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进阶必读)》王觉仁 10个笔记
第一章 圣人是怎样炼成的
万古长夜,举世梦梦,有谁能守着“吾性自足”的一点灵明,从生至死都睁着他的心眼?混浊世间,人欲滔滔,有谁能守着纯然天成的“赤子之心”,在滚滚红尘中拒绝沉沦,昂首向天?
众所周知,这个在深山岩洞中一夕大悟的人,就是王阳明。他悟道的这个地方,名叫龙场驿,位于贵州西北的万山丛棘之中。上面这一幕,就是中国思想史上光芒万丈的一页——龙场悟道。
王华一听,也是又好气又好笑,说:“孺子之志,何其奢也!”
这话要放在今天,就得这么说:“就凭你小子也想当圣贤,简直是扯淡!”
决定一个人最终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并不是他的读书成绩或毕业文凭,而是他内心有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远大志向,以及为之付出不懈努力的决心。
如果真是宝马良驹,自然会奋蹄飞奔,一往无前
换句话说,高明的人,都会把鞭子抽在心上,而不是抽在屁股上。
自宋朝以降,中国士大夫普遍养成了一种“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陋习,平时谈玄说妙、讲经论道,对经世济民的实用之学不屑一顾,一旦社会动乱或外寇入侵,便只能悬梁投井,一死了之,以最愚蠢、最悲哀的方式为旧王朝殉葬。至于那些本来就只把圣贤之道挂在嘴上的假道学,就更不堪了,一遇危难立马变节,连尽忠效死都做不到。
通儒的标准,就是德行与事功二者兼备、思想与行动毫无脱节。
谈话中,老道自称无为道人,说今年已经九十有六。王守仁看他精神矍铄,声若洪钟,精神头儿比年轻人还要健旺,心里大为叹服,料其必为得道之人,当即向他请教养生修道之法。老道也觉得跟这个年轻人挺投缘,便将平生所学倾囊相授。
作为一个人,面对别人指责或谩骂的时候,你可以选择从容面对、理智化解,而不是暴跳如雷或大打出手;作为一个人,当你开车要去接女朋友却被堵得不可动弹的时候,你可以选择放松、深呼吸,给女朋友打一个电话,而不是抱怨、诅咒和拼命按喇叭;作为一个人,当股市熊途漫漫、市值严重缩水的时候,你也可以选择翻开巴菲特的书,把“长期持有、价值投资”这八个字当成解脱痛苦的心灵咒语,每天念上一千遍,然后静静等待牛市的到来,而不是选择割腕自杀。
若要评出对我的人生意义影响最大的一位哲学家,王阳明排在第一位绝不为过!人活在这世上的意义,不在于肉体得到了多少享乐,不在于你占有多少物质,而在于你的灵魂是否得到了提升,在于你能够找回多少曾经属于你自己的“更美好的天性”!他的哲学让我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和人格。
柏拉图说:“人的灵魂来自一个完美的家园,那里没有我们这个世界上任何的污秽和丑陋,只有纯净和美丽”,而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寻找灵魂家园的过程”。
真理往往是简单的,简单到常常被我们忽视、遗忘、抛弃。在阳明心学中,其一是致良知,良知具有两层含义:一、它是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二、它是内在于人却又超越万物的宇宙本原。良知的四大价值特征:自发、自足、自律、自得。他的致良知使我向来追求简单与随和,不喜欢复杂,我喜欢多点真诚,少点套路。用芒格的话来说就是:获取普世的智慧,并相应的调整你的行为,即使你的特立独行让你在人群中不受欢迎,那就随他们去吧。
阳明心学的另外一点就是让我懂得有一种力量叫知行合一,“知”就是内在的行动,“行”就是外化的观念。知道而不去实践不如不知道,光说不练不如不说。如果光有天赋却没有行动与坚持,一切都是白搭。他真正做到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真正的修行是精神的提升和超越,意识到危机,是自我救赎的起点,承认自己的无知,你才能获得真知!
我们太过于看重社会的评价和他人的眼光,以至于把自身的快乐、幸福和成功全部交予社会和他人定义,从而忽视了自己真正的心灵需求。正所谓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首先必须有能力自主其心,然后才能得到心灵的健康,也才有资格获得心灵的自由。倘若我们缺乏自作主宰的能力,疏于照看自己的心灵和言行,那么我们就很容易被流俗的价值观绑架,被别人的眼光和评价左右,被自身的种种欲望和情绪困扰。
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固然很难获得快乐、幸福和成功,但是有了物质基础之后,这些东西却不一定能够自动实现。原因在于,不管我们堆积了多少外部生活的资料,也不管别人对我们做何评价,最终决定我们是否快乐、幸福和成功的根本因素,还是我们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致良知之“致”,兼有二义:一是体认,二是践行。本体可以当下体认,但道德人格的完善,却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切切实实、一点一滴地践行。如果说前者更像是顿悟,那么后者可谓之渐修。
何为致良知?就是要对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始终保持了了分明的观照和觉知——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然后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
在王守仁看来,做一件事情失败并不算失败,只有因这种失败而引发挫折感,进而导致内心的痛苦和烦恼,才是真正的失败。对于外界发生的种种事情,我们始终有权选择自己的态度、看法和反应。要想有效控制心理,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就必须把事实与看法、真实情况与放大的障碍分离开,然后把我们的反应和行动,牢固地建立在事实本身而不是自己或他人的看法之上。
在王阳明的身上,我看到了他的乐观与豁达,他那不懈追求真理的信念深深感染着我。人到绝途,方能重生。在修炼心性的过程中,王阳明发出了:“吾焉能以有限精神为无用之虚文也”的感慨!(我们怎么能将有限的精神和时间浪费在一些无聊的无用的事情上呢?)
在被贬龙场的逃亡路上,他仰天长啸: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一切艰难险阻,在我看起来,就如天上漂浮的一朵朵白云,不应停滞于心中,而天空的颜色,是洁净湛蓝的。夜深人静时,我思考着国家的命运,思考着自己的人生经历,尽是大起大落,如海中波涛一般。我将乘天地之正气,秉光明的心地,去接受任何的人生艰难险阻的挑战)
正所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他的知行合一、致良知鼓励着无数的仁人志士,临终前他的那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是何等洒脱?你来人间一趟,记得看看太阳,记得看看内心,使它像太阳一样发光、散发温暖、照耀大地,给人以希望,给人以光明。一生光明磊落,走之前才能无愧于心。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百种须索,千般计较。源头在于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净化我们的心灵。君不见,阳明之悟道,释迦之成佛,耶稣之创教,穆罕默德之得天启,莫不出于其一生之数年、一年之数月住于“世界外之世界”?君不见,龙场驿山洞之于阳明,尼连禅河畔之于释迦,约旦河荒原之于耶稣,希拉山洞窟之于穆罕默德,皆为其不可不无之“心灵密室”?
真正的修行,“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功夫方能得力,所谓修心,它是一场脱胎换骨的人格转化,亦必是一场浴火重生的精神涅槃,唯有人格的日臻完善,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