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悔没有早点读书学习32:100天读书营-33-谎言识别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小理论,叫做“谎言识别”

多项研究表明,普通人分辨谎言的能力并不出色,准确率仅约50%,几乎等同于随机猜测。一项涉及逾2万参与者的研究结果显示,仅有极少数(千分之二点五)能够凭借微表情或肢体语言,以高于80%的准确率识别谎言。这意味着大部分人在判断他人是否说谎时,更像是在玩一场赌博游戏。

美剧《别对我说谎》中的主角Lightman博士,以其通过观察微表情和肢体语言揭露谎言的技艺吸引了众多观众。这部剧基于行为学权威Paul Ekman的“微表情”理论,提升了人们对识别谎言技术的信任度。然而,剧中展示的微表情技巧在现实生活中是否真的能帮助我们洞悉真相呢?

一项2010年的实验对比了观看《别对我说谎》的观众与普通人在测谎能力上的差异,结果显示,努力应用剧中技巧的观众平均准确率为60%,而一般人的准确率为65%,两者并无显著差别。换句话说,观众们通过电视剧自学的测谎技巧并未显著提升其判断力。

此外,研究者Aamodt和Custer发现,经过专业训练的警察在识别微表情方面的表现与普通人相差无几,均在50%左右,他们只是相对于普通人而言,对自己识破谎言的能力抱有更高的信心。

识别微表情的可靠性受到质疑,主要是因为这些技巧侧重于捕捉个体在撒谎时表现出的特定肢体信号,比如轻微的脸红、紧张的笑容或频繁眨眼等。这些研究假设所有人都会在撒谎时自动触发相似的情绪反应, Ekman博士也曾提出撒谎时的特征具有普遍性。但后续的心理学家却发现,个体在撒谎时的反应各异,有人在说谎时会显得紧张,有人则面色严肃,甚至有人在说谎时眼神坚定。由此可知,没有一套通用的肢体语言字典可以准确解释每个人的微表情含义。Thomas Ormerod指出,每个人的说谎行为特征都独一无二,且在高压环境下,人们可能会因为缓解心理压力而出现非典型的肢体语言反应,因此,仅依赖微表情识别谎言的方法过于绝对。

那么,真实的FBI是如何进行测谎的呢?虽然通过微表情和肢体语言判断真假有一定难度,但研究者指出,通过对话和谈话策略能够更有效地挖掘真相。伍尔弗汉普顿大学的Ormerod和Coral Dando推荐了几种在FBI和执法部门审讯中广泛应用的谈话技巧:

  1. 提问开放式问题。谎言往往结构宽泛,缺乏细节,让对方详细描述事件,而非简单回答“是”或“否”,更容易暴露破绽。例如,比起直接问“你昨晚玩游戏了吗”,改问“昨晚你做了什么”更能发掘真相。

  2. 出其不意的问题和倒叙讲述。利用“认知负荷”理论,即人在同一时间内可用的认知资源有限,增加对方的认知负担,使其难以维系谎言的一致性。通过询问与案情看似无关的细节或要求对方倒叙事件,可以加大说谎者的认知负荷,令谎言更易暴露。

  3. 观察对方的自信度并适时挑战。说谎者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往往会滔滔不绝,一旦察觉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他们可能会变得沉默或含糊其辞。当对方表现出态度的突然变化时,可适当质疑其真实性。

  4. 确认对方陈述中的微小细节。如同警察调查嫌疑人时核对证词细节,通过询问并核实生活中的具体信息,如“和谁一起加班”、“点了哪家外卖”等,可以帮助识别谎言。

  5. 保持耐心,暂不揭穿。有时,让撒谎者在自我构建的谎言网络中继续游走,可能会引出更多的矛盾和破绽。当发现逻辑矛盾时,不妨暂时保留意见,引导对方提供更多信息。

总结来说,有效的测谎技巧需要提问者保持开放心态,避免预设立场,并重点关注对话中的不一致性与矛盾。然而,最难识破的撒谎者往往是那些深信自己谎言的人,他们已经沉浸在自己的虚构世界中,常规的识别方法可能对他们无效。无论如何,坚持理性和客观,以及运用科学的访谈策略,才是揭开谎言面纱的关键所在。

今日电影推荐:《非常嫌疑犯》

犯罪、悬疑 豆瓣评分8.6 主演 凯文·史派西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