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小理论,叫做“巴纳姆效应”。
image.png
在开始正式讲理论内容之前,韩大爷先给大家来算个命:
收听本段音频的朋友,我猜你:
“你是个偶尔会有孤独感的人,并且总希望这世界上有个人能懂你,理解你”
“你有时候其实挺活泼的,尤其在熟人面前,但只有你知道,你其实并非如此,你其实满内向的,有自己心里的小小世界”
“嗯……你是个比较重情义的人,但同样有自己鲜明的原则和底线”
“你常常替他人着想,外表大大咧咧,其实心里挺敏感,关注着他人的一举一动和反应”
“你仿佛不止有一个人格在身体里,凶狠时很凶狠,温柔时又很温柔,看起来独立坚强吧,其实内心里,还是蛮希望有个人陪伴的。”
如果我猜中了哪一点,你也许会特别好奇:天啊,太准了太准了,这就是我啊!可咱们素未蒙面,甚至话都没说过,你是怎么把我看的这么透的?
其实,我一丁点都不了解你,之所以您听我说完之后产生了这种美好的错觉,仅仅是因为我们今天的小理论,叫做“巴纳姆效应。”
理论内容:巴纳姆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乐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以杂技师巴纳姆的名字命名。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于该理论相关的两个有趣实验:
心理学家弗拉于1948年对学生进行一项人格测验,并根据测验结果分析。
测验结束后学生对测验结果与本身特质的契合度评分,0分最低,5分最高。事实上,所有学生得到的“人格分析”都是相同的:
“你祈求受到他人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虽然人格有些缺陷,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你拥有可观的未开发潜能尚未就你的长处发挥。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掩盖着不安与忧虑的内心。许多时候,你严重的质疑自己是否做了对的事情或正确的决定。你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动并在受限时感到不满。你为自己是独立思想者自豪并且不会接受没有充分证据的言论。但你认为对他人过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时候你外向、亲和、充满社会性,有些时候你却内向、谨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负是不切实际的”
结果平均评分为4.26,在评分之后才揭晓,弗拉是从星座与人格关系的描述中搜集出这些内容。从分析报告的描述可见,很多语句是适用于任何人,这些语句后来以巴纳姆命名为巴纳姆语句。
在巴纳姆效应测试的另一个研究当中,学生们用的是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MMPI),随后研究者对报告进行了评价。研究者们先写下了学生们个性的正确评估,但却给了学生们两份评估,其中一份是正确的评估和一份是假造的,也就是使用一些模糊的泛泛而谈的评估。在之后,学生们被问他们相信哪一份评估报告最能够切合自身,有超过一半的学生(59%),相对于那一份真实的,选择了那份假的评估报告。
在心理学上,“巴纳姆效应”产生的原因被认为是“主观验证”的作用。主观验证能对我们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我们心中想要相信。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们总可以搜集到各种各样支持自己的证据。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个逻辑让它符合自己的设想。在我们的头脑中,“自我”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所有关于“我”的东西都是很重要的。我们的车牌号码、手机铃声、电脑桌面、卧室的墙纸自己都会精心设计,为的就是体现自己独特的个性。
还有所谓的“谄媚效应”。大部分人更愿意相信让他们自己看起来更正面和更积极的事情。所以他们会认同自己还有很多未能得到发挥的潜力以及自己是喜欢独立思考的人之类的描述。
生活化案例应用:蒋方舟的“你最孤独”大法……
今日电影推荐:《致命魔术》
IMDB评分8.5豆瓣评分8.8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代表作:追随、记忆碎片、蝙蝠侠系列、盗梦空间、星际穿越)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会贯通的百年难遇的鬼才。
类型:悬疑、惊悚(内心)、科幻、反转、烧脑、剧情、人性。
关键理念:眼见未必为实。
一对魔术鬼才“相爱相杀”的往事……
今日阅读任务:林语堂的文章
《中国人的国民性》:
林语堂以其独特的“幽默”笔触,在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幽默并非庸俗的搞笑,而是一种玩味,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思考。
第一部分:“老”“大”帝国的剖析
“老”的玩味:(1)悠久历史与浑浑噩噩的对比;(2)保全之道与厚脸皮的关联。
“大”的玩味:模糊不清,却又令人敬畏。
此部分并未下绝对论断,而是通过这种玩味,让我们在狂热中稍作停顿,冷静思考,保持理智。
“拉近”叙述的手法是作家的惯用利器,往往能产生强大的力量。
第二部分:
(1)五千年文明在生理上带来的腐化,主要体现在心态的圆滑和好忍。
(2)文明能延续至今,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得益于“外族”的新鲜血液输入。
第三部分:
“国民性中,好的暂且不谈,说几点可令人清醒振作的坏的。”——坏非天生,其有着历史文化的渊源。
弱点(1):忍耐性——忍辱含垢
弱点表现举例:将忍辱误认为宽容
弱点来源:源于含忍的家庭制度
弱点(2):散漫性——不能团结
弱点表现举例:相互轻视、相互残杀
弱点来源:人权缺乏保障
最终的解决建议比时人更为开阔和深远,不仅批判个人,更看到了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一刀切,实属难得。
《中国人之聪明》——题目带有黑色幽默的意味
此篇相当于《中国人的国民性》中关于老猾性的续篇和延伸。
中国人并非不聪明,而是聪明过头了。他们将聪明用于让自己舒坦、自圆其说、逻辑自洽,以保护脆弱的自尊和自我,甚至接纳现状。这种聪明过了头,就如同阿 Q 精神和反智主义,以及一些朴素的避世思想。中国人一点也不糊涂,却喜欢揣着明白装糊涂,因为这样不累,无需动脑,只需承受。
《论恶性读书》:
焚琴煮鹤——恶性吃金鱼,暗示了恶性读书的荒谬。
恶性读书的起因是恶性考试。首先肯定在某些领域考试确有其科学性,但为了考试而读书,便成了恶性读书。“煮鹤艺术”的幽默手法,更显犀利。
恶性读书的两大前提讽刺意味十足:
第一大前提:学生必定恶读书的愚蠢假设,导致了严阵以待、故意非难等愚蠢做法。
第二大前提:认为天下的书都是恶处,即使是杰作也能找出恶劣无聊之处。于是,无关紧要的信息成为考试题目,考倒学生成为教师的胜利。
“世上的学问就如一片《清明上河图》,可令人心旷神怡,但能找出其无关紧要处,考问学生,教师的责任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