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做题家,是指出身于小镇或农村,通过努力学习,考入一流高校的学生。他们往往出身贫寒,家庭条件有限,但凭借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命运。
我曾经也是一个小镇做题家。上高中的时候,政治老师讲到阶层概念时,说“我用了十八年,才能和你们坐在一起喝咖啡”。当时我并不理解,觉得这句话有些夸张。但当我考上211大学,来到省会城市后,才真正体会到了中下层身份的沉重。
在城市里,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与我从小所处的环境截然不同。我开始意识到,自己身上的“小镇”标签,会在很多时候成为一种阻碍。
但我并不因此而放弃努力。我知道,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我刻苦学习,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努力融入城市生活。
经过四年的大学生活,我逐渐适应了城市的生活节奏,也逐渐建立了自己的自信。我明白,出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努力向上。
当然,小镇做题家也要懂得欣赏生活。我们在奋斗的同时,也要学会享受生活。我们可以去看一场电影,听一场音乐会,或者去旅行。这些都是放松身心,提升自我的方式。
小镇做题家是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身上的奋斗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鼓励小镇做题家们努力向上,也要帮助他们学会欣赏生活。
一、打破阶层的诅咒
布尔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认为,学校是人们的社会化机构,在这个场域中,统治阶级通过制定符合其文化资本的惯习,从而使那些徘徊在边缘的群体被拒斥在学校之外。在经济的投射下,学校内进行着阶层的文化再生产。
威利斯的文化生产理论则认为,底层群体也具有反抗的能动性。他们可以通过“反学校文化”的方式来拒绝学校的文化再生产,从而实现阶层流动。
小镇做题家现象似乎与布尔迪厄和威利斯的理论存在冲突。他们既是出身于底层的“小镇”群体,又是通过“做题”的方式来实现阶层流动的“循规者”
小镇做题家的焦虑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原生困境。小镇做题家大多出身贫寒,家庭条件有限。他们从小就面临着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困难。
阶层流动的不确定性。即便小镇做题家能够考上名校,但也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成功实现阶层流动。他们还需要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以及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期望。
“做题家”的标签。小镇做题家往往被贴上“书呆子”、“考试机器”等标签。这些标签不仅会影响他们的自我认同,也会给他们带来社交方面的困扰。
认清现实。小镇做题家要意识到,原生困境和阶层流动的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只有正视现实,才能做好充分的准备。
树立信心。小镇做题家要相信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变命运。他们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为实现阶层流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拓宽视野。小镇做题家要拓宽自己的视野,了解社会,了解不同阶层的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二,提升一分,干掉千人:对剩余90%学历群体的思考
小镇做题家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占据了前10%的比例。这似乎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他们背后,有着巨大的牺牲。
首先,小镇做题家大多来自于底层家庭。他们为了能够考上高中,甚至大学,往往要付出比其他学生更多的代价。他们的家庭可能要承担沉重的经济负担,他们自己也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其次,小镇做题家往往面临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巨大压力。他们被期望能够改变家庭的命运,因此他们必须取得优异的成绩。这种压力可能会导致他们失去自我,成为“读书机器”。
小镇做题家的文化生产
在这种背景下,小镇做题家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道德化思维:小镇做题家将学习视为一种道德化的事务。他们认为,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先赋性动力:小镇做题家具有强烈的先赋性动力。他们相信,凭借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命运。
学校化的心智品行:小镇做题家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学校化的心智品行。他们更加注重考试成绩,更加遵守规则,更加服从权威。
小镇做题家的阶层跃迁
小镇做题家通过努力学习,获得了高等教育,实现了阶层跃迁。然而,这种跃迁并非一蹴而就,也并非没有代价。
首先,小镇做题家在大学里仍然面临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他们需要在学习和工作之间寻求平衡,还要面对来自不同阶层学生的竞争。
其次,小镇做题家在大学里会接触到更为广阔的世界,也会产生更多的思考。他们可能会意识到,阶层跃迁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他们还需要面对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和歧视。
小镇做题家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他们代表着底层人民的奋斗精神,也反映了中国社会阶层流动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关注小镇做题家的成长和发展,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让他们能够真正实现阶层跃迁,实现自身价值。
三,润、躺平与丧文化:小镇做题家的暗面
“智商+努力=成绩”的理想
小镇做题家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坚信“智商+努力=成绩”的理想。他们认为,只要自己足够聪明,并且付出足够的努力,就一定能够考上名校,实现阶层流动。
优绩主义的幻灭
然而,当小镇做题家进入大学后,他们很快就会意识到,优绩主义的理想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在大学里,他们不仅要面对来自学业的压力,还要面对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同时,他们也开始发现,原来自己并不比其他学生优秀,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劣势。
阶层差异的冲突
在小镇和大学这两个文化圈层中,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小镇的文化圈层更加注重传统和务实,而大学的文化圈层更加注重个性和创新。小镇做题家在进入大学后,往往会感到迷茫和困惑,他们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融入新的文化圈层。
小镇做题家在阶层流动的过程中,不仅要面对学业和生活的压力,还要面对身份认同的危机。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小镇”还是“精英”,是“原初”还是“中上阶层”。这种身份认同的危机,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未来的选择
小镇做题家在面对阶层困境时,可以有三种选择:
文化固守:继续带着小镇思维与现行“标准”对抗。这条道路无疑折磨又漫长。
文化自杀:彻底告别过去,拥抱新的文化圈层。这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
文化补偿:试图磨合二者,寻求平衡。这需要不断地调整和适应。
小镇做题家是社会发展的缩影。他们代表着底层人民的奋斗精神,也反映了中国社会阶层流动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关注小镇做题家的成长和发展,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帮助他们实现阶层流动,实现自身价值。
我认为,小镇做题家在阶层流动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困境。这些困境不仅是个人层面的,也是社会层面的。
在个人层面上,小镇做题家需要面对学业、生活、身份认同等方面的压力。他们需要付出比其他学生更多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同时,他们还需要不断地调整和适应,才能在新的文化圈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社会层面上,小镇做题家所面临的困境,反映了中国社会阶层流动存在的问题。中国社会存在着明显的阶层固化趋势,小镇做题家即使通过努力学习,也难以完全摆脱原有的阶层地位。
要解决小镇做题家所面临的困境,需要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进行努力。在个人层面上,小镇做题家需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适应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在社会层面上,需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公平,为小镇做题家提供更多向上流动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