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悔没有早点读书学习23:100天读书营-23-敏感与共情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小理论,叫做“敏感与共情”

好的,以下是更加正式的风格并带有名言警句的改写:

对于他人情绪极其敏感的人具有以下特点:

  1. 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捕捉细节并对其进行解读。
    “细节决定成败。”在人际交往中,对细节的敏锐度能够让你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情感。例如,在求助或邀约时,对方的瞬间迟疑可能会被你察觉,进而引发各种解读。

  2. 能够迅速感知他人情绪的变化。
    “察言观色”是一种重要的社交能力。你仿佛拥有一种“情绪磁场”,能够敏锐地感知周围人情绪的细微变化,即使对方表面平静,你也能感受到其内心的波澜。

  3. 在与他人相处时小心翼翼,常常扮演老好人的角色。
    为了确保周围每个人都开心,你可能会不自觉地取悦他人,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然而,在关心他人的同时,也别忘了关爱自己。

  4. 常常觉得自己“共情能力过强”。
    当身边的人陷入负面情绪时,你的感受可能更为强烈。在观看、阅读影视或文学作品时,你也容易“入戏太深”,难以自拔。“感同身受”可能让你想要伸出援手,觉得自己需要做些什么。

ElaineAron 等心理学家的研究指出,约 20%的人大脑异常敏感,对声音、气味等外部刺激有着更高的意识,面对刺激时反应更强烈。Melchers 等研究者发现,情绪共情能力的高低与遗传基因密切相关,大脑中更多的灰质可能意味着更强的情绪共情能力。

然而,这种对他人情绪的过度敏感更多是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危险性和批评性环境与情绪敏感密切相关:

  1. 危险性环境:在这种环境中,照料者情绪不稳定且难以预测。孩子时刻处于惊恐、焦虑或害怕的状态,不得不学会对他人的情绪保持高度敏感,将其视为危险信号。这种“过强的共情能力”实际上是对自身安全的担忧,是一种保护机制。他们必须觉察他人情绪的变化,以应对可能的危险。他们对他人情绪的敏感,实则是为了消除自己的不安和恐惧。
  2. 批评性环境:这种环境中,照料者对孩子过于严厉、苛刻,常以过高的标准要求他们。孩子可能因犯错或未达期望而受到批评和惩罚,即使表现出色也很少得到鼓励。这种批评可能转化为无声的情绪暴力,让孩子感到压抑。孩子会逐渐内化父母的苛责,将他人的情绪解读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为了让他人满意,他们会尽力平稳这些情绪。

事实上,无论是在危险性还是批评性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无法意识到他人的情绪可能与自己无关。这与过度卷入的不健康家庭模式紧密相关。在这种家庭中,个人边界模糊,成员过度关注彼此的情绪和生活,限制了个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距离产生美。”在任何关系中,个人边界都至关重要。健康的个人边界意味着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而不对他人的情绪和行为负责。然而,在过度卷入的家庭中,孩子未能学会尊重和保持关系中的距离,无法理解亲近的他人和自己是相互独立的个体。

如果你发现自己与上述情况相似,或者对他人情绪的过度敏感已给你带来困扰,那么你可能需要正确的共情。“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并接纳自己的情绪敏感特质,学会区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建立健康的个人边界,将有助于你更好地应对他人的情绪。同时,也要记住,关爱自己同样重要。

好的,以下是更加正式的风格并带有名言警句的改写:

真正的共情究竟为何,又应如何达成?

共情,亦称换位思考,乃是立足于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之能力。于人际交往之过程中,能体察他人之情绪与想法,理解其立场与感受,并能站在他人之角度思考与处理问题。Hoffman 教授认为,共情能力乃人类与生俱来且不可或缺之能力。

有趣的是,多数对他人情绪敏感且反应强烈者,皆自认为过于感同身受,即共情能力过强。然事实上,真正之共情与上述对他人情绪敏感之情形存有本质之区别:共情之出发点乃为他人之利益,而非为自身之利益——共情乃为理解、体谅并缓和他人之苦难,而非出于自我保护。

那么,正确之共情应如何为之?

一、明晰自身情绪之来源

首先,你需觉察自身受他人情绪影响究竟是因感同身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还是仅受对方强烈情绪之感染。有一确认之法,即当你见他人心情低落,自身似乎亦随之低落时,自问:我之低落,是因我尽力想象自身处于与对方相同之境,故而体会到其身处其中之痛苦;抑或我仅见其低落,觉“身边人情绪不佳”之感令我紧张、焦灼,故而欲使其恢复平静?如此,你可区分自己是在共情对方,还是更多出于对自身之保护。

二、“此真与我相关乎?”

若你发觉,自身对他人情绪之敏感乃出于害怕自身因此受伤害,或担忧那是对自己之评价,则你需明白并证实,他人之情绪或与你无关。为此,你可试着留意并记录周围人情绪激动之时刻,克制自己不做反应,如牺牲自身之利益以取悦他人。

继而,你需观察对方之情绪是否指向你,是否真预示其将对你造成伤害。此时你多半会发现,你并非他人情绪之“受害者”。而若你在获现实之验证前已抢先一步为自我保护而做出反应,则会失去验证之机会,因即便你未受伤害,你亦会归因于“幸我已先有所行动”。不仅如此,你甚至可在对方情绪平静后直接向其确认你之猜想与预设。

三、说服自己:我不负有承担他人情绪之责任

你需明白,无论为他人之共情,抑或为自我之保护机制,你皆无需、亦不能为他人之情绪负责。不论何等亲密之亲人、伴侣或朋友,汝等皆始终独立于彼此。故你于对他人之痛苦悲伤感同身受之同时,亦需清晰意识到:此乃其情绪,亦为其人生,我可站在其角度理解其当下感受,但我不能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除情绪上之边界,行为上之边界亦尤为重要。当你知某一亲密之人陷入困境时,你可告知其你将支持之,可为其提供建议,可陪伴其左右。然,你不能擅自为其做决定,亦不能过度干涉其选择,即便你自认出于“好心”。一重要之事为,你无法代他人受苦,更无法拯救他人。

四、最大限度地增强双方面之阅历,情绪只会消耗你,而信息却能带给你悲悯

愿你能寻得自身与他人间健康之边界。既有能力关怀,亦有能力保持自我之平稳。如此,你方能进入一甚为舒适之状态。

今日电影推荐:2003年 金基德导演 《春夏秋冬又一春》推荐书籍《悉达多》

豆瓣评分8.5
春生、夏糜,秋去,冬烬,轮回交替。
幽媾、 救赎、宽恕、生死、还报、拖重、负累。

今日阅读任务:王小波的文章

《东西方快乐观区别之我见》

东西方精神之最大差异在于,西方人沉迷于物质欲望,而东方人则精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前者通过征服获得满足,后者从人与人的相亲相爱中汲取幸福。

本文核心为“自激”理论(已具备较为完备的体系)。

引言:人可从环境中得到满足,而这种满足又成为其行动的动力。例如,寒冷时使用暖气会感到舒适,炎热时使用冷气也会感到舒适,但结果是人们想要将房间恒定在华氏 70 度,从而购买空调机,消耗大量电力;骑车比走路舒适,坐车又比骑车舒适,于是人人购买汽车,消耗无数汽油。由此可见,舒适之后还要更舒适。

理论内容:这在控制论上称为正反馈,社会犹如一个放大器,人首先有某种待满足的欲望,在欲望推动下的行动使欲望得到满足,获得乐趣,而乐趣又产生欲望,反馈回去成为再做这一行动的动力,如此循环,愈发强烈,成为一种弊病。

实验:玩过无线电的人都知道,有时正反馈令人厌恶,犹如抽疯:假如话筒和喇叭串联,就会出现这种问题,喇叭中的声音进入话筒,放大数百倍后再传回,结果极其吵闹——这在行话中被称为“自激”。

生活案例:

  1. 在我们看来,西方社会正在自激,追求舒适的欲望永无止境,最终可能连什么是舒适都无法明晰,如同燃烧自己般走向毁灭。这种弊病的根源在于其是一个欲望的放大器,在满足物质欲望方面能做得极为成功,当然也有现代技术作为支撑。孟子当年就提出要抑制这种自激,提出“仁义”的观念,即亲爱亲人、敬重长辈。亲爱恭敬使人快乐,又不损害什么,这不是很好吗?
  2. 所有高级动物的大脑中都有快乐中枢,对其施以刺激,便会乐不可支。有段科普文章提到,一些缺德的科学家在海豚的大脑中安装了刺激快乐中枢的电极,并给了海豚一个电键,让它可以自己刺激自己。结果海豚抽疯了,废寝忘食地疯狂按键。我当然不希望他们是在拿海豚取乐,而希望他们是在进行重要的实验。不管怎样,上下交征利,是在抽这种疯;无止境地开发自然,也是在抽这种疯。

拓展启发:某些传统观念的束缚中,是否也存在自激的设置呢?
孟子说:“乐之实,乃是父子之情,手足之情。”再辅之以礼数,就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这是孟子的观点,但我并不完全信服;他所说的那种快乐也可能自激,正如孟子自己所说:“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谁能说这不是抽疯呢?而且,如果没有一大群人在旁边鼓掌,谁也不可能抽到这种程度——孟子本人当然除外。(联想到小红花……如果小红花在红色运动中成为正反馈……那么人们就会变得恍恍惚惚。)

对今天仍有启发:中国的传统道德,若讲究过头,同样会导致抽疯式的举动。这是因为中国的传统社会在这方面也是一个放大器。人行忠孝节义,便能获得忠臣、孝子、节妇、义士的美名,而这种美名又刺激人去更加行忠孝节义,循环往复,最后连自己在做什么都模糊不清。例如,我们讲究孝道,人人都称赞孝子。孝子一吃香,就可能出现如郭解埋儿、卧冰求鱼等极端行为。谁能说这不是自激现象?再如,中国传统道德要求妇女守身如玉、从一而终,这本是良好的道德,但若为此而自杀,显然更加不妥。此类行为,就如那条抽疯的海豚。

深度挖掘:罗素在探讨伦理问题时曾指出,人人都希求幸福,如果说人得到自己所希求的就是幸福,那就是错误的。人并非因为吃是幸福的才会饿。幸福的来源,是自然存在的、不计苦乐、不计利弊的需要,这种需要的种类和分量都不可随意指定。当然,这是人在正常时的情况,那些被哄得晕头转向的人并不在此列。

深度挖掘后的现实意义:这种需要本身并不过分,只有当人硬要夸大它,导致自激时才会过分。饿了,找个干净的饭馆吃顿饭,有何过分?想要在吃饭时显示自己有钱才过分。你有个父亲,你很爱他,对他好,有何过分?非要在这件事上显示自己是大孝子,以求得他人的称赞,才过分。需要本身只有一分,你非要把它弄到十分,原因大家心知肚明,社会对个人不仅有好的作用,还是个起哄的场所,做什么事都要别人说好,赢得一些喝彩声,正是这种行为导致了自激。东方社会有东方的起哄法,西方社会有西方的起哄法。而且相比之下,东方社会的人更爱起哄。如果此说正确,那么真正的幸福就是让人在社会的法理、公德约束下,自觉自愿地生活;需要什么,就去争取什么;在需求得到满足后,就让大家都消停一会儿。这当然需要所有人都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同时少对别人的事情起哄。这当然不容易,但这是唯一的希望。当我们看到人们为物质自激时,就用人际关系的自激去干扰;当看到人在人际关系中自激时,就用物质方面的自激去干扰;这样互相干扰,似乎不太合理。如果处理不当,还可能同时染上两种弊病:出门在外,极度奢侈,非奔驰车不坐,非毒蛇王八不吃,甚至还要吃金箔、拉金屎;回到家里,又满嘴仁义道德,扮演封建家长,指挥上演种种草菅人命的丑剧(如大邱庄发生过的那样);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对物质和人际关系都失去兴趣,变得毫无生趣——如果我还不算过于孤陋寡闻,那么我们在当代中国已经看到了这样的人物。

《思想与害臊》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