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多少人逃得了工作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我国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1/2①
劳动者的职业生涯大多超过其生命周期的1/2
然而上了班才知道
朝九晚五的工作或许只出现在梦里
无论是996、007式的长时间加班
赶上大项目接连熬几个大夜
还是通过社交软件24小时待命
很多人将这样的工作当成“青春饭”
认为只要再打拼几年
就可以攒够钱回家养老
或者换个更规律的工作
但你以为这就完了吗?
诸多研究发现
长期加班带来的危害远不止“累”
甚至20多岁经历加班、倒班工作
会影响到50岁的你
01
30年追踪调查显示
年轻时“加班”会对健康产生长尾影响
2024年4月,美国纽约大学 Wen-Jui Han 教授在 PLOS One 期刊上发表题为:How our longitudinal employment patterns might shape our health as we approach middle adulthood—US NLSY79 cohort 的研究论文②。
该研究显示,在工作日朝九晚五之外时间工作(不稳定工作时间)的人,睡眠更少,睡眠质量更差,并且更有可能在50岁时报告抑郁症状,尤其是那些在20多岁时拥有稳定工作时间,而在30多岁时转变为不稳定工作时间的人。
研究基于国民健康调研数据,跟踪了7,000多人,从22岁统计至50多岁,跨度超过30年。
这些人的工作时间表大概分为五类:
1.躺平一族,基本不工作;
2.朝九晚五,早上9点以后开始工作,晚上5点以前结束;
3.晚上工作,下午两点左右上班,半夜结束;
4.夜间工作,晚上八点左右上班,第二天早上结束;
5.可变工作,存在轮班、倒班、随叫随到等情况;
后面三种统称为不规律工作时间。
首先,一直朝九晚五,持续到50岁的人,睡眠状态和身心健康最好。任何涉及到不规律时间的工作模式,在健康方面都会对人产生长期负面影响。
完全躺平不工作的人,身心健康状况比朝九晚五者的水平差一些,但好于工作时间不稳定的人群。
最需要关注的是职业生涯初期朝九晚五,但30多岁转到不规律工作的人。这个群体到了50岁,睡眠时间比一直朝九晚五的人显著减少,在所有人中睡眠质量最低、身心健康状况最差、抑郁风险最高——甚至比一开始就大致朝九晚五,但有时候不太规律的人更差。
此外,该研究认为工作时间不稳定和社会地位低、学历低有关,在美国,少数族裔、高中以下学历、贫困、女性受到的伤害更深。
此前,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曾联合发布全球首份关于长时间工作对生命和健康影响的分析报告③,报告指出:
与每周工作35-40小时相比
每周工作55小时以上
中风和心脏病风险明显增加
而数据显示2016年一年内,因工作时间过长而造成的中风和心脏病发作共导致约74.5万人死亡,这一数字比2000年增长近30%。
看到这里的你,还在加班吗?
02
身体出现这4种异常
一定要赶紧重视起来
失眠多梦
工作压力一大,就很容易伴随着心理压力。身体明明在床上,脑子里却还在挂心“业绩”,好不容易睡着却噩梦连连,导致睡眠质量大打折扣,再加之睡眠时间短,往往醒来还是觉得身体酸痛,疲惫不堪。
免疫力低下
长期得不到休息之后,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一旦免疫力下降,就很容易出现经常感冒、牙龈出血、口腔溃疡等症状!
心慌、心悸
在长期的压力下,人体的耗氧量增加,心血管痉挛,心脏的电传导功能也随之出现问题,心脏就会有突然沉重、停跳或者乱跳的感觉。
体重飙升
来自工作的压力会让压力激素(皮质醇)持续分泌,在皮质醇激素的刺激下,身体就会产生胰岛素抗性,这就会导致细胞缺乏葡萄糖,向大脑发送更多的饥饿信号,你可能就不得不摄入更多的食物来对抗饥饿,加上长期久坐、缺乏锻炼,最终体重一路飙升,而人一旦发胖,就会带来各种各样的疾病风险。
03
“996”的我除了辞职
还能做些什么?
遵照这3条或许还能挽救你一下。
改善生活习惯
控制体重,平时要坚持一周三次左右的有氧运动,每次30分钟以上;
减少久坐时间,每隔1~2小时起身活动10分钟;
清淡饮食,多吃新鲜蔬果,戒烟控酒;
避免熬夜,尤其不要带着坏情绪入睡。高危人群更要学会疏解压力和负面情绪。
警惕猝死信号
一过性晕厥、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心慌、腹痛等,尤其是症状持续性、进行性加重,都可能是心源性猝死的先兆。出现相关症状后,尽早就诊,进行病因诊断。
定期体检
普通人群每年要进行心电图、抽血化验等规范体检,有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衰、心肌病等基础疾病、“三高”、心源性猝死家族史等高危人群,最好每年到医院进行全面心脏检查,评估猝死风险,做出预防和治疗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