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不少启发性的技术和非技术博客,感想不少。不过,看的信息量太大,很多也忘了。于是,想到了阅读的效率和效果。
对于比较深刻的发人深省的文章,思考和读时理解切不可忽视,不要想到加入收藏夹,以后再看。
一旦走马观花一遍,以后真的有时间看,会失去现在的这种良好的好奇心和系统性。
以后再看会觉得看过,似曾相识,也不会再从头到尾认真看一遍,于是不管看过多少次,每次都没有达到最好的效果。
因此,经过权衡,发现一鼓作气是最好的方法。
不只是读较短的文章,读经典的著作同样如此。
经典著作不同于资讯类、工具类书籍。后者是为了增长见识,获取最多的未知信息;前者更是为了锻炼自己思维,提高思想的深度,挖掘结论背后的机理。
通常,拿到一本好书,我们会情不自禁的当做宝贝,恨不得一字不漏的装进大脑。于是,开始阅读,边边角角不曾略过,甚是仔细。书中的问题、参考题目认真花上几分钟思考。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我们人类本能占有欲会驱使我们加速,以最短的时间满足自己的成就感。这时,初始的踏实的作风被挤占,浮躁的心态作怪,虎头蛇尾。
事实上,一般后面的是更深层次的问题,更需要花费时间。但是,显然,我们已经迫不及待,想着,这时经典书籍,我会再看的,以后再深入点。
正如一鼓作气的典故,时间拖得越久,效果将会越差,除非有别的驱动因素致使自己重新再来。
个人感觉,读了多遍,却没一遍完整的或者全部深思的,会打击自信心,认为自己没有毅力认真看完一本书,影响效果,每多一次,少一些新鲜感,多一些心理压力。
因此,对于这类经典书籍的阅读建议:
以章为单位,一般经典的书是这么安排的,各成体系。
制定计划,短暂的激情是维持不了一本书的阅读的。
计划包括时间分配,不要太细,也不要太粗。太细了,特殊原因没完成影响信心;太粗了,不好实施计划。
时间分配应均匀,循序渐进,说服自己的浮躁的各种理由,进而避免一切借口。
以章为单位记笔记,学习的效果不在看过多少,在于理解了、融会贯通了多少。
对于以好奇心驱动的人,不要先马虎的通读一遍(可以看目录,作些猜测),保持适当的好奇心和新鲜感。
转载:http://blog.csdn.net/hilyoo/article/details/4456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