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清单-《华杉讲透《论语》》3

第七章 述而第七

2023/6/1 发表想法
我看书很少挑书中的毛病,我以为我没有批判思维,我总觉得每一本书里都藏着一个不同的世界,我喜欢读书的感觉,没有特定读的类别,虽然达不到什么书都看的地步,但范围也是比较广的,毕竟我们能过的只有一种人生,就是我们自己真真实实的生活。可在书里不一样,每一本书都是一种不同的人生。每读一本书就仿佛与作者一起走过书中的人生,可以无限的畅想自己在书的世界的不同的生活,淋漓尽致。读书带给我的意义是非凡的,也是无可替代的。每一本书都像是一位伟大的老师,指引我前行的路。
“庄子说,学海无涯,人生有涯,以有涯的人生,去追求无涯的学问,“殆已”,非挂了不可。所以所有的时间要用来去学那些我相信的东西。不信的,就不要花时间去“批判”了。”
人生苦短,总要有所取舍。择其所信,信其所择,少做杠精,天下太平。
太对了,对于不感冒的事和人,转身就走,多看一眼就是你输。把精力花在自己信的,认为对的事情上。而不是强试着改变他人,浪费时间,还浪费心情。
学以致用,不是批判。我们不是人类知识的校对人员。找一个好老师,服的那种,好好跟人家学。如果找一个信不过的老师,遇到不认可的就抬杠,给老师气半死,自己也无所得。

2023/6/1 发表想法
儒家的“仁”已被各种成功人士实践,“仁”是成功大道之一,稻盛和夫的“利他之心”,华为的“财散”公司结构,帮助别人等于帮助自己的宣传语,都体现了“仁”的大道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站得住。立人,让别人站得住。达,行得通。达人,让别人行得通。
此句意指:有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指立身),也让他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事业通达),也让他人行得通。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儒家思想“仁”的具体体现。一个仁爱的人,是一个以“博施济众”为己任的人,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但前提是自己要先有实力。如果自己都站不稳,看到别人摔倒,你又怎么扶他呢?
“能近取譬”,取,争取。譬,比喻,打比方。从自己、从身边就近的小事开始,先做好自己树立一个好榜样,从而帮助和影响更多的人。
仁爱之人,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让自己具备帮助他人的能力,并且乐于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最具代表的儒家思想之一。如果能够做到“乐于助人”,也就做到了“仁”。
同样体现“仁”的思想,在儒家经典《孟子·尽心上·忘势》里还有这样的一句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穷”,不是普遍认为没有钱就是穷,这里的穷是中性词,形容一个人可以照顾好自己,可以照顾好自己的家庭。“达”,腾达,不仅仅指有钱,有能力,更重要的是兼善天下,让天下人能独善其身。兼善天下其实就是博施济众,“达则兼善天下”与“己欲达而达人”是同一个意思,都是在阐述儒家的“仁”,以天下为己任,努力提升自己的硬实力,乐于助人,乐善好施。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变强大,不仅是因为强大可以保护自己,更重要的是强大可以更好的帮助他人。
我们应该时刻谨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首先自己要站得稳,在别人摔倒的时候,也能扶他一把,不仅自己要足够腾达,也要能够周济需要帮助的人。

述而不作,是思想认识,是学习态度,也是创意方法
孔子说,我只是传述前人的思想,相信古人,喜好古籍,可以把我比作商朝的老彭吧!

大凡天下之事,都是前人已经做过,后面的人传述。或考之方册,或重加发明。

古人说的发明,这个词本意,不是今天说的发明创造新东西,而是重新发现,重新把它弄明白、讲明白。因为时间长了,那真经就失传了,就被曲解了,每隔几代人,就需要重新发明一次。

接着讲“信而好古”。你要学什么,你首先要信。信,你才去学。若带着“批判的眼光”,把批判顶在头上,那还哪里学得到呢?我们要读要学的东西,浩如烟海。庄子说,学海无涯,人生有涯,以有涯的人生,去追求无涯的学问,“殆已”,非挂了不可。所以所有的时间要用来去学那些我相信的东西。不信的,就不要花时间去“批判”了。

今天我们学习,有个最大的毛病,就是追新逐异,老想要学“新东西”,或者要有“自己的东西”。追求“作而不述”,人家前面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他非要换一个说法,说别人不对,自己瞎说一通,显出自己本事。这个毛病叫有胜心,想胜过前人,胜过别人,所以非要改一改。

毕加索说:“优秀的艺术家模仿,伟大的艺术家剽窃。”
奥格威说:“Search the world and steal the best.”“到全世界去搜寻,把最好的偷来。”
述而不作,重新发明,就是创意方法论。

学习的三大标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默而识之,学习不是为了嘴上念念,而是要默默记在心里,在自己心上去体会,真正把它理解了,能运用。只有用上了,才忘不了。

我倾向于念shí。有学生问过王阳明:老师,我读书总是记不住,怎么办?
王阳明说:谁让你记得?你若记得,便不晓得。你若晓得,不必记得。

默而识之,心里晓得就行了。

所以曾国藩反复强调“日日不断之功”,这就是学而不厌。

曾国藩也讲了读书的标准,首先就是一本未读完,不动下一本。你不是爱读书吗,手上这本书没读完,不许读下一本。你可以试试这个办法,能不能做到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这是对老师的要求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

他再笨,你也不放弃,不倦怠,一心一意帮他弄懂。

我们要不要诲人不倦呢,我们不是老师,但你在公司里,不用说做个小领导,就是稍微资深一点,也有带新同事的责任。你对帮助新同事熟悉公司,和熟悉业务,能不能诲人不倦呢?

儒家讲学习,最重要两点,读书和交友。

孔子说:圣人我做不到,我就能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吧!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也就能做到这三条吧!除了这三条,何有于我哉?我还有其他什么呢?

2023/6/1 发表想法
醍醐灌顶呀。突然就理解了张三丰教无忌太极拳时,张无忌说忘光了,张三丰还很高兴说,他学到了精髓。其实,太极拳是只重其义,不重招数学习也是一样的。有时候遇到一本很有感触的书,向朋友推荐时,往往被要求具体说说书中内容、思想等,这令我有些苦恼,我只能说此书“妙不可言”。实际上是,我每读完了一本书,能记住的东西少得可怜,更无法去向人过多言说,但这并不意味着看了个寂寞。因为我深信,能够诉说的只是知识,书中的思想会春风化雨般的潜入心灵,会影响自己的思想及行动,这就够了。
这话说的比较高深,读书的目的不是背记给别人听,而是要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形成自己的思想,指导工作实践
“默而识之”,学习不是为了背给别人听,而是需要在心里默默体会,切己体察,事上琢磨。
只有用心感悟过,才能真正“学以润身”,只有照观自身,落实到行动上,才能真正学以致用。否则,读过只是读过了,忘了就忘了,既不记得,也不晓得。

为善去恶的关键,在于不反复、不再犯

德必修而后成,学必讲而后明,闻义而徙。“徙”,是迁,跟过去,听到好的就跟上照做,这样善才可以积累。发现自己不好的地方,能马上改正,恶行才能去除。

就是刘备说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也是王阳明说的:“为善去恶是格物。”

想进步,就在这四条上用力:
对德,要省察克治,每天每时每刻每件事注意修治自己,则明明德,日日新,每天刷新自己的品德。
对学,要反复讲习讨论,要像上一句孔子说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如《中庸》里说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所以,不能自己埋头研究,一定要找到良师益友,找到学习的伴儿,才能共同进步,讲习透彻。
对义,义有当为的,听到了马上就照办。
不善当改的,必须坚决地去除以革其旧。
这两条,为善去恶的关键,在于不反复、不再犯。比如戒烟,说“戒烟很容易,我每年都戒三次”。这就是“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了”。

所以这些话,说起来都很简单,做起来艰难。这些没做到,就不必去追求什么高深的学问,最高的功夫,就在这日用常行里!
日新是至德,每天在日用常行里修治自己,做到像颜回那样,不贰过,犯过的错,知道了就不会犯第二遍,那积累不了几个月,想犯错都找不出错来犯了。
其实善和恶的品种科目都很少很少,就那几条,就是做起来难!

2023/6/1 发表想法

曾国藩也讲了读书的标准,首先就是一本未读完,不动下一本。你不是爱读书吗,手上这本书没读完,不许读下一本。你可以试试这个办法,能不能做到学而不厌。
>> 诲人不倦,这是对老师的要求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
>> 他再笨,你也不放弃,不倦怠,一心一意帮他弄懂。
>> 我们要不要诲人不倦呢,我们不是老师,但你在公司里,不用说做个小领导,就是稍微资深一点,也有带新同事的责任。你对帮助新同事熟悉公司,和熟悉业务,能不能诲人不倦呢?
>> 儒家讲学习,最重要两点,读书和交友。
>> 孔子说:圣人我做不到,我就能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吧!
>>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也就能做到这三条吧!除了这三条,何有于我哉?我还有其他什么呢?
>> 2023/6/1 发表想法
醍醐灌顶呀。突然就理解了张三丰教无忌太极拳时,张无忌说忘光了,张三丰还很高兴说,他学到了精髓。其实,太极拳是只重其义,不重招数学习也是一样的。有时候遇到一本很有感触的书,向朋友推荐时,往往被要求具体说说书中内容、思想等,这令我有些苦恼,我只能说此书“妙不可言”。实际上是,我每读完了一本书,能记住的东西少得可怜,更无法去向人过多言说,但这并不意味着看了个寂寞。因为我深信,能够诉说的只是知识,书中的思想会春风化雨般的潜入心灵,会影响自己的思想及行动,这就够了。
这话说的比较高深,读书的目的不是背记给别人听,而是要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形成自己的思想,指导工作实践
“默而识之”,学习不是为了背给别人听,而是需要在心里默默体会,切己体察,事上琢磨。
只有用心感悟过,才能真正“学以润身”,只有照观自身,落实到行动上,才能真正学以致用。否则,读过只是读过了,忘了就忘了,既不记得,也不晓得。
>> 为善去恶的关键,在于不反复、不再犯
>> 德必修而后成,学必讲而后明,闻义而徙。“徙”,是迁,跟过去,听到好的就跟上照做,这样善才可以积累。发现自己不好的地方,能马上改正,恶行才能去除。
>> 就是刘备说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也是王阳明说的:“为善去恶是格物。”
>> 想进步,就在这四条上用力:
对德,要省察克治,每天每时每刻每件事注意修治自己,则明明德,日日新,每天刷新自己的品德。
对学,要反复讲习讨论,要像上一句孔子说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如《中庸》里说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所以,不能自己埋头研究,一定要找到良师益友,找到学习的伴儿,才能共同进步,讲习透彻。
对义,义有当为的,听到了马上就照办。
不善当改的,必须坚决地去除以革其旧。
这两条,为善去恶的关键,在于不反复、不再犯。比如戒烟,说“戒烟很容易,我每年都戒三次”。这就是“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了”。
>> 所以这些话,说起来都很简单,做起来艰难。这些没做到,就不必去追求什么高深的学问,最高的功夫,就在这日用常行里!
日新是至德,每天在日用常行里修治自己,做到像颜回那样,不贰过,犯过的错,知道了就不会犯第二遍,那积累不了几个月,想犯错都找不出错来犯了。
其实善和恶的品种科目都很少很少,就那几条,就是做起来难!
>> 2023/6/1 发表想法
其实就是在不同环境下,要注意自己的穿着和形象,在家,你可以稍微放松一点,但也不要太放松,在外面你可以随意一点,但也不要太随意,穿衣着装不光是给自己看的,也是要给别人看的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下班在家的时候,和上班上朝工作的时候,是有鲜明对比的,上班时要恭敬、严肃、庄重、认真,因为要面对领导和下属,要把握好所有的分寸,而下班在家的时候,面对的是老人妻子孩子,就要放松、和气、舒展,但是也不能放肆懈怠,有一个度。儒家讲究慎独,在没有人的地方也是严格要求自己,家里独处之时也不会放纵放肆。这样来理解的话,圣人之道,也是合乎人情,接地气,并非高高在上深不可测。
孔子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说孔子闲居在家,穿戴整齐神色和悦,既不懈怠松懈也不严厉刻板,体现了其君子风度。

2023/6/1 发表想法
孔子说:“不去培养品德,不去讲习学问,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能去追随,有缺点而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对德,要省察克治,每天每时每刻每件事注意修治自己,则明明德,日日新,每天刷新自己的品德。
对学,要反复讲习讨论,要像上一句孔子说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如《中庸》里说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把自己收拾整齐,是为了照顾别人

程颐说,今人在家之时,要么懈怠放肆,要么太严厉。申申、夭夭,就是既不懈怠放肆,又不严厉古板,是圣人中和之气。钱穆说,所谓和顺积中,英华发外,这是圣人气象。

这就有“学习体会”了,也能切己体察了。我们有的朋友平时有模有样,你偶尔周末见他一回,简直大吃一惊,穿得完全不成人样。

各人有各自的性格。但若是照顾别人,还是整齐些好!

精而熟之,鬼将告之

孔子白天讲述演习周公之道,晚上做梦就见到文王、周公,和他们讨论。这就是所谓“精而熟之,鬼将告之”。你若对一件事情用心深了,练得精熟,鬼神都会告诉你该怎么做!那还有什么做不成的!

孔子的学问算是做成了。但平治天下的事业没有做成。到他老了,梦想破灭了,志气也衰了

2023/6/1 发表想法
能有志于道,有使命感;对自己有道德标准要求;有仁心,能爱人悯物;有一技之长,能贡献于社会,自立自强;这四条,就是做人做事的标准了。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志,是方向,在没有确定志向之前,大部分努力都是徒劳。立志,是最难的。这是前提。这一生,到底要做什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实现什么目标?个人以为这是人生最关键的问题!然后才是立志之后的坚持和努力。反问自己,没有答案。先想明白这个问题。
有理想,有追求,在家孝谛,为国效忠!多才多艺,自立自强,为社会创造价值……
《大学》里讲“止定静安虑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最后才是虑而后能得,才有收获。前面知止,就是知道自己是干啥的,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人,知道自己要去哪,这个明确了,才能定,就是志有定向,方向明确,才能开始起步,否则就是盲目、仓皇。
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要有使命感。小人为利益牵引,君子为使命驱使,有志向,有使命,就能专心做自己的事。没志向,没使命,就成天都在找“下一个风口”。
这是志于道,先问问我的志向是什么,我要为社会实现什么、留下什么。各种焦虑不安的根源都是没志向。有志向,就止定静安虑得了。

2023/6/1 发表想法
这段话让我想到了日本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在干法里说过的一段话,当极度认真的工作时,神灵会给你指示。有大成就的人都是极度专注的做一件事,我辈要想圣人学习啊!
梦见周公原来是说要坚持精进,梦中都可以得到启发和教育,周公是贤者和圣人的偶像
你若对一件事情用心深了,练得精熟,鬼神都会告诉你该怎么做!那还有什么做不成的!这实质上就是心理学上的心流 专注是一切成功的标配 不要想投机取巧 没有捷径可走哦
坚持理想何其难也。圣贤如孔子,一生尚古传道,虽“言与性同天道”,但在现实面前却未能践行理想。孔子此时内心的沮丧溢于言表。这也提醒欲作天之木铎者,用一生守护信念绝非易事,践行初心更是需要向死而生的毅力与决心。

孔子理想中的人才需具备的四条素质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这是孔子对弟子们的要求。我们现在要求人,理想中的人,叫德才兼备,两条。孔子讲的呢,是道、德、仁、才兼备,四条。

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要有使命感。小人为利益牵引,君子为使命驱使,有志向,有使命,就能专心做自己的事。没志向,没使命,就成天都在找“下一个风口”。

这是志于道,先问问我的志向是什么,我要为社会实现什么、留下什么。各种焦虑不安的根源都是没志向。有志向,就止定静安虑得了。

据于德。”“据”,依据,凭据,根据。根据德的标准来行事。

德,咱们人人都缺。不要去要求别人,也不必把自己拔得太高,成了道学先生。

能有志于道,有使命感;对自己有道德标准要求;有仁心,能爱人悯物;有一技之长,能贡献于社会,自立自强;这四条,就是做人做事的标准了。

学习需付出代价

孔子说:凡是自己拎着十条肉脯来拜师的,我没有不认真教诲的。

“圣人之于人,无不欲其入于善,但不知来学,则无往教之礼。”人家不想学,你别非要去教。人家自己玩得挺好,你非得教他玩,而且还要手把手地教他玩,弄得他玩儿得没意思了,他很烦你呢!

那不是真心想学,只是来会会大师的,他自然想不到,也不愿意交学费、付代价。
那真心要来的,一心想跟老师学习,唯恐老师不收留的,他一定带着礼物来!

肯付代价的,必是真心的。
我们常说,别谈钱,谈钱伤感情。错!那是感情不够真,不够深,远远没到愿意花钱的地步,还不是真感情。

2023/6/1 发表想法
人性如此,得之太易的必不会被珍惜,就好比今天国家的教育一样,唯有付出代价得到的才会认真对待。免费常与低廉、无用等词语挂钩,孔子规定的束脩之礼,不是重物质,是礼仪的体现,是诚意的检测,也是行为的约束。
做任何事,诚心诚意很重要,舍得投入成本愿意付出代价,就有决心去把事情做好,就不会半途而废。这是做事前的态度!学习也是有成本和代价的,时间就是最大的成本。只有诚心诚意去学,才能学的好,才能坚持,才能学有所成。
钱,是检验感情的最佳标准。现在人人都戴着面具,个个都是好演员。在不涉及利益的情况下,话可以说得天花乱坠,各种甜言蜜语堆成山,仿佛能为你付出一切。
可真的牵扯到了金钱,人的本性就都暴露出来了。就像是一面照妖镜,谁是真的在意你,谁是心里没有你,谈一次钱就看清了。
有人说我,不要拿钱衡量感情,说我活得太现实,可是这个世界本来就这么现实,每个人的时间都很宝贵,没必要在路人身上浪费。我觉得花点钱看清一个人,不亏。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儒家讲启发学生的方法,叫“引而不发,开而弗达”。引而不发,是“引起绪也”,给你开个头绪,让你自己去探索,不告诉你答案。开而弗达,也是一个意思,开而弗达则思,让你自己思考,只给你开个门,开个大意,不给你直接到达答案,还是让你自己去想。

“不悱不发”,他如果功夫没到,没有自己走过那思考过程,就不要跟他说。因为你说了,他也没体会,轻飘飘过去了,还觉得老师说的没什么东西。

“举一隅而以三隅反”

他“愤”了,我启发他。他“悱”,我马上说给他听。接下来,就看他自己能不能举一反三。能举一反三,证明他机智灵活,那就“复”,再详细给他讲,这样我举一他反三,我举三他不就反九了吗,进步就快,快马加鞭推着他走。

他若不能举一反三,说明这人比较呆滞,不能触类旁通,那我再怎么跟他讲,他也是茫然无绪,不可强求,就不要再给他讲多了,反而给他添乱。

2023/6/1 发表想法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对别人的不幸能表示出同情,这就是良知,也就是具有了仁的本质。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孔子如果在有丧事的人家旁边吃饭,从来没有吃饱过。孔子如果当天为吊丧哭过,这一天就不唱歌了。

2023/6/1 发表想法
能轻易得到的东西,大部分时候都不会去珍惜的,只有历经千辛万苦得到的,才会万般珍惜,因为苦日子最让人印象深刻,所以凡事要先深入思考,百思不得其解时再去寻求答案,这时候肯定是豁然开朗的,当遇到问题啥都不想就去找答案,再详细地解题思路摆在你面前,都是记不住的,不过脑子就不会深刻记得。
孔子启发式教学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者自己要有求通之心,施教者才去启发他;学习者经过思考想说却表达不出的时候,施教者这时候才帮他达其词,帮他表达出来。学习者能做到举一反三的时候,再继续给他讲更多的东西,否则学习者只能食而不化。

恻隐之心,是仁的发端

孔子如果在有丧事的人家旁边吃饭,从来没有吃饱过。孔子如果当天为吊丧哭过,这一天就不唱歌了。

这也是一种慎独,刚刚在人家丧礼上哭过呢,回来又自己乐呵歌唱,就感觉在人家丧礼上歌唱一样,不忍为之。

古代帝王遇到天灾地震或饥荒,一定要减膳、撤乐,急急救援抚恤,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别人在受苦,你却置酒高会,那就要被骂为禽兽了。

弹琴唱歌,这是君子士大夫每日陶冶情操的修养功课和娱乐活动。

2023/6/1 发表想法
命与道。君子专注于道——提高自己。对命——机会——则安然待之。若天降命于我,我必行道于世。如果没有那命,我把一身本事带进棺材,也不遗憾。
命与道。君子专注于道——提高自己。对命——机会——则安然待之。若天降命于我,我必行道于世。如果没有那命,我把一身本事带进棺材,也不遗憾。

命与道。君子专注于道——提高自己。对命——机会——则安然待之。若天降命于我,我必行道于世。如果没有那命,我把一身本事带进棺材,也不遗憾。

孔子对颜回说,有用我的,则将此道行于世。没人用我,便将此道藏之于身。

孔子不郁闷,把一身抱负和本事安然藏之,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对老板,对朋友,他不听你的,就算了,你如果啰啰嗦嗦、琐琐碎碎、唠唠叨叨,非要他听你的,一定自取其辱,反被疏远。

要学会放弃。跟做生意一样,人人都想推销,但上赶的不是买卖。

这是命与道的关系,君子专注于道——提高自己。对命——机会——则安然待之。若天降命于我,我必行道于世。如果没有那命,我把一身本事带进棺材,也不遗憾。

孔子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暴虎”,是徒手搏虎。“冯河”,是没船没工具,木头也不抱一根,徒身过河。都是粗勇无谋之事。孔子说,不怕死的人我不带。我带那临事而惧,知道害怕,能小心谋划的人!

老师什么都能教会你,就是教不转你的性格啊!

2023/6/1 发表想法
富贵不可强求,更不能见利忘义见利忘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分文不取。对于自己的内在能力,不断学习提升,至于结果,尽人事听天命。
“有没有,是命,追求什么,是道。”生命于世界,总该有信仰而又取正道之价值观也。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在生命的这段时间,我在努力的成为我想成为的人,记住你若是想向上走,总归是孤独的,碰到志同道合的人是人生之大幸,在这里我对孤独有了新的理解,为什么说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有好多好多的话是无法说出来的,包括自己的父母爱人.

2023/6/1 发表想法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要有敬畏之心,更要爱惜自己的生命。儒家把自己的生命看的很重,这是一切的前提。做事首先考虑先保全自己,要精心谋划,不盲目冲动。
用则行之,舍则藏之,比如一个有本事的人遇到机会他肯定要施展自己的才华,相反就是苦练本领,就算是带进棺材也不遗憾。
首先还是要自己有真才实学,再争取和创造机会,努力过了没有实现目标,不用后悔,接受结果,接受命运的安排,然后继续总结,找出问题所在,进一步提升完善,等待下一次机会。
从历史就能看到各种文人志士因为怀才不遇,最后郁郁而终。谁都想要成功,想要往上爬,各种想要的东西,这种心态有时候能激励人前进,过了头也会导致人急功近利,让自己的心态崩了,保持平和的心态去提升自己,不去思考什么时候有这个机会,当有这个机会的时候也能做到竭尽全力“尽忠”。

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天道酬勤,这是可求。

孔子说:富贵如果可以求得来,就是给人拎鞭子在马车前面喝道开路的低贱工作,我也愿意干;如果求不来,那我还是顺从自己的喜好吧!

还有若干和他同样背景、同样努力的同学,还在办公室打地铺做开发呢,他是成功的那位幸运儿而已。

希望复制别人的成功,就跟希望复制别人中彩票一样可笑。

孔子回答,我也想发财,但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有就有,没有就没有,别成天惦记着发财,却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在卫国,拿着六万斗的俸禄,但当他发现卫灵公只是把他当门面人物供着,并不真正给他做事的权力,不施行他的治国之道,他就走了。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023/6/1 发表想法
身体健康是革命的本钱!有个好身体,一切都还有机会!打仗,国之大事,圣明之君从来都不轻言战事,老民伤财,苦的是百姓!

人生是长跑,不是短跑,只要还在赛道上,就已经比大多人走的远了。国之大事,唯祭与戎,前两件是很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生病也要注意,说明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孔子所谨慎的三件事:斋戒、打仗和生病
子之所慎:齐、战、疾。

第二个谨慎的,是打仗。《孙子兵法》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打仗是关系人民生死和国家存亡的大事,也关系到自己的生死,所以一定要谨慎。上文子路问孔子,如果打仗带上谁。他认为他最勇猛,老师一定说带上他。孔子讽他说,我不带不怕死的去,我带那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曾国藩后来带兵平定洪杨之乱,就是儒生带兵的典型了。

第三个谨慎的,是自己生病。拼什么别拿身体去拼。

2023/6/1 发表想法
美好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让人去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孔子此举,也应了“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
这样的理解就觉得很符合道理,就是一个人突然碰到了一件自己非常感兴趣,非常着迷的事情,其他的事情全部都置之不理,或者已经没有兴趣了,以前很喜欢玩游戏,可能你对玩游戏也不上心了,只是想把现在看到的这个东西学会,或者总是着迷的观赏。

舜的后代封在陈国。后来陈国公子陈完,因为陈国内乱,逃到齐国,改姓田,叫田完。他的子孙后来夺取了齐国政权,取代姜太公的后代,成为齐国国君,史称“田代齐姜”,所以韶乐,就成了齐国的国乐。

这个三月不知肉味,不是听了一回,就三个月都不知肉味,是听到之后就想学,学了三个月,每天沉醉在那音乐里,不知肉味!

2023/6/1 发表想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为忠恕之道,吾道一以贯之,就是这忠恕之道。君子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孔子论正义与哈佛大学的正义公开课比对

结果主义和绝对主义。结果主义认为道德的正确与否取决于该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对外界的影响。绝对主义的道德原则则认为,道德有其绝对的原则,有明确的责任和权利,无论所造成的结果如何。结果主义中最有名的学说是由18世纪英国哲学家边沁提出的功利主义,绝对主义的代表人物则是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康德。

得道之人

孔子说,吃粗食,喝凉水,枕着自己的胳膊睡,我也乐在其中。干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在我看来,就像那天边的浮云。

所以这“得道”的追求,追求的都是过程,而不是结果。首先是立志,志有定向,有方向,有边界,然后前进,努力!在过程上努力,在每一时每一事坚持原则,之后能接受任何结果。过程和结果,这是好大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社会制度命题,读者可以自己深入思考,反复琢磨,用儒生的话说:“当熟玩之!”
不义之富贵,过程不好,结果也不一定好,像天边的浮云一样,靠不住。

2023/6/1 发表想法
其实没什么命不命吧,就是一种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找到这个规律,克服短板,不断进取,自己的命自己握着。
易经就是摆明了各种人生状态和对应的应对方式,以及该状态之后的可能情况。如何知道当前自己的状态呢?这就像作者说的,如果你当成算命的书就扔钢镚,如果你当哲学书,就自己琢磨

2023/6/1 发表想法
求道就是在一个立志的过程,志向坚定了内心就会定静安虑得,内心有自己的力量和信念和原则之后,可以乐在其中!
不义之富且贵,过程不好,结果也不一定好,就像天边的浮云,靠不住!就如爆发富,或者不义之財,虽然一时突然富足,不一定能长久,到头来,可能一场空,甚至牢役之灾
是的,所有的经历、财富、变化都是外物,你在过程中形成的格局和心境,才是自己的。不以贫富而乐,立志而奋斗,乐于其中,只要过程,不过重看待结果,只要努力付出过,成功开心,失败亦不后悔!

易经64卦,就是人的生活境遇中64种可能遇到的情况

宝楠《论语正义》说,学易经,是学习做圣人,不是为了趋吉避凶。有天地,就有易,就有变化。《易经》,就是概括总结了天地和事物变化之道,从一件事的开始到结束,你需要注意什么。学通了《易经》,则天地之道著,天下之理得,就可以成为圣人了。

怎么找到你现在所处的是哪一卦、哪一爻呢?你当算命的书,就拿几个钢镚去扔。你当哲学书,就自己去查找,去琢磨。

2023/6/1 发表想法
看、读、写,学习的三大功夫。朗读可以调动感官,加深印象;写可以推动思考,思考又进一步拓宽理解。读书不动笔,至少损失了90%,只是自己没意识到而已。
读书、写作、朗诵,是学习的三大功夫。如果只是拿本书在看,功效很低,因为你没写笔记,没朗诵,根本没什么收获,损失了80%,自己还不知道。
一定要多写,写作推动思考,也提高思考标准,你没理解那么深,一写,就越写越深。你没理解那么全,一写,就越写越全。

读书、写作、朗诵,是学习的三大功夫。

读书、写作、朗诵,是学习的三大功夫。如果只是拿本书在看,功效很低,因为你没写笔记,没朗诵,根本没什么收获,损失了80%,自己还不知道。

2023/6/1 发表想法
政在来远附迩。一是我想如在企业,企业文化好,能让本企业人员工作愉悦,远处有闻此企业名者,也会慕名加入进来。二是我想说的个人修身,和我们经常相处的家人、同事很愉悦,远处的人知道也会喜欢与我成为朋友,一起探讨人生或是合作。也就是近者悦,远者来的道理吧。

叶公好龙的龙,就是孔子吧!

叶公又跟孔子讨论为人正直的标准,他说我们这儿有一个正直的人,父亲偷羊,儿子举报了他。孔子对此大不以为然,说,父亲保护儿子,儿子包庇父亲,那才是人伦正直,所谓“大义灭亲”,不是义,也不是正直。

2023/6/1 发表想法
圣人和天才都奋而好学,何况我哉。遵守道德,心中有爱,学习常识、技能,谋一份工作,乐在其中。
我在无事时,只是一个无知无能的人。一旦有事时,我便是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
“儒家把人的悟性学识分成“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三个层次。
生知安行,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仁义的道理,生下来就知道,按那个去做,心里就安心。自己没守规矩,自己就不安心,不得劲,浑身难受,马上要调整过来。
学知利行,是学习到了,懂了,知道遵守道德礼义是对自己有利的,所谓“小胜靠智,大胜靠德”,要大胜,得靠德。对义利之辨,懂得义就是最大的利,于是他也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这是学而知之,利而行之。
困知勉行,是被困了,被惩罚了,知道不守道德礼义要吃亏,最终害了自己,那他也勉强自己去遵守。”

天才论:天才是否需要学习?

孔子说,我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我是喜欢历史,喜欢古人的智慧,喜欢研究古人的典籍,非常勤敏地用功,努力学来的。

儒家把人的悟性学识分成“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三个层次。

生知安行,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仁义的道理,生下来就知道,按那个去做,心里就安心。自己没守规矩,自己就不安心,不得劲,浑身难受,马上要调整过来。

学知利行,是学习到了,懂了,知道遵守道德礼义是对自己有利的,所谓“小胜靠智,大胜靠德”,要大胜,得靠德。

后来,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提出每个人都是生而知之,不学而能,这就是王阳明说的“良知良能”,所有的东西,你本来就会!为什么不会?因为学多了,学歪了!
这个,特别深刻,特别普遍!

人们为什么“学坏”了呢?因为贪巧求速,不愿意按部就班,不愿意日积月累,老想跨越式发展,弯道超车。都去找弯道了,结果弯道超不了车,因为弯道大塞车。直路呢?直路上没车。用王阳明的话说,都走到“断蹊僻径”上去了。

王阳明赶上了,证明了,他剿土匪,平叛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一是永不离开常识,不断回归常识,常识即良知。
二是永不离开最终目的,始终为最终目的服务,而不是陷在“问题”里,这就是良能。

王阳明说,不断地致良知,就能遇之左右而逢其缘,怎么干都得劲。

回过头说孔子,孔子是不是天才呢?当然是天才了。他又天才,又勤奋,所以他成了至圣先师。

2023/6/1 发表想法
孔子对自己的思想来源,说得很清楚,不是神授的,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梦见周公。孔子的思想体系,就是从尧帝、舜帝、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再到孔子,一脉相承,这就是中国儒家道统的源头。
刘震云 ‘子不语怪力乱神’,不管它是嘛教,有多大势力,绝不能让它胡作非为,我立马在延津取缔它。我这么做,倒与个人无关,纯粹为了一方水土的平安。”

中国人不信神,这是从黄帝的孙子颛顼传下的政治遗产——绝天地通

“乱”,是悖乱、叛乱,或者乱伦之事。这叫“语治不语乱”,只讲正面教材,不讲反面教材,怕学生跟着学坏。
前面怪、力、

“力”是倚强凌弱,以众暴寡,血气之勇,不顾义理;“乱”是以下叛上,人伦大变;都是不合理,不合义之事,所以孔子不谈。

最后一条,是“语人不语神”,只讲人事,不讲神话。

绝天地通,是在颛顼打败南方九黎部落之后。北方的文化比较先进,而南方部落愚昧迷信落后,各种怪力乱神很多,巫师一煽动,就以为得了神力神助,就敢举旗造反。所以颛顼取得军事胜利后,专门派两位最得力的大臣,去发动一场“绝天地通”的政治运动,清除神教,禁止任何人代表神灵说话。

拜师,不是他比我强,而是每个人身上都有我可以学习的地方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尹氏注解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则善恶皆我之师,进善其有穷乎?”

老子也有一句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不好的人和行为,也是我们学习自省的案例资源,反面教材也是教材。

2023/6/1 发表想法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是人就会有优点,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是人就会有缺点,这就需要我们内省,时刻提醒自己,有则改之!

2023/6/1 发表想法
人人都是我的老师,有正面教材,也有反面教材。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有强项和弱项,对照自己,自己不足的就向别人学习,别人的毛病如果自己身上也有的就改掉,没有的要避免。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是人就会有优点,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是人就会有缺点,这就需要我们内省,时刻提醒自己,有则改之!

哪国都能任用孔子,唯有宋国,绝对不能

张居正讲解说,天命不可以不安,人事也不可以不尽。知祸而避,是明哲保身。以义安命,是乐天之仁。这就是尽人事,听天命。

也有重返董事会的资格,所以哪都能任用他,唯有宋国,绝对不能。

圣人之道,都是最基本的原则,和最简单的道理

弟子们觉得,老师之道,深不可测,一定是隐藏了什么,没有教给大家,否则我们怎么学不会、赶不上呢?说不定,还有密室弟子,悄悄传给了他!我们其他人不知道啊!就把这疑问给老师提出来了。
孔子又可气,又可笑,还有点委屈,把“我老丘的为人”这样的话都说出来了。

要在最寻常的路上,付出最不寻常的努力。但人们都不想下苦力,都想弯道超车。

凡事彻底,知行合一,才是儒家自修的根本。儒家讲的都是日用常行。凡事彻底,把日用常行,每一件最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做到最彻底。做到了,才能悟道,这叫知行合一。

最大的竞争力,都是笨功夫,都是时间积累。来得快的东西,别人赶上也快。来得慢的东西,成就了,就没人能撵上。
道理都太简单了,最难发现的,就是最显而易见的;最难遵循的,就是成天挂在嘴边的。我们不能伟大,因为我们不肯平凡;我们总是把事情搞得很复杂,因为我们轻视简单;我们总是没招,因为我们总想出绝招。

2023/6/1 发表想法
文”,是典籍文献,是课文,是诗书六艺,是学知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则能见闻广博、触类旁通,有聪明之资。
“行”,一是笃行之,是知行合一,学而时习之,在日用常行、遇事接物中磨练。二是老师的教学方法,文是言传,行是身教。朱熹说:“圣人作、止、语、默无非教也。”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不举不动,不言不行,都是教诲,学生要仔细观察,自己体会,在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问自己一个为什么,才能体会吸收老师的思想。
忠,不是忠于某个人,是忠于自己,忠于自己的良知。
“信”,人无信不立。对人对事讲诚信,没有一丝欺诈。文、行、忠、信!简单理解,学而做,直到自己完全学透彻理解,并未自欺欺人,而欺则不信,人无信则不立!人不立则不学,不学则行无所。四者相辅相成!

2023/6/1 发表想法
孔子讨论的话都是,简言慎行,老师讲的话教的是我们没有去领悟,没去行动,没切已体察,没知行合一,不在笨的方向下功夫,想找捷径,然后就栽跟头了。日常生活中,最简单最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彻底,这就是知行合一!也许一年,十年、穷其一生也不能!卖油翁到油而不沾铜钱孔,只此熟尔!“凡事彻底,知行合一,才是儒家自修的根本。儒家讲的都是日用常行。凡事彻底,把日用常行,每一件最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做到最彻底。做到了,才能悟道,这叫知行合一。如果没做到,就只是会说些道理,你自己并不明白那说起来简单的道理,到底有多么深刻恰当!老师讲的,你都没去做,自以为知道了,还问老师还有什么没教我,怀疑老师藏了上树的招,老师气死了。
日用常行,勿忘勿助,凡事彻底,知行合一。就在日用常行之间,勿忘,每一件事,不要忘记遵循老师教的道理去做;勿助,不要急于求成,不要着急怎么还没效果啊,不要拔苗助长,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日日不断,事事努力,静候佳音。
这样下来,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至诚无息,无息,是日日不断之功,一刻也不停息。无息则博厚,就是厚德载物;无息则悠远,就是永续经营;无息则高明,活在他人想象之外。
最大的竞争力,都是笨功夫,都是时间积累。来得快的东西,别人赶上也快。来得慢的东西,成就了,就没人能撵上。

圣人之道,都是最基本的原则,和最简单的道理
>> 弟子们觉得,老师之道,深不可测,一定是隐藏了什么,没有教给大家,否则我们怎么学不会、赶不上呢?说不定,还有密室弟子,悄悄传给了他!我们其他人不知道啊!就把这疑问给老师提出来了。
孔子又可气,又可笑,还有点委屈,把“我老丘的为人”这样的话都说出来了。
>> 要在最寻常的路上,付出最不寻常的努力。但人们都不想下苦力,都想弯道超车。
>> 凡事彻底,知行合一,才是儒家自修的根本。儒家讲的都是日用常行。凡事彻底,把日用常行,每一件最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做到最彻底。做到了,才能悟道,这叫知行合一。
>> 最大的竞争力,都是笨功夫,都是时间积累。来得快的东西,别人赶上也快。来得慢的东西,成就了,就没人能撵上。
道理都太简单了,最难发现的,就是最显而易见的;最难遵循的,就是成天挂在嘴边的。我们不能伟大,因为我们不肯平凡;我们总是把事情搞得很复杂,因为我们轻视简单;我们总是没招,因为我们总想出绝招。
>> 2023/6/1 发表想法
文”,是典籍文献,是课文,是诗书六艺,是学知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则能见闻广博、触类旁通,有聪明之资。
“行”,一是笃行之,是知行合一,学而时习之,在日用常行、遇事接物中磨练。二是老师的教学方法,文是言传,行是身教。朱熹说:“圣人作、止、语、默无非教也。”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不举不动,不言不行,都是教诲,学生要仔细观察,自己体会,在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问自己一个为什么,才能体会吸收老师的思想。
忠,不是忠于某个人,是忠于自己,忠于自己的良知。
“信”,人无信不立。对人对事讲诚信,没有一丝欺诈。文、行、忠、信!简单理解,学而做,直到自己完全学透彻理解,并未自欺欺人,而欺则不信,人无信则不立!人不立则不学,不学则行无所。四者相辅相成!
>> 2023/6/1 发表想法
孔子讨论的话都是,简言慎行,老师讲的话教的是我们没有去领悟,没去行动,没切已体察,没知行合一,不在笨的方向下功夫,想找捷径,然后就栽跟头了。日常生活中,最简单最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彻底,这就是知行合一!也许一年,十年、穷其一生也不能!卖油翁到油而不沾铜钱孔,只此熟尔!“凡事彻底,知行合一,才是儒家自修的根本。儒家讲的都是日用常行。凡事彻底,把日用常行,每一件最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做到最彻底。做到了,才能悟道,这叫知行合一。如果没做到,就只是会说些道理,你自己并不明白那说起来简单的道理,到底有多么深刻恰当!老师讲的,你都没去做,自以为知道了,还问老师还有什么没教我,怀疑老师藏了上树的招,老师气死了。
日用常行,勿忘勿助,凡事彻底,知行合一。就在日用常行之间,勿忘,每一件事,不要忘记遵循老师教的道理去做;勿助,不要急于求成,不要着急怎么还没效果啊,不要拔苗助长,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日日不断,事事努力,静候佳音。
这样下来,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至诚无息,无息,是日日不断之功,一刻也不停息。无息则博厚,就是厚德载物;无息则悠远,就是永续经营;无息则高明,活在他人想象之外。
最大的竞争力,都是笨功夫,都是时间积累。来得快的东西,别人赶上也快。来得慢的东西,成就了,就没人能撵上。
道理都太简单了,最难发现的,就是最显而易见的;最难遵循的,就是成天挂在嘴边的。我们不能伟大,因为我们不肯平凡;我们总是把事情搞得很复杂,因为我们轻视简单;我们总是没招,因为我们总想出绝招。”

什么是忠呢?忠者,不自欺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忠”,什么叫忠?忠于谁?忠,上面一个中,下面一个心,中谁的心?在注解《中庸》,谈忠恕之道时,朱熹说:“尽己之心曰忠,推己及人曰恕。”这算是“标准答案”。恕,是如心,别人的心就如同我的心。所以中是中自己的心,如是如别人的心。我想要啥,别人也和我一样想要啥,所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不想要啥,别人也不想要啥,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者,不自欺也

“忠”是中自己的心,你只要不自欺,就能做到忠了。所谓自欺欺人,人若欺人,必先自欺。

因为人人都有良知,都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对,但都会给自己找理由,或者为了利欲,或者说他先对我怎样怎样,就心安理得、理直气壮了。

致良知,不自欺,就能做到忠。忠,不是忠于某个人,是忠于自己,忠于自己的良知。

2023/6/1 发表想法
恒心是一切的基础。从锻炼、走路、看书、早睡早起做起,持之以恒。坚持十年,一定可以大有成效。在生活当中,只要我们守住自己的原则常识,立场,志向,万变不离其宗,守住自己的底线,就不会被外物的事情所干扰,就这么简单!所以,一个说法叫“如果你一年不看手机、不看新闻,一年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几乎不会跟不上时代”,因为现在网上讨论的99.9%的内容都是没有什么价值,纯属浪费时间。当我们把时间精力,放在自己身上,提升自己,研究经典著作,反而能够学到更多。

孔子界定“正面人物”的四个标准等级:圣人、君子、善人、有恒者

君子,才德出众之名。才和德没有到极致,但也比较出众了,这就是君子

我守恒、守常、守住自己的人格

我的观点不一定对,做法也不一定对,但我一以贯之,始终如一,不自欺欺人。立场、观点、态度有恒,做事也有恒心,要成为君子、善人,有恒是个基础。

明明没有的知识学问,他假装他有。明明心中空虚,他假装满腹诗书经纶。明明没几个钱,他打肿脸充胖子;这样的人,就没法有恒。

中国人的仁义思想与环保传统

西方搞生态环保,有一个词,叫“遵从物种间礼仪”,这就是儒家爱人悯物的仁义思想。
好的思想,都是千秋万代的普世价值。我们自己丢掉了,还以为那是老外的。

2023/6/1 发表想法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孔子钓鱼不用鱼纲,就是鱼网上有很多的鱼钩,用弋来射箭不射正在熟睡的动物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仁义,对于生态的保护
我们现阶段的人如果能够做到照顾人,也能照顾到动物,那么就保护了自然,也保护了自己,也就是仁义的

历史是很不可靠的,就算是一手,也不可靠

司马迁写《史记》,也是分所见、所闻、所传闻。和他同代的,或上一代、上两代的,是自己见过的。再往上,是听老人家说的,那老人家他是见过的,到处去访求这些见过听过的人。

相,是事物在人心中的相状,人心是一面镜子,照那事物,就在心中形成一个相。所以有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相。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心中的相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真相。

我们读古书,读四书,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儒家强调要“切己体察,必有事焉”,读书是观照自己,把自己代入,如果是我,我怎么办。放自己事上琢磨,对我有什么教益,如何在自己的日用常行、工作生活中用上。这样读书才有意义,也有效率。

我一般不这么写,我直接写自己采信的那一种,再讲讲自己切己体察的体会,必有事焉的心得。

现在我们好多同学也这样呀,《论语》或《孙子兵法》,他压根没认真读过,但点评起来比谁都来劲,非要揪着你跟你“探讨”,而且他会跟你解读某一句,头头是道,跟谁都解得不一样,说那才是“孔子原意”

2023/6/1 发表想法
这就是仁爱之心!帮助别人进步,鼓励和肯定别人,可能就能让一个人从坏变好。别人怎么样,我们没法左右,但是我们可以让自己一直善良,尽管善良,不求回报。
按照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去做,无论对方的过往和目的是什么,我做我该做的事情,完成我自己的修身,其他的不需要考虑。有点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意思!

2023/6/1 发表想法
读书就是学而省!择其善者而从之!对自己日常生活,工作有所帮助!历史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切己体察,事必有焉!一切诸经,皆不过是敲门砖,敲开门,是要唤出里面的人来,此人即是自己
很多人总以为“四书五经”是要废掉的,其实是一种误解,是被有心之人带坑了却不自知。读经典的好处就是能够让自己少走弯路,走到大路上来,让自己少一点投机的心,多一点正念的心;少一点浮躁的心,多一点平静的心。
无非是一些跳梁小丑,古今皆有之。好标新立异来哗众取宠、博人眼球而已。对于不同的思想应保有谦卑之心,每个人相信的,都是自己认为的真理,君子和而不同,允许思想有碰撞,但不能上升到人格。

要把人往好处带,别把人往坏处推

我们若能始终保持善意,对方的恶意也会慢慢消退,也善报给你。
以善待人,人也以善待你。

做圣人也容易,你今天就可以试试:圣人情境模拟法

孔子说,仁德离人很远吗?我想要仁,它就来了!

程颐注解说:“为仁由己,欲之则至,何远之有?”
《中庸》里还记了孔子一句话:“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道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就在我们中间,并不是离我们很远,如果一个人为了追求道而远离了人群,他追求的那东西肯定不是道!如果一个人很清高,不合群,不跟大家在一起,他说他在追求道,那他肯定是无道。

只为自己争成色,莫与他人斗斤两。

圣人办大事,成大功,他处理的事,我可能没遇到过,也没机会遇上。但我处理的事,他多半都遇到过、处理过。那么,当我待人处事接物的时候,这件事,这种情况,如果是圣人——比如孔子——遇到,他会怎么处理,如果也不过和我的处理一样,那我在这件事上,就和孔子一样,就是圣人了!如此对一件件事,都用这种“圣人情境模拟法”来默戏,修身精进,成长就快了。

仁不远人,道不远人,每个人天生都懂,都会,关键是态度、意识和毅力,加一些儒家修身的心法,你会越修越投入的!

2023/6/1 发表想法
善则归领导归集体归团队,错则归己。在外,不说领导集体团队之过,维护领导集体团队的荣誉,在内,则是非对错分明,但把过错都往自己身上归集,勇于担当。如此,也是和圣人一样的修养和格局了。
如此,善则归君,过则归己。既不为昭公掩过以误天下后世的价值标准,又不直接对外人批评国君,以失为臣之礼和国家尊严。圣人修养,一问一答之间,其音容笑貌,跃然纸上,让人如同亲临!前进,总是起伏不定的
当形势发展最好的那一年,也很可能是公司倒闭的前一年,领导不可不察,不可不谨慎,历来如此:骄兵必败。
当形势非常差的时候,公司危在旦夕,领导更不可埋怨、推责下属,更应该主动自我批评,做检讨,总结经验,才有可能自上而下改变形势

2023/6/1 发表想法
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孔子说:仁不远人。子欲仁,斯仁矣。
王阳明说人人皆可为圣人,仁在心中。
仁和道并非高高在上深不可测,并不是要去人群之外去探求,而是在我们的心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一念一意中。王阳明说:“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只有减少欲望,你才能心情平静,只有心情平静了,你才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良知,才会有无处不在的平常心。“王阳明提出一个人人皆可为圣人的修身心法,可从两方面理解:
一呢,是圣人不分大小,比如圣人是金子,尧舜是一万斤,我是五百斤也行,但同样是纯金。不要搞三千斤破铜烂铁。王阳明这个说法,很有教益。我们平时呢,最在意跟人斗斤两,老觉得谁比我成功,谁比我钱多,却不注意自己的独特价值。所以——只为自己争成色,莫与他人斗斤两。我只有二两也行,但我这二两,是百分百纯金,别人弄不来的。比如马云是中国首富,我是个幼儿园教师,但我能做到全世界最好的幼儿教师,我的成色也不比他差。
第二,圣人办大事,成大功,他处理的事,我可能没遇到过,也没机会遇上。但我处理的事,他多半都遇到过、处理过。那么,当我待人处事接物的时候,这件事,这种情况,如果是圣人——比如孔子——遇到,他会怎么处理,如果也不过和我的处理一样,那我在这件事上,就和孔子一样,就是圣人了!如此对一件件事,都用这种“圣人情境模拟法”来默戏,修身精进,成长就快了。”

圣人的修养:善则归君,过则归己

如此,善则归君,过则归己。既不为昭公掩过以误天下后世的价值标准,又不直接对外人批评国君,以失为臣之礼和国家尊严。圣人修养,一问一答之间,其音容笑貌,跃然纸上,让人如同亲临!

孔子唱歌的故事:学习之道,取人之长也

孔子喜欢唱歌,跟人一起唱歌的时候,如果听到对方唱得好,就一定要请对方反复再唱,然后再跟他一起唱。

听明白之后呢,而后和之,跟他一起唱,模仿他的唱法。朱熹说,这是“喜得其详而与其善也”。今天学到了好的唱法,很开心,和他一起唱,啊!原来这么唱就好听!

与人为善,就是看见别人好的地方,就照着学!

详味之,详细体味,读《论语》一定要慢,最好一天只读一句,详细体味,我有这意识吗?我做到了吗?

2023/6/2 发表想法
做到才是学到,知行合一,所以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我就喜欢一个字,干。有点感悟,读了《论语》我开始做一些最简单的事,就是好好吃饭,好好睡觉,该运动运动,该休息休息。这都是最简单的事,但是最开始做的时候还是有点难,要舍弃很多欲望,后来养成习惯了,哪怕每天只做5个俯卧撑,你连续做十年,那个滋味,真的只有经历了才懂。做到才是学到。论语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反复体会。
一说学无止境,就盲目地去学“新东西”,唯恐落了后。却不知道“老东西”自己根本没会过。知道却做不到,等于不知道。同样,没有践行过的思想也不是自己的思想。所以,现在就要检视下自己的思想,自己认为的“明知道”,是真的知道还是“伪知道”?

2023/6/2 发表想法
与人为善,不是要与别人的关系处理好,而是要学习对方的优点,虚心请教,而不居功,满足对方为人师表的乐趣。朱熹赞说,从一件小事,可以看到圣人气象从容,诚意恳切,而其谦虚和审密,不掩人之善又如此。所以“一事之微,而众善之集,有不可胜既者焉,读者宜详味之”。
详味之,详细体味,读《论语》一定要慢,最好一天只读一句,详细体味。我们经常说的要与人为善,其真正含义原来并不是指对人要有善意,而是要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
人们常说人有四个境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是自以为是;知道自己不知道,开始心存敬畏;知道自己知道,抓住了事情的规律;不知道自己知道,永远保持空杯心态。

知道不是懂得,做到才是学到。

比如坚持就是胜利,懂吗?没人会回答他不懂,但为什么能坚持的人那么少呢?他们都不想要胜利吗?还是因为他们不懂。你一定要身体力行,坚持过,而且也胜利了,证悟到了,体会到了,你才懂。

比如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懂吗?没人会说他不懂。但为什么人们总是在问收获,而不埋头耕耘呢?他们不知道吗?为什么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因为耕耘才有收获,问收获都是白问啊!

知道不是懂得,做到才是学到。

学无止境,不是还有很多东西没去学,是已经学过的,90%没去做,做了的,80%没做到。没去做,没做到,就没体验过,没证悟到,实际上压根没学到。一说学无止境,就盲目地去学“新东西”,唯恐落了后。却不知道“老东西”自己根本没会过。

一个简单的道理,要一以贯之,贯彻,要彻底,贯彻到底,那道理的秘密和美妙,和无穷的神力,只有你贯到底,才会显现。

2023/6/2 发表想法
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圣人之道也。即践行日用常行,凡事彻底,勿忘勿助,至诚无息,厚德载物,悠远高明,大而化之,化育天地万物。
一直坚持仁、大道、坚守自己的志向,而不放弃,而不厌倦。帮助别人教会他人,永远不放弃,永远不厌倦!
就说运动早睡早起这事,人人都知道有帮助,如果用喜好去判断的话,会有不喜欢运动,因为运动这事反人性,顺应人性,大脑就是喜欢干重复的事情,喜欢储存能量,这种大消耗的事情能少则少,所以这时候每当运动或者想改变一些以前的习惯,大脑就会疯狂给自己找借口,但是自制力强的人,就不会被喜好左右,而是一旦决定这是正确的有好处的,就会立马学习过来,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干一行爱一行,事事顺意。

孔子的两个不厌倦: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说:“如果说我是圣人或仁人,我怎么敢当?不过我有两个不厌倦是可以自诩的:努力践行不厌倦,教诲别人不厌倦。”公西华说:“这正是弟子们学不到的啊!”

什么是圣呢?孟子说:“大而化之之谓圣。”其美德发扬光大,进入化境,而且能教化天下,化育万物,这就是圣人!

好多古文都是这样,因为好学生少,差学生多,时间长了,一两千年下来,劣币驱逐良币,真相失传了,歪理成了正宗。

词语的游戏规则,在语言游戏中建立,又在游戏中修改。”

一是为之不厌,对圣仁君子之道,孜孜以求,一事一物去做,永不厌倦。
这就厉害了,这已经完全就是圣人之道了。

二是“诲人不倦”。教诲他人,永不厌倦。

日用常行,凡事彻底,勿忘勿助,至诚无息,厚德载物,悠远高明,大而化之,化育天地万物,圣仁之道也!

凝聚人心,整合社会,是为神

弟子们为老师的病焦虑担心,以至于要求神保佑,却忘了老师讲过,祭神,是因为心中有敬,敬天敬地敬神,敬天理,敬人伦,并以此严格要求自己,而不是为了神的保佑,免灾得利。如果是为了保佑,为了得好处,你就不要祭神!
那么孔子一直就敬天敬地敬神敬人,一贯就这样要求自己的,所以他说“丘之祷久矣”。我已经祈祷很久了,我哪一天、哪一事,不是在祈祷呢?还用临时抱“神”脚吗?

什么是神呢?神是一种创造性的想象,是一种心灵的体验,是人们对创造世界,创造人类和天地万物,创造生命的奥秘,以及决定、推动万物生长,世界变迁的终极力量的“某个东西”的一种想象性描述。

神是一种象征,而不是事实。

拿破仑说的宣传三部曲:断言、重复、传染。重复重复再重复,重复创造“事实感”。
神是一种心灵的体验,也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人们如何连接起来,组织起来?一定要有一个所有人都无法抗拒的终极的力量,这就是神。人们通过信奉共同的神来整合社会和个人。

而今天中国基督教等宗教的复兴,很大程度上仍是人们相互连接和凝聚的需要。如果社会没有提供思想,没有提供社会契约,没有提供价值标准,或者它提供的东西不为人们所认可,礼崩乐坏,一盘散沙,人们如何相互连接和凝聚?如何找到我的同类?就只有在教会去找

2023/6/2 发表想法
“神”是天理或道的体现,精是道的凝聚,气是道的流动,此乃所谓的“精气神”

宁愿节俭鄙陋,也不要奢侈凌人

孔子说,太奢侈,就不逊。太节俭呢,又显得鄙陋。与其不逊,宁愿鄙陋。

两相比较,宁愿节俭鄙陋自贬,不要奢侈凌人犯错。

前段时间看一个新闻,一位官员儿子结婚,大摆筵席,被查处了。问他话,他说亲家不愿意女儿“草草”嫁出去,所以他也是被逼无奈。如果他和亲家都读过《论语》,就知道,“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2023/6/2 发表想法
低欲望生活真是无比舒适啊,享受过这种自在的,不会再想那些物欲
感想
过奢容易膨胀僭越,过俭容易失亲失友。当今社会的生活标准和人情世故已经不是远古时代了,孔圣人的谆谆圣言要遵守,但不能照搬照抄,也就是要实行宁俭勿奢,不提倡过俭过奢。对自己好的人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给于一定回谢。如只求过俭不僭越,就好比做官宁不作为也不犯错。

儒家的不焦虑之道——志向、使命与无我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一贯坦然自在,小人总是忧心忡忡。

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心不安的时代、心不定的时代

安心问题,定心问题。
君子做事,一是循理而行,做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没什么好纠结的。二是素位而行,安分守己,安于自己眼下所处的地位,守得住自己的职责。三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不怨天,不尤人,有问题在自己身上找。

所以君子总是坦坦荡荡,如王阳明所说:“我心光明。”心中光明,则照亮一切,事事分明。

咱们是君子还是小人呢?恐怕还是小人的时候多。

那个著名的禅宗故事,二祖慧可去找达摩祖师。达摩问:“你找我作甚?”他说:“我心不安。”达摩说:“把你的心拿来,我给你安!”慧可觅心不可得,找不到自己心在哪,他一下子就顿悟了,安心了。

而我们焦虑,主要都是因为没使命、没志向!上小学老师就要我们立志,但到了三十岁问你的志向是什么,很多人答不上来。只想着要成功,要发财,要超过别人!就纠结今天这样做,能成功吗?能发财吗?能超过某某某吗?这问题可是谁也回答不了,能不焦虑忧惧嘛!

所以儒家又强调不为外物所移,不跟别人比。不要看别人跑风口上了,就纠结我怎么没赶上,下一个我别再错过了。因为你要的是“成功”,不是使命,所以你老想给自己换使命,换任务,换跑道,那老换跑道,能成功吗?

人们老想做不寻常的事,却不懂得,不寻常的事不是找来的,而是在寻常的事上,付出不寻常的努力而得来的。

你不要心中戚戚老想去找未来的灵感,当你坦坦荡荡扎扎实实做好每一天每一件事,灵感会从对面走来。

不要攀比,是安心坦荡的另一剂良药。

只有向自己的内心,问自己的使命,我心光明,一切自足,坦坦荡荡。

最后一条:使命带来无我!因为使命是为社会,为他人,稻盛和夫讲的利他。一心在使命上,就不去纠结自己了,无我了,无我一身轻。

有两条是我可以确定的:
“第一,未来是不可知的;
第二,肯定和我们的预测不一样。”
对照一下你自己,你今天的状况,十年二十年前你预测得到吗?所以操心未来,并没有什么用。不如踏实现在。

C'est la vie.”这就是生活,总有人会失败,我们最终都将以失败结束。

关于打劫的问题。看看你自己今天所拥有的,是打劫打来的,还是粒粒皆辛苦血汗换来的?凭什么相信明天血汗就不值钱了,明天咱就能出去打劫呢?
想太多,则小人常戚戚。

2023/6/2 发表想法
《后会无期》中的一句经典台词很好的诠释了本节主旨“我们大多数人都明白人生80%的人生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是因为说的多,做的少”与其为未来忧心忡忡,不如专注当下,走好脚下的每一步。战略不是研究我们未来做什么,而是研究我们今天做什么才有未来。个人修身我想也是这样,我今天学了什么,践行了,才有未来。想明白了心就安了。
攀比是可怜可笑的,因为你都是自己画个范围跟自以为和自己差不多的人比,这不是自己逗自己玩吗?攀比是无止境的,因为你比完这个比那个,你永远比不到世界第一,一辈子都在纠结嫉妒。

容貌、气质、脾气,背后是人的德性和修养

孔子温和而严肃,威严而不暴戾,恭敬而安详。

中庸之道,讲究适度。适度,不是差不多就行,而是做到极致,差一点都不行!要把握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性情中庸的那个分毫不差的适度极致,就是非同一般的修养了。总之你走不到那个恰到好处,分毫不差,致中和的中庸之处。认识到这一点,就时时事事注意,首先有这个致中和的意识,修炼起来。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