息等;
b)应采用密码技术保证重要数据在存储过程中的保密性,包括但不限千鉴别数据、重要业务数据和重要个人信息等。
数据备份恢复a)应提供重要数据的本地数据备份与恢复功能;
b)应提供异地实时备份功能,利用通信网络将重要数据实时备份至备份场地
c)应提供重要数据处理系统的热冗余,保证系统的高可用性。
剩余信息保护a)应保证鉴别信息所在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重新分配前得到完全清除;
b)应保证存有敏感数据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重新分配前得到完全清除。
个人信息保护a)应仅采集和保存业务必需的用户个人信息;
b)应禁止未授权访问和非法使用用户个人信息。
安全管理中心系统管理a)应对系统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系统管理操作,并对这些操作进行审计;
b)应通过系统管理员对系统的资源和运行进行配置、控制和管理,包括用户身份、系统资源配置、系统加载和启动、系统运行的异常处理、数据和设备的备份与恢复等。
审计管理a)应对审计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安全审计操作,并对这些操作进行审计;
b)应通过审计管理员对审计记录应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处理,包括根据安全审计策略对审计记录进行存储、管理和查询等。
安全管理
a)应对安全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安全管理操作,并对这些操作进行审计;
b)应通过安全管理员对系统中的安全策略进行配置,包括安全参数的设置,主体、客体进行统一安全标记,对主体进行授权,配置可信验证策略等。
集中管控
a)应划分出特定的管理区域,对分布在网络中的安全设备或安全组件进行管控;
b)应能够建立一条安全的信息传输路径,对网络中的安全设备或安全组件进行管理;
c)应对网络链路、安全设备、网络设备和服务器等的运行状况进行集中监测;
d)应对分散在各个设备上的审计数据进行收集汇总和集中分析,并保证审计记录的留存时间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e)应对安全策略、恶意代码、补丁升级等安全相关事项进行集中管理;
f)应能对网络中发生的各类安全事件进行识别、报警和分析。
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策略应制定网络安全工作的总体方针和安全策略,阐明机构安全工作的总体目标、范围、原则和安全框架等。
管理制度a)应对安全管理活动中的各类管理内容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b)应对管理人员或操作人员执行的日常管理操作建立操作规程;
c)应形成由安全策略、管理制度、操作规程、记录表单等构成的全面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制定和发布a)应指定或授权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
b)安全管理制度应通过正式、有效的方式发布,并进行版本控制。
评审和修订应定期对安全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和适用性进行论证和审定,对存在不足或需要改进的安全管理制度进行修订。
安全管理机构岗位设置a)应成立指导和管理网络安全工作的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其最高领导由单位主管领导担任或授权;
b)应设立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设立安全主管、安全管理各个方面的负责人岗位,并定义各负责人的职责;
c)应设立系统管理员、审计管理员和安全管理员等岗位,并定义部门及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
人员配备a)应配备一定数量的系统管理员、审计管理员和安全管理员等;
b)应配备专职安全管理员,不可兼任。
授权和审批a)应根据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明确授权审批事项、审批部门和批准人等;
b)应针对系统变更、重要操作、物理访问和系统接入等事项建立审批程序,按照审批程序执行审批过程,对重要活动建立逐级审批制度
c)应定期审查审批事项,及时更新需授权和审批的项目、审批部门和审批人等信息。
沟通和合作a) 应加强各类管理人员、组织内部机构和网络安全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共同协作处理网络安全问题; b) 应加强与网络安全职能部门、各类供应商、业界专家及安全组织的合作与沟通; c) 应建立外联单位联系列表,包括外联单位名称、合作内容、联系人和联系方式等信息。
审核和检查a)应定期进行常规安全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系统日常运行、系统漏洞和数据备份等情况;
b)应定期进行全面安全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现有安全技术措施的有效性、安全配置与安全策略的一致性、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等;
c)应制定安全检查表格实施安全检查,汇总安全检查数据,形成安全检查报告,并对安全检查结果进行通报。
安全管理人员人员录用a)应指定或授权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人员录用;
b)应对被录用人员的身份、安全背景、专业资格或资质等进行审查,对其所具有的技术技能进行考核;
c)应与被录用人员签署保密协议,与关键岗位人员签署岗位责任协议。
人员离岗a)应及时终止离岗人员的所有访问权限,取回各种身份证件、钥匙、徽章等以及机构提供的软硬件设备;
b)应办理严格的调离手续,并承诺调离后的保密义务后方可离开。
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a)应对各类人员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并告知相关的安全责任和惩戒措施;
b)应针对不同岗位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对安全基础知识、岗位操作规程等进行培训;
c)应定期对不同岗位的人员进行技能考核。
外部人员访问管理a)应在外部人员物理访问受控区域前先提出书面申请,批准后由专人全程陪同,并登记备案;
b)应在外部人员接入受控网络访问系统前先提出书面申请,批准后由专人开设账户、分配权限,并登记备案;
c)外部人员离场后应及时清除其所有的访问权限;
d)获得系统访问授权的外部人员应签署保密协议,不得进行非授权操作,不得复制和泄露任何敏感信息。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