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发展心理学的分享

本文探讨了心智模式的概念及其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通过对比成长型思维与僵固型思维,解析了不同思维模式下个体面对挑战的态度及行为差异。文章还介绍了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的特点,并分享了一些促进自我发展的思考。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前言

前一段时间被人种草了陈海贤老师的《自我发展心理学》这门课,看了几篇体验课后果断出手,感觉这是我改变世界的一把钥匙[中二病又犯了],结果我只对了一半,确实是一把钥匙,但这把钥匙更多的事通向真实自己和思维盲区大门的。一共57讲内容不少但很快就看完了,又重新重点看了一遍,感觉又有不少收获,准备再把纸质书买了慢慢的看。所以在这里简单总结一下,可以借势水一篇博客。

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就是我们组织和加工世界的方式

心智模式对我们很重要,是因为它决定了我们会如何面对必然会遇到的挫折和失败,我们如何去追求一心想追求的成功和幸福,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如何评价我们自己。自我的发展过程,就是心智模式不断发展和进化的过程。
作用

  • 它塑造了我们的经验,影响了我们的情绪
  • 引发行动

几种典型的负面思维

僵固思维

防御的是你内心完整自我的形象

关注自我证明,还是关注能力成长,是成长型思维和僵固型思维的重要区别

**他们对批评的看法也不一样。僵固型思维的人更容易把批评当做对他本人的负面评价;而成长型思维的人更容易把批评当做是一种帮助人们改进的反馈。**看到别人成功时,僵固型思维的人会把它看作是自己的失败,因为别人做到了而自己没做到,那就是证明自己不行;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却会从别人的成功中学习,去吸取别人的经验,把它们变成自己经验的一部分。 **与真实世界的互动促进自我发展****说到这里,也许你已经明白了,僵固型思维的本质,是一种防御的心态。**有僵固型思维的人,会把注意力从关注怎么做事转移到关注怎么维护“我很强”的自我形象上去。**这背后也有人际关系上的不安全感。**正如我们在第一节课讲两种心智模式的时候提到,探索世界和能力发展常常需要一种安全感作为基础。僵固型思维的背后其实隐藏着这样的人生假设:我自己的价值是由别人来评价的。我只有表现得好,别人才会觉得我有价值。这种焦虑自然就会把我们的目光放到自我证明上。

应该思维

应该思维又分为两种1.对世界的应该思维,2.对自己的应该思维。

对世界的应该思维

img

对自己的的应该思维

img

绝对化思维

防御的是可能的伤害

  • 永久化。所谓永久化,就是在时间维度上,觉得这件事会一直发生
  • 遍化。所谓普遍化,就是从一只乌鸦黑,推广到天下乌鸦一般黑。从一个男人不可靠,推广到天下男人都不可靠
  • 人格化。所谓的人格化,就是觉得所有不好的事情都是针对我的,都是我的错,才会让这些坏事发生*

img

经典语句

  • 请记住,如果你相信变化,那么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根本不重要,你会怎么发展才重要
  • 成长型的心智模型,就是通过改变我们看待世界、他人和自己的角度,发展出对世界更灵活的应对方式,它是人类的智慧之光。
  • 在行动上,我们要改变世界,可是在思维上,我们要让世界改变我们。不是变得简单,而是变得深刻而复杂。这就是自我发展之道。
  • 回过头来看,绝对化思维最大的问题,是为了防御可能的危险,把生活封闭在真空里,让我们不敢接触现实,从而失去了从现实,从生活中疗愈的机会。

一些思考

  1. 大象与骑象人这个比喻确实十分精妙,跟进一步,只有大象与骑象人相互配合,才能更好的发挥一个人的能力
  2. 看完"对世界的应该思维"那部分内容时,我突然意识到这不就是再说我么,我跟别人聊天时经常说的一个词就是应该,领导应该这样干,公司应该这样搞,车不应该这么开,但我看完全文后发现,我应该不属于典型的世界应该思维,典型的世界应该思维表现是你盯着现实与“应该”的裂痕,沉浸在对这个世界的失望当中,就没有办法多看一眼这个世界中美好的东西。,而我的表现是确认了这个裂痕,然后努力的去改变这个世界。本质上是一种应该思维+控制狂+自大狂的综合中度成瘾患者[狗头]。
  3. 心智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面对同样的事情,不同的心智往往能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当然绝不是那个尽人皆知的半杯水的故事里表现的那般直接。关于心智这个问题,其实近几十年AI的发展已经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心智的形成过程,结论与心理学家的结论是完全吻合的,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心智是与这个人的童年时期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幼年期与母亲的关系高度相关的。在这里我简单论述一下核心思路,刚出生的人的大脑组织即神经网络基本是空白状态即未连接状态,通过眼,耳,鼻子等传感器采集信息,通过与母亲的交互来输出结果,这样不断的输入-输出的训练来不断组织大脑神经网络。训练内容从基本手脚的使用,到后面复杂技能乃至社会交往的应对都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塑造,因此童年时代如何与母亲和家庭的交互基本决定了一个人的心智模式。当然大脑的神经网络是具有高度可塑性的,因此成年了也是可能改变心智模式,但难度却比童年时大很多。
  4. 别人眼中的自己,还是自己心中的自己,哪一个是真正的自己?处理好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人生中大部分的迷茫与彷徨。

结论

img

专栏内容确实非常多,根本不可能介绍完,大家有机会一定要去体验一下(得到还是很人性的,有五节课的体验机会),推荐大家阅读的几节课:

  1. 09 第二序列改变:如何区分有效与无效的改变?
  2. 11 僵固型思维: 为什么你会活在别人的评判中?
  3. 13 对世界的应该思维:为什么我总是看不清现实?
  4. 14 对自己的应该思维:为什么我无法接纳自己的情况需?
  5. 15 绝对化思维: 人为什么会陷入悲观主义?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