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RFID编码规则。为了更好地推动RFID产业的发展,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以美国为首的EPCglobal、日本UID等标准化组织纷纷制定RFID相关标准,并在全球积极推广这些标准。
基于RFID的物联网架构中作为典型代表的EPCGlobal体系提出了完善的系统架构和信息服务模式。主要由五大技术构成,EPC标签、RFID标签阅读器、多级SAVANT对信息的过滤、EPCIS信息服务系统,以及信息发现服务(包括ONS和PML)。
与ISO通用性RFID标准相比,EPCglobal标准体系是面向物流供应链领域,可以看成是一个应用标准。EPCglobal的目标是解决供应链的透明性和追踪性,透明性和追踪性是指供应链各环节中所有合作伙伴都能够了解单件物品的相关信息,如位置、生产日期等信息。为此EPCglobal制定了EPC编码标准,它可以实现对所有物品提供单件惟一标识.
目前世界上的公司估计超过2500 万家,考虑今后的发展,10 年内这个数目有望达到3900 万,EPC 编码中厂商代码必须具有一定的容量。
对厂商来讲,产品数量的变化范围很大.通常,一个企业产品类型数均不超过10 万种 .对于中小企业来讲,产品类型就更不会超过10 万种。
在EPC 编码中不嵌入有关产品的其他信息,如货品重量、尺寸、有效期、目的地等。
分类是指将具有相同特征和属性的实体的管理和命名,这种管理和命名的依据不涉及实体的固有特征和属性,通常是管理者的行为。
在各个领域,分类是具有相同特点物品的集合,而不是物品的固有属性。

域名管理是描述与此EPC相关的生产厂商的信息,例如“可口可乐公司”;
对象分类记录产品精确类型的信息,例如:“美国生产的330ml 罐装可乐”;
序列号惟一标识货品,它会精确的告诉我们所说的究竟是哪一罐330ml 罐装可乐。
目前,EPC 代码有64 位、96 位和256 位3 种。其中EPC标签数据规范1.1中采用64位和96位;在EPC标签2.0规范中采用96位和256位的电子产品编码。
至今已经推出EPC-96Ⅰ型,EPC-64Ⅰ型、Ⅱ型、Ⅲ型,EPC-256Ⅰ型、Ⅱ型、Ⅲ型等编码方案。
1.EPC-64Ⅰ型
Ⅰ型EPC-64 编码提供2 位的版本号编码,21 位的管理者编码,17位的库存单元和24 位序列号。该64 位EPC 代码包含最小的标识码。21 位的管理者分区就会允许二百万个组使用该EPC-64 码。对象种类分区可以容纳13万个库存单元――远远超过UPC 所能提供的,这样就可以满足绝大多数公司的需求。
24 位序列号可以为一千六百万单品提供空间。
2.EPC-64Ⅱ型
除了Ⅰ型EPC-64,还可采用其他方案来适合更大范围的公司、产品和序列号的要求。建议采用EPC-64Ⅱ来适合众多产品以及价格反应敏感的消费品生产者。
那些产品数量超过两万亿并且想要申请惟一产品标识的企业,可以采用方案EPC-64Ⅱ。采用34 位的序列号,最多可以标识171亿件不同产品。
与13 位对象分类区结合(允许多达8,192 库存单元)这远远超过了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品生产商的生产能力。
3.EPC-64Ⅲ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