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视学算法”,选择加"星标"或“置顶”
重磅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来源丨机器之心
编辑丨极市平台
导读
一篇关于剽窃的帖子在知乎发酵开来,季某声称她在 cmt 投稿系统中两次投稿都没有中的论文,2021 年 1 月 21 日,季某发现同组(同一个大组,不同的导师)同学韩某某公开在 arxiv 上的论文与自己的文章 idea 和实验高度相似,据此,她认为,韩某某存在剽窃行为。
昨天,一篇关于剽窃的帖子在知乎上不断发酵。
帖子的作者(季某)于 2021 年 6 月毕业于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推理与学习研究组,是一位硕士毕业生,主要从事无监督领域自适应方面的研究。
2020 年 3 月 18 日,她在 cmt 投稿系统中投稿提交了 MICCAI 2020 论文《Cross-Domain Brain Segmentation via Unsupervised Attention Adaptation》。由于得到的反馈并不好,她又在 2020 年 6 月 6 日在 cmt 投稿系统中将该论文重投于 NIPS 2020。但遗憾的是,两次投稿都没有中。
2021 年 1 月 21 日,季某在阅读论文时发现,同组(同一个大组,不同的导师)同学韩某某公开在 arxiv 上的论文与自己的文章 idea 和实验高度相似,她表示,韩某某论文「所提方法和主要贡献点完全源于我的文章、方法流程高度相似、部分文字相似、相同的应用等。」据此,她认为,韩某某存在剽窃行为。
在帖子的第三部分,季某还列出了两篇论文的相似之处:
季某表示,在发现这些问题之后,她很快就向研究组反映,但事情并没有被处理。2021 年 8 月 10 日,她向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正式提出举报。
2021 年 8 月 16 日,韩某某的文章发表于 TMI。
两人的论文均可在以下链接中找到。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e7u3tO7Kt4kxImYdjMgsDQ
提取码:xscd
根据季某的表述,她和韩某某在学校、实习单位均有一定交集,因此对方很可能具备获取自己论文底稿的途径。
在正式举报之后,季某曾在 9 月 17 日向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的调查小组进行了陈述,但并没有收到后续结果反馈。
季某称,在此期间,韩某某所在的研究团队以及韩某某的导师史某某曾多次与自己联系,申明了此事的厉害关系以及韩某某论文的研究动机。
此外,原帖中还提到了很多双方沟通的细节。而且季某表示,这些过程都有录音为证。不过,我们目前还没有找到季某提到的录音,知乎帖子也已经被删除,只有原贴还可以查看。
原贴地址:https://carmenji.github.io/artical.github.io/
今天早上,季某帖子中提到的同学韩某某在相关话题下进行了回应。韩某某明确表示,自己没有抄袭季某的工作,愿意提供个人笔记本、手机以及实验室台式机等各种设备给第三方查证。
帖子中有关文章本身的回应包括:
此外,韩某某还对季某帖子中的其他质疑内容进行了回应,详情可参见原贴:https://zhuanlan.zhihu.com/p/455330926?utm_source
对于上述疑似剽窃的学术行为,有网友认为组内举报抄袭确实比较难。对于计算机类的研究者来说,有些内容大家都是通用的,何况是同一个研究组的同学。在同一个实验课题组内,方法和实验相似很常见,不能说是抄袭。有些来自相同实验室的学生,假如高一级的学生毕业了,实验方法会延续到下一届。
还有网友认为,在涉及的论文中,文中的图和表述都有很大的不同,并不是大段内容抄袭,所以说成是剽窃科研成果很难成立,还得需要充分的证据,比如要想证明抄袭与否,还是应该双方拿出代码对比一下。
更多网友赞成对比代码后再下结论,如果代码是一样的,韩某某肯定是抄袭的,如果代码不一样,就不能说抄袭:
还有网友对比了两篇文章,认为两者所用方法应用的课题不一样,一个是应用于跨模态方面,一个是应用于自适应方面;方法虽然雷同,但也不能说是剽窃,因为是为不同领域服务的;韩某某的论文内容和实验都更详细。
如果觉得有用,就请分享到朋友圈吧!
点个在看 paper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