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结束1年有余,想想应该写下来做个念相。
本职是技术出身,对很多名词其实只停留在书本层面,比如管理,招人,法务,营销,等等。真正去做是千难万难。(文字其实很难描述,还原复杂一点的场景。就有点类似,身体或情绪很敏感的人,总觉得用语句描述不舒服,很难描述到点上,帖切) 内忧:产品开始都是热血沸腾,产品成了,每天进帐多少,如何如何。其实有效的组织一个技术讨论都挺难。比如:术的维度,字不如图,图不如表。准时。道的维度,对事不对人,就事论事的能力。然后开始见招拆招解决问题,解决不完的。开始各种焦虑,脾气不好,影响家庭。 外患:原来觉得表达能力还可以,其实落的一塌糊涂。怎么让一个外行听懂你的项目,在一分钟之内说清楚,因为投资人时间宝贵啊。人家愿意往下听,如何讲成5分钟,10分钟,1小时的版本。这TM才是表达能力,瞎BB不是表达能力。题外话:我在火车上给人讲了下项目,那个人一句话说明白了,你的项目就是原来手工制作油画,现在你们发明了一套生产线制作油画。程序很多时候是这种类比。 然后开始各种学习,什么报班,找同类。其实感触比较深的是,抓大放小,其实原来也知道,但那种很乱的场景,当面聊。突然感觉被雷击中了。其实到现在,运用的不是很好,太多事情从陌生,了解,熟悉,精通之后,你才知道哪个是大,哪个是小。就像很多名词一样,聚焦,做减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背后有一个完善的,自己坚信的认知体系。 术的方面收获吧!创业我觉得孙陶然的《36条军规》可以给你一个框架。创业始创人干的3件事就是:找钱,找人,找方向。要做的具体事务就是:搭班子,带队伍,定战略。他那里面提到一种人可能适合创业,就是小时候是孩子王。是有一定道理,因为始创人要干的事情,都是跟人打交道的。有些事情,从小积累更好一些。 道的方面收获!段永平曾经在视频里说过一句,大意是:这个世界除了规律,就是常识。遵守规律和常识去做事就行。本来就摆在那,只是你不知道而已,或者说你的成长环境,没有接触到。小到水不能变油,大到一个国家,本来就有军事,税收,官僚。在于你怎么去读懂,理解。有些人为什么又有学,又能玩,可能他无形中领悟到了科学方法论(复述,教是最好的学),需要背的东西符合记忆曲线。世界本来就是这样,只是你不知道真实而已。 当然后续有很多事了,投资人撤资,员工入股的要全额退还,要不去劳动仲裁。然后公司就从内环到中环,外环,郊区,然后散伙。当然还有很多小的破事,每一周都是变化。其实永远离不开人的变化。而且很多时候是和人在8,9量级的变化,不是1.2量级的变化(上班很多时候就在1,2)。而大多数人是不具备在8,9量级上和人打交道的。 用孙陶然的话说:“创业只是和平年代一种最靓丽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文字的多面性,其实大多数人承受不住,那种靓丽,很多时候是一种炼狱,大多数人,终其一生去成长都很难到达。好听点,当交了智商税了。 说说收获,可能有了些抽象能力,减法能力会好一点。 可能还有些具像的收获,可以就场景展开一下,先写个标题,后续补。 说话要注意是否有潜台词 找人尽量超配 做事情如何不能违背规律,常识 如何在各个维度做减法 夫妻共事要最核心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