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传出字节跳动(今日头条、抖音母公司)要做手机的消息,同时引起互联网圈和手机圈关注。这也很正常,互联网、手机、如日中天发展迅猛的字节跳动,都是时下热词,这几个词组和在一起,必然成为新闻。虽然仔细了解后,会发现字节跳动收购了锤子以后,做手机似乎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字节跳动是一家年轻的公司,互联网行业本身一日千里,且字节跳动形势正好,所以在任何领域发力,都可以理解。但在手机领域的涉足,让人不得不想起几家前辈老牌互联网公司在手机上的尝试与最终折戟沉沙的唏嘘。自从谷歌的Android异军突起,小米也打起互联网手机的大旗,大概从2010年起,国内几家互联网公司先后发起做手机的尝试——BAT、360、乐视、美图等等,有的走Android兼容ROM的路线,有的直接出货手机硬件,但时至今日,无一成功。就连一手开创了安卓生态圈的谷歌,其实如果只论手机,也不能算成功。为什么呢?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1.防御策略vs生死存亡
早期有些大公司做手机,其实是一种防御战略,因为有封闭体系的苹果手机存在,安卓兴起的早期,大家其实并不能完全吃准谷歌的意图。互联网是一个赢家通吃的行业,在这个行业中,成功的企业往往成为庞然大物,相互之间难免磕碰。与谷歌同量级的公司,看到安卓手机即将一统天下,难免心里紧张,进入人手一只安卓手机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后,如果哪天谷歌打压我,我如何生存?所以大家在手机端做防守性质的战略布局,或者至少是ROM,例如阿里巴巴YunOS(现更名为AliOS)。
诚然,如果谷歌安卓真的走向封闭,这样的战略将关乎生死存亡,但事实是谷歌将安卓体系的开放性坚持到底,这样,以防御战略为出发点的“做手机”就变得很尴尬,甚至会起反作用——如果你的核心业务向自家的设备/系统倾斜,那么势必会一定程度上丧失掉开放的通用安卓生态红利。于是,这样的手机业务变成了鸡肋,做好做不好无关紧要,失去方向和动力,甚至演变成利益山头和公司政治斗争的砝码。
从另一个方面看,真正的手机公司,不管像后来成功的小米、oppo、vivo,还是受挫的魅族和锤子,手机是核心业务,如果在手机市场失败就意味着公司的失败,事关存亡,马虎不得,从重视程度上就不可同日而语。
2.轻资产vs重资产
互联网行业的公司,轻资产、利润率高是一大特点,这也是虽然整个互联网行业的产值放到全球经济中比率并不大,但互联网公司却高居市值排行榜前列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手机行业不同,从上游的元器件供货商,到下游的销售渠道,都更重,更接近于传统行业。互联网公司小快灵的打法,在这样“沉重”的行业面前,极有可能水土不服。华为在设备行业积累多年,oppo、vivo始于老牌电子公司步步高,连打法最轻资产小米,也已经经历了近十年的成长起伏。
此外,互联网行业因为网络效应,往往会快速形成赢家通吃的情况,经常是出现一个热点,大家996抢跑,赢家通吃,输家也就去干别的了。手机行业则不同,虽然现在头部厂商数量越来越少,但硬件产品很难出现互联网产品那样的短期之内赢家通吃,往往形成痛苦的拉锯战。互联网公司能否适应这样的拉锯战,是个问题。
总而言之,手机行业和互联网行业,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行业。
3.互相促进的悖论
互联网行业重要的概念是流量。巨头手上有流量的优势,在推广新业务的时候,有强大的“带货”能力。但这一招在做手机的时候也不太灵光。首先,从渠道上看,手机行业发展了这么多年,甚至历史都要长于互联网行业,有其自身成熟的销售渠道玩法,一个新品牌手机想要深入人心,实在太难了。即使是互联网巨头公司的影响力,也很难达到。其次,也很难直接把手机当成补贴直接送给用户,因为毕竟手机成本价太高。至于一些生态打法,本质上是封闭打法,但手机标准化的今天,封闭已经走不通了,手机本质上是一种开放式的电子设备。
反过来说,手机本身是否能促进互联网业务呢?答案也是很难。手机有预装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是自带流量的。但无法创造出像微信、支付宝那样巨型的一流互联网产品。这其实也是一个手机行业宿命式的规律,要回到最本质的问题:人们为什么要买智能手机?因为智能手机能够通过安装软件无限扩充功能。所以实际上是软件产品促进了手机的普及,——为什么中国人人手一台智能手机?因为中国人人人都需要用微信。所以手机必然首先需要通用和开放,需要支持市面上最好的第三方软件。这也就意味着不能够把带私货作为第一优先级。从这个角度上将,如果互联网公司做手机的出发点是占领硬件入口和带私货,其实大概率走不远。
20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