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业务数据开发,我们为什么会焦虑?

作为业务数据开发,我们为什么会焦虑?

|0x00 思维定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定势,自己的行为时时刻刻的受思维定势影响。

很多人并不认为自己有思维定势,尤其是做数据的小伙伴们,我们通常倾向于把自己的思维方式称之为:“数据思维”。当其他人与自己的思维不同时,往往倾向于认为其他人不懂数据,应该按照自己的思想来做业务,从而导致了各种矛盾的诞生。

这种方式本身无可厚非,但从其他人的视角来看,就会有些奇怪。

例如,当产品同学认为有些事情你应该做了的时候,你往往没有做,因为产品没有提需求;而有些事情你认为应该做的时候,产品往往不认同,因为这些与我们的KPI并不一致。但当我们抛开个人的情感恩怨,只从客观事实的角度来看待这些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发现,自己的坚持只局限在了比较小的层面,并不符合部门或者领导整体的期望,那么在较少的去跟产品或领导沟通、或者是自己因为工作太忙较少思考的时候,这些视野的局限就会成为自身的束缚,限制了自己站到更高层次的机会,也从而导致了各种抱怨的产生。

我明明这么忙,为什么没有被认同。

认清自己的思维定势非常重要,跳出定势,能够让自己改变对很多事物的认知,而这些认知上的转变,也会带来行动上的变化。也就是说,个人的日常行为,受其思维影响,如果思维被局限了,再多的忙碌,也只能是在原地转圈,无法提升自己。

所以说,跳出“一年经验用十年”的怪圈,首要就在突破思维定势。

|0x01 数据人的自我认知

那么为什么数据同学普遍的对于做业务开发焦虑呢?

从上大学开始,大多数做数据的同学,都是在理工科院校成长起来的,“做技术大牛”,对于理工科人才来说,有着莫大的吸引力,颇有一些“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气势。这种对技术的执著,一直到了工作之中,依然扮演者主要的决策,督促着我们从分布式概念开始学起来,一步步走到更加深奥的框架源码、维度建模与数理统计,并且期望着自己能够通过在工作和学习中的不断积累,丰富这些技能。

提升自己的技术,是数据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背景,让很多数据人将“认认真真写代码”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内容,需求什么的让产品分析好了,我只负责去实现,如果需求讲不清楚,那么就是产品的锅,与我无关。正是基于这种认知,促使我们关心编码规范,努力提升编码技巧,关心自己的研发效率,也热衷于钻研各种新出的基础框架,谈论着各种像云原生一样的高大词汇。

因此,当我们定下的KPI并不是这些技能,而是业务目标时,行动本身的结果,就会与环境对他的要求产生不匹配,这就是思维定势产生的原因。更进一步的说,技术导向的“因”,决定了思维定势的“果”。而如果持续的“实际行为”与“KPI要求”之间产生不匹配,会带来很多的问题,离职只是小事,甚至可能影响终身的晋升之路。

自我认知上的差异,并不是单纯的“努力”二字所能够解决的。

|0x02 自我认知为什么与环境不匹配

这里要分成两种情况考虑,一种是“初心”不同,另一种是“期望”不同。

“初心”是指你所处的环境,从最开始,对你的要求就有一个错误的认知,从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矛盾越来越大,最终变得不可调和。笔者之前的文章里提到了“结构性矛盾”,这一类的情况就与结构性矛盾比较类似,在重新架构之前,其自身不可解。

大多数人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通常会有三种反应:

  • 第一类是放任型,我知道矛盾存在,但我不想解决矛盾,等到总冲突爆发的时候,再去想办法解决;

  • 第二类是行动型,凭借自己过往的经验,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做一些预判,并且试图通过某些方法去解决它,但经验并不总是生效的,因为你所面对的人或者事情,总会发生变化,因此很容易激化矛盾;

  • 第三类是思考型,通过现象看到本质,从更高的角度来思考现在的环境与问题,把它们抽象成概念,思考整个局势会怎么走,并尽量避免矛盾的计划,再等待机会,重新架构。

“期望”是指环境刚开始对你是满意的,就像是刚刚通过招聘,大家达成了某种一致。但随着时间推移,环境变化了,对你的期望也变化了,而你自己仍然停留在原来的设想里,没有感受到变化,或者是不想变化,从而导致了新矛盾的诞生。

这种例子最典型的情况是晋升,因为晋升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指对你过去成果的肯定,而是希望你未来承担更大的责任。很多人停留在过去的思维方式里,继续向前走,却发现组织对他的考察方式变化,于是产生了不适应。

因此,不论是“初心”不用,还是“期望”变化,每个人在一定的阶段里,都需要分析环境对自己的要求是什么,重新思考自己的行动方向,是否能满足环境期望的结果。如果站在这种角度上,一旦环境期望变了,那么自己就应该及时改变行动方向,而不仅仅是沿着原有的方向更加努力的跑。

我们回到业务数据同学自身的情况上来,当我们在努力学习技术,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时,通常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期望匹配,达到了技术骨干的目标。接下来的路途,就不仅仅是依靠技术的问题了,而是需要思考技术如何为业务增值,但如果不了解业务,那么肯定是做不出什么成果的。很多人不满意,就不满意在环境总是要求他业务目标上,而做出这种改变,并不比刚走出校门,被各种虐的心情好多少。而因为已经适应了过去的技术导向,躺在了自己的舒适区里,再次走出去的时候,产生了极大的不适应,就是很自然的结果了。

认知的改变,远比行动的改变难,思维的定势,要比习惯的定势,更难以扭转。

|0xFF 如何匹配环境期望

简而言之,我们要有一种意识,即我要学会随时调整自己的角色。

业务数据的价值导向是技术能力吗?可以说,肯定有一部分,比如模型设计的好不好、存储空间是否够用、时效性能够得到满足,等等。但对于更高层次对我们的期望来说,这些只能是我们的基础能力,而不再是增值的部分。因此在技术能力的基础之上,开始思考业务的问题,便是环境对我们未来的期望。

例如,环境对你的期望是:帮助客户实现业务数字化。从这个角度来看,你的title就不再是XXX技术专家,而是XXX数字化专家。从这一刻开始,我们就需要思考,客户的数字化诉求是什么,是搭建报表就可以了,还是要打通线上线下数字化,亦或是帮助实现数据的实时化,等等。完成这种转变,需要的就不仅仅是大数据知识,而是传统软件开发中ERP领域的知识了,这都需要自己不断去学习新的知识。

活到老,学到老,期望才能持续匹配。

过往,我们对于岗位的分类,都是数据开发、数据仓库、数据架构、数据分析等,根据个人掌握的知识技能来划分的,而不是自己的职责。这种划分方式其实会对个人产生很对的误导,因为容易让自己产生误差,不清楚自己的主职到底是什么。

如果你把自己定位为XXX数字化专家,那么你会意识到,如何分析业务需求,学会对复杂的领域业务进行建模,通过熟练使用各种工具的组合,使我们的成果落地,并且优化整个研发链路,这些事情的重要性并不比写代码低,甚至是更高。由于业务系统与技术系统相比,复杂性并不会降低,因此学习新的知识,一样会对你造成极大的困难。

很多业务数据,都是在“做业务需求”,而不是“做业务”上,这种期望与能力上的差异,导致我们的职业往往发展的比较坎坷。尤其是,当加班并不一定是为了写代码,而是为了跟客户聊需求,把客户的故事讲明白,甚至为此要喝酒的时候,一些过去不被重视的能力,价值就逐步体现了出来。

正常情况下业务数据看问题的视角,是以资源的视角来看问题的,只对一件事情做有限的行动,最终只能被其他人当作资源。而进阶的业务数据,他的职责范围圈会逐步扩大到与之相关联的各方的职责范围圈上,会有一部分的重叠,甚至会产生冲突。

不要惧怕冲突,因为这恰恰说明,你变强了。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