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读书营-32-压力应对

2017.9.13日 星期三 天气晴

9月13日清晨音频

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今天是我们100天精华内容领读营的第32个学习日。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小理论,叫做“压力应对”

来看看你是否遭遇了以下这些状况:

1. 在工作日仿佛是被上紧了发条的钟表马不停蹄,但一到周末就浑身乏力,懒得动弹;

2. 常常感觉全身酸痛,尤其是肩颈、腰、臀、背等部位;

3. 很容易就出现腹泻等肠胃不适的状况,或者频繁感冒;

4. 性欲明显下降,无论是面对伴侣还是其他可能引起快感的刺激,内心(身体)都“毫无波澜”;

5. 莫名变得特别喜欢吃甜食及各种高热量的食物;

6. 习惯性拖延,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上的事务,都总要是拖到“死线”(deadline)来临前才着手处理;

7. 与他人相处时总是带有攻击性,敏感,很容易就把他人一句再平常不过的言辞当做是对自己的责难;

8. 心里感到很矛盾,一方面渴望独处,对周围人感到不耐烦;另一方面渴望被陪伴与倾听,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与支持

9. 情绪波动很大,时常会莫名地大发雷霆;

10. “负能量”爆棚,整个人很消极,也总忍不住以负面的态度思考一切

如果你觉得自己最近,甚至是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出现了上述多种状况的话,你需要警惕,这说明你的压力状况已经值得担忧了。

但并不是所有的压力都会给人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也并不是所有人在遇到类似的压力情境时,都会受到同样程度的打击。那么,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受到压力的负面影响呢?

这其实主要与每个人应对压力的方式有关。换言之,在“压力”及“其对一个人所造成的影响”之间,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中间变量——这个人应对压力的模式。

四种应对压力的模式

压力的存在,从来都不是单纯负面的。事实上,它是每个人都必须要有的,对存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在受到威胁或刺激时,身体的交感神经系统会被激活,并开始释放大量的压力荷尔蒙。这会使得整个身体处于应激的状态之下,此时,人的心跳会加速,肌肉会变得紧绷,血压上升,呼吸变得急促,感官变得敏锐(Segal, et al., 2017)。

这种对压力的应激反应使得人的注意力与精力得以集中,加快了人的做出响应的速度,在弱肉强食的时代,为自己的寻得一线生机。这也被认为,是人类能够在大自然的丛林法则下存活、繁衍下来的重要原因。

一直以来,社会大众与研究者们都认为,人们在压力状态下会做出“战或逃”(fight or flight)的选择,或者投入战斗,或者转身逃跑。近年来逐渐有研究者指出,除了“战或逃”,人们还会出现两种反应——僵死或服从。

在僵死或服从的状态下,与战或逃时的反应不同。此时,血压下降,行动与声音都被抑制,看上去可能如同昏死一般像在表示投降和服从,一方面人们可能因此逃过一些只对“活物”感兴趣的猎食者的捕杀,另一方面当人处于这种僵死的状态时,也有助于减少可能的失血量和痛苦感。

在现代社会,这四种人体的神经应激反应被一直沿袭下来,成为人们应对压力的主要模式。

1. 战斗(Fight)

在面对压力时,一些人会进入战斗模式,比如,当一个人在遇到棘手的新项目时,Ta会不分昼夜地加班加点,一丝不苟地完成任务,拼尽全力地达成目标。“战斗”的应对模式,能够帮助人们化压力为动力,最终战胜困难,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2. 逃跑(Flight)

人们也可能在面对压力时选择放弃或逃离, 比如,当一个新的职位充满了挑战和困难时,有些人就可能会主动选择放弃这个升职的机会。尽管很多人总把放弃或逃离看的很负面,认为这是意志力不足、不求上进或懒惰的象征,但其实有时候,“逃”能让人避免在压力面前过度坚持而屡屡受挫。

3. “僵死”(Freeze)

当发现眼前的困难过于强大时,儿时的我们可能会哭到昏睡,出现所谓的“断片”,这就是我们在以僵死的模式应对压力。成年后,这种“僵死”的应对模式则更多表现为一种“疲乏感”或者嗜睡,比如,有些人会在压力来临且尚未做出行动前,就感到疲惫。

不过,这种疲乏并不是一种逃避——它不是一个人主动做出的,而是被动感受到的。这种僵死的应对机制,“能让人们感觉自己在压力的情境中‘消失’了,就仿佛痛苦也随之消失了一般”。

4. 服从(Fawn)

人们在应对日常压力时,还会表现出对压力源的“服从”,即向给自己带来压力的事或人妥协、尊崇或讨好的安排。这在一些情况中,能够帮助人们趋利避害,更好地达成目标。

现实生活中,压力的来源可能是复杂多样的,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境,灵活地运用不同模式来应对压力,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减低压力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

也就是说,当有希望战胜压力时,Ta需要全力以赴,为实现目标而争取(战);当坚持可能带来更大的伤害时,Ta要能果断选择放弃(逃);当压力过大时,可以多给自己一些时间休息(僵死);当自己感到不知所措时,Ta也需要和压力源交流沟通,更好的了解压力源(服从)。

但如果,一个人总是单一地使用某一种模式去应对生活中出现的所有压力,那么Ta就很可能会为压力所困。

如何更好地应对压力?

首先,你需要意识到,人们可以选择在不同的压力情境中,以不同的模式应对压力。尤其是,很多成年人都遗忘了自己在面对压力时,还有一种选择——“暂时停下脚步(freeze),去休息、调整”。

其次,你可以尝试去理解自己为何会受困于某一种应对模式,它可能带给你怎样的影响,并且试着主动去做出调整,比如,当再次面对不可企及的目标时,不妨知难而退,或者当再次遇到充满挑战的机会时,不妨试着迎难而上。

此外,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压力的负面影响,不仅与Ta应对压力的模式有关,还与Ta的一些生活方式和习惯有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方法也能帮助人们应对压力:

1. 保持每天30分钟的运动

研究发现,一定量的运动不仅能够刺激内啡肽的释放,还能对交感神经系统(压力荷尔蒙的释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 保持一定频率的性生活

Pinzone医生发现,一定频率的性行为(他特别强调了是性交而不是DIY)与维持健康的血压水平有关。另外,研究者还发现,性生活,包括抚摸、亲吻、拥抱等都能促进人体内多巴胺、内啡肽等的释放,让人感到愉悦,缓解压力带来的紧张、不适感。

3. 尝试正念饮食

压力会让人们对甜食或垃圾食品变得更有渴望(研究者认为,这可能与压力会大量消耗脑内葡萄糖有关)。临床医师MichaelFinkelstein建议,为了避免在这种渴望驱动下的暴饮暴食,你可以尝试“正念饮食”,它让你既品尝了食物也不至于“伤身”。

当你下次用“美食”给自己减压的时候,不妨尝试:

将一勺食物(比如抹茶蛋糕)放进嘴里。它是你最喜欢的食物之一;

放下勺子,先别急着吃第二口;

慢慢咀嚼。感受着食物的香气、味道、口感,以及它们的层次;

感受当下(be present in the moment),专注地,只想着你嘴里的那口食物;

想象它是如何一步步被制作完成的,甚至从原材料的生长开始;

尽情享受当下这个时刻。

正念饮食方法,已被数据证明,可以非常有效的抑制压力带来的暴饮暴食问题。

4. 练习想象

在日常生活中,练习去想象更大的图景。你可以尝试:

问自己“什么是我想要的生活?”,去想一些与你的价值观、你所关心的这个社会,及你最感兴趣的事情相关的东西。

闭上眼睛,想象自己身处这样的生活中,这是怎样一幅图景?想得再具体一些,在这个场景中,周围环境的光线是什么样的?你听到了什么声音?你闻到了什么气息?你正在做什么?周围还有什么人?你感觉怎么样?——记住这种感受和图景。

慢慢睁开眼睛,问自己,我可以做什么去实现它。

在这个过程中,你不再仅仅关注于眼前,原本让你倍感压力的事情和它带来的痛苦也都会显得渺小,变得可以承受,而你也会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包括未来生活的更多可能性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的更多可能性,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更大的意义感。

5.尝试着感受压力,并让它称为你的伙伴与训练师。

今日电影推荐:《阳光小美女》豆瓣评分8.2

“你知道马塞尔布鲁斯特吗?法国作家,彻头彻脑的失败者。从没有过一份真正的工作。得不到回报的单相思,同性恋。花了二十年来写一本书,几乎没有人读。但他也可能是莎士比亚之后最伟大的作家。不管怎样,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回首往事,审视从前所有痛苦的时光,觉得痛苦的日子才是他生命中最好的日子,因为那些日子塑造了他。那些开心的年头呢?你知道啦,彻底浪费了,什么都没学到。所以,如果你一觉睡到十八岁的话,啊,想想你该错过多少痛苦啊!高中可是大好的痛苦时光,你再也找不到更难忍受的日子了。”

9月13日读书心得

《我这一辈子》

以小见大之意义上的以小见大

《霸王别姬》《活着》《阿甘正传》《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石挥1950年自导自演电影《我这一辈子》豆瓣评分8.6张国立2002年电视剧《我这一辈子》郭德纲《我这一辈子》

《我这一辈子》是老舍先生创作于1937年抗战前夕的一部著名的中篇小说。描写了一个旧时代普通巡警的坎坷一生。

他很普通也很要强,可生活却和他不断开玩笑:心爱的妻子,被最知心的朋友拐走;学了裱纸手艺,可时代变迁,却没了用武之地;无奈之下做了巡警,可是困苦的生活还在继续。以一个平凡的小人物,反映了一部时代的大悲剧。

《我这一辈子》的创作,正值老舍文学道路上“第一高峰”,他的艺术风格也就显得十分突出。他特别善于用平凡场景中的小镜头来反映社会生活里的大冲撞,他的笔触不是直接介入而是自然延伸到民族的命运中,让读者从他诙谐与幽默的文笔中品味生活的沉重。

用轻轻松松的语气讲了沉痛无比的一生,反而让人读着揪心。

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犀利的批评,也没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 一个无名无姓的小巡警,就叫他福海爹吧,他的一生似乎是在悲悲戚戚中过来的,全身上下没有一点不属于小人物的。

第一人称技法:

第一人称只有一个信息入口(不可超越自我、不可描述自我、不可脱离自我)

以第一人称写作,首先是为了消除视角的混乱。上帝视角则比较容易产生阅读障碍。

但以第一人称写作只有一个信息入口,这将成为情节发展的一个枷锁。有的作者写着写着,就会忍不住透露超出视角人物所知范围的信息,光是这一点,就已经很失败了。

大家务必亲身体验这种写法的难处,检验自己在受限的视角中能为读者提供多少信息,能把故事框架建构到何种程度。

最后,还要看自己能把视角人物——作为讲述者的“我”——的个性向读者传达多少。

反面案例:某某气得面红耳赤。

正面案例:某某看起来气得面红耳赤。

反面案例:我的神色阴沉下来。我又变得双颊绯红。

正面案例:“我很烦闷”(或通过对方的语言表露)“双颊滚烫”

反面案例:孩子的视角,不自觉流露出承认观念。

正面案例:除非剧本有先前设定,孩子就是孩子。写作要冷静。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刍狗: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牲畜(因为用不起猪、牛、羊等大的牲畜)。随着社会风气的演变,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就相当于后来在拜祀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金瓶梅序中说:“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

《肉蒲团》在肉欲的自激种走向幻灭。

小说中的信息共振

一般性的人物设置——“原来还有和我差不多处境的同类活着”

独特的职业具体信息——原来这个世界的这个角落,是这个样子的

情感状况的可能性——原来人与人之间,有这样一种共处方式

有落差感的收获——原来有这样的技巧;原来有这样的过来人智慧

私人真实心理的确认——原来,也有人和我有共同的想法,原来这么想,是“正常可以”的

本质的真实——小说的生命(也是各种艺术形式的生命)

读后感:今天是训练营的第30天,今日小理论是:压力应对,在这个过程中,你不再仅仅关注于眼前,原本让你倍感压力的事情和它带来的痛苦也都会显得渺小,变得可以承受,而你也会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包括未来生活的更多可能性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的更多可能性,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更大的意义感。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