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清单-《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2

原文 问《律吕新书》。
先生曰:“学者当务为急,算得此数熟亦恐未有用,必须心中先具礼乐之本方可。且如其书说,多用管以候气,然至冬至那一刻时,管灰之飞或有先后,须臾之间,焉知那管正值冬至之刻?须自心中先晓得冬至之刻始得。此便有不通处。学者须先从礼乐本原上用功。”
华杉详解
《律吕新书》,为宋代蔡元定所作,是讲音乐的。蔡元定以朱熹为师,朱熹也极器重他,并为他的《律吕新书》作序。

修养“无私”,是很难的事情。人岂能无私?我自己的体会,是从修“无我”入手。修“无我”,主要有两手:一是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心里多装着别人,这样,自己的私心自然就会少些;二是修“子绝四:意必固我”,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要主观臆断;不要期必,认为结果一定会怎样;不要固执己见;不要执著于自我,放不下自己。

2023/6/9 发表想法
我在那无事儿时就是无知无能的人,当我有事儿时就是全知全能的人,为什么,因为我的心如明镜,如何做到心如明镜,就是我有一套做事儿的方法,我能回归常识,我能做到始终服务于最终目的,而且抛弃四必,意必固我
能做到始终服务于终极目的,下一个要诀就是随时回到原点思考。因为在你思考判断的过程中,难免有错误,有偏差,在第一个偏差基础上继续推进思考,就必然有第二个偏差,以后每一步都是偏差的叠加。错上加错就是这个意思,如此镜子就变得越来越昏暗。
反之,每一步都重新回到原点思考,不仅能避免偏差的累积,而且有助于发现之前的偏差。就等于每一次思考,都擦一次镜子。
最后,一定要无我,去除意必固我,因为“我”,是最大的昏镜,在镜子上盖上一个“我”,就只看见“我”,看不见别人,看不见现实。

始终服务于终极目的,随时回到原点思考

这个心如明镜,要怎么明呢?我们通常说,看问题要抓住本质,什么是本质?我的体会,本质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常识,时时刻刻不要脱离常识,用常识思考,离开了常识,镜子就昏了;二是始终服务于终极目的,我做这件事到底是为什么?做事离开了终极目的,镜子就昏了。

始终服务于终极目的,随时回到原点思考,去除意必固我,

“我在那无事时,只是一个无知无能的人。而一旦到那有事时,我便是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

道的表里精粗,远近旁类。

“道本身没有什么精粗,是人之所见有精粗。比如这间房,你走进来,就看见个‘粗’,一个大概规模。在这房间里待得久了,便看见柱子、墙壁,一一看得明白。再久,柱上有些花纹都看出来了,越看越精细,但是这间房,还是这间房。就像那道,还是一个道。”就像一本书,我们每年读一遍,体会都会不同,所以重要的书一定要反复读。

你懂得有精粗,就警醒还有自己没看到的“里”和“精”,就会像乔布斯说的“stay foolish”,不把自己当聪明人,而是把自己当傻子,不把自己当知道,而是把自己当不知道。

圣贤教人,都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就像中医用药,是辨证施治,一人一方,酌情考虑病人体质的虚实、病理的阴阳内外,来随时加减药方和药量。

王阳明跟陆澄说道没有精粗,那是他在那一天、那一刻,根据陆澄当时的“病情”,随手给他下的一味药。你如果认为朱熹老师说“道有表里精粗”错了,王老师说“道没有精粗,人之所见才有精粗”是对的,或者你认为朱老师对,王老师错,这对错有何意义?如果你以为自己得了一个标准答案“道无精粗”,那又跑偏了。王老师可不负责,他这味药是当天给陆澄吃的,明天说不定给陆澄还改方子呢,每天都不一样,谁让你偷来瞎吃?

2023/6/9 发表想法
说:“同学们要真正体认大道,必须从自己的心上去体认,不能向外探求,这样才能有所发现。”王阳明说:“道没有具体的形体,无法把捉,也不可执著,更不可拘泥于文字的字面意思去求道,说‘道一而已’,你就要问那‘一’是什么,就像《周易》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各人角度不同,道本身也在变化,如何把捉?《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天道,道就是天。如果能体会这个道理,那还有什么不能认为是道的呢?一草一木都是道。如果不断向内探求,见得自己的心体,那就无时无处不是道,从古到今,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呢?
心就是道,道就是天,体认自己的心,就是体认道,体认天,要真正体认大道,必须从自己的心上去体认,不能向外探求,这样才能有所发现。”

2023/6/9 发表想法
其实自己懂了,往往什么都不懂,当自己什么都不懂的时候,才是慢慢的再去了解和去推论,去知一推十。要承认自己的无知,然后慢慢的去发挥,去了解自己知道的这些观点和特色 。朱子所说的“道有精粗”,是提醒你,你看到的只是粗。所以,提醒我们在道这件事上要反复思考实践。就像读一本书,今年读和去年读的收获是不一样的,因为你的思维、见识也都有改变了。

小人怕缺钱,君子怕缺德。应事接物待人,事事精确彻底,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彻底,就是中庸之道。

2023/6/9 发表想法
王阳明说:“一个人,如果自己切实不断地下功夫,那么对自己的心,对天理的认识自然日益精微,一天比一天看得分明;对于自己心里的私欲呢,也一天比一天看得精微,看出自己的‘小’来。如果不下克己功夫,而成天只是嘴上在说,终究看不清天理和私欲。这就像人走路一样,走过一段,才认识这一段,没走,就是空口白说。走到岔路口,有疑问就要提问,问明白了再走,这样才能慢慢到达自己要去的地方。现在人们对于已知的天理不肯存养,对于已知的人欲不肯去除,还自顾自地在那操心自己不能尽知,空口白说,有什么益处?你把那克己功夫,克到自己无私可克,再去愁没能尽知,也还来得及!”
克己功夫,就是克制自己,克服自己的私欲,战胜自己。
克己,首先要认识自己,看见自己,看见自己的什么呢?看见自己“缺德”!我们都以为“缺德”是骂人话,小人都认为自己缺钱,别人缺德;君子则能看到自己缺德,缺得厉害,缺得着急,所以时时刻刻要克己复礼,修德笃行,一段一段地走,一天一天地克,知行合一。走完一段,就复盘体会一段;走完一天,就三省吾身,复盘总结一天。如蘧伯玉,到50岁,过去49年自己做错了什么全知道,全总结过,格正过。

小人呢?已经知道的事不认真体悟、存养、笃行,自己手上的事不认真做,却成天着急还有多少事我不知道!就像有些人拼命买书看,其实一本也没看完;到处跑场子,听论坛,上各种课程,其实越学越迷糊。这样全是白费,全是废动作,全是副作用。

道一而已,道只有一个。但是古人论道,说法却往往不同,这求道的要领在哪里呢?

《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天道,道就是天。如果能体会这个道理,那还有什么不能认为是道的呢?一草一木都是道

说:“同学们要真正体认大道,必须从自己的心上去体认,不能向外探求,这样才能有所发现。”

正确运用才智

王阳明回答说:“你哪里预先学得了那么多!人只要存养成就自己的心体,则应事接物,应用就在其中,现学来得及。只要你存养心体,有未发之中,自然有发而中节之和,自然没有什么做得不恰当的。”

你自己自信,就没有人会笑话你。

数,跟自己毫不相干,那只是装点门面罢了,还占用大脑内存。无非是多些夸夸其谈的谈资,事到临头,还是一点作用也不起。

唯有存养心体,致良知,懂得正确有效地运用才智,则物来心照,来什么就马上会什么。

君子两手空空,也能经天纬地;家族富可敌国,也不够一个败家子折腾。

传什么给子孙,传数顷无源之塘水,是传下家财;传数尺有源之井水,是传下家业

传家财、家业,都不够,还要传下家风、家学、家族文化,传下正确运用才智的能力,传下良知良能,心之明镜。

2023/6/9 发表想法
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每一天都是存养心性,要关注自己,而不是关注别人,先把自己做好。不要看别人,就像,苏轼和佛印的佛和牛粪故事,心中有佛,世人皆佛,心中有粪,世人皆粪。自己先做个好人,这个世界上就有了一个好人,用发现美的心观察世界,会发现好人太多了。这也是修养吧!

2023/6/9 发表想法
这节非常精彩,有两个点:
一个点:学习不是追求的一个个知识,而是要思考到一个事情的本质,追求心的真的通透,则其他事情也能触类旁通:就如同我看生财有术,不应该追求每个内容都看完,而是要把一个内容看透,并去实践,做到真的通透,真的懂,其他的就一通百通了
第二点:要注意家学,家风的传承,这些比金钱更珍贵,更有价值,从我辈开始就注意积累和传承

君子不器那是孔子讲的,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大器免成(不是大器晚成),意思差不多,就是你成了什么就不能成为其他东西了,你被限制了,你应该是一堆原料,可以选择成为任何东西,道家思想有个概念就是永远有选择的余地。
很多时候会被问到“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你的个人规划是什么?”其实这是一个不太有价值的问题,在变化万千的时代,真正能规划的并非职业,做设计的可能会去做项目,做厨师的可能会去当销售,真正能驱动自己朝着更好方向走的是自己能力的积累,是对于事物的认知和本质的思考,这样物来心照才能君子不器。
王阳明说:“与其拥有一塘有数顷之大却无源头的水,不如有一口只有数尺深而有源头的井,因为有源头,才能永续无穷”王阳明这是讲学问,比如你学得很多很多的名物度数,那也是有限,出了这个范围,你又不会了,唯有存养心体,致良知,懂得正确有效地运用才智,则物来心照,来什么就马上会什么。
学问如此,物质财富也是如此,家有斗金不如日进分文,所谓“财务自由”,不是我钱足够多了,这辈子都够用了,而是我自信自己有持续赚钱的能力,甚至我有自信,这家业三十年后、五十年后能传给儿子孙子,那才是真正的财务自由。
财务自由就是没钱了我有自信马上能挣到钱而且能保证我的生活过得去,而不是存了很多钱,存的钱再多,也有用完的时候,拿钱生钱或者让自己值钱才是王道。
自信,是从内而来,人人都要学会从内给自己自信,如果从外面来,那不是自信,那叫虚荣心。

别哀叹世风日下,存养自己的风不要向下

别说现在的人坏,世上没好人,你自己做个好人,世上就有一个好人。

就有一个著名典故,一个同学逛街回来,喜滋滋地说看见满大街都是圣人,那就是他自己的心态好了。

时时刻刻知道自己所当想和所当行

这心要去追逐外物,该怎么办呢?

志有定向,唯义所在。
以志向为方向,以义为原则,勇往直前,在大道上走。

这还是在讲孟子的四端论,要抓住善端,扩充放大,抓住恶念,遏制在萌芽状态。曾子说“日三省吾身”,圣人不是到了晚上再复盘总结这一天,而是时时刻刻知道自己在想啥,在干啥。我们经常就是不知道自己在想啥,在干啥,所以说错话,做错事,到晚上三省吾身,才发现错了!所以要存养自己“时时刻刻知道自己在想啥、在干啥”的聪明。

就是善念恶念一动的时候,自己马上就意识到,并知道是要扩充放大,还是要遏制,那就不会犯错了

“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2023/6/10 发表想法
主要是自己要有觉知,能知道自己想的是什么,对待善念知道是善念且有念头去扩大,心中升起恶念知道是恶念且有意识去遏制.
平时善念恶念一动,马上意识到,善念扩充放大,恶念遏制他,每日精进。
按照灵修一类的书的说法,外在世界是内心的投射,内心是什么样,看到的世界就是什么样。也就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修炼好自己的心态,在日用常行的每件事上打磨自己,也就是不断提高。可以说是改造外在世界的过程。按照阿德勒的观点,这也是做好自己的课题。按照七个习惯的观点,这也是扩大影响圈。

大宇宙、中宇宙、小宇宙,感而遂通。

无我。当你无我的时候,你的小宇宙就和社会的中宇宙、天地的大宇宙都连通了。

要没有私心,还要没有杂念,除了放下,还有一个方法就是转移、替代。闲思杂虑,第一个字是闲。不闲,就没有闲思杂虑。不闲,不是找事情给自己忙,关键还在于志向。所以说为学第一在立志,有了志向,要学要做的东西太多,全部精力投进去都不够,就没有工夫闲思杂虑了。

2023/6/10 发表想法
这就是笛卡尔去除闲思杂虑的方法,还是“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永远只求克服自己,不求克服命运,只求改变自己的愿望,不求改变世间的秩序。
要始终相信:除了我们自己的思想外,没有一件事情可以完全由我们做主。所以,我们对自身以外的事情尽了全力之后,凡是没有办到的,就是绝对办不到的事。我觉得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消除痴心妄想,凡是得不到的东西就不要盼望将来把它弄到手,这样就安分守己,心满意足了。
推而广之,生了病就不会妄想健康,坐了牢就不会妄想自由,就像不会妄想生成金刚不坏之身,长出高飞远走的翅膀一样。
我相信,那些古代哲学家之所以能够摆脱命运的干扰,漠视痛苦和贫困,安乐赛过神仙,其秘密主要在此,他们不断考察自然给他们划定的界限,终于大彻大悟,确信除了自己的思想之外,没有一样东西可以由他们做主,确信只要认清了这一点就可以心无挂碍,不为外物所动,对自己的思想作出绝对的支配。别人如果不懂得这种哲学,那么不管得到自然和命运多大的优待,还是不能支配一切,事事如愿以偿。
以前以为 得不到的东西才是最珍贵的。现在才觉得,属于自己的东西,容易得到的才是最珍贵
智慧的人都懂得,学会掌控自己的欲望和情绪,是人生第一要务。如果这门功课不及格,就算富可敌国,权倾天下,名扬四海,也是失败的人生。

求之于心、坚定其志、充盈其气、如有神助

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因为心为本,气为末,要抓住心这个根本,没抓住根本,就不要乱动气。这是对的。

心、志、气、神。
求之于心、坚定其志、充盈其气、如有神助!

持,就是守,持其志,自反而守,就是反求诸己,找自己的原因,守住自己,可喜则喜,可怒则怒,这就是义。

知不足,路才会走得更长

抬高自己,是大家的通病,抬到自己脚底下都空了,就容易踩空跌落。就算你不抬高自己,你的朋友会帮你抬,也会抬到你踩空跌落的程度。人都有夸大事实的天性,因为有朋友要抬你,你就需要时刻把自己往下踩,往下踩实,永远不要让你的名气超过你的实力。学会把自己往下踩,知道自己的不足,路才会走得更长。有别人帮忙踩也没什么坏处,越踩越实。

再想想孔子的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在别人看不到,也听不到的地方,也就是在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保持戒慎恐惧,保持紧张状态,不要放松,不要放纵,不要犯错,这就是慎独功夫。

2023/6/10 发表想法
必须把平日里好色、好名、好利等事一一扫除干净,丝毫不留,而心里纯然都是天理,才可以称之为喜怒哀乐未发之中,这才是天地之间中道的根本。”
2023/6/10 发表想法
一人独处时,往往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一旦和别人在一块时,就忘了这层修养功夫,妄语往行。我要时刻注意,不能因为别人的存在而失去对当下的觉知,只有自己时刻处在当下,才能如春风化雨般给别人以化育。

中庸没人能做到,只能无限趋近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唯天下之至诚,才能立天下之大本。

如何去人欲?还是要“无我”。多少蒙蔽都是自我蒙蔽,被一个“我”字,被“意必固我”蒙蔽了,去掉了我,就看见了他人,看见了世界。
陆澄问:“天理怎么就叫中呢?”
“无所偏倚。”

必须把平日里好色、好名、好利等事一一扫除干净,丝毫不留,而心里纯然都是天理,才可以称之为喜怒哀乐未发之中,这才是天地之间中道的根本。”

颜子没而圣学亡

能够全部体会孔子圣学的,只有颜回一人而已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循循善诱,是孔子的教学法。“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又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循着你的问题,循着你本来就懂得的部分,一步步引导你,使你自己发现真理,自己得到进步。

博文约礼,博文,是格物致知,学习广博的知识,通达古今之事变,把天下的道理都逐渐融会贯通,则聪明日开,不会拘束于寡陋;约礼,是克己复礼,用礼来约束自己,礼是天理自然的规律节文,要尊重规律,遵守规矩,行事操持敛束,不敢恃才傲物,懂得戒慎恐惧,小心谨慎。

懂得越多,就本事越大,越是心生敬畏,谨小慎微。我们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我们能做的,只是一小部分。

王阳明说:“望道未见,才是真见。颜回死了,圣道就失传了,因为孔子身边,唯一的那个望道未见的人没了。”
望道未见,这未见,是“已经看见了,却好像没有看见一样”吗?我的体会是,真的没看见!

2023/6/10 发表想法
把自己的本心修炼好,不要到处去学习,不要追各种风口,而是要做好自己手头的事儿
第二,君子不辨,说了就可以了,不要拼命的去强调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在心上存养,学问自己就会来

王阳明说:“只要修‘存心之功’,存养本心,心如明镜,就是学问。那些过去未来的事,想那么多干啥?不过是迷失自己的本心罢了。”

王阳明说的这个毛病今天还特别典型。总有人成天到处去听课学习,唯恐落伍,研究下一个风口在哪儿,喜欢点击“未来五年最赚钱的十大行业”这类标题。你关心哪个行业赚钱干吗?你每年都准备转行吗?自己手上的事不踏实做,自己的本心不存养,所谓爱学习,都是伪学习,是没头苍蝇。

学问之道,也没什么,就是把你放失的心收回来,不要成天仓仓皇皇到处“学习”,做好你自己手上的事,认真在事上琢磨,在心上存养,那学问自己就会来。

君子不辩,观点说完了就是说完了,明明白白,不听就算了。

2023/6/10 发表想法
现在越来越觉得,天下事都是通的,所有事情当一件事情来做,一事精致,足以动人。一事用心,万事大吉。

集义、积德、养气、修身,四者是一件事。《传习录》相当于是四书的学习辅导材料,如果不把《大学》《论语》《孟子》《中庸》都读得烂熟,对程朱理学没有了解,根本读不了《传习录》,所以我们解读《传习录》,也不断要回到“四书”和“程朱”,一遍又一遍地重新学习。

“理”是先于“事物”而存在的。天地间万事万物的道理,在其最原始的状态下,就已经具备了。在事情没有发生或应对时,不能说其是先。已经发生或应对时,也不能说其是后。因为“理”先于“事物”存在,事物的发生或者应对只不过是对已经存在的“理”再次践行一番而已,

“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非惟精之外复有惟一也

“心之外没有事物。比如我心中产生了一个孝敬父母的念头,那孝敬父母便是一件事物。”

2023/6/10 发表想法
道理一直存在,只是我们良知蒙蔽了,看不到,通过做事情擦亮了良知就看到了道理,不是因为做事才出现了理。善恶是非一直在 就看自己良知是否能够真实显现。这大概就是格物致知吧!
在事情没有发生或应对时,不能说其是先。已经发生或应对时,也不能说其是后。因为“理”先于“事物”存在,事物的发生或者应对只不过是对已经存在的“理”再次践行一番而已!
知行合一,就是我心里想着孝敬,那就孝敬父母,不是心外之物,而是一体的。

“口耳之学”和“义袭而取”都是治学修身的大忌

很多人每天修的都是“口耳之学”。口耳之学,是入之于耳,马上出之于口,没经过大脑,也没有走心,更没有学以润身,学到手上脚上去践行,没有知行合一。

讲这个道理的,还有一句话,叫“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是学以润身,学自己身上去。为人,是空谈以取悦他人,或者虚荣,求为人知,让人觉得我说得好,说得妙,有学问。

天理人欲,其精微之处,必须时刻下功夫,反省体察,克己复礼,才能逐渐有所得

现在这些人,言必称天理,却不知道心里一瞬间又夹杂了多少私欲。对于那些偷偷发生而无法察觉的私欲,自己用力省察也不容易发觉,口头上说说,怎么能全部发现呢?

做一次好人,就是义袭而取;一辈子做好人,就是集义而生,就养成了天人合一的浩然之气。如果你听懂了,真的一辈子做好人,这就是学以润身,就是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达到了《中庸》说的至诚无息的境界。每时每刻,对每个人、每件事,都一片至诚,没有停息。无息则悠远,则博厚,则高明,活在他人想象之外,王天下易如反掌。

王阳明回答说,格就是正,格物就是让那些不正的念头复归于正。

格正,就是匡正。格子,就是一个方框,方框里面是正确,外面就是过了。方框里面没填满,那是不足、不及。刚好严丝合缝填满一框正确,就是无过不及,恰到好处,分毫不差,极致完美,就是中庸。

知止,是止于至善;能定,是志有定向。陆澄就问,意思是不是至善只在自己心中,不用向外求。王阳明说:“对。”

2023/6/10 发表想法
明明德就是这个致良知,每个人的天分不同,被各自的一个私欲欲望所蒙蔽,第一个明明德的明,是擦亮的意思,把自己蒙蔽的这个心,然后不断的擦亮,去掉这个自私,也就是这个人欲。
2023/6/10 发表想法
很多现在的我们学东西很多时候想着,这个道理怎么教育别人,说给他人听,往往忘记了这个道理对自己有何用处?怎么去应用、实践。这是好为人师的根。
做一次好人,就是义袭而取;一辈子做好人,就是集义而生,就养成了天人合一的浩然之气。如果你真的一辈子做好人,这就是学以润身,就是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达到了《中庸》说的至诚无息的境界。

那三纲呢?“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王阳明说:“亲民,也是明德的事。明德是此心之德。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只要有一物不得其所,就是我的仁德还不完备。”
仁者以天下万物为一体,也以天下为己任。这天下万物,地球、月亮、太阳、星星、银河系、整个宇宙,本是一体,万物生长,星辰运转,都是一个天理

仁者是什么?是把自己的小宇宙和整个大宇宙连为一体,天人合一。

对于治理一国的人来说,这国家还有一人一物不得其所,就是我的仁德还不完备;对于领导一个公司的企业家,领导一个学校的校长来说,这公司、这学校里,有一人一物还不得其所,就是我的仁德还不完备;对于领导一个分店的店长,领导一个小团队的小组长来说,这分店、这团队里,还有一人一物不得其所,就是我的仁德还不完备。

心安了,就一心一意只关注至善,千思万想,一定要求得至善,这样便是能思虑而有所得了。这样理解对吗?”

2023/6/10 发表想法
每次坐飞机,空姐讲述安全须知,说紧急情况下,要戴好氧气罩。如果你带着孩子,你要先给自己戴好,再去给孩子戴。否则,给孩子戴了一半没弄完,你先倒下了。所以就算你爱自己的孩子,也要先保护自己,这样才有能力去保护孩子。
孔子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出发点是自己,我自己想得到的,也帮助别人得到。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遭遇的,不要加之于别人。根在自己身上,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推己才能及人,由近才能及远,这是儒家的逻辑。不像墨家那样,也不管你是从哪儿来的,爱谁都一样。

墨家之“爱”与儒家之“爱”
华杉详解
陆澄问:“程颢先生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为什么墨子的兼爱之说,反而不被认为是仁德呢?”
墨家的爱和儒家的爱,是针锋相对的。儒家是爱有等差的,推己及人,由近及远,先修身齐家,爱自己的家人,爱妻子儿女,父子兄弟,再爱亲戚朋友,再爱本乡人、本国人,最后爱全世界人,爱天地万物。墨家的兼爱则主张爱无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
“因为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有一个发端的地方;因为有一个发端的地方,所以能生长;因为在生长,所以生生不息。比如树木。
儒家和墨家,都是理想主义的。但是儒家的理想扎根于人的原始冲动,首先是爱自己的家人,再爱别人。遇到无道暴君,首先是明哲保身,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不去跟他死磕。墨家的理想则已经脱离了人伦,变成了纯粹理想的世界主义。这里没有谁对谁错,只有你个人的选择。是先爱自己,只有爱自己,自己过得好,才有能力去爱别人。

2023/6/10 发表想法
持志如心痛,持志就是有自己的志向与规划,心痛是说一旦超越了志向外的事情就会非常心痛,所以不会去盲目按照别人的计划去做事儿,不会去追求什么机会之类的,因为有自己志向对应的事儿要去做.
立志,立常志,这句话大家都知道。真正做到的都是非常优秀的。人与人不同重要之一就在于此,在个人成长上立志,日日不断践行,从事任何行业做任何事,总能出彩,这就是个人能力修为。在某个行业事业上立志,日日不断,会成为行业佼佼者,专家,榜样。没有志向,良知很容易被个人的喜怒哀乐,好色,好名,好利所蒙蔽,虚度光阴,走很多弯路,错路,什么都想要,往往得到没有失去多。人人需要认真思考,持志如心痛,找到就是幸运,然后日日不断滴水穿石。

持志如心痛
王阳明回答说:“心就是理,没有私心,就是合乎天理。不合乎天理,就是有私心。如果把心和理分开来说,恐怕不太好。”
王阳明回答说:“佛家的不要情欲,跟世俗之人的要情欲是一回事,都是成就自己的私心而已。”

天理人欲的界限在哪儿呢?朱熹说:“吃饭就是天理,美食就是人欲。”那咱也不能灭美食啊!朱熹也没灭美食,他还喜欢喝美酒呢!所以我们可以把标准放宽一点,美食也是天理,但是,管不住嘴,吃太多,吃胖了,吃出三高,就是人欲。这样,你每天吃饭都可以修“存天理、灭人欲”了,这就是知行合一。

工作中怎么能做到“存天理、灭人欲”,做到没有私心呢?
我管理“华与华”有个原则:“为客户创造价值就是天理,想接客户的合同就是人欲。”你能这样不存私心,你就能不投其所好,不枉道事人,而是坚持自己的专业价值和原则,就能率性而为,将最好的自己发挥出来。这就是当理而无私心。

持志如心痛,是因为心中有志,所以只要一跑偏,心自己会痛,提醒你回来。如果你成天抓得它痛,那就已经犯病了。

2023/6/10 发表想法
就是修自己的内心,我本着自己的良知为你好,你是否接受,不在我的控制范围之内。我所做的就是对得起自己。我足够尽心,你依然不买账,那对不起,不伺候了。
君子既要尊重德性, 又要讲求学问; 既要充实广大, 又要穷尽精微;既要有高明的理想, 又要有合于中庸的行为
平时的这种犹豫心理最为常见,还是不够,坚定,为什么不够坚定,私欲太多,这个 私欲不是说,我想得到什么的私欲,而是相对于志向的,比如你想成为书法家,却又贩坚持练字没办法赚更多的钱去玩
此也我之惑!其实若说是志不真切,大概也是一语中的。凡夫俗子混于尘世,爱恨情仇、功名利禄,患得患失、求舍不能,太多的欲恒生,一念天堂或一念就可地狱,善恶相杂,难分其中!前时纠结于自我实现和私欲的区别和相关,理论了一阵也是含混不清!解解此道,就得明白个私欲为何?这些认不真,此此路的确难行!从某个角度来说,自我实现也是天理,是为人之道,是自然之道,所纠结于私欲二字,反而受束捆绑,人间顿然失色。儒学讲仁,是言发端于善芽而生生不息,其初为孝悌,如今看来孝悌又何尝不是私欲呢?

理学和心学,本质没有区别,只是角度的不同

世上只有一个真正的学问,就是尊德性。只要心如明镜一般,自然万理皆备。老师们把尊德性而道问学一刀切成两截,同学们就晕了。

人必须知道怎样学习,讲究求索也不过是涵养德性的事,如果没能讲究求索,那只是涵养德性的意志不坚定而已

所谓讲究求索,也只不过是体认自己内心的感受,不是向外去求个别的认识。

怕该克的没克,不该克的又克掉了。总而言之,怕克错了。怕克错,总是自己有些东西舍不得克,想留着,又想给自己找到正当性,于是就问老师:“会不会搞错啊?”这就是私意了。

如果只求光景,说效验,那本身就是私,而且是助长向外求的毛病,是拔苗助长,不是真功夫。

无私无我,不需要去操心自己的利益得失,也不需要担心这客户会不会丢,他走了是他自己的损失,我只需要服务愿意选择我的客户就行了。如此,何等洒脱!

我的用心和朱子的用心,没有任何区别,都是一颗存天理、灭人欲的心,都是一颗追求至善的心。如果朱子在文义上解得清楚恰当的地方,又怎能改动一个字呢?”

2023/6/10 发表想法
所以说我们学习,只要心性符合天理,无论成就大小,这个只是重量不一样,但心性,是纯金没有色彩,纯金只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坚守这个致良知,都是符合天理之道。只是重量不一样,但心中坚守自己的原则,坚守自己的致良知,其实都是一样的,王阳明先生的这个比喻非常到位,是他在中年四十不惑之年,没有想推翻明朝的一个统治,对于他讲,只要坚守自己的这个致良知和原则,他也已经看破了红尘。这是他的可贵之处。
同类的人,才能聚集在一起,数学里面,只有同类项才能够合并。所以,你想要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你就得先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想和水平高的人共事,你就必须达到这个水平或者接近这个水平,你以高水平来要求自己。久而久之,你自然就成了高水平的人了。当然,你要是天天和坏人在一起,你也会学坏。环境塑造人。一个人的一生,就是由他周围的环境所造成的。想要出淤泥而不染,可以说是非常非常困难,百分之九十的人做不到。

减一分人欲,就是增一分天理

王阳明说:“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说他的心里纯乎天理,而没有人欲之杂念。

王阳明的炼金论,强调做人做学问、做事做企业,关键在于成色要足。企业经营也是炼纯金,要做减法,真正做到存天理、灭人欲,不负顾客所托,完美解决问题。而不是今天想超过这个,明天想超过那个,老是看自己分量还不如某某人,有了十亿想百亿,有了百亿想千亿,有了千亿想万亿,最后就算得了一万亿,做加法做上去的,都是破铜烂铁,连黄金都不是了。

王阳明说这话时,徐爱正在旁边,感叹说:“先生这一番话,足以破后世‘支离’之惑,大有功于后学。”

先生又说:“吾辈用力,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如果他先切己自修,那就没有时间读书写书了。到了晚年,德业鼎盛之后,如果他真的担忧大道无法昌明,那就像孔子一样,删述‘六经’,删繁就简,开示后学,也就不必花费大量精力去考据求索了。朱子呢,早年就写了很多书,到晚年才悔悟,自己功夫做颠倒了。”

我的学说,和朱子的学说相抵触,让我‘恒疚于心’,深感痛苦!甚至怀疑以朱子之贤德,这些道理他还弄不明白吗?等我到南京做官,拿到朱子的书籍和通信,才知道朱子晚年的时候已经明白自己的学说有误,以至于觉得自己有自欺欺人之罪,不可救赎。世间所传的《四书章句集注》《大学或问》,都是朱子中年时期,学术思想还没有定论时所作,朱子已经自责自己的错误,只是还来不及改正。

既不必“有心求异”,又何必“有心求同”?

2023/6/10 发表想法
想起阳明先生一件事。和学生出游,发现一块地非常适合办书院,学生说这块地主人曾经来找过,很便宜出售。先生想了一下,突然就地打坐。起来跟学生说:好险,着相了。当时不理解,买块正是书院所需,为什么反应那么大,是怎样一个心路历程呢,不是矫情吗?现在懂了,离了天道,动了私心,先生当时心乱了,动了气,没了坦荡浩然之气,所以说着相了。
王阳明说:“喜欢美色,厌恶恶臭,这正是天经地义的天理。并没有夹杂私意在其间作好作恶。”诚意只是循天理。依循天理,就没有一丝一毫的私意。所以,有愤怒、怨恨、喜欢、快乐的感情,心里就无法保持中正。必须使得心胸广阔公正,才是心的本体。了解到这个层面,就知道什么是感情的未发之中了。”

万事只凭诚意,不起私意

不凭一己私意去喜好、偏袒;不凭一己私意去厌恶、陷害;始终站在王道的立场,始终遵循天理的大是大非行事。

所谓‘不作’,是不刻意,好恶都遵循着天理,不夹杂一点私意。做到这样,就好像自己没有好恶一样。”

做的时候不明白原因,习惯了也不去探究其所以然,一生都在这大路上走,却不知道这是什么路,这就是普通人的状态。

喜欢美色,厌恶恶臭,怎么就不是自己起意呢?”
“这是诚意,不是私意。诚意只是循天理。依循天理,就没有一丝一毫的私意。所以,有愤怒、怨恨、喜欢、快乐的感情,心里就无法保持中正。必须使得心胸广阔公正,才是心的本体。了解到这个层面,就知道什么是感情的未发之中了。”

2023/6/10 发表想法
志向是一个目标,告诉我们做什么,怎么做,指向一种人生境界,选择一种生活方式,确定一种生活态度。比如以治学为志向,那就做治学这件事。而不是科举考多少名次,因为考试就要专心在考试这件事上,怎么专心答题,怎么发散思维。一旦目标和现在需要做的相分离,成了两回事,比如学习是为了考试,那么这个目标就对我现在该怎么做没有任何指导意义,当下的想法就分离了,最后把你自己也搞糊涂了,怎么可能有结果。学习就是学习的事,考试就是考试的事,你现在不在考场怎么做考试的事?再说为学而考本身就是名不正。为赚钱而工作,工作怎么可能尽心?为了出名而写书,怎么可能经历深刻的思考?这都是志向从一开始就偏了,名实不符,做事怎么可能清楚明白,忙忙碌碌,注定一无所得。若是心心念念都在志向上,便能不急不缓,从容自在,应变自如。心是身的主宰,志向是功夫的主宰,一切都有个本末终始,才能越来越接近天道。
人自出生起,便有一颗主宰的心,从不随波逐流,可大千世界有各色人等,但那个主宰却是大一统的,只不过蒙上了灰尘,而想要明心见性,就像神秀所言“时时勤拂拭”,集义而生,才可见心中莲花展开,但能做到的寥寥无几,无不被脑中那点荷尔蒙或是周遭所牵连,破山贼容易,破心贼难啊

志有定向,一条路走下去

天下的道理只是那一个,用王阳明的话说,就是圣人几千年传下来的那一点真骨血。抓住这真骨血,一通全通,四书也好,理学也好,心学也好,只是一体。抓不住这真骨血,就会犹疑迷惑。

要想不忙乱,一是心定,不为外物所移;二是志定,不受机会牵引。

要做“达人”,不要做“闻人”

谁不好名呢?名气可不只是虚荣,名气就是财富,名气就是权力,个人不要名,也要公司有名吧?品牌要有名,有名就是定价权,就有溢价啊

只是听见人家夸誉,就高兴,听到人家诋毁,就郁闷,这就是好名之病发作了。”

我们可以对照自己,是闻誉而喜,闻毁而闷呢?还是闻过则喜,闻毁而无所谓?闻过则喜,证明一心想改过,想进步,有人批评自己的过错,就是又发现了一个可以改善的地方,当然高兴。

总之,你若自信,知道自己是干吗的,就不会太在乎别人的诋毁。甚至觉得有人诋毁也不错,因为可以降低大家对你的期望值,如果人人都觉得你是圣人,那才是把你装进了道德的笼子里,一点干“坏事”的自由都没了。

不过,王阳明说,这里的闻,不是闻名,而是闻道。如果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闻道,那就没什么可畏的了。

闻,是“色取仁而行违”,简单地说,就是“装”!张居正说,德修于己,而人自信之,这叫达。而闻人呢,存心就要闻名,矫饰情貌,做出个善人君子模样,这叫“色取仁”,而实际却“行违”,做的不是那么回事。

2023/6/10 发表想法
要悔过,但不要自责自责,不论怎么样都无济于事,而悔过,是针对于这个问题发生了错误认识,认识到给自己带来的不便,然后怎么样去调整和改变,使得这件事情如何变得更好。人生要做减法,要做乘法,而不是做加法,以前不知道怎么回事,看到这里,才知道我们解法解的是人欲,是提高我们的纯度,不是增加斤两。做减法觉得我们纯之又纯。当我们的身体和思想上没有任何负能量的时候,我们再去做乘法,这样我们的正果对社会是一种正能量,正帮助。

只问精纯,不问斤两。

王阳明说:“悔悟是治病的良药。但是,后悔后能改正才难能可贵。可以后悔,不可纠结,如果悔恨之情纠结在心中,那又因药而病了。”

为什么只问精纯,不问斤两?因为你只要惦记着斤两,就会做加法,就会加进破铜烂铁。如果惟精惟一,只在心底精纯上用功,就不会跟人攀比,不会为外物所移,一路做减法,百分百精纯,才能真正成就自己。这也是“止定静安虑得”,“得”是得纯金,不是得一大堆破铜烂铁。

2023/6/10 发表想法
人的本性都一样,但是习染不同,结果就变得不同,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但是,有两种人不会被周围的环境和朋友习染,就是上智和下愚这两种人。
上智的人,生而知之,安而行之,学不坏,因为他稍微一偏离自己的标准,马上就不安,就不得劲,自动就调整回来。这样的人,不移,你想让他干点坏事,比登天还难。
下愚的人不是智商低,而是不学习!
子夏说交朋友,比你强的就交往,不如你的就不要交往;子张说君子尊敬贤人,也接纳普通人。鼓励好人,也同情扶助无能的人。如果我是一个大贤,我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包容的呢?如果我自己就没有贤德,按子夏老师的道理,别人就已经先拒绝我了,哪轮到我拒绝别人呢?
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我理解,与人交往先看品德,就才能,每个人各有所长,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王老师说子夏的方法适合小孩子,子张的方法适合大人,灵活运用都是正确的。

下愚不是智商低,而是不学习。

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只要是知道该学习,然后去学习,并且之后做到了,结果都是一样的,都是好同学。那真正的“下愚”,不是智商不够,是他拒绝学习,那就改变不了,进步不了。

良师才是益友。

相反,他对我的小伙伴们好得很。他是不让我和那些不爱学习、成天瞎混、偷偷下河游泳、上山拿弹弓打鸟的同学玩。

王阳明说:“子夏说的是小孩子之间的交往,子张说的是成年人之间的交往。如果善于运用,都是正确的。

学习,不但要用心,还要践行。

朱熹说,学习就是仿效,就是模仿,后觉模仿先觉,学习的最高成果是什么呢?是明善而复其初,回到初心,这和王阳明说的致良知其实一样。

习,为什么是鸟数飞呢?要回到《说文解字》。习,繁体是“習”,上面是一个羽毛的羽,小鸟跟爸爸妈妈学习飞行,先是模仿,然后反复练习,终于飞起来了!这是知行合一,不亦悦乎!太高兴了!学到了,用上了,飞起来了,这才“不亦悦乎”。

学习,要用手脚去学,不能只用心去学。用心学,替代不了用手脚学,一定是用肌肤去触碰,有肌肉记忆,有现场、现物、现实,才能知行合一。

所有这些,你都有了相当的积累,有了相当的成就,才能体会到王阳明说的去人欲、存天理,去修习自己的本心,开始做减法。

一以贯之的一,就是忠恕之道

2023/6/10 发表想法
第一省:给人办事,尽心尽力了吗?不可以推诿说我尽力了,但是没办成,一定要问有没有尽心,真正尽心尽力才是忠。第二省: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守信用。第三省:跟老师学的东西,有没有自己再复习。
第一省:给人办事,尽心尽力了吗?不可以推诿说我尽力了,但是没办成,一定要问有没有尽心,真正尽心尽力才是忠。第二省: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守信用。第三省:跟老师学的东西,有没有自己再复习。

这一以贯之,是儒家的一贯思想。贯,有三层含义:
一是贯穿、贯通,一个思想贯穿所有的思想,融会贯通,所有的道理都是一个道理。
二是贯彻,把一个东西贯彻到底,不要东想西想。

贯,还有第三层含义,一以贯之,就是一贯如此,专注坚持。

就像孔子说的,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君子就见用于世,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我不投机,不参与,我闭嘴,明哲保身,但不改变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老师的道,就是忠恕之道而已。

忠,是忠心,忠于谁呢?首先是忠于自己,忠自己的心。恕,是如心,别人的心,就如同我的心。忠恕之道,简单说就是将心比心,以对待自己的态度来对待别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你想有所作为,也让别人有所作为;你想发达,也让别人发达。这就是忠。

居正注解说,一个人的心,就是千万人的心。我心里想要的,也就是人心都想要的。如果念念都出于忠心,便能推己及人,事事都符合恕道。可见千万人的心和我自己的心都是相通的。孔子说的“吾道一以贯之”,就是问自己的心,将心比心罢了。
我们再回过

2023/6/10 发表想法
不迁怒,不贰过。最高的效率,是不返工;最快的进步,是不退步。
颜回是按道理来处理人和事,不因自己的情绪而变,该怎样就怎样。这个很难做到啊!就事论事不迁怒于人的确是个长期需要修炼的品质,加油

2023/6/10 发表想法
学习不难,难在一以贯之。因为真正学到、学通不容易;学到了还能做到,照那样去贯彻,不容易;做到了,还能坚持不变,不受外部环境诱惑影响,那更不容易。

最高的效率,是不返工;最快的进步,是不退步

王阳明不同意朱熹和胡安国的说法,他说:“子贡博学多识,但都是在闻见上下功夫。颜回呢,是在心地上下功夫,所以孔子通过设问来启发他。但是子贡所答的知二知十,还是在闻见上。所以孔子只是感慨叹息他不上道,并没有称许他。”

君子任道,小人任情。颜回是按道理来处理人和事,不因自己的情绪而变,该怎样就怎样。我们则很容易被情绪左右,心情好的时候啥都行,心情不好则就地取材,找人找物发泄,谁碰上算谁倒霉。

《中庸》讲“致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好学的最高标准,不是知识之学,而是性情之学,正心养性。刘宝楠说,颜子好学,能任道,故善养气而几于中和也。

最高的效率,是不返工;最快的进步,是不退步。这是至高真理。

2023/6/10 发表想法
意思是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2023/6/10 发表想法
学习的精髓是先学会立志后坚定自己的志向,在这里面投入大量的时间,然后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坚定志向,而不是在乎于成不成,而是在乎于自己有没有大量的投入学习收获。
学习之道,是成才的关键。我们往往关注学识多寡,不关注学习之深浅,学习之大忌也,惟精惟一,是学习之士该深思的问题!
学习的首要原则,还是《孙子兵法》说的,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要集中的“兵力”就是时间。必须把时间集中起来,整块地、大块地使用,集中投入到学习中去。

学习先立志,然后只问耕耘不求回报

这又是讲“学习学”。
王阳明说:“种树必须培育树根,培养德性必须存养本心。要树长得好,首先是剪枝,在初生时就删减繁枝。

这个很重要,我们总喜欢说自己“兴趣爱好广泛”,在王阳明看来,这正是学习之病。学习的首要原则,还是《孙子兵法》说的,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要集中的“兵力”就是时间。必须把时间集中起来,整块地、大块地使用,集中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你不仅要排除一切能排除的交际应酬,还要排除自己的兴趣爱好。王阳明以自己的经历举例,他年轻时也爱好诗文,后来发现,要把诗写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去练习,于是他就放弃了,把全部时间集中到义理之学上。

这劲头全在你的志向上。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只有一个原因:没有志向。只要有了志向,自然就知道怎么做,怎么分配资源。所以儒家讲学习第一在立志。立志之后,就是只问耕耘,不求回报。

学习学的精髓,基本都在这里了。

2023/6/10 发表想法
王阳明说:“做学问的功夫有浅有深,开始学习的时候,如果不着实用功去让自己喜欢善,讨厌恶,如果没有一颗好善恶恶的心,怎么能够做到为善去恶呢?这一份好善恶恶的用意就是诚意。但是,心的本体本来无一物,一旦向着意去好善恶恶,便又多了一分意思,便不是心体的开阔公正了。《尚书》说:‘不要凭自己的好恶去做事。’这才是本体。所以说,有所忿懥好乐,就不得其正。正心,只是在诚意的功夫中,去体会自己的心体,使自己的心体像镜子一样空明,像秤一样平衡,这就是未发之中。”

居敬、穷理、尽性

王阳明说:“专注于涵养的,每天都会发现自己德性上的不足。专注于识见的,每天都会发现自己识见更多。每天发现自己德性不足的,德性便会日益富余起来。每天自满于识见富余的,识见也会越来越少。”

好多问题,根本就没有答案,学习要向内求,也要向外不断地寻找启发。内外结合,涵养与识见,在不同阶段自有不同体会。

“只是主一。”
“什么是主一?”
“比如读书就一心在读书上,接事便一心在接事上。”
“这么说,那喝酒便一心在喝酒上,好色便一心在好色上,这是逐物了,怎么是居敬功夫呢?”
梁日孚被问住了,请教老师:“先生教我!”

王阳明讲解说:“一,就是天理。主一,就是一心在天理上。如果只知道主一,不知道一就是天理,把一落到具体事物上,那有事时就会追逐事物,无事时心里就空空落落。真正的修养,是有事无事时,都在天理上用功。所以说,居敬就是穷理。就穷理的专一处说,就是居敬;就居敬的精密处说,就是穷理。

心的本体就是性,性就是理。

所以成功者是尽我之性,成就自己。领导者要尽人之性,成就他人,让每一个人都各得其所,得到最恰当的安排,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伟人是尽天地万物之性,让天地万物都各安其位,各得其所,万类霜天竞自由。

无论你是为了什么而有情绪,怒也好,爱也好,恐惧也好,忧虑也好,就在那事上,恰当地抒发出来,不要过分。跟着那事情走,那事情过去了,情绪就过去了,不要留在心里,又发泄到其他人、其他事上。

守衡的问题根本不算问题,用王阳明的话来说,你若晓得,横说竖说都对;你若不晓得,要去抠字眼,抠来抠去都理不清。王阳明就说:“这个我没法跟你讲,要你自己去思考才明白,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能体会到‘未发之中’了。”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未发之中,是性情之德,是最高的品德。首先,是情绪管理,不乱发脾气;其次,是始终保持不偏不倚,凡事能作出正确判断,无论是善恶的判断,还是对错的判断,只有自己处于未发之中,无所偏倚,才能清醒认识。所以,未发之中,是为人之大本,也是天下之达道。

王阳明说:“做学问的功夫有浅有深,开始学习的时候,如果不着实用功去让自己喜欢善,讨厌恶,如果没有一颗好善恶恶的心,怎么能够做到为善去恶呢?这一份好善恶恶的用意就是诚意。但是,心的本体本来无一物,一旦向着意去好善恶恶,便又多了一分意思,便不是心体的开阔公正了。《尚书》说:‘不要凭自己的好恶去做事。’这才是本体。所以说,有所忿懥好乐,就不得其正。正心,只是在诚意的功夫中,去体会自己的心体,使自己的心体像镜子一样空明,像秤一样平衡,这就是未发之中。”

2023/6/10 发表想法
慎独的意义在于,不仅仅是人前人后一个样的道德要求,更在于遏人欲于将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就是把自己的恶念恶行消灭在萌芽状态,不让自己有那些坏习惯。
戒慎恐惧是一种习惯性态度,随时多一分警醒小心。慎独呢,真有道德感的人无所谓慎独,他生知安行,做了不义的事自己浑身不舒服,不用管别人看没看见。

戒惧和慎独

慎独是儒家重要的价值观。简单地说,就是人前人后一个样

慎独的意义在于,不仅仅是人前人后一个样的道德要求,更在于遏人欲于将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就是把自己的恶念恶行消灭在萌芽状态,不让自己有那些坏习惯。

诚于中,形于外,心中有诚意,外表自然表现出来。诚意是装不出来的,装出来无非是“见君子而后厌然”,所以君子一定要慎独。

2023/6/10 发表想法
德行有三个境界,闻过则喜,闻善则拜,与人为善,发现自己的这个过失就很高兴,然后从而改善,看到有德行的人,然后就向他学习,拜访他,看到别人身上有善的德行,就是学习这个善变成自己的。
任何时候的学习不是去研究学问,而是要回到自己的本心,回到自己的心上来。诚意在前,正心在后,任何的然后在正心都是要去知行合一,在事上琢磨和练习。在知行合一,我们才能够真真切切感受到他的这个真实的意思,而研究学问就是让我们去行动。

儒学的根本是行动

圣贤大公之心”,也是孟子的观念,善为天下公,善言善行,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而是天下之大公,是大家的。君子之德,最高境界是善与人同,舍己从人。

这里讲德行的三个境界:闻过则喜、闻善则拜、与人为善。与人为善,不是对人好,不是善良,是别人有好的观点,我拿过来就用。舍己从人,随时可以放弃自己的观点,跟着别人走。大舜,从耕种做农民,到做陶工、做渔民、做帝王,都是跟别人学习,把大家好的观点方法都学过来,这就是与人为善,君子最大的优点,就是能舍己从人,与人为善

儒学不是学问,而是行动,不是要在学问上搞出“自己的东西”,而是要在行动上回到自己心之本体。

历史上做儒家学问,又能把这学问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而取得成功的,有两个代表人物,一个是王阳明,一个是曾国藩。学儒学,一定要学这两个人,看看你能不能把学问用于行动。

2023/6/10 发表想法
如何使自己的心静下来?阳明先生的这个说法非常棒,看看自己的欲望,私欲,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没有让自己变得更好,因为能够让我们变得更好的,我们就去坚守,去发扬,使自己变得不好有害,那我们需要去克制。
生活中,确实是有占了便宜心里不自在的人,你换位思考一下,你喜欢不喜欢和这样的人做朋友?不喜欢的会很少。就好像没人喜欢和爱占便宜的人做朋友一样。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例子:轻财好义,有人贪财,你要他花钱,特别是花钱给别人,那是要他的命。而另一些人呢,轻财好义,他不贪财那一口,他好义那一口,在义上得到快乐,钱给他带来的快乐不如行义带来的快乐,他自然也就克除了贪财的私欲。轻财好义,自然财散人聚。财散人聚,人人都知道,但散财这事就是做不到,这是不懂得什么是真正为自己,不能为自己聚人。
“人啊!只有真的怀着一颗为自己好的心,才能克除自己的私欲,能克除自己的私欲,才能成就真正的自己。”

有一丝一毫非礼的萌动,就像刀割针刺一样受不了

慧可禅师沉吟了好久,回答道:“觅心了不可得。”好像找不到心在哪儿。

王阳明说:“人啊!只有真的怀着一颗为自己好的心,才能克除自己的私欲,能克除自己的私欲,才能成就真正的自己。”

儒学不是学问,是行动

超越死亡恐惧,就进入了“夭寿不二”的境界
原文

生了病,首先要接受。不能心里不接受——哎呀我怎么会得这病——各种郁闷,郁到心里,又添一病。

接受之后,积极处理。处理不了,还得接受,与疾病共存,而不是与疾病斗争。假若眼睛瞎了,还得顺从。如果要死,不也只能顺从吗?王阳明也只活了五十多岁就死了。临死时弟子问他有什么话留下来。他说:“我心光明,夫复何言!”

人如果能超越死亡恐惧,就进入儒家“夭寿不二”的境界。死尚且不动心,眼疾如何能动心呢?

王阳明就警醒他说:“我年轻的时候,对佛家和道家也很热衷,自以为也有所得,觉得儒家不值得学。后来,在贵州龙场住了三年,悟到圣人之学才是真正简易广大,叹息后悔自己错用了三十年气力。大抵说来,佛家、道家的学问,其精妙之处和儒学也差不多,但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你如今学的只是两家的糟粕,却还自信欢喜到如此程度,就好像猫头鹰捉住了一只死老鼠一般。”

王阳明骂他:“刚跟你说在龙场悟到圣人之学简易广大,你不问我悟到了什么,倒来问我后悔不该学的东西!”

2023/6/10 发表想法
这里讲德行的三个境界:闻过则喜、闻善则拜、与人为善。与人为善,不是对人好,不是善良,是别人有好的观点,我拿过来就用。舍己从人,随时可以放弃自己的观点,跟着别人走。大舜,从耕种做农民,到做陶工、做渔民、做帝王,都是跟别人学习,把大家好的观点方法都学过来,这就是与人为善,君子最大的优点,就是能舍己从人,与人为善
>> 儒学不是学问,而是行动,不是要在学问上搞出“自己的东西”,而是要在行动上回到自己心之本体。
>> 历史上做儒家学问,又能把这学问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而取得成功的,有两个代表人物,一个是王阳明,一个是曾国藩。学儒学,一定要学这两个人,看看你能不能把学问用于行动。
>> 2023/6/10 发表想法
如何使自己的心静下来?阳明先生的这个说法非常棒,看看自己的欲望,私欲,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没有让自己变得更好,因为能够让我们变得更好的,我们就去坚守,去发扬,使自己变得不好有害,那我们需要去克制。
生活中,确实是有占了便宜心里不自在的人,你换位思考一下,你喜欢不喜欢和这样的人做朋友?不喜欢的会很少。就好像没人喜欢和爱占便宜的人做朋友一样。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例子:轻财好义,有人贪财,你要他花钱,特别是花钱给别人,那是要他的命。而另一些人呢,轻财好义,他不贪财那一口,他好义那一口,在义上得到快乐,钱给他带来的快乐不如行义带来的快乐,他自然也就克除了贪财的私欲。轻财好义,自然财散人聚。财散人聚,人人都知道,但散财这事就是做不到,这是不懂得什么是真正为自己,不能为自己聚人。
“人啊!只有真的怀着一颗为自己好的心,才能克除自己的私欲,能克除自己的私欲,才能成就真正的自己。”
>> 有一丝一毫非礼的萌动,就像刀割针刺一样受不了
>> 慧可禅师沉吟了好久,回答道:“觅心了不可得。”好像找不到心在哪儿。
>> 王阳明说:“人啊!只有真的怀着一颗为自己好的心,才能克除自己的私欲,能克除自己的私欲,才能成就真正的自己。”
>> 儒学不是学问,是行动
>> 超越死亡恐惧,就进入了“夭寿不二”的境界
原文
>> 生了病,首先要接受。不能心里不接受——哎呀我怎么会得这病——各种郁闷,郁到心里,又添一病。
>> 接受之后,积极处理。处理不了,还得接受,与疾病共存,而不是与疾病斗争。假若眼睛瞎了,还得顺从。如果要死,不也只能顺从吗?王阳明也只活了五十多岁就死了。临死时弟子问他有什么话留下来。他说:“我心光明,夫复何言!”
>> 人如果能超越死亡恐惧,就进入儒家“夭寿不二”的境界。死尚且不动心,眼疾如何能动心呢?
>> 王阳明就警醒他说:“我年轻的时候,对佛家和道家也很热衷,自以为也有所得,觉得儒家不值得学。后来,在贵州龙场住了三年,悟到圣人之学才是真正简易广大,叹息后悔自己错用了三十年气力。大抵说来,佛家、道家的学问,其精妙之处和儒学也差不多,但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你如今学的只是两家的糟粕,却还自信欢喜到如此程度,就好像猫头鹰捉住了一只死老鼠一般。”
>> 王阳明骂他:“刚跟你说在龙场悟到圣人之学简易广大,你不问我悟到了什么,倒来问我后悔不该学的东西!”
>> 2023/6/10 发表想法
哑巴吃黄连,与你说不出,
若要问啥味,还需你自吃。
生活中我们总是在重蹈他人的覆辙,但又能怎样呢,面对生活的教训,我们每个人都是哑巴,不知道怎样教他人避坑,只能言传,不能身教。或许也可以说每个人都是聋子,我们只是在听,却不知道你在讲些什么。
知行合一,为什么说知就是行,行就是知,就比如这苦瓜的苦,你知道吗?如果没吃过,你也说“知道”,那只是听说过,不是真知道。你只有吃了苦瓜,才知道苦瓜的苦是一种怎样的苦,和黄连的苦如何不一样。当然,那也要吃过黄连才晓得。

2023/6/10 发表想法
生了病,首先要接受,不能心里不接受,各种郁闷,郁到心里,又添一病。接受后,积极处理。处理不了,还得接受,与疾病共存,而不是与疾病斗争。假如病了还得顺从如果要死,不也得顺从么?
面对不好的遭遇,直面现实,积极处理,如果无法解决,就坦然接受。万不可不要一昧地跟自己过不去,否则会变成一个自怨自艾、满是负能量的人。
哈哈,确实是这个样子呀,有时候别人问来问去都问不到你想说的点上,于是自己故意提到,别人才来问,那又不想说了。因为感觉那是别人为了敷衍自己才问的,不是真心想知道。

2023/6/10 发表想法
精妙处:心学——心即理,心外无物;佛家——《心经》菩提心和金刚心;道家——见素抱朴,清心寡欲。毫厘间:儒家——入世,修齐治平;佛家——出世,凡一切相皆是虚妄;道家——避世,无为而治。
死亡尚且不动心,何必为情感,为事业,为荣誉,为名利,为世俗动心呢。

真知就是行动

只有吃了苦瓜,才知道苦瓜的苦是一种怎样的苦,和黄连的苦如何不一样。当然,那也要吃过黄连才晓得。

学问,光是学和问没有用,一定要马上行动,知行合一。要养成学了马上就做的习惯。

当时徐爱在场。徐爱说:“这才是真知,真知就是行动!”
一时间,在座的同学都有所醒悟。

2023/6/10 发表想法
张载说:‘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说话有教益,举动有章法,白天能有所作为,晚上能有所心得,时时刻刻都有所存养,这心中清醒明白,天理没有片刻间断,才算是知道白天!这就是与天相通的德性,就是通达昼夜之道才能领悟的知,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生和死的道理?”
晚上人要睡觉,睡觉时的状态跟死了没什么区别,所以人生只有在白天才有意义。所以生死的区别,就是白天和晚上的区别。
白天和晚上有什么区别呢?在圣人眼中,白天头脑清醒,事事要依天理而行,所以生的意义就是心存天理而活。若心中未存得天理,那活着便浑浑噩噩,就像大白天睡觉,跟死了无异。
学问贵在浅近,眼前的事、手上的事做好,此时此刻把握存养,自然由近及远,近的不下功夫,老是空想那不着边际的,怎么会进步呢。
此时觉得莫大的真理,活着的时候要优先解决活着的事情,是人事,莫过分追求未来
学问贵在浅近,从眼前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不空想,不迷糊,切实做到 “说话有教益,举止有章法,白天有所作为,晚上有所心得,时时刻刻心有存养” ,日积月累,道德学问自然会有质的变化。

王阳明骂他:“刚跟你说在龙场悟到圣人之学简易广大,你不问我悟到了什么,倒来问我后悔不该学的东西!”
>> 2023/6/10 发表想法
哑巴吃黄连,与你说不出,
若要问啥味,还需你自吃。
生活中我们总是在重蹈他人的覆辙,但又能怎样呢,面对生活的教训,我们每个人都是哑巴,不知道怎样教他人避坑,只能言传,不能身教。或许也可以说每个人都是聋子,我们只是在听,却不知道你在讲些什么。
知行合一,为什么说知就是行,行就是知,就比如这苦瓜的苦,你知道吗?如果没吃过,你也说“知道”,那只是听说过,不是真知道。你只有吃了苦瓜,才知道苦瓜的苦是一种怎样的苦,和黄连的苦如何不一样。当然,那也要吃过黄连才晓得。
>> 2023/6/10 发表想法
生了病,首先要接受,不能心里不接受,各种郁闷,郁到心里,又添一病。接受后,积极处理。处理不了,还得接受,与疾病共存,而不是与疾病斗争。假如病了还得顺从如果要死,不也得顺从么?
面对不好的遭遇,直面现实,积极处理,如果无法解决,就坦然接受。万不可不要一昧地跟自己过不去,否则会变成一个自怨自艾、满是负能量的人。
哈哈,确实是这个样子呀,有时候别人问来问去都问不到你想说的点上,于是自己故意提到,别人才来问,那又不想说了。因为感觉那是别人为了敷衍自己才问的,不是真心想知道。
>> 2023/6/10 发表想法
精妙处:心学——心即理,心外无物;佛家——《心经》菩提心和金刚心;道家——见素抱朴,清心寡欲。毫厘间:儒家——入世,修齐治平;佛家——出世,凡一切相皆是虚妄;道家——避世,无为而治。
死亡尚且不动心,何必为情感,为事业,为荣誉,为名利,为世俗动心呢。
>> 真知就是行动
>> 只有吃了苦瓜,才知道苦瓜的苦是一种怎样的苦,和黄连的苦如何不一样。当然,那也要吃过黄连才晓得。
>> 学问,光是学和问没有用,一定要马上行动,知行合一。要养成学了马上就做的习惯。
>> 当时徐爱在场。徐爱说:“这才是真知,真知就是行动!”
一时间,在座的同学都有所醒悟。
>> 2023/6/10 发表想法
张载说:‘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说话有教益,举动有章法,白天能有所作为,晚上能有所心得,时时刻刻都有所存养,这心中清醒明白,天理没有片刻间断,才算是知道白天!这就是与天相通的德性,就是通达昼夜之道才能领悟的知,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生和死的道理?”
晚上人要睡觉,睡觉时的状态跟死了没什么区别,所以人生只有在白天才有意义。所以生死的区别,就是白天和晚上的区别。
白天和晚上有什么区别呢?在圣人眼中,白天头脑清醒,事事要依天理而行,所以生的意义就是心存天理而活。若心中未存得天理,那活着便浑浑噩噩,就像大白天睡觉,跟死了无异。
学问贵在浅近,眼前的事、手上的事做好,此时此刻把握存养,自然由近及远,近的不下功夫,老是空想那不着边际的,怎么会进步呢。
此时觉得莫大的真理,活着的时候要优先解决活着的事情,是人事,莫过分追求未来
学问贵在浅近,从眼前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不空想,不迷糊,切实做到 “说话有教益,举止有章法,白天有所作为,晚上有所心得,时时刻刻心有存养” ,日积月累,道德学问自然会有质的变化。
学习阳明心学,迄今最大的收获就在这里了。何谓生死?可以昼夜醒睡切近之。醒时是生,昏睡近死。以此推之,灵觉常醒,存道心,养天性,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是生,愤醍恐惧爱恶离经叛道是伤,沉醉痴迷骄奢淫逸是死。戒慎恐惧是明哲保身,一念清明,无时间断。

活在当下,夭寿不二

行不著、习不察

息有养,瞬有存

张载说:‘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说话有教益,举动有章法,白天能有所作为,晚上能有所心得,时时刻刻都有所存养,这心中清醒明白,天理没有片刻间断,才算是知道白天!这就是与天相通的德性,就是通达昼夜之道才能领悟的知,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生和死的道理?”

但是,也可以说他回答了,能下“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的功夫,自然活在当下,夭寿不二,哪管他什么死生。

2023/6/10 发表想法
率性不是任性,是在规矩之内能够随心所欲的施展自己而不感到任何拘束。
成功,是成就自己;成功以后,就要成就他人;领导力,就是让团队所有人都各得其所,得到最大的发挥。大家都尽性!
个人成功易,带领众人尽性难

戒慎恐惧,就是自己教导自己

我们看到,整部《传习录(上)》快学完了,王阳明和弟子们来来回回讨论的,大部分都是这一段,涉及天命、性、道、教、戒慎恐惧、慎独、未发之中、致中和、位育天地,这些都是儒家很核心的观念。

率性之谓道:率,遵循之意,你循着这个性走,率性而行,这就是道,人物各循自然,就是当行之道。

所以率性而为是圣人的至高要求。为什么人们把率性而为理解为自己潇洒,不循规蹈矩呢?因为人们读书,都很容易朝自己舒服的方向理解。率性而为是无拘无束的,但这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无拘无束,守规矩,却不觉得规矩让自己不舒服的无拘无束。

修道之谓教

这一段,我们往小了说,往浅近了说,往自己身上说,可以理解为领导力。成功,是成就自己;成功以后,就要成就他人;领导力,就是让团队所有人都各得其所,得到最大的发挥。大家都尽性!

过分自信是成功人士最大的弱点

侫人殆:殆,《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殆,就是完蛋,你别不信,侫人能让你完蛋。侫人和郑声一样,都能惑人心智,把人导入歧途。跟什么人在一起,你就会变成什么人,这是人的本能,所以,要非常谨慎地选择自己接近的人,选择自己玩乐的圈子。远小人,是最重要的修身原则,也是最重要的管理原则。

过分自信是成功人士最大的弱点,是“致命的自负”,会吃大亏,遭大难,殷鉴不远,谁呢?齐桓公小白。管仲临死,要他疏远易牙、开方、竖刁,他不听,继续重用三人,结果等他生病临死,诸公子争位,三人作乱,都没人给他送饭吃。齐桓公是活活饿死的,

君王为什么需要佞臣呢?因为佞臣能让你舒服!如果周围都是像李世民的魏征那样的人,像爸爸一样盯着你,限制你,实际也是一种道德控制,那有时真觉得了无生趣。我成了一部治国机器,我也是人!我就不能享受生活吗?
但是,真的不能。后来的李隆基就享受生活,太享受了,把国家给享受垮了。

诸葛亮总结了六个字:“亲贤臣,远小人。”这个一刻也不能放松。不过,他这话写给阿斗,也是对牛弹琴。

小童说治天下和牧马没区别,就是把害群之马清理出去就是了。黄帝马上下拜,说这牧马童是上天派来教他的老师。

清理害群之马,比找出千里马还重要。因为千里马其实不用你找,环境好了,他自己会冒出来。取人以身,不是靠猎头公司,而是靠你自身的修为。但是有害群之马,这组织好不了,你也好不了。

被身边人影响是人的本能,所有人都一样。所以,一定要谨慎选择在你身边、有可能影响你的人,在这一点上,孔子对颜回也不能放心,除了国家历法礼乐,这就是最大的事。

2023/6/10 发表想法
要选择自己的环境和身边的圈子,远离让你舒服的人,远小人,不要自信自己能把持住,不能的,同时对于自己的想法,有不合适的,在萌芽处就要清理,不要以为自己能把持住,千万不要考验与高估自己的自制力。跟什么人在一起,你就会变成什么人,这是人的本能,所以,要非常谨慎地选择自己接近的人,选择自己玩乐的圈子。远小人,是最重要的修身原则,也是最重要的管理原则。

学习四书的次序,就是从诚意到诚身的次序

王阳明对《大学》《中庸》的概括,一语中的,从诚意到诚身,学习“四书”的次序,就是从诚意到诚身的次序,先学《大学》,诚意正心,然后经过《论语》《孟子》的学习,最后到达《中庸》,达到诚身,至诚无息,至诚如神,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第三章 传习录中

2023/6/10 发表想法
这个毛病现在在社会上是通病,但是大多数人都关心国家大事,娱乐明星,不先解决自己的问题。顾东桥说的“时弊”,也是永远的时弊,今天也一样,或者说,比顾东桥那时候更严重百倍甚至万倍。因为当今世界日新月异,信息爆炸,人们总是处在“知识焦虑症”中,唯恐自己落伍了,到处瞎学,自以为在学习。更有无数哗众取宠的“老师”,为了招揽学生,天天吓唬人,说什么什么又过时了,什么新时代又来临了,你再不跟上就落伍了。同学们更是没头苍蝇,到处“格物致知”,其实是病入膏肓,迷失了自己。就算是王阳明心学又火热起来,何尝不也是一种病?王阳明的《传习录》畅销得不得了,人人都买来看,可有几人能读完的?有几人能认认真真一字一句去切己体察、切实笃行,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的?有几人能真正诚意正心、知行合一?就算真认同要诚意正心,那么是已经诚意正心了,还是只是觉得自己要诚意正心才行?
读了上面这一段,你是不是觉得我说得对?现在这社会,确实这毛病更大。如果你这样觉得,那可能你的毛病也不小!你也是这病中的一分子。
正确反应是先不关心社会的病,先关心自己的病。我是不是有这毛病?我应该怎么做?自己的病治好了,才能去治社会的病。
诚意正心,是一种内心宁静的状态,不是一种对自己的要求,这是“诚者”和“诚之者”的区别。如果你已经认识到要诚意正心,你算是一位“诚之者”,看看什么时候能成为真正的诚者,至诚无息,没有停息,无时无刻无处不诚,那时候才能知行合一,体会到至诚如神,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活在他人想象之外!
赞同,我有时候在朋友圈发一些事情的感想,有的人会微信上突然找我说:要是人人都像你一样就好了。
我面对这的想法是:他/她其实没有懂,他们只是期望别人做到这些。如果真的懂就不该去评判别人,而是先想想自己有没有这个毛病,自己有没有做到这些。
清理害群之马,比找出千里马还重要。因为千里马其实不用你找,环境好了,他自己会冒出来。取人以身,不是靠猎头公司,而是靠你自身的修为。但是有害群之马,这组织好不了,你也好不了。
>> 被身边人影响是人的本能,所有人都一样。所以,一定要谨慎选择在你身边、有可能影响你的人,在这一点上,孔子对颜回也不能放心,除了国家历法礼乐,这就是最大的事。
>> 2023/6/10 发表想法
要选择自己的环境和身边的圈子,远离让你舒服的人,远小人,不要自信自己能把持住,不能的,同时对于自己的想法,有不合适的,在萌芽处就要清理,不要以为自己能把持住,千万不要考验与高估自己的自制力。跟什么人在一起,你就会变成什么人,这是人的本能,所以,要非常谨慎地选择自己接近的人,选择自己玩乐的圈子。远小人,是最重要的修身原则,也是最重要的管理原则。
>> 学习四书的次序,就是从诚意到诚身的次序
>> 王阳明对《大学》《中庸》的概括,一语中的,从诚意到诚身,学习“四书”的次序,就是从诚意到诚身的次序,先学《大学》,诚意正心,然后经过《论语》《孟子》的学习,最后到达《中庸》,达到诚身,至诚无息,至诚如神,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第三章 传习录中
>> 2023/6/10 发表想法
这个毛病现在在社会上是通病,但是大多数人都关心国家大事,娱乐明星,不先解决自己的问题。顾东桥说的“时弊”,也是永远的时弊,今天也一样,或者说,比顾东桥那时候更严重百倍甚至万倍。因为当今世界日新月异,信息爆炸,人们总是处在“知识焦虑症”中,唯恐自己落伍了,到处瞎学,自以为在学习。更有无数哗众取宠的“老师”,为了招揽学生,天天吓唬人,说什么什么又过时了,什么新时代又来临了,你再不跟上就落伍了。同学们更是没头苍蝇,到处“格物致知”,其实是病入膏肓,迷失了自己。就算是王阳明心学又火热起来,何尝不也是一种病?王阳明的《传习录》畅销得不得了,人人都买来看,可有几人能读完的?有几人能认认真真一字一句去切己体察、切实笃行,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的?有几人能真正诚意正心、知行合一?就算真认同要诚意正心,那么是已经诚意正心了,还是只是觉得自己要诚意正心才行?
读了上面这一段,你是不是觉得我说得对?现在这社会,确实这毛病更大。如果你这样觉得,那可能你的毛病也不小!你也是这病中的一分子。
正确反应是先不关心社会的病,先关心自己的病。我是不是有这毛病?我应该怎么做?自己的病治好了,才能去治社会的病。
诚意正心,是一种内心宁静的状态,不是一种对自己的要求,这是“诚者”和“诚之者”的区别。如果你已经认识到要诚意正心,你算是一位“诚之者”,看看什么时候能成为真正的诚者,至诚无息,没有停息,无时无刻无处不诚,那时候才能知行合一,体会到至诚如神,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活在他人想象之外!
赞同,我有时候在朋友圈发一些事情的感想,有的人会微信上突然找我说:要是人人都像你一样就好了。
我面对这的想法是:他/她其实没有懂,他们只是期望别人做到这些。如果真的懂就不该去评判别人,而是先想想自己有没有这个毛病,自己有没有做到这些。
我其实一点都不希望人人像我一样,高要求和高底线对我来说是安心,是理所当然,不期望得到什么夸奖。
想起电视剧《天道》当丁元英大哥说起分担老人医疗费时他说:“讲责任本来就已经错,说孝道再加个美德就更是错,那应该是血缘关系的本来,本该如此!孝顺是到底个什么东西?是美德,是非得把所有的干净地儿弄脏了,才踏实的东西。”

2023/6/10 发表想法
王阳明对《大学》《中庸》的概括,一语中的,从诚意到诚身,学习“四书”的次序,就是从诚意到诚身的次序,先学《大学》,诚意正心,然后经过《论语》《孟子》的学习,最后到达《中庸》,达到诚身,至诚无息,至诚如神,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阳明先生此一论正切要害,倘若从一“格物致知”功夫开始,那是讲生知安行人,内心已具天理,只是做一个“尽心知性知天”的充盈。而学之利行人和困之勉行人内心良知已被私欲遮蔽了一些,若从“格物致知”开始下功夫,行动便没有一个具体着落处,格致功夫如何施展得开,便额外加了一个“居敬穷理”事。这居敬和诚意实则一桩事,目的皆为正心之不正,但针对又略有不同。居敬功夫更偏向于困之勉行人,它是要人切实的知道事物的利与害,从而存一份敬畏之心。拿熬夜举例,如若我们知道熬夜会导致神经衰弱、内分泌失调从而把身体免疫力拉低,增加呼吸道、消化道、神经系统等的患癌风险,甚至因为感冒而猝死,那我们就要对生命有敬畏之心,我们都不是特别到能让上天网开一面的人。如若我们对生命有敬畏之心,对工作有敬畏之心,对爱有敬畏之心,对事物皆有了敬畏之心,那就掌握了“发而皆中节”的那个度,修身达道便有了定向。诚意功夫则更偏向学之利行人,它比居敬更主动一些,下的是“存心养性事天”的功夫,内心有仁,待人待事待物皆持一个诚字,致诚至性则达道矣。

第三章 传习录中
诚意正心,是一种内心宁静的状态

南元善当时身处天下人汹汹然对先生群起而攻之的时代,他能够以身明道,以至于被奸臣排挤罢官,但是,依然为能听到先生的学问而庆幸,丝毫没有愤懑抑郁之气。他刊印《传习录》,人们只看到他对同学们帮助很大,却不知道他处境的艰难。我这次刊印,对他的版本所作的取舍,是出于与时俱进的需要,而不是刻意要加以增减。

近时学者务外遗内,博而寡要。故先生特倡‘诚意’一义,针砭膏肓,诚大惠也!

诚意”本是治学的第一义,王阳明前面说了,《大学》就是诚意,《中庸》就是诚身,从诚意到诚身,就是至诚无息,天下之至诚,至诚如神。

因为当今世界日新月异,信息爆炸,人们总是处在“知识焦虑症”中,唯恐自己落伍了,到处瞎学,自以为在学习。更有无数哗众取宠的“老师”,为了招揽学生,天天吓唬人,说什么什么又过时了,什么新时代又来临了,你再不跟上就落伍了。

王阳明的《传习录》畅销得不得了,人人都买来看,可有几人能读完的?有几人能认认真真一字一句去切己体察、切实笃行,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的?

正确反应是先不关心社会的病,先关心自己的病。我是不是有这毛病?我应该怎么做?自己的病治好了,才能去治社会的病。

诚意正心,是一种内心宁静的状态,不是一种对自己的要求。

那时候才能知行合一,体会到至诚如神,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活在他人想象之外!

2023/6/10 发表想法
换位思考,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把自己代入你的榜样的形象中去,以榜样的身份考虑怎么样处理面对的事情。
以前大学一位哲学老师说过,当你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你不妨试试,如果是你最崇拜的那个人是他遇到同样的问题,他会怎么做,你就怎么做,这个方法还是很有效果的
学习王阳明的学说,不可把它只当一个“学说”,要结合他的人生经历去看。他是一个极专注、极执著、极刻苦努力的人,年轻时立志做圣贤,还试图做神仙,儒家、佛家、兵法、诗文、修道修仙,他都下过苦功,却始终不得要领。此外,还有人生的艰难困苦,常人不可想象的惊涛骇浪伴随着他。最后,在人生的谷底,在被世界遗忘的角落——贵州龙场,悟出了他的致良知之说。只有了解他的故事,理解他的人生,再结合自己的人生,把自己遇到的困难、困惑,和他遇到的作比照;把他的人生态度和治学精神运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觉得自己遇到的困苦简直都不算事儿,都不好意思说,这样,你才能体会到知行合一,体会到我心光明,才能获取他的能量。

王阳明心学不是书斋里做出来的学问,是参天地之化育的巨大人生能量,是几千年圣人传下来的那一点真骨血。圣人之学,立意高吗?可以说都极浅近。下功夫便捷吗?孔子说,出门就是大道,没有比这更便捷的了。
总之,读书要代入自己,把自己代入书中的事演练。如果是我,我怎么处理?而学习圣人呢,就把圣人代入你的日用常行,如果圣人是我,他会怎么处理我的事?你试试把自己对标一个圣人。我对标的是孟子,有时也会想想王阳明。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