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 | 回顾美人建筑师,致世界建筑日

  每年10月的第一个星期一被称为国际建筑日(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Day),以促进建筑事业的共同进步、感谢那些为人类创造了生活空间的人们。

  本期我们就来回顾一下我国的美人建筑师——林徽因。

  在人们的印象中,林徽因作为一代才女,其作家的身份更为显著。其实,她钟情不已、为之奋斗一生的实则是建筑事业。她是新中国第一批建筑学家,为中国建筑学的研究、教育事业立下不朽的功勋。

  林徽因

 

  林徽因的身份非常多,最著名的说法是民国才女或一代美人,不过这太宽泛。

  很多人知道她是诗人和文学家,但更主要的身份其实是建筑学家,这也比较宽泛——建筑学分为多个领域,她的核心身份是建筑史研究者、建筑史家。

  她,同时还是建筑师,盖过为数不多但质量精良的建筑作品。她还是建筑系教授,和梁思成一起创办了两个建筑系: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建筑系。

  我们今天就专门聚焦在她建筑史家的身份上。

  宾大建筑系的旁听生

  林徽因(1904-1955)出生于浙江杭州的一个书香门第,少女时期即随父卜居伦敦,并游历了欧洲大陆,观赏了欧洲各地的自然风物、民俗风情。在伦敦的日子里,林徽因与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物深深地吸引着她。

  1924年,已定下婚约的林徽因、梁思成二人一起来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求学,梁思成进了建筑系,而因宾大建筑系那时不收女学生,林徽因没能如愿去建筑系学习,只得进入美术系,但她的功底和成绩使她一入学就上了三年级。

  恰好美术系和建筑系同属美术学院,林徽因得以旁听建筑课程,不到两年就受聘担任建筑设计教师助理,不久更成为这门课程的辅导教师。

 

  1927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双双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梁思成拿到了建筑学士学位,接着获得硕士学位。林徽因四年学业三年完成,以高分获得美术学士学位。梁思成又到哈佛研读,立志回国研究中国古代建筑。

  1928年3月21日,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总领馆举行婚礼,接着他们去欧洲度蜜月,并对西欧各国古建筑进行实地考察。

  执教中国首个建筑系

  1928年8月18日,梁思成与林徽因结束了欧洲旅游考察,回到北京。此前他们已经接受东北大学的聘请,梁思成和林徽因便赶赴东北大学任教。梁思成任建筑系主任,林徽因任教授。

  任教东北大学建筑系是林徽因从事建筑事业的第一次尝试,建筑系一共只有他们两个老师,教40多个学生,任务十分繁重。林徽因教美术课和建筑设计,不久又开了一门把西洋和中国建筑史融为一体的课程,他们采用的完全是英美式的教学方法。

  林徽因经常把学生带到昭陵和沈阳故宫去上课,以现存的古建筑作为教具,讲建筑与美学的关系。林徽因教学任务繁重,还经常给学生补习英语,天天忙到深夜。那时她已怀孕,她毫不顾惜自己,还常与梁思成一起到北陵测绘各种古建筑。

 

  1929年夏,梁思成等人成立了“营造事务所”,不久便接到了两个项目,第一个项目是给吉林大学设计校舍,第二个是设计交通大学锦州分校校舍,林徽因自始至终参加了设计。

  她还与梁思成在一项“公共设计”中合作,设计了沈阳郊区的一座公园——肖何园,并替沈阳一些军队将领设计私宅。这对于林徽因是难得的建筑设计实战机会。

  当时,东北大学校长张学良设立了奖金征求“东北大学校徽图案”,林徽因全身心努力设计,她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当选为东北大学校徽图案,还获得400元奖金。林徽因的建筑才能在东北大学首次得到施展,使她对建筑的兴趣越发浓烈。

 

  考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

  九一八事变让东北大学的教学难以继续,林徽因得了肺病又不得不离开沈阳到北平治疗。1931年9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回到北平接受中国营造学社的聘请, 梁思成担任法式部主任,林徽因任校理和参校。

  中国营造学社是一个专门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机构,也是中国最早研究古代建筑的学术团体。

  1932年4月,梁思成、林徽因开始了他们在营造学社的第一次野外古建考察,第一站是来到了离北平约90公里的蓟县调查独乐寺。

  独乐寺始建于辽统和二年(984年),保存了不少唐代建筑风格。独乐寺地处山麓,当时深山沟壑中常有土匪出没。林徽因不顾自己肺病未痊愈,而且怀孕在身,毅然前往,与梁思成一起开展考察工作。

 

  测绘的条件极其简陋而危险,他们用的还是从清华大学土木系借的测绘工具,工作时的安全也没有保障。

  就是在这种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林徽因和梁思成坚持着复杂繁重的古建测绘工作,并一起把测绘工作做得扎实、细致。

 

  在考察云冈石窟时,呈现在林徽因、梁思成和队员们面前的是一片荒凉景象,周围的山上光秃秃的,只好在农户连门窗都没有的屋子里住了三天。

  当地的气候让他们难以忍受,中午炎热,晚上寒冷,吃的是农家为他们煮的土豆和玉米面糊糊,工作环境虽然艰苦,但云冈艺术的魅力深深吸引了林徽因。

  林徽因等人每天不顾风吹日晒,爬到石窟前进行认真的考察、测绘,做了许多素描和拓片,对云冈石窟的建筑艺术做了系统的研究,其中包括洞窟的布置、构造及年代,还有石窟的塔、柱、阑额、斗拱、屋顶、栏杆、踏步、藻井等。

 

  从1932年到1937年的5年间,以林徽因为主的营造学社成员走过137个县市,经调查的古建殿堂房舍有1823座,详细测绘的建筑有206组,完成测绘图稿1898张,为我国后来的古建研究留下了一套科学完备的珍贵资料。

  参与撰写《中国建筑史》

  1940年到1944年,林徽因参加了由梁思成总负责的《中国建筑史》的撰写工作,这是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夙愿。

  当时,林徽因随梁思成的工作单位中央研究院迁到四川宜宾附近的李庄,住在低矮破旧的农舍里。他们请来当地的木匠,做了几张原始的白木头绘画桌,摊开了他们手头现有的资料,决心着手全面系统地总结整理他们战前的调查成果,开始撰写《中国建筑史》。

  同时,林徽因和梁思成决定用英文撰写并绘制一部《图像中国建筑史》,以便向西方世界科学地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奥秘和成就。

 

  那时,林徽因的肺病越来越严重,病情稍微好些的时候,就躺在小帆布床上整理资料,翻阅二十四史和各种资料典籍,做读书笔记,为书稿做种种补充、修改、润色工作。

  林徽因承担了《中国建筑史》全部书稿的校阅和补充工作,并执笔撰写了书中的第六章,五代、宋 、辽 、金部分。

  这部巨著中,林徽因撰写的字数虽然只有一点五万字,但资料丰富翔实,她所引证的资料和有关书籍多达50多种, 加上他们在野外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所以文章论证严密、扎实,颇具学术功底。

 

  林徽因用英文撰写的《中国建筑史图录》稿,初步实现了他们在学生时代就怀有的心愿。应解放军的请求,编写《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

  1949年9月到1950年6月,还与梁思成合作写了《城市规划大纲》、《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等学术论文。为《新观察》等刊物撰写了10几篇介绍中国古建筑的通俗读物。

  她发表有关建筑的论文主要有《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与梁思成合著)、《清式营造则例》第一章绪论、《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署名林徽因、梁思成)

  《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的鉴别问题》(署名林徽因、梁思成)、《中国建筑史》(辽、宋部分)、《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与梁思成、莫宗江合著)。

  编纂保护文物建筑简目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北平的古建筑得以保存。

  此后,解放全中国的战斗继续进行,为保护全国各地的古建筑和文化遗产,解放军又派人来请林徽因和梁思成把各地需要保护的古建筑列出,以便保护。

 

  林徽因等人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立即召集了营建系的部分教师学生,根据他们多年考察取得的资料,同时发动大家共同搜集建筑有关文献记载,大家夜以继日的工作。

  从翻书、查资料,到刻钢板、折纸、装订,就像出版中国营造学社汇刻那样,硬是用手工劳动,仅用了一个月时间,便编出了厚厚的《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和《古建筑保护须知》。

  《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总计450多条,重要的就近200条。条目下附有详细地点、文物性质、建造和重修年代,以及特殊意义和价值等。

  林徽因对全书的条目,一一作了审核,并建议在说明中特别指出 :“本简目主要目的,在供人民解放军作战及接管时保护文物之用。”

  这两本小册子,于1949年6月由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图书文物处印行,发给各路解放军,成为解放军转战南北,在战火中保护文物建筑免遭破坏的指令和依据。

  不仅如此,这两本册子,还成为1961年4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和《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两个文件的最初蓝本。

  参加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

  1950年,其实林徽因已经走到生命的最后时段,梁思成也病得很厉害。这时候他们做了非常多重要的工作,最重要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

  图案展示

 

  林徽因最初设计的国徽方案很有意思,可以看到东北大学校徽的影子:取中国古代璧的形式,但已经加入了新中国的象征——五星红旗的意象。

  稍晚由美术家张仃先生等提交的方案,是一个带天安门形象、绘画风格的国徽。 后来国徽设计领导小组就定了一个大原则,要把天安门用进设计中。

  最后由梁思成领导的清华营建系国徽设计组完成的国徽,就是今天大家看到的样子。

 

  国徽墨线图和上色后图案

  国徽设计中,天安门不用风景画而用正立面图的方式呈现,更加庄严。

  据说在讨论当中,林徽因诗人的灵感爆发,说要让整个天空都是五星红旗,最后就是现在这样五星红旗布满天空的结果。

 

  1952年,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模型出来后,主要工作就放在浮雕设计和花纹图案的设计上了。当时浮雕设计由刘开渠等人负责,而林徽因负责的是须弥座的花纹图案。

  一开始,林徽因就提出以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唐代风格为蓝本,花纹图案设计为“木棉花”,可是在咨询花卉专家后,得知木棉花并不是中国原产,所以她就放弃了这一设想。

  最后采用了分别象征高贵、纯洁、坚韧的牡丹、荷花、菊花这三种花。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须弥座上,就有这三种花的图案。

 

  人民英雄纪念碑须弥座花纹

  建筑师林徽因

  这块纹饰是林徽因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做的设计,所以梁思成设计的林徽因墓,又是一个梁思成和林徽因合作的作品,就像他们一生中几乎所有的作品一样。

  梁思成对她的墓志只留了“建筑师林徽因墓”几个字,文革中被红卫兵砸掉了,近年来重新恢复,不再有莫宗江写的营造学社字体的神韵。

 

  为什么梁思成说他的终身伴侣,生活上、学术上、精神上和灵魂上的伴侣林徽因是一个建筑师?

  王军在《建筑师林徽因的1932》这篇文章里给出了他的答案,其实是引自梁思成自己的一段话,他在1932年写给东北大学建筑系第一班毕业生的毕业致辞。

  东北大学是梁、林创办的第一个建筑系,在他们加入营造学社之后,由于九·一八事变,这班学生颠沛流离,最后跑到上海完成学业,由梁思成的清华、宾大同学,后来成为著名建筑师的童寯带着他们毕了业。

  毕业的时候,梁思成特别高兴,给他们写了这篇毕业辞《祝东北大学建筑系第一班毕业生》,阐释建筑师是干什么的—— 你们的业是什么,你们的业就是建筑师的业,建筑师的业是什么,直接的说是建筑物之创造,为社会解决衣食住三者中住的问题。

  间接地说,是文化的记录者,是历史之反照镜。所以,你们的问题是十分的繁难,你们的责任是十分的重大。

  你们创造力产生的结果是什么,当然是“建筑”,不只是建筑,我们换一句话,可以说是“文化的记录”,是历史。

  今天全国各个高校建筑系的培养目标,远远没能追上梁先生他们创办第一个建筑系时候的培养目标。

  我们顶多说培养合格的建筑师、专业帅才等等,没有上升到“文化的记录者”、“历史之反照镜”这样的境界。这也相应造成各大建筑院校里从事建筑史研究变成特别边缘的一个学科。

 

​  最后,我还要向以林徽因、梁思成为代表的研究和保护中国古代建筑,记录中国的历史文化,整理国故并且希望再造文明的伟大先贤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