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xt类型
我们知道,Android应用都是使用Java语言来编写的,那么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一个Android程序和一个Java程序,他们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划分界限又是什么呢?其实简单点分析,Android程序不像Java程序一样,随便创建一个类,写个main()方法就能跑了,而是要有一个完整的Android工程环境,在这个环境下,我们有像Activity、Service、BroadcastReceiver等系统组件,而这些组件并不是像一个普通的Java对象new一下就能创建实例的了,而是要有它们各自的上下文环境,也就是我们这里讨论的Context。可以这样讲,Context是维持Android程序中各组件能够正常工作的一个核心功能类。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Context的继承结构:
Context的继承结构还是稍微有点复杂的,可以看到,直系子类有两个,一个是ContextWrapper,一个是ContextImpl。那么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ContextWrapper是上下文功能的封装类,而ContextImpl则是上下文功能的实现类。而ContextWrapper又有三个直接的子类,ContextThemeWrapper、Service和Application。其中,ContextThemeWrapper是一个带主题的封装类,而它有一个直接子类就是Activity。
那么在这里我们至少看到了几个所比较熟悉的面孔,Activity、Service、还有Application。由此,其实我们就已经可以得出结论了,Context一共有三种类型,分别是Application、Activity和Service。这三个类虽然分别各种承担着不同的作用,但它们都属于Context的一种,而它们具体Context的功能则是由ContextImpl类去实现的。
那么Context到底可以实现哪些功能呢?这个就实在是太多了,弹出Toast、启动Activity、启动Service、发送广播、操作数据库等等等等都需要用到Context。由于Context的具体能力是由ContextImpl类去实现的,因此在绝大多数场景下,Activity、Service和Application这三种类型的Context都是可以通用的。不过有几种场景比较特殊,比如启动Activity,还有弹出Dialog。出于安全原因的考虑,Android是不允许Activity或Dialog凭空出现的,一个Activity的启动必须要建立在另一个Activity的基础之上,也就是以此形成的返回栈。而Dialog则必须在一个Activity上面弹出(除非是System Alert类型的Dialog),因此在这种场景下,我们只能使用Activity类型的Context,否则将会出错。
Context的应用场景
大家注意看到有一些NO上添加了一些数字,其实这些从能力上来说是YES,但是为什么说是NO呢?下面一个一个解释:
数字1:启动Activity在这些类中是可以的,但是需要创建一个新的task。一般情况不推荐。
数字2:在这些类中去layout inflate是合法的,但是会使用系统默认的主题样式,如果你自定义了某些样式可能不会被使用。
数字3:在receiver为null时允许,在4.2或以上的版本中,用于获取黏性广播的当前值。(可以无视)
注:ContentProvider、BroadcastReceiver之所以在上述表格中,是因为在其内部方法中都有一个context用于使用。
好了,这里我们看下表格,重点看Activity和Application,可以看到,和UI相关的方法基本都不建议或者不可使用Application,并且,前三个操作基本不可能在Application中出现。实际上,只要把握住一点,凡是跟UI相关的,都应该使用Activity做为Context来处理;其他的一些操作,Service,Activity,Application等实例都可以,当然了,注意Context引用的持有,防止内存泄漏。
Context数量
那么一个应用程序中到底有多少个Context呢?其实根据上面的Context类型我们就已经可以得出答案了。Context一共有Application、Activity和Service三种类型,因此一个应用程序中Context数量的计算公式就可以这样写:
[plain] view plain copy
- Context数量 = Activity数量 + Service数量 + 1
上面的1代表着Application的数量,因为一个应用程序中可以有多个Activity和多个Service,但是只能有一个Application。
Android获取各种Context
1. getApplicationContext() :
这个函数返回的这个Application的上下文,所以是与app挂钩的,所以在整个生命周期里面都是不变的,这个好理解,但是使用的时候要注意,该context是和引用的生命周期一致的,所以和activity生命周期挂钩的任务不要使用该context,比如网络访问,防止内存泄露
2. getBasecontext():
stackoverflow上面写的是,这个函数不应该被使用,用Context代替,而Context是与activity相关连,所以当activity死亡后可能会被destroyed,我举个我自己写的例子
|
这个例子中的getBaseContext()就不能被this代替,因为上面的this返回的是这个activity的context,而在这个onClick函数中如果使用this的话,则返回的是这个AlertDialog的context,所以要使用的是当前activity名.this 去使用,比如当前activity为 TestActivity,那么在里面就是用TestActivity.this即可
3. getApplication():
getApplication只能被Activity和Services使用,虽然在现在的Android的实现中,getApplication和getApplicationContext返回一样的对象,但也不能保证这两个函数一样(例如在特殊的提供者来说),所以如果你想得到你在Manifest文件里面注册的App class,你不要去调用getApplicationContext,以为你可能得不到你所要的app实例(你显然有测试框架的经验)。。。。
翻译完成,一目了然(哪里翻译错误,请指出,水B一只),原文:
getApplication() is available to Activity and Services only. Although in current Android Activity and Service implementations, getApplication() and getApplicationContext() return the same object, there is no guarantee that this will always be the case (for example, in a specific vendor implementation). So if you want the Application class you registered in the Manifest, you should never call getApplicationContext() and cast it to your application, because it may not be the application instance (which you obviously experienced with the test framework).
4. getParent() :
返回activity的上下文,如果这个子视图的话,换句话说,就是当在子视图里面调用的话就返回一个带有子视图的activity对象,一目了然。。。
5.getActivity():
在fragment中使用,返回该fragment所依附的activity上下文
6.this
记住Activ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