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PR-Fano共振的光纤传感器研究
SPR(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SPR基本原理
SPR现象早在1902年由Wood发现,他观察到当电磁波射向金属表面时,其反射光谱会产生异常,表现为在特定角度下反射光强度明显下降,光谱上出现明显的暗带。而且金属膜表面折射率的变化会导致暗带位置发生变化。
直到1968年才对此现象提出了合理的解释。SPR现象来源于消逝波和金属表面等离子波的共振。
SPR对样品折射率的微小变化十分敏感,可以将样品折射率的微小变化转化为共振波长的移动,从而可以通过光谱仪得到样品的折射率,故SPR可用于高灵敏度的折射率的测量
消逝波
在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在入射光满足一定条件时会发生全反射现象。
当以波动光学的角度来研究全反射时,入射光到达界面时并不是直接产生反射光,而是先透过光疏介质约一个波长的深度,再沿界面流动约半个波长再返回光密介质。则透过光疏介质的波被称为消逝波。
等离子波
等离子体通常指由密度相当高的自由正、负电荷组成的气体,其中正、负带电粒子数目几乎相等。把金属表面的价电子看成是均匀正电荷背景下运动的电子气体,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等离子体。当金属受电磁干扰时,金属内部的电子密度分布会变得不均匀。因为库仑力的存在,会将部分电子吸引到正电荷过剩的区域,被吸引的电子由于获得动量,故会在引力与斥力的平衡位置停下而向前运动一段距离,之后电子间存在的斥力会迫使已经聚集起来的电子再次离开该区域。由此会形成一种整个电子系统的集体震荡,而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