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清单-《华杉讲透《大学中庸》》

华杉 368个笔记
自序

2023/6/12 发表想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不是为了晓得些知识,而是一种行动反射,博学、慎思、审问、明辨、笃行,学习最终应该落实到笃行,成为那样的人,才算是学到了。
曾国藩说,读书能改变人的性情,甚至能改变人的骨相。
读书作为精神食粮,滋养人的心灵

关于四书的阅读顺序,朱熹说:“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学以润身,浑然一体,这样的话,举手投足便能知行合一,得其所,也得其乐,也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乐。

在1800年后启发了另一个人——王阳明。王阳明的“致良知”之学,正是《孟子》的发越。

知行合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不是为了晓得些知识,而是一种行动反射,博学、慎思、审问、明辨、笃行,学习最终应该落实到笃行,成为那样的人,才算是学到了。

曾国藩说,读书能改变人的性情,甚至能改变人的骨相。希望我这一套“讲透四书”,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修身养性,就在读书。

2023/6/12 发表想法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明,擦亮,使之复归明亮,可以理解为修正 。明德,人天生的灵性。可以理解为与生俱来的德行,处理事情的本能自然反应。明明德,要时刻擦亮自己,时刻反思修正自己的德行(思想和行为)。
何为知行合一,自己不仅仅是知道,还要能够去做出来。仅仅是知道了解,没有行动实践,做不出来,那就是自己不知道。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终。
学习,学的是理论经验,习的是行动实践,学,习这两个字都是“动”词。学习本身就是不断改造自我,修正自我的过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习的理论经验用于指导实践行动,实践行动在来检验理论经验,相辅相成。我们出生时受制于先天天分和后天环境资源的限制、自己私心的影响,致使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总有一些不符合实际的地方,学习就是去不断修正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因其而发:一个人再怎么不济,总有那么一点好的地方。要学会看到其优势/优点,将其不断发挥扩大,总会变好的。不管什么时候不要自暴自弃,说自己做不到不行,自己否定自己。如果自己都否定自己那就是真的自甘堕落,不可救赎。
明明德——擦亮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所想所要;亲民——自己先做好,再去影响其他人也变得更好;止于至善——达到理性的状态,没有太多私心,依照那些简单常见却最有用的大道理;诚意正心——不是看透红尘,而是看透俗世,车子、房子、票子等等,这些东西牵绊着心,永远定不下来。正心,自己静下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规划以后去做吧,中间不要受太多的外界影响,特别是情绪,不要波动;修身——存天理灭人欲,人欲要灭,不是全灭,最重要的是恪守大道理,什么大道理?都在文章里,太多了,重点的几个:没有私心、做事尽力、推己及人等等,总之就是,底线是不做坏事,升级则是尽量做好事;齐家、治国、平天下——自身最好了,就从家庭开始做起,影响家庭里的人变得更好,家庭也就更好了,再辐射开影响身边的人,又多了些家庭变的更好,就是有小及大,做好自身,对天下就是帮助;事有始末——先后顺序不能搞乱,修身齐家治国,这就是顺序,顺序就是事物运行的原理,做事就得按原理的顺序来。

学习是一种行动反射

“三纲”,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而“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有的道理你都知道,所有的事你都会处理,但是后来怎么就不会了呢?一是为气禀所拘,二是为人欲所蔽。

读到这里,我们是不是觉得,《大学》的“明明德”,就是王阳明的“致良知”?孟子就讲过“良知良能”,良知是生而知之的,是你生下来本来就知道的;良能是不学而能的,是你不用学本来就会的。这就是朱熹讲的“具众理而应万事者”。明明德、致良知,就是要不断擦亮自己的良知良能。张居正说:“譬如镜子昏了,磨得还明一般,这才是有本之学。

“有本之学”这四个字太好了!我们的学习之本,就是我们自己!不假外求,这是何等简易洒脱!学会向自己学习吧!

学习不是学些知识,而是知行合一,是一种行动反射。

《大学》第一学案:亲民还是新民

明明德就是自新,自新之后呢,就要带动别人,带动全国人民自新,这就是修齐治平的逻辑了。修身,是明明德,日日自新;齐家,是新一家人;治国,是新一国之人;平天下,是新全天下之人。

看起来,这里的“作新民”,不论是让那些曾经反叛的人民振作自新,做一代新人,还是让康叔去振作他们,以自己的明明德去新他们,其实都可以说得通。

圣人说话,各有不同角度,你就切己体察,放自己身上、行动上践行便是。”

“君子”在儒家语境里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我们现在通常理解的道德含义,有德之君子;另一层是指上层领导者、统治者,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主要是后一层含义。同样,“小人”也是两层含义,一层是道德上的小人,一层是被统治的普通老百姓。所以儒家很大程度上讲的是领导力。

当时世风败坏,“百姓不亲,五品不逊”,老百姓家里都不亲睦。舜就任命契为司徒,主管教育,恭敬地推行五种伦理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这是让百姓相互能亲。

王阳明说过:圣人讲话,都是因病发药,所以不同场合对不同人说的话都不一样,你不要拿来比对。你不是那个病,就不要吃那个药。
那我们就对自己的症,下自己的药吧!

2023/6/12 发表想法
王阳明说过:圣人讲话,都是因病发药,所以不同场合对不同人说的话都不一样,你不要拿来比对。你不是那个病,就不要吃那个药。
那我们就对自己的症,下自己的药吧!
亲民更符孔子,孟子最初之意
首先“新民”这个词,在周朝初期,《康诰》中就有,孔孟经常谈到《康诰》如果是新民为何不直接写新民呢?
第二,孔子一直没找到一个可以让他施展抱负的国家,很多人民学生跟着他,他怎么就站在帝王角度要去新民?民要亲,大过民要新吧!
第三孟子讲民为贵,君为轻,贵者怎么要轻者来新呢?
根据以上三点得出孔孟最原始是要亲民的思想。
第二句“在亲民”很有意思,原文明明白白写的“亲民”,但朱熹和王阳明却为是“新民”还是“亲民”展开了世纪大辩论。看了双方的辩词之后才发现这一字之差,天渊之别。“亲民”是亲近和尊重人民,隐含了人民是有明德有佛性符合道的,是性善论的,是和儒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一脉相承的。而“新民”是革新人民,使人民变新,隐含的意思是人民是低下愚昧,需要教化约束的,这符合程朱理学重新定义的儒学。虽然华杉站“新民”,但我毫无疑问站“亲民”,原因很简单,原文如此。不管理由多充分,你总不能说我合同上写的“不同意”,其实是同意的思想吧?

止于至善,就是没有私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还是以吃饭为例。假如吃七分饱是绝对正确,那中庸就不是6.99分饱,也不是7.01分饱,而是正好七分饱,丝毫不差,恰到好处,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主要就是没有私心。

2023/6/13 发表想法
中,是不左不右,不偏不倚,是恰到好处地走在正中间;庸是永不变的定理。所以中庸就是绝对正确,极致完美,恰到好处,无过不及。
心底无私天地宽,你的私越少,天地就越宽。
止于至善,主要就是沒有私心。
人生本来就是一个“度”的问题,这个“度”又因人而异。你可能使劲吃都不胖,我喝水都胖,那我们对于饮食的“度”就不同。其他方面亦是如此。对于每个具体的个人,这个“度”又是不断变化的。比如,我现在变瘦了,那么我对于饮食的“度”就可以相对宽松一点。其他方面亦是如此
至善是诚意的功夫,就是把诚意做到极致,按照自己良知的指导入行动,恶的去除,善的存养,只有切实的为善去恶,切实的致良知,才能诚其意,才是至善。

止定静安虑得,关键在立志

知行合一的三个层次

知行合一还分三个层次——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

生而知之,安而行之。只要不按原则做,他心里就不安、不舒服,会自动矫正过来。

中等气禀的人,是“学知利行”——学而知之,利而行之。要知道了、理解了这样做对自己有利、能得,然后才去做。
下等气禀的人,是“困知勉行”——困而知之,勉而行之。得了教训,受到教育之后,再勉强自己去做。

“明明德为本,新民为末”,就是你要先自己“明明德”,然后才能去“新民”,去教化别人。这就是儒家领导力,或者说是管理学的基本原理——率先垂范。

儒家思想的社会学原理

如果他们的国君也行仁政,百姓生活也美好,那大家都好,求仁得仁,皆大欢喜。因为我们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而不是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势和疆域。

模仿率就是儒家思想的社会学原理。

2023/6/17 发表想法
知行合一,你觉得已经最了不起了吧?其实,知行合一还分三个层次——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
上等气禀的人,天生就按原则做,这叫“生知安行”——生而知之,安而行之。只要不按原则做,他心里就不安、不舒服,会自动矫正过来。
中等气禀的人,是“学知利行”——学而知之,利而行之。要知道了、理解了这样做对自己有利、能得,然后才去做。
下等气禀的人,是“困知勉行”——困而知之,勉而行之。得了教训,受到教育之后,再勉强自己去做。

诚意正心

修身在正心,朱熹说:“心者,身之所主也。”
张居正说:心是身的主宰,若要修身,就要守得心里端正,没有一丝偏邪,然后身之所行,自然恰当于理。

这是儒家很重要的价值观,就是爱有等差,亲疏有别。人总是先爱自己家人,然后才能去爱别人。如果一个人连自己家人都不爱,却去爱别人,那必有蹊跷。

一个人,如果对领导、对他人的爱,竟然超过了对自己家人、亲骨肉的爱。或者对自己家人不管不问,却成天去帮助别人,那一定不是真爱,他肯定有其他诉求。

要保持一种紧张状态,一刻也不能懈怠疏忽。我们做任何事,修任何德,都是这样。谁不想做好呢?但是,一松懈,就放弃,一放松自己,就说错话、做错事。

与人交的道理在于信

如琢如磨,是讲卫武公自修的事,他省察自己的内心,或性情偏与不偏,或意念正与不正,或行事善与不善,务必要见得分明,治得干净,不肯有一丝瑕疵。他学有所得,自然敬心常存,战战兢兢,没有一丝懈怠懒惰,没有一时苟且将就,这就是他严密武毅之处。

中国历史最重要的朝代

文王、武王明明德,新民,一切皆止于至善,能使天下后世无一物不得其所,所以后世人们思慕他们,愈久而不能忘也。

圣人能使那没有实情的人不敢尽其虚诞之词,是因为圣人的圣德在上,大能畏服民之心志,使之化诈伪而诚实,自然就没有颠倒曲直,以虚辞相争的,所以这诉讼还没等判决,它自己就没了。这就是知本。

所以要知本,这本不是畏,不是畏服大人,而是致良知,触动他自己的良知、自己的本。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听了王阳明这样的解释,再去看把格物致知放在诚意正心前面,说要先格物致知,才能诚意正心,就好理解了。因为你总得有个善恶对错的标准,才能诚意正心嘛。就像我们现在说,你这个人做事不要太出格,这个格,就是做事标准的格,就是格物致知的格。

学习第一是立志,第二是敬畏老师,哪敢评判老师的对错!第三呢,学习是一种行动反射,而不是去晓得标准答案。

我们孜孜以求答案,往往是因为没找对问题。当我们找对问题,就会发现,满世界都在向我们提供答案,所有的答案都在眼前!

好德与好色

这就叫自谦,谦就是慊,快意、满足之意,自慊就是自足,满足自己。

如果你厌恶恶,就像厌恶恶臭一样,喜好善,就像喜好美色一样,都是发自内心的条件反射,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那就是诚意了。

这就是良知,良知自然就知,不用刻意提醒自己。那么,你修养自己的德性,也修养到如恶恶臭,如好好色,不需要大脑控制,由脊柱神经控制,形成条件反射,那就是致良知了。

什么是诚意?诚意就是不自欺。这话振聋发聩。人若欺人,必先自欺。所谓自欺欺人,就是把自己骗过了,然后就可以脸不红心不跳地去骗别人。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你生病的时候,父母可以为你忧心,而其他时候都不需要。从今天来说,你工作也不用父母操心,找对象也不用父母操心,买房子也不用父母操心,不用父母为你拼爹,更不用担心你学坏,对你的任何事情都放心,最多就你生病的时候忧心一下,毕竟你是人不是神,生病是躲不掉的。

孔子说,最难是脸色,也就是永远保持和颜悦色。这就是慎独的理念,不要求别人,只要求自己。别人咱们管不了,只有咱们自己管住自己。

所以啊,就算是老大,也顾不上管别人,能管住自己已经不错了。修齐治平,就是要领导者别想着管别人,关键是管住自己。

浩然之气,就是无所亏欠的正气,怎么养这浩然之气呢,就是集义而生,人前人后,一点对不起人的事儿都没做过。有句话叫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鼓舞精神大干一百天好事,那叫义袭而取;一辈子每天每件事都做好事,那叫集义而生。集义而生,就一身正气,一身浩然之气。只要做了一件坏事,就像扎了一个针眼,就漏气了。

修这个正心,主要是管理自己的情绪。《中庸》里讲致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情绪该发出来就发出来,该发到什么程度就发到什么程度,无过不及,不要过分,也不要压抑自己,总之每次都处理干净,不留于中,还心体一面明镜。

2023/6/22 发表想法
读书明志,就是志向的志了,就是给自己找个方向了,三十而立还有一年多了,我能找到吗?找不到也没关系,努力修身,过好不后悔的每一天,说实话,做实事就好。所以不悲不喜并不是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该快乐时快乐,该难过时难过,但快乐和难过都恰到好处,既不压抑自己,又不让情绪控制自己。

爱屋及乌是病

人对于尊长,固然应该敬畏。但也有一个敬畏的正理。如果不察其理,过于畏惧,或过于恭敬,话不敢说,大气不敢出,那也是不合于中,又跑偏了。

人情之陷于偏颇,就是这样。喜欢一个人,就觉得他样样都是好的,就是他有不善的地方,也看不见了。讨厌一个人,就觉得他样样都是坏的,就是他有好的地方,也视而不见了。能够对自己喜欢的人,还能看见他的恶;对自己厌恶的人,还能看见他的好,始终保持至公至明,这样的人太少了!

所以谚语说,儿子是自己家的好,庄稼是别人家的壮。

曾国藩带兵打仗,不是只关心战略战术怎么打得赢,还反复强调,我们把家乡子弟带出来,他们想建功立业,升官发财,可我们还要注意,不要让他们学坏。等战争结束,回到家乡,交还给他们父母妻子的,应该是一个成长起来的有为青年,而不是吃喝嫖赌抽、五毒俱全的兵油子。这就是曾国藩的父母心。

比如你是一个老板,对员工有没有父母心?不是只驱使他们给你赚钱,而是关心他们的成长,真心实意心里装着每个人的生涯规划。

无论你是任何职业、社会分工,每个工作都是一个专业知识工作,专业就是权力,对顾客就有一定的主宰性。选择前是顾客主宰你,选择后,你就一定程度主宰了顾客。你承担了责任,用父母心去做,就是最高的职业道德,也是成功的秘诀。

如保赤子的心,来对待员工和顾客。我们看人家成功,老想去学人家是怎么做的,却往往学不会。为什么?因为没有人家那份心、那份仁义。

儒家反反复复讲的,就是给在上位者讲“上行下效”的道理。你希望下面的人怎么样,不是要耳提面命地去督促他们,而是要按照这标准来要求自己。你自己做到,大家就都做到了。

人跟人不一样,有的人怕吃亏,不能吃亏,一觉得自己吃了亏,就面红耳赤,呼吸变快,心跳加速,一定要找点便宜来占,心情才能平复。
另一些人怕占便宜,不能占别人便宜,如果一件事没注意,占了别人便宜,或者有占了别人便宜的嫌疑,就面红耳赤,呼吸变快,心跳加速,一定要找点亏来吃,心情才能平复。

团结,是一个人的事,不是大家的事。没有什么“大家要团结”,甚至“两个人要团结”,这是做不到的。只有一个人去团结其他人,这就需要他的奉献和领导力。

2023/6/22 发表想法
与人相处之道,先做好自己,我怎么对你是我自己的事,是我自身的品质,不关乎你是谁,至于你要不要同样对我那就是你的事了,与我无关!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句道理听过很多遍,但一般情况就是自我感觉良好,宽于律己,严以待人,希望别人做的更好对自己更好,或者是先看别人怎么对自己,再怎么对待别人,如果大家都是这样做的话,那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会变得陌生很多,应该要自己成为像太阳一样的人,照亮和温暖别人。

你不希望上级怎么对你,你就不要那样对你的下级;你不希望下级怎么对你,你就不要那样对你的上级;你不希望在你前面的人给你留下什么手尾,你就不要留手尾给后面的人;你不希望在你后面的人给你使什么手脚,你就不要给前面的人使手脚。

在报恩上,是要感恩,而不要报恩。受了别人的恩,不要当个负担,成天想着怎么报答,这就成了利益交换,老想还人家情。这情,你可不一定还得起。但你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社会,对所有人。别人帮助你,是因为别人有能力。当你有能力,你也要去帮助其他人。同样,当你帮助别人时,也要不图回报。求仁得仁,你就已经得到回报了。

我们总是被自己的情绪、利欲和好恶所控制,没那么公正。当你说别人“你不仁”的时候,人家未必真有那么“不仁”,而当你说出下一句“莫怪我不义”的时候,你肯定就是“不义”的了。

上下级之道,上级对下级,一是要照顾他,培养他,成就他;二是要能驱使他。西点军校对将道有一个要求:“心里始终装着下属的利益,并且有能力让对方明白这一点。”

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

刘邦和项羽的钱财观

德是本,财是末。这又是要我们知道本末先后的道理。前面讲过“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也”,知道什么是根本,什么是原理,什么是底层逻辑,就得道了。德,就是成功的底层逻辑,就是原理,就是原则。

不管干什么事,你一个人是干不了的,总得有人跟你干。如果你仁义,跟你的人也仁义;如果你逐利,跟你的人也逐你的利。

韩信说:“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wán)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刘邦确实是财散人聚的模范,而项羽是财聚人散的典型。最后,项羽的人要么投奔了刘邦,如韩信;要么被刘邦买通做了间谍,比如项羽的叔叔项伯,项羽死后,项伯被封侯,赐姓刘

人间国宝

所有的成功者,都算是得了天命,但是,如果没有儒家的戒慎恐惧、保持正心诚意、警醒努力,那就很容易被顾客、被市场、被时代抛弃。但是,可别以为只有管理人员会嫉贤妒能,老板妒嫉下属才干的,也不在少数。三国时的袁绍就是一个。官渡之战前,田丰跟他说这仗不能打,他就把田丰投进大牢,说:“等我得胜回来处置你。”结果真的大败。狱卒便去恭喜田丰,说主公知道您是对的了,回来一定会释放您。田丰说:“你不了解主公,他若得胜,心情愉快,我可能还能活命;他若失败,没脸见我,一定杀我。”袁绍果然把田丰杀了。

妒嫉是人性的大弱点,每个人都有。怎么破呢?要多读圣贤书。曾国藩说,读书能转人之性,甚至能改变人的骨相。

大舜的境界,就是《秦誓》里秦穆公想要的境界了,看见别人身上的本事,就好像自己有本事一样高兴。因为那本事,既不是别人的,也不是自己的,而是国家的,公共的,赶紧给用上!

舍弃自己的思想,吸取别人的做法,完全没有一丝一毫的勉强,人己两忘,形神俱化,这就叫善与人同。
这里很关键。我们爱听的,都是“与众不同”,都要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学人家一点东西,非要把它“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夸一个人有学问,就会说他“有自己的东西”。

与人为善,不是对别人好。与,是“善与人同”的“与”,看见别人有好的思想、好的做法,我马上向他看齐,和他一样。

圣人之心,至公至虚。至公,则善为天下公,他身上这善,也不是他的私物,而是天下公共的道理,我取之有理。至虚,则人己两忘,我既不羞耻自己怎么跟他学,也不觉得学的是他的,我只是在他这里发现了天下公共之善,也为天下行这公共之善。

能把自己的好恶说出来,也是正心,好恶得其正。

一个人,他应该立场坚定,形象鲜明,表里如一,一以贯之,始终不变。这样,与我志同道合者,我们一起来;与我道不同者,我们敬而远之,这才叫个人。

对贤能的人任用要快,不要怕用错,因为你很谨慎地选出来的人也可能会错。你也不要觉得他还不成熟,你把担子给他挑上,他就成熟了。人的成熟,不是等来的,而是在挑战中练出来的。

用人黜人,都要快

在上位者,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好恶。因为你周围的人都会研究你的好恶,迎合你的好恶。如果你的好恶不得其正,则奸邪之臣围拢上来,忠义之士排挤出去,整个组织就烂掉了。全体员工都会把怨恨归结于你,你却还不知道。

人是有理性的,但归根结底是感性的,管理自己的好恶,修养自己的好恶,改变自己的好恶,这就是功课。还有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是不舒服的,而人欲是舒适区,等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就是好恶得其正了,舒适区和天理区就重合了。

忠,是发自内心尽心尽力

张居正讲解说:人之好恶,之所以有公私不同,是因为其存心不同。君子的絜矩之道,也是要看他存心如何。如果他忠以尽己而不欺,信以循物而不违,则一心之中,浑然天理,于那好恶所在,才能以己及人而不差,推己及人而各当,这便得了絜矩大道。

财用出入,当有定规,必须算计一年的产出,来计划一年的预算开支。而且要善于储蓄,在三年之中,要积蓄出一年的用度,九年之中,要积蓄出三年的用度,愈积愈多,使常有宽裕。这就是用之者舒。

如此,生之者众,则有开财之源,其收入就无穷无尽地增长;用之者寡,则有节财之流,其用度就有限。民间并不为税收的聚敛所困,而政府也始终有充足的国库,常用常足。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发财与发身
原文
“恭喜发财”的“发财”一词,出处就在这里了。圣人之训,是要大家发身,不要发财。可大家听完圣人的话,“发身”这词根本没传下来,“发财”倒是深入人心,千年不朽。有意思不?

财散则人聚,财聚则人散,这人人该都“知道”吧?
其实不然,只有很少很少很少的人知道。用王阳明的话说,你只是知道有这说法,却没有知行合一,这并不是真知道。你只有散过财,聚过人,你才能知道。

以我的观察,那些做到财散人聚的企业家,其实也不是计算得多么精密,要散多少财、聚多少人,而是一种天性,一种情怀,就愿意为他人创造幸福生活。

三是自己建立一个理想国的快乐。企业家经常“存在有一种梦想和意志,要去找到一个自己的王国,常常也是一个王朝。对于没有其他机会获得社会名望的人来说,它的引诱力是特别强烈的”。这第三个快乐,就是给全体员工创造幸福生活。

我自己对财散人聚、以财发身的体会,就是我经常讲的一句话:“把利润降下来!”

因为利润是企业投入竞争的资源,企业会把利润全数投入到竞争中去,否则怎么会打价格战呢?

上行下效,加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是什么样人,你的属下就是什么样人。上好仁以爱其下,则下好义以忠其上,所以事必有终。

你也不用担心你的钱散出去了

学问之道,博学、慎思、审问、明辨、笃行。关键是最后要落实到笃行,知行合一,学以润身,改变气质,日日不断,日日自新,每天都重新做人。

中庸

2023/6/23 发表想法
明明德——擦亮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所想所要;亲民——自己先做好,再去影响其他人也变得更好;止于至善——达到理性的状态,没有太多私心,依照那些简单常见却最有用的大道理;诚意正心——不是看透红尘,而是看透俗世,车子、房子、票子等等,这些东西牵绊着心,永远定不下来。正心,自己静下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规划以后去做吧,中间不要受太多的外界影响,特别是情绪,不要波动;修身——存天理灭人欲,人欲要灭,不是全灭,最重要的是恪守大道理,什么大道理?都在文章里,太多了,重点的几个:没有私心、做事尽力、推己及人等等,总之就是,底线是不做坏事,升级则是尽量做好事;齐家、治国、平天下——自身最好了,就从家庭开始做起,影响家庭里的人变得更好,家庭也就更好了,再辐射开影响身边的人,又多了些家庭变的更好,就是有小及大,做好自身,对天下就是帮助;事有始末——先后顺序不能搞乱,修身齐家治国,这就是顺序,顺序就是事物运行的原理,做事就得按原理的顺序来。

率性而为 循规蹈矩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从率性到尽性,就是中庸之道

修道之谓教。张居正讲解说:性、道虽然都相同,但是,人的气禀有差异,就是我们前面讲的,人秉气而生,但各人所得的气清浊不一样,再加上“性相近,习相远”,后天习染,也容易学坏,所以不能尽率其性。于是呢,圣人就因其当行之道,给大家定规矩,以为法于天下,节之以礼,和之以乐,齐之以政,禁之以刑,使人皆遵道而行,以复其性。这也是恢复他本来就有的东西罢了,不增不减,而不是有所加损。所以说,修道之谓教。

知天命者,方能率性而为;不知天命者,需循规蹈矩。圣人立天性以为规矩,率性而为,就是循规蹈矩。

所以会观察的人,他就不看大事,专看小事,因为大事人人都会警醒注意。

说一个人不拘小节,那么我们也很难相信他能守大节。

慎独是儒家重要的价值观。简单地说,就是人前人后一个样,

性情之德

道的运用,不外乎心之性情,如果静处无事的时候不知道存养,则失其中而大本不立;有事来应的时候不知道体察,则失其和而达道不行。所以说,道者,不可须臾离也,一刻也不能放松。

为什么性情之德这么重要呢?因为“情绪是魔鬼”,破坏性很大,而对于领导者来说,情绪往往又影响决策,所以“致中和”是中庸之本。

必须在人所不睹不闻的独处之时,也能戒慎恐惧,严格肃敬,以至于独处至静之中,也没有一点偏倚,这就是把中推到了极处,则大本立也。

尤其是那些隐微幽独的小事,更要谨慎其是非善恶,精密于应事接物的对错尺度,让它没有一丝差错,推到和的极处,如此则达道行矣。

天地万物,本来与我一体,而中和之理,相互流通,所以其效验至于如此!所以这率性尽性的功夫,能不勉励自己去存养修为吗?

修养的海因里希法则

就是《中庸》的大正至中之道,这就是《大学》的明德新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不要想“假若人人都……”,这样就会觉得,光自己一人改变不了什么,这就不是儒家了

张居正讲解说:“君子小人,只在敬肆之间而已。”意思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君子时刻心存敬畏,而小人则放肆无所忌惮。

所以抓安全,都不是抓大事,而是抓小事。同理,我们个人的修为,应事接物待人,也是抓小事,不是抓大事。你有300次放松放肆,恐怕就会闯一次大祸。修养的心法,就是不应事、不接物、不待人的时候,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戒慎恐惧,慎独。养成了这样的好习惯,就能不勉而中,无时不中,坦然中道。

天下之事,但凡你做得过了些,就是失中;不及些,就是未至。唯有中庸之道,无过不及,恰到好处,

如此,这本来明明白白的中庸大道,怎么就不明白了呢?因为知行合一,这道,总要走过才明白。如今那贤能的人,他就喜欢显自己的本事,要另辟蹊径,特立独行,不走这中庸之道。而那愚笨不肖的,又安于卑下,做不到中庸之道。于是这道就荒芜了。

因为认为自己都知道,所以就堵死了自己知道的路。要知道自己不知道,才能知道。
所以,认为自己知道,正是不知道的原因;认为自己不知道,才是知道的开始。

第二个原因呢,是为物欲所蔽。种菜种果不能用毒药,人人都知道,但看见别人做了,也不受惩罚,而且比自己多卖了钱,于是第二年也就理直气壮地跟着做了。教化不行,人们心中就完全没有什么事绝对不能干的概念。我们痛恨三聚氰胺,但是我们平时的所作所为里,与之性质相同,只是程度不同的事,数不胜数。

孔子说:每个人每天都同样吃饭,但真正知味的人太少太少了啊!

2023/6/23 发表想法
儒家强调自我省察,看见别人干坏事,不要光是义愤填膺,而是要马上省察自己,这才叫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见别人的善与恶,拿他来格一格自己,善则与之,恶则去之,如此则进步祌速也。像一个水杯一样,只有水杯空杯或不满的情况,才能往里面加水,你如果认真自满了,还可以往哪里加,或者更本就认真没有必要加了! 所以我们要有空杯心态!

胜心是学问修养的大敌

人的智慧,有小聪明,也有大智慧。小聪明是自己聪明,大智慧是用别人的智慧。

大智慧就是“无我”,就是不追求“自己的东西”。学谁就是学谁,不要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因为变成自己的东西,就忍不住要上去改一改,这一改,就毫厘千里、面目全非了。圣道为什么不传?就是因为历代治学者都追求“自己的东西”,不肯照着往圣先贤的话来说。王阳明说这叫“胜心”——其说本已完备,偏要另立一说以胜之。妄自篡改添加,越描越黑,几百年下来,圣学就面目全非了。所以才需要有人重新去擦亮,为往圣继绝学。

第二句“隐恶扬善”,就是你听来一些东西,要把坏的藏起来,到你这儿为止。而那些好的,要大肆宣扬,让大家都知道,都学习。

第一层是张居正讲的,是鼓励言路畅通。那说得不对的,我不用他的建议就是了,不要批评他,以免他受到挫折,下次不说话了;而那说得对的呢,我就不但用他的建议,而且宣扬嘉奖他,让大家都踊跃建言。

说人坏话,也是一种胜心,要在道德上胜过别人。

我们跟人说谁谁谁不好,无非是为了让对方觉得我多好。如果我们去除了让别人觉得“我比他好”的心思,真正做到“他好我也好”,就不会那么积极说别人坏话了。

隐恶扬善,多说人的好,就是把他往好处拉,他会越来越好;老说别人坏,至少他跟你的关系肯定是坏了,要是他真就越来越坏,也是你把他往坏处推的。

知行合一的两个标准

如今的人,你跟他讲中庸的道理,也都说我知道。既然知道,就有定见,有定见,就有定夺,于处事的时候,才能辨别出其中庸的道理来,但是,他又坚持不了一个月就放弃了。这既然知道,怎么又不能坚持呢?还是因为不是真知道!

当别人跟我们说什么事,我们会拼命点头说“对对对,我知道,我知道”。第一个意思是我知道,第二个意思就是你快闭嘴别说了。

知祸而不知避,还有一个原因是没有意志力。没有意志力,就会产生懒惰和侥幸心理。所以孔子又说,人们都说自己知道,也会照做,却坚持不了一个月!
我的体会是,坚持一个月就是胜利!

我认为,一个知行合一的人会有两个表现。一是他观点立场鲜明,从来没变过,二是他坚持做的事情从来没有停过。

“义袭而取”和“集义而生”的区别

下刀山火海呢,在危险时刻,把生的机会留给别人,死亡留给自己,泰坦尼克号上就有很多这样的绅士。

根本不可能,那还有什么意义呢?意义重大!它的意义就在于我们知道自己没做到,并且有了这个想法,有了这个追求,就有了时刻省察自己的习惯。

2023/6/23 发表想法
贫而不谄媚,富而不骄傲。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富的首要之事是克制骄躁之心,但是最终要做到好礼。知礼,才能不逾矩

朋友也是一样,朋友可以帮你,但你不能指望倚靠朋友。君子之强,是自立自强,而不是趋炎附势,依附于他人。

三、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
变塞的变,是改变;塞,是没达到。国家有道,君子之强,就能发达富贵。人在没有发达的时候,都很注意自己,等富贵发达了,就容易放松骄肆,改变了当年的志向操守。所以君子之强,就是不忘初心,坚守义理。

邪门的二十四孝,就是文化垃圾,以惑下愚

“四书”的道理,其实都极其浅易明白,中心思想就一个:要做到,要知道自己没做到,然后随时提醒自己做到,这就叫“知行合一”。

人们做学问,重点往往都不放在把那学问落实在自己行动上,而是放在如何知道更多上。不落实行动,而是想知道更多,那最好的方法就是,知道一些别人都不知道的。

在我那本书里,没有一句话、一个字的解读是我“自己的理解”,都是根据宋本《十一家注孙子》和郭化若将军的《孙子译注》为标准来解读的。

另一个更邪门的,是埋儿奉母。说有一个叫郭巨的人,家里粮食不够吃,为了孝敬母亲,他就把儿子活埋了。

这种反人类的故事,居然还在传诵,这已经疯狂和虚伪到什么程度?这根本已经不是人,而是魔鬼了,还有良知吗?

人们习惯了宣扬自己都不信的东西,只要它够新、够特、够奇、够怪。这就是道听而途说,反正都是说给别人听的,自己也没想过去照做,无所谓。

学问之道,光动脑子没用,脑子靠不住。用心也不够,心不知道放哪儿。只有动手,落实在行动上,身体力行,你才知行合一了。

学习第一是立志,有了志向,就日日都有目标,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就不会允许自己止步于此。

能不能坚持,关键在有没有志向

如果你有一个志向,比赚钱还重要,那你就可以遵道而行了,这道,就是通往你志向的大道。只有圣人,才能战胜自己的虚荣心。这是智之尽、仁之至,不需要勇,自然充裕自如。这是中庸的成德,唯有德造其极的圣人,才能做到。大舜是智,颜回是仁,子路是勇

2023/6/23 发表想法
学习第一是立志,有了志向,就日日都有目标,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就不会允许自己止步不前。。如果你有一个志向,比赚钱还重要,那你就可以遵道而行了,这道,就是通往你志向的大道。
大舜是智,颜回是仁,子路是勇,这三个品德缺了一个,就不能造道而成德。
知祸而不知避,还有一个原因是没有意志力。没有意志力,就会产生懒惰和侥幸心理。所以孔子又说,人们都说自己知道,也会照做,却坚持不了一个月!
我的体会是,坚持一个月就是胜利!
>> 我认为,一个知行合一的人会有两个表现。一是他观点立场鲜明,从来没变过,二是他坚持做的事情从来没有停过。
>> “义袭而取”和“集义而生”的区别
>> 下刀山火海呢,在危险时刻,把生的机会留给别人,死亡留给自己,泰坦尼克号上就有很多这样的绅士。
>> 根本不可能,那还有什么意义呢?意义重大!它的意义就在于我们知道自己没做到,并且有了这个想法,有了这个追求,就有了时刻省察自己的习惯。
>> 2023/6/23 发表想法
贫而不谄媚,富而不骄傲。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富的首要之事是克制骄躁之心,但是最终要做到好礼。知礼,才能不逾矩
>> 朋友也是一样,朋友可以帮你,但你不能指望倚靠朋友。君子之强,是自立自强,而不是趋炎附势,依附于他人。
>> 三、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
变塞的变,是改变;塞,是没达到。国家有道,君子之强,就能发达富贵。人在没有发达的时候,都很注意自己,等富贵发达了,就容易放松骄肆,改变了当年的志向操守。所以君子之强,就是不忘初心,坚守义理。
>> 邪门的二十四孝,就是文化垃圾,以惑下愚
>> “四书”的道理,其实都极其浅易明白,中心思想就一个:要做到,要知道自己没做到,然后随时提醒自己做到,这就叫“知行合一”。
>> 人们做学问,重点往往都不放在把那学问落实在自己行动上,而是放在如何知道更多上。不落实行动,而是想知道更多,那最好的方法就是,知道一些别人都不知道的。
>> 在我那本书里,没有一句话、一个字的解读是我“自己的理解”,都是根据宋本《十一家注孙子》和郭化若将军的《孙子译注》为标准来解读的。
>> 另一个更邪门的,是埋儿奉母。说有一个叫郭巨的人,家里粮食不够吃,为了孝敬母亲,他就把儿子活埋了。
>> 这种反人类的故事,居然还在传诵,这已经疯狂和虚伪到什么程度?这根本已经不是人,而是魔鬼了,还有良知吗?
>> 人们习惯了宣扬自己都不信的东西,只要它够新、够特、够奇、够怪。这就是道听而途说,反正都是说给别人听的,自己也没想过去照做,无所谓。
>> 学问之道,光动脑子没用,脑子靠不住。用心也不够,心不知道放哪儿。只有动手,落实在行动上,身体力行,你才知行合一了。
>> 学习第一是立志,有了志向,就日日都有目标,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就不会允许自己止步于此。
>> 能不能坚持,关键在有没有志向
>> 如果你有一个志向,比赚钱还重要,那你就可以遵道而行了,这道,就是通往你志向的大道。只有圣人,才能战胜自己的虚荣心。这是智之尽、仁之至,不需要勇,自然充裕自如。这是中庸的成德,唯有德造其极的圣人,才能做到。大舜是智,颜回是仁,子路是勇
>> 2023/6/23 发表想法
学习第一是立志,有了志向,就日日都有目标,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就不会允许自己止步不前。。如果你有一个志向,比赚钱还重要,那你就可以遵道而行了,这道,就是通往你志向的大道。
大舜是智,颜回是仁,子路是勇,这三个品德缺了一个,就不能造道而成德。
定一个志向,立一个目标,下日日不断之功,然后用一生去实现它,即使最终仍旧默默无闻,也甘之若饴,无怨无悔。
1.先赚钱养家糊口,必要的物质生活没有保障何谈志向;
2.物质生活容易引起攀比,人们都想要有相对优势,尤其在这信息化时代,人们欲望持续扩张,难以满足;
3.古代君子物质有保障,相对普通大众有显著的相对优势,他们更具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物质和环境基础。

郭德纲说,学相声门槛很低,很容易,可是进门一看,梯子在里面呢!这就是门槛低,道行深!

君子之道,每个人都要有信心去践行之。但即便是圣人,也要清楚自己做得还不够好,这样才能随时警醒,永无止境。天地也不完美,有酷暑,有寒冬,有干旱,有洪水,有地震,有台风,也不能尽如人意,总是有所遗憾。可见天地也不中庸,或覆载生成之有所偏,或寒暑灾祥之失其正

中庸之道费而隐,入门门槛很低,但是你永远不可能都掌握、都践行。

虽匹夫匹妇之愚昧不肖,也有能知能行的;虽有圣人知行之广,也有不能尽的。可见,君子之道自近小而言,则起自夫妇居室之间而无所遗漏

道不远人,保持简单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道就是率性而已。

君子治人就不是这样了,君子以人治人。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句话,被后世误解大了,理解成了“你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你”“你对我不仁,莫怪我对你不义”这样相互报复的意思。人心坏了,道就要远人了。朱熹的意思清楚明白,要在思想上帮助别人,就要用他知道的、他自己身上有的道理来帮助他。可是大家都把朱子大爱之言,解读成支持自己对人坏的正当化理由了。

当同学提问时,老师不是直接回答他,而是就着他的问题,反过来顺着逻辑问他,让他自己回答,几个问答下来,他自己就明白了。

帮助他在自己身上找到了答案。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他自己本来就明白的道理去帮助他。保持简单,多关注最简单最本质的日用常行,道不远人,不要老去找那高远虚荣的感觉。

忠恕之道

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

每个人心里都时刻装着自己,那么,能像装着自己一样装着别人,就是忠。

我们学习忠,不是只要求员工忠于公司,也要求老板忠于员工,上级忠于下级,要中下级之心。所谓得人心,就是上对下的忠。西点军校有一条讲领导力的话:“心里始终装着对方的利益,并且有能力让对方知道这一点。”这就是上级对下级的忠。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所以儒家的仁,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忠道。那恕道呢?孔子就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这里的“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是一个意思,如果你不希望自己受到这样的对待,你就不要这样去对待别人。

言行相顾的两个体会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四,我一条也没做到啊!

这些孝悌忠信,都是最平常的道理,叫作“庸德”。对这些平常的道理,要笃实践行,不能把它们当老生常谈的大道理,轻轻放过了。知道自己没有做到的,要勉力去做。而平时说话呢,要谨慎,要始终留有余地,不要把话说尽。要言行相顾,言照顾行,不敢保证做到的,就不要说出来;行照顾言,凡是说过的,一定要做到。有如此君子风范,就是实在人。

成败各有各的命,我们只笃实做我们的事。对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我定了三个不——“不骗人,不贪心,不夸大”。

这时候我们批评的话都非常有价值,都是最正确的人生道理。这时你自己就要把这些话记下来,不是去要求别人,而是要求自己,自己照自己的话做。

羡慕别人,是大毛病

君子看看自己在哪里,根据自己现在所居之位,做自己所处位置该做的事,不羡慕别人,也不因对所处的位置不满,而不守本分。

德鲁克说,战略不是老想着未来我做什么,而是要想着今天该做什么,我们才能拥有未来。
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两件事:一是扎扎实实把现在的事情做好,二是投资布局未来可能的方向。

今天该做什么呢?天命即本分,就是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无论你想做什么,都得别人给你做,社会给你做。那别人凭什么把机会给你?就是看到过去交给你的事你都做得很好,才会交新的事给你做。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在办公室抹桌子、扫地、倒开水也能发迹,因为如果你做不了别的,就勤快点,做点服务工作,这就是好品质。

非竞争论

这样的君子,历朝历代,时常都有,往往都有绝学绝技在身。他不找靠山,不攀龙附凤,只是埋头做好自己的事,奉献自己的价值,结果,在最高位的人都离不开他。在政治斗争平衡的时候,他还能成为“各方都能接受的人”

君子不图回报,只修炼自己,所以安心在平易的所在,没有慕外之心。

在经营中,顾客是天理。你要关注谁给你饭碗,就是顾客,而不要去关注谁抢你饭碗。

能理解我上面的“非竞争论”,就能理解“君子素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了。竞争导向,就是一种外慕心态。

2023/6/23 发表想法
帮助他在自己身上找到了答案。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他自己本来就明白的道理去帮助他。保持简单,多关注最简单最本质的日用常行,道不远人,不要老去找那高远虚荣的感觉。
>> 忠恕之道
>> 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
>> 每个人心里都时刻装着自己,那么,能像装着自己一样装着别人,就是忠。
>> 我们学习忠,不是只要求员工忠于公司,也要求老板忠于员工,上级忠于下级,要中下级之心。所谓得人心,就是上对下的忠。西点军校有一条讲领导力的话:“心里始终装着对方的利益,并且有能力让对方知道这一点。”这就是上级对下级的忠。
>>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所以儒家的仁,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忠道。那恕道呢?孔子就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这里的“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是一个意思,如果你不希望自己受到这样的对待,你就不要这样去对待别人。
>> 言行相顾的两个体会
>>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四,我一条也没做到啊!
>> 这些孝悌忠信,都是最平常的道理,叫作“庸德”。对这些平常的道理,要笃实践行,不能把它们当老生常谈的大道理,轻轻放过了。知道自己没有做到的,要勉力去做。而平时说话呢,要谨慎,要始终留有余地,不要把话说尽。要言行相顾,言照顾行,不敢保证做到的,就不要说出来;行照顾言,凡是说过的,一定要做到。有如此君子风范,就是实在人。
>> 成败各有各的命,我们只笃实做我们的事。对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我定了三个不——“不骗人,不贪心,不夸大”。
>> 这时候我们批评的话都非常有价值,都是最正确的人生道理。这时你自己就要把这些话记下来,不是去要求别人,而是要求自己,自己照自己的话做。
>> 羡慕别人,是大毛病
>> 君子看看自己在哪里,根据自己现在所居之位,做自己所处位置该做的事,不羡慕别人,也不因对所处的位置不满,而不守本分。
>> 德鲁克说,战略不是老想着未来我做什么,而是要想着今天该做什么,我们才能拥有未来。
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两件事:一是扎扎实实把现在的事情做好,二是投资布局未来可能的方向。
>>#### 今天该做什么呢?天命即本分,就是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无论你想做什么,都得别人给你做,社会给你做。那别人凭什么把机会给你?就是看到过去交给你的事你都做得很好,才会交新的事给你做。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在办公室抹桌子、扫地、倒开水也能发迹,因为如果你做不了别的,就勤快点,做点服务工作,这就是好品质。
>> 非竞争论
>> 这样的君子,历朝历代,时常都有,往往都有绝学绝技在身。他不找靠山,不攀龙附凤,只是埋头做好自己的事,奉献自己的价值,结果,在最高位的人都离不开他。在政治斗争平衡的时候,他还能成为“各方都能接受的人”
>> 君子不图回报,只修炼自己,所以安心在平易的所在,没有慕外之心。
>> 在经营中,顾客是天理。你要关注谁给你饭碗,就是顾客,而不要去关注谁抢你饭碗。
>> 能理解我上面的“非竞争论”,就能理解“君子素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了。竞争导向,就是一种外慕心态。
>> 2023/6/23 发表想法
这就是道德经里面说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对于个人来说也是一样的,不要只和别人比赚的钱多,别人赚的多,但是压力大,或者非常辛苦,付出很多。和自己比,今天的自己有没有比昨天做的更好,有没有进步,有没有离自己的目标更近一步,自己做好了,有能力了,赚钱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从小事做起。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就像你行远,不能一步就到远处,必从近处开始,由近及远;登高,不能一步登天,必从低处开始,由低及高。

不能慎独的人,日用常行就有毛病;日用常行有毛病的人,说他到高远处却能守住大节,那是没有的事。所以,如果你有志于高远,有志于做大事,就要从小事小节做起

人性的弱点,就是好高骛远。儒家思想中,由近及远是一个核心。推己及人、由内而外、由近及远、悦近来远,都是一个逻辑。明德、新民、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由近及远。

做个实诚人。鬼神不可看见,不可听闻,但他能让天下人斋戒,净身,穿着盛大的服装去祭祀他,充满敬畏,如其在上,如其在左右。

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管你做什么,神总是清清楚楚的,不可掩藏

可见天下之事,就在一个诚字,诚则必昭著于天下,不诚则无物,一切都是空。所以人之体道行道,不可有一念一事之不实诚。

2023/6/23 发表想法
一颗种子撒在水泥地肯定会死,撒得浅,也只能长出一点点苗,因为根不深,很快就会枯竭,要想结出好果子,肯定要有好土壤,但人不是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我们多读书,多实践,就能改变自己的“土壤”,而这份“好土壤”是要精心维护的,种子下去之后也要勤耕耘,才能结硕果。

中庸之道的马太效应

是栽培还是覆败,不是上天有意不公平,而是看它自己本来的材质,这都是自取。
我们在公司上班也是一样,公司培养你还是放弃你,都是自取。

“凡有的,还要给他,叫他丰足有余;凡没有的,就连他有的,也要取去。”

2023/6/23 发表想法
目光长远,把自己放到一个时代的时间轴里来看,用三世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不要急,慢一点再慢一点,我们想要的,时间都可以给。目光长远了,格局就大了,心也就淡定了。

周文王家族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的第一家族,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原型。

你看问题的时间跨度越长,时间就越站在你这一边,你就能得到滴水穿石的回报、绵绵不绝的传承。你看问题的时间跨度越短,就难免因小失大,而且终身奔忙,永远没有积累,更别说传之后世了。

家业、家风、家学。 之前文王还是诸侯,在礼制上,对他的祭祀都是用诸侯之礼。周武王晚年才受命于天,没有来得及处理追封先祖的事。武王去世后,周公辅佐周成王,才把这些事一一落实。首先追封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为大王,文王之父季历为王季,一直向上以天子之礼祭祀祖先到始祖后稷。而为父母服丧三年的理念,是因为孩子小时候,要到三岁才不用父母抱了,你麻烦了父母三年,那父母去世后,你也还三年给父母吧。

孝是什么呢?就是“继志”和“述事”这两件事,也就是能继承先人的遗志,能记述先人的事迹。

就是继承了大王、王季、文王的遗志。人类文明,就是代代相传的事业,和日日记述的历史

苦苦积蓄,慢慢买田置地,建起了一个家园

礼的智慧

各家的年轻子弟,就要举着酒壶跟着他的父兄,一路转圈敬酒,帮忙倒酒

所以我们看到这一个祭祀典礼的设计,序昭穆以亲亲,序爵以贵贵,序事以尊贤,逮贱以扶幼,序齿以尊老,周公这一套礼制的设计,把所有人都照顾到了,让所有人都能融入这家族的活动和价值观里来,无所遗漏。

周公设计的这套礼制,我在“华与华”也学习实践了一点,就是逮贱。

礼乐治国

那礼乐和法律的关系是什么呢?法律就像咱们公司里的制度,而礼乐呢,就是企业文化。一个公司,最重要的不是制度,而是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法律、制度是规定什么事情不能做,而礼乐文化,是能创造良善社会和激发每一个人的原力。

2023/6/23 发表想法
自己是一切事业开始的起端。修身正己,大公无私,志向高远,重义轻财,就一定能吸引一大批相同价值观的高级人才!大智慧,就是用他人的智慧!
这就是读书、读史的好处所在,毛主席就啊博览群书,博古通今成为一代伟人,实际上许多事都可以从历史中找到答案和方法。
这个类比好,确实是,历史就是个大数据库。历史的车轮一直在前行,五千年文明史的记录,把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搜集齐全了,任何事情都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看到相似的场景,如何避免,如何解决,就看数据分析的结果了

人存政举

万事都有历史经验,你遇到的问题,前人都遇到过;你想做的事情,前人都做过。所谓让历史告诉未来,就是从前人的经验中,从历史的大数据中去找答案。只是呢,“非不能也,实不为也”,不是不知道该怎么办,而是你自己不是那人,没有那心,不愿意那么干罢了。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孔子接着说:要得到对的人呢,关键在于你自己要对,要靠你自己的修为。因为人君之身,就是臣下的表率,你要率先垂范,则好恶取舍,皆得其宜,贤才也就乐于为你效力。

儒家之道,推己及人,悦近来远,你不要觉得手下的人不行。只要你行了,他们就行了。近处的贤臣得到发挥了,远方的贤臣就都往你这儿跑。

人亡政息

2023/6/24 发表想法
爱有等差,远近亲疏,由近及远。尊重人才也按能力大小分等级,这也符合以贡献论价值的原则。对人和人才,都是区别对待的,这也公平!
爱自己的家人,然后能爱朋友同事,然后能爱他人,然后能爱动物,然后能悯物,走在路上注意不要踩草坪,这就做到仁了。
义呢,就是宜。分别事理,各有所宜,该怎样就怎样,什么事都恰到好处,就是宜,就是义。
这原文听起来好像很势力,要“区别对待”团队的每个人,其实正是因为“区别对待”才能产生更大的生产力,一视同仁不代表着可以采用一套方法论对待全部人,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情况不同需求不同,要因材施教,社会是分工的,团队内也是一样讲究协同合作,而区别对待更能发挥每个人的个性和优势。

区别对待,而不是一视同仁

我们说“亲亲仁人”,还有一个说法叫“爱人悯物”,就是亲亲、仁人、悯物这三个等级。这当中,亲亲为大,也就是亲爱自己的亲人。自己的亲人跟别人不一样,人一定是先爱自己的亲人,然后才推己及人、由近及远地去爱朋友,爱同事,爱家乡人,爱天下人。能博爱天下人了,然后才能爱护动物,爱护一草一木,爱护地球环境。但是,我们在新闻里看到,就是有人先救别人家孩子,结果让自己孩子淹死的。媒体还赞扬他无私,舍己救人。这种宣传,就跟二十四孝一样,明知道不合伦理,你自己也不可能去那样做,但是却盲目地去夸赞,这就不是仁,而是病,得治。

自己家人比朋友要亲,这个能做到吧?可我们经常做不到。在朋友面前,大谈自己兄弟的不是,跟朋友亲密共鸣比自己家人还亲,这也是毛病。

仁,不是一视同仁,而一定是区别对待。

知耻近乎勇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孔子说的五达道,就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孟子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曾子说:“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人君对臣下,是以师道相处,还是以朋友之道相处,还是只要听话的犬马,都能看出区别来。

儒家五伦中,对君臣、父子、兄弟、朋友,都有明确的价值观要求和行为准则,唯有夫妇之伦,只有两个字“有别”,就相当于说“男女不一样”,好像男女不是一种生物,就连孔子也搞不定

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都没往深里讲这“有别”要怎么办,而其他人讲的都是他们自己添加发挥的,所以在这里,我也只能“阙疑”了。

读书是为了省察自己,若只是为了“理解圣贤的思想”,可能很容易就觉得自己“理解”了,就翻篇了。只有认真、仔细、深刻、终身反复地拿圣贤的话来检查自己,日三省吾身,才是真读书,真理解,真好学,真力行,真知耻。

知耻,是自己没做到的,自己心里要知道羞耻。

修身两条道:慎独与择友

孔子接着说:要得到对的人呢,关键在于你自己要对,要靠你自己的修为。因为人君之身,就是臣下的表率,你要率先垂范,则好恶取舍,皆得其宜,贤才也就乐于为你效力。
>> 儒家之道,推己及人,悦近来远,你不要觉得手下的人不行。只要你行了,他们就行了。近处的贤臣得到发挥了,远方的贤臣就都往你这儿跑。
>> 人亡政息
>> 2023/6/24 发表想法
爱有等差,远近亲疏,由近及远。尊重人才也按能力大小分等级,这也符合以贡献论价值的原则。对人和人才,都是区别对待的,这也公平!
爱自己的家人,然后能爱朋友同事,然后能爱他人,然后能爱动物,然后能悯物,走在路上注意不要踩草坪,这就做到仁了。
义呢,就是宜。分别事理,各有所宜,该怎样就怎样,什么事都恰到好处,就是宜,就是义。
这原文听起来好像很势力,要“区别对待”团队的每个人,其实正是因为“区别对待”才能产生更大的生产力,一视同仁不代表着可以采用一套方法论对待全部人,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情况不同需求不同,要因材施教,社会是分工的,团队内也是一样讲究协同合作,而区别对待更能发挥每个人的个性和优势。
>> 区别对待,而不是一视同仁
>> 我们说“亲亲仁人”,还有一个说法叫“爱人悯物”,就是亲亲、仁人、悯物这三个等级。这当中,亲亲为大,也就是亲爱自己的亲人。自己的亲人跟别人不一样,人一定是先爱自己的亲人,然后才推己及人、由近及远地去爱朋友,爱同事,爱家乡人,爱天下人。能博爱天下人了,然后才能爱护动物,爱护一草一木,爱护地球环境。但是,我们在新闻里看到,就是有人先救别人家孩子,结果让自己孩子淹死的。媒体还赞扬他无私,舍己救人。这种宣传,就跟二十四孝一样,明知道不合伦理,你自己也不可能去那样做,但是却盲目地去夸赞,这就不是仁,而是病,得治。
>> 自己家人比朋友要亲,这个能做到吧?可我们经常做不到。在朋友面前,大谈自己兄弟的不是,跟朋友亲密共鸣比自己家人还亲,这也是毛病。
>> 仁,不是一视同仁,而一定是区别对待。
>> 知耻近乎勇
>>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 孔子说的五达道,就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孟子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曾子说:“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人君对臣下,是以师道相处,还是以朋友之道相处,还是只要听话的犬马,都能看出区别来。
>> 儒家五伦中,对君臣、父子、兄弟、朋友,都有明确的价值观要求和行为准则,唯有夫妇之伦,只有两个字“有别”,就相当于说“男女不一样”,好像男女不是一种生物,就连孔子也搞不定
>> 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都没往深里讲这“有别”要怎么办,而其他人讲的都是他们自己添加发挥的,所以在这里,我也只能“阙疑”了。
>> 读书是为了省察自己,若只是为了“理解圣贤的思想”,可能很容易就觉得自己“理解”了,就翻篇了。只有认真、仔细、深刻、终身反复地拿圣贤的话来检查自己,日三省吾身,才是真读书,真理解,真好学,真力行,真知耻。
>> 知耻,是自己没做到的,自己心里要知道羞耻。
>> 修身两条道:慎独与择友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朋友对我们的影响,实际上比读书更大、更直接、更起效,所以找朋友和读书一样重要

“尊贤则不惑”,那良师益友熏陶我,启发我,如此则聪明日开,闻见日广,于那修己治人的道理,都明白贯通,无所疑惑。

修身的两条道,是慎独和择友。自己独处时,要慎独,戒慎恐惧,自己注意。和他人交往呢,要仔细选择自己的朋友,要交益友,不要交损友。

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我们要交三种益友:耿直的朋友,实在的朋友,有见识的朋友。要远离三种损友:装腔作势的朋友,谄媚奉承的朋友,夸夸其谈的朋友。择友原则要坚决,关键是珍惜自己的时间。

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意思是,亲爱父母兄弟,家里就没有怨气。因为家里太容易生怨气,所谓恩怨恩怨,没有恩,就没有怨;有恩,就有怨;恩有多大,怨就有多深。所以,关系越亲密,就越容易生怨,君子一定要注意。

对高、中、基层不同的人力资源政策

修身要从穿正装开始,这一条我们平时做得挺差的

对自己家族的人,要给他们高位厚禄,与他们同呼吸、共好恶,如此则天下人都效仿而家族亲近

总之家庭观念要强,要照顾好家里人。别放着自己家里人不管,却在外面大张旗鼓捐款慈善感动中国,那不是善,而是自欺欺人的伪善。

柔远人,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张居正讲解说,有国际友人来访,在他来的时候,要送他丰厚的粮食物资,让他一路衣食住行都无忧无虑;在他要走的时候,要给他通关旌节,一路欢送。对有才德的,愿意留在我们这里任事的,就嘉美他,给他事做,让他发挥;对能力差的,也要宽恕他,不要强他所难。

存的是实诚的心,行的是实诚的事。

2023/6/24 发表想法
对不同层级的人员,采用不一样的政策,根据对方的需求和思想境界来分别满足。这一章,对做企业有大用。学之用之。

做个实诚人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j iá),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凡事我诚心诚意去做就会成功,不诚心诚意就会失败。因为不管怎么预备也赶不上变化,我只有定于诚,千变万化,我只以诚待之,如此则四通八达,智慧无穷。

这里有一个最基本的道理,上级怎么看你,不是看你怎么待他,因为当你待他时,你可能是有目的的,是刻意的。上级是通过观察你平时怎么做人做事,怎么对待朋友,或者听其他人对你的评价,从侧面来判断你的。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父母都不孝,跟自己家人都不亲,如何能让朋友信任他呢?所以我们常说,某人是个大孝子,那他做朋友也一定是可靠的。

而是去洞察人心天命之本然,理解至善的原理,然后就有止于至善的大智慧。

我们之前举过吃亏占便宜的例子。有的人怕吃亏,一旦发现自己吃了亏,就像吃了一只苍蝇,一百个受不了;有的人怕占人便宜,一旦发现自己不小心占了别人便宜,就像吃了一只苍蝇,马上要吐出来。诚者,就是不怕吃亏,最怕占人便宜的人。

我们经常思考问题,经常焦虑,其实本质都是心不诚,各种私欲、杂念、虚荣、幻想太多。若能诚意正心,不患得患失,只求自己心安,则多少事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自由自在,静候佳音,势如破竹。再看过去的自己,可笑矣!

2023/6/24 发表想法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是学习之道,是"学习学″的纲目。″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一本书要反复读,也要多读不同的书。在这本书上没注意没理解,在另外一个地方看到,就能触类旁通。做任何学问,都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一定要有计划,对自己有要求,每天都学。

学习学五条,少一条就不是真学习

第一是要博学。学习首先是一个数据录入和积累的过程,学习怎么学通的呢?都是触类旁通。你脑子里的数据要够多,它们之间才能相互发生化学反应。所以读书必须旁搜远览,于古今中外事物之变,无不考求,广博见识,如此才能义理精通。

曾国藩讲读书时说:“一本未完,不动下一本。”这样才能保证每本书都读完。我自己的体会是,一本未完,不动下一本,还是有点枯燥。我通常是三本书同时在读,一本专业书做主攻,一本历史书做调剂,还有一本轻松的文学类书籍做休息消遣,就像上学时,语文、数学、英语几本课本都在书包里,每天有不同的课。但是一定保证每本都读完。

一本书不能只读一遍,要读三遍。重要的书,还要每隔三年重读一遍。书虽没有变,但是你在变,今日的你不是三年前的你了,所以读到的体会就不一样。
一本书要反复读,也要多读不同的书。在这本书上没注意、没理解的,在另一个地方看到,就触类旁通了。

怎么安排出时间来?曾国藩讲了两条:一是少举事,少应酬,晚上不要出门,早上早起。少举事,就是少做点事。

其实这还是你自己把所有无聊的事都看得比读书重要,所以就没法深入学习。如果要学习,就跟谁也不约,除了必要的工作,拒绝一切可约可不约的人。

第二个讲审问。读书学习,总有不懂的地方,不懂就问,一定要把它弄清楚,没搞清楚就不要放弃。如果“好读书,不求甚解”,那读一千本不如认真读一本。学就要学个明白。

第四是明辨之。是于义理精微、公私之间加以辨别,辨其何者为是,何者为非,何者似是而非,何者似非而是,这些都一一明辨了,然后就能尽其精微,丝毫不差。

是“辨”而不是“辩”。有句话叫“真理是越辩越明的”,此言非也!真理是越辩越糊涂的才对。君子明辨而不辩,辨析的辨是有诚意的,而辩论的辩就没诚意。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就是择善,从知识义理的海洋中把善择出来;而笃行,就是固执之,坚持去做。

真能这样下功夫,义理自然浑融,气质自然变化,虽是生来愚昧的,久之亦豁然贯通,而进于明矣;虽是生来柔弱的,久之亦毅然自守,而进于强矣。如果你本来就是聪明强毅的,又能勤奋砥砺,定能成大智大勇之人。

诚是最大领导力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天命之性,本来就真实无妄,只是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见得不明,行得不到位,所以不能尽性,不能充分发挥。只有那天下至诚的圣人,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纯乎天理而不杂人欲,故能于天命所性之理,察之极其精,行之极其至,而无毫发之不尽也。

所以成功者是尽我之性,成就自己。领导者要尽人之性,成就他人。伟人是尽天地万物之性,厚德载物,化育天地。

至诚如神

扩充放大,是人性,也是儒家修行的一个基本原理。对自己,如果你把贪欲扩充放大,就会越来越肆无忌惮,破罐子破摔;如果你把善念扩充放大,就会越来越珍惜自己的善,不愿意沾染一点点恶念。

形则著,表现出来就很显著。所以不要有怨气,以为你吃了暗亏,做了好多贡献、好多工作却没人知道。有怨气就是心不够诚,心不够诚自然就表现不出来,就不显著。如果一心只有诚,就会日新月盛,越来越显著。

最终,经过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的过程,也能达到天下之至诚才能达到的化育天地的化境。

至诚者,天理人情无所不知,理解社会运行的基本原理和底层逻辑,洞悉人性的一切秘密,而他自己的心底,又没有一丝私心杂念的蒙蔽,所以心如明镜,来者则照,无不了然,所以说,至诚如神。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诚者,物之终始。天下之物,无不有始有终,这始终,都是实理的发端与终结,中间的一切,都是实理之所为,所以说诚是物之终始,没有什么东西是例外的。所以,人怎么能例外呢?

人如果不能诚意正心,就算有所作为,也是虚文,干了那事,也跟没干一样。

诚者,诚就是目的;仁者,仁就是目的。如果你说“我诚了,也仁了,但是没你说的那个效果啊”,那孔子还有一句话:“求仁得仁,又何怨?”诚了,仁了,这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这个如果理解不了,也没法再讲了,只能知行合一,做了才知道。

至诚无息的工作原理

至诚无息,其博厚的功业,灿然成章,但它的彰显,是长期积累、自然显著的,而不是拼命表现、引人注目而来的。它带来的变化,能感化、带动他人,但也是润物细无声、自然感应的,而不是鼓舞激励的。它的成就治功有成,万世无蔽,但也是由内而外、由近及远、自然成就的,而不是安排布置、有所作为而成的,这是无为而成。

诚的两个标准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天地之道,可以一言而尽,就一个诚字而已。

中庸之道,讲到这里,一路都是讲诚。可以说,中庸之道,就是至诚之道、纯诚之道。《大学》开篇讲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间的这个诚意正心,就是基础,就是儒家修养的底层逻辑。

修德凝道五句话

修德凝道。修养自己的品德,让天道凝结在自己身上,这就天人合一了。

人们往往不愿意温故,都愿意追新求异,目的是贪巧求速。不懂得从自己的过去中学习,不懂得在已经学过的地方重复学习、反复学习,这就是不进步的最大原因!评价老师讲课,负面评价往往是“没什么新东西”

老想要新的,老想要颠覆,就是不懂得温故知新,不懂得在旧的,自以为已知,其实是无知的地方反复学习,真正理解,达到知行合一。

俗话说:“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可我们的实际情况往往不是这样,而是在哪里跌倒,就反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孔子评价颜回有两条优点,一条是“闻一知十”,别人能举一反三已经不错了,而颜回能闻一知十,这就是一种温故知新的境界;第二条是“不二过”,也就是同样的错不犯第二次,这也是温故知新,过去的错误不会再犯,那才是真知道了。温故而知新,其实“温故”比“知新”更重要,回顾过去比展望未来更重要。因为过去从来不会过去,过去一直都在,而且还在未来等着我们。如果不能总结过去的错误,防止再发,就会重蹈覆辙。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所以,我们的管理理念是,不处罚员工的任何工作失误,工资奖金分红都不受影响。这样的目的,是鼓励大家暴露自己的错误,防止其他人再犯同样的错误。

居于下位,便要安分守己,尽那为下的道理,不要自干法纪,违背上级。简单地说,就是要本分,要听话,知道自己是干啥的,让上级感到舒服,这样的人就好用。你这人好用,人家才用你嘛!万万不可认为自己有点本事,或仗着上级的喜爱,就放松自己,给自己搞点特殊待遇,或者不遵守公司的制度,做出一些不好的示范。这样虽然会暂时得到容忍,但终究还是给自己埋下了隐患。

这是儒家的入世哲学。如果国家政治清明,你不在高位,那是你的耻辱,因为你没本事。反过来,如果国家政治黑暗,你却还在高位,那也是你的耻辱,因为你同流合污。

明哲保身的保身,不光是苟且偷安,它有三层含义:首先是不同流合污,不跟着做坏事,保持自己的清白,这是底线,你要我做坏事,那我宁死不屈;第二层,是保护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第三层,是以待天时,为国家保存忠良,等到新君即位、国家有道的时候,还得靠我干活呢!

老人倒地你都不扶,你就和社会同流合污了,你就已经“失身”了

这个统一,首先是统一用哪些词,不用哪些词,然后是统一每一个词的定义。不要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你用这一套逻辑,这一套话语体系,这一套词,而我用另一套逻辑,另一套话语体系,另一套词。或者,我们用着一样的词,可对它的理解、想传达的意思,却完全不一样。

一旦我们发现自己错了,正确的思想在别人那里,那我们就要马上抛弃自己的想法,舍己从人,与人为善,和他一致。因为和他一致,就是和真理一致。

道统和事业理论

在确立“华与华”的道统和事业理论时,我用了“孔孟王道、阳明心学、孙子兵法、德鲁克哲学、熊彼特理论、华与华方法”这样一个序列,这是我自己的中体西用逻辑,也是我写作注解《孙子兵法》、四书和王阳明《传习录》这一套书的原因。

圣人的五条标准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废弛、畏缩、屈挠、间断,这四条,就是常人不能成事的关键。要么半途而废,要么在困难面前畏缩,要么在压力面前妥协,要么有别的事打岔就间断,总之就是执守不了,坚持不住。而圣人就没这弱点。

至诚的生态系统

所以我们也要学会少去判断推测他人,少去根据对形势或他人的判断行事,更不要一心趋利避害,衡量得失。一切都在变,而你不要变,那好东西就会向你聚拢了。你只需凭着自己的至诚,凭着良知的大是大非去行,这是何等洒脱!

而小人的所谓“学问”呢?出发点就是动人视听,惑人心志,所以专事文饰。外面虽的然表现,但虚伪无实,里面的实德、实力都无法支撑,时间一长,他就撑不住了,所以日见消亡。

知远之近,就是知道远处传播的,必从近处发端,在彼之是非,必由于在此之得失,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能感人动物。知风之自,就是著乎外者本乎内。

一是自身的得失,本于我心之邪正。二是隐微的去处,必然到显著的去处。三是念虑既发于中,形迹必露于外。君子对此再明白不过,所以不会去纠结外物,只务正心诚意修身治学,做好自己的一言一行。

慎独内省,这道理很简单,可做起来却很难。怎么做呢?儒家也给了我们方法: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事情遇到阻碍,首先假设是自己错了。别人对我不好,首先假设是我先对不起他。在此假设的前提下,仔细省察,就一定能找到自己不对的地方,这样进步就会很快。

有的人做事情说到做到,这叫言而有信。而还有一些“不言而信”的人,他什么都没说,就替你做到了,做到之后,他还是什么都不说。你去感谢他,他还跟没事人一样。

后记 五个儒家论

2023/6/28 发表想法
人应该怎样学习和进步?就是学习学。儒家的学习学,就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知行合一。下日日不断之功,滴水穿石!什么是中庸?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所以,中庸之道,就是追求极致完美,一点都不出差错,无过不及,恰到好处。这就是遵循永恒不变的定理,可为万世垂范。巜中庸》就讲一个"诚″字,"天下之至诚。这就是《大学》的诚意正心。

我也不去跟人争什么是“真正的”儒家思想,我只看到自己想要的,我的学习和践行也都是选择性的。我的看法,就是有五个儒家,划分的五个儒家是:
一、周朝,孔孟的儒家。
二、汉朝,董仲舒的儒家。
三、宋朝,程朱理学。
四、明朝,阳明心学。
五、清朝,糟蹋儒家

你琢磨别人的利,你手下的人也琢磨你的利,你就会拥有一个利欲熏心的团队。你对别人仁义,你手下的人也对你仁义,相互仁义,你就会拥有一个仁义的团队。

理解不了义利之辨的人,也理解不了“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也是孟子的思想,叫“勿忘勿助”。

必有事焉,时时刻刻都不要忘了自己要做什么,每时、每刻、每事,都只管照既定方针原则去做。滴水穿石,日日不断,不要管什么时候有效果。

领导者最大的任务,就是培养新的领导者,没有群策群力,老板一个人把活儿都干了,儒家思想把这个叫作“自用自专”,团队就没有得到耕耘,未来就不会有收获。一个组织,不能持续地裂变,产生新的领导者,这个组织就不能发展壮大。

要管理过程,而不是管理结果。你按公司的要求做了,大概率结果是好的,结果不好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公司也不能将迎意必。要复盘调整,这也是作为一个组织在进步。如果你自己另辟蹊径搞定了,那是偶然的,不但不能成为组织能力,而且带来了组织风险。

董仲舒的思想,主要是超级政治家,不是儒家式的思想家,孔子、孟子,可以说在政治上都很单纯,都是一心要建立一个理想国,不是现实的政治家。而董仲舒就开创了“政治儒家”。所以我对董仲舒的思想无感。

那么我们又回来了。也不用再去纠结儒家的创世纪,还是回到圣人之学,仁义之道。周敦颐也没有解释死后有天堂还是地狱,这还是夭寿不二、修身俟命的思想。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句话里,有两个重要思想,一是止定静安虑得。你首先要知止,止于至善,然后你才能定,定什么呢?志有定向。志有定向之后,心就静了,就安了,就能考虑事儿了,就能有所得了。

孔子说“三十而立”,一般被误解为自立不啃老,错!这个三十而立,还是立志的立,前面还有一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十五岁立志学习,到三十岁才把这个志向立住了,不变了。

知识焦虑,也是因为没有志向,不断有新知识冒出来,怕自己跟不上,被时代抛弃,于是就焦虑了

如果志有定向,知道自己要干啥,也知道自己在自己的领域里,处在哪个位置,并且有明确的学习计划,这样就不会焦虑了。

学海无涯,但是人生有涯,以有涯的人生去追求无涯的知识,那就把自己给挂掉了。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因为耕耘在先,收获在后!

中庸,就像数学上的一个极限值,你可以无限趋近,但是永远不可能达到。
《中庸》通篇,就讲一个“诚”字,讲“天下之至诚”。这就是《大学》的诚意正心。

我在那无事时,只是一个无知无能的人。到那有事时,我便是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

王阳明能读书,能治学,能从政,能打仗,就是靠这良知良能,无所不能。

王阳明的思想“致良知”有两层含义,一层是道德上的致良知,一层是事功上的致良能。心学的根在孟子,王阳明说他是梦见孟子,才在梦中顿悟“致良知”之说。

怎么靠常识?我的观点是“两个拽紧”。一是始终拽紧出发的初心、本谋;二是始终拽紧最终目的。始终服务于最终目的,随时回到原点思考。我们解决问题,为什么会跑偏?就是因为忘了最终目的,也忘了出发的初心本谋,老在中间飘。

事亲的时候,最难的是始终保持愉悦和婉的容色,没有一丝一毫的厌烦和“礼敬疲劳”,没有“累觉不爱”,那才是最难的!

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臣关系是相互的,君若不尊重臣,则臣大可不必效忠于君。孔子又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君主虽然尊贵,却必须接受“道”的约束。如果君主的行事违背了“道”,臣也可以解除君臣关系,辞职了。

人应该怎样学习和进步,就是学习学。儒家的学习学,就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知行合一,下日日不断之功,滴水穿石。

学修身,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日三省吾身,日日改过,不二过。几句话就说完了。但是,知行合一,每做一天体会都不一样,惟精惟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学经营的王道,就是一切向内求,凡事彻底,滴水穿石,扩充放大,由内而外,由近及远,近悦远来。不为利欲所牵,不为外物所移,一心不二,致良知良能,而吞吐天下,穷极四海,包藏宇宙,无所不能。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