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中国音像商务网
如果你收藏了一些DVD,一定会发现有的影片是全屏,有的是宽银幕。看看包装盒,各种各样的数字,4:3、16:9、1.33:1、2.35:1、1.85:1,可能更加摸不着头脑,这就是Aspect Ratio,暂且译作屏幕宽高比。
所谓Aspect Ratio,描述的是画面出现在屏幕上的样子。拿4:3来说,4指的是宽度,3指高度。要弄清这个问题,得回顾一下历史。
爱迪生在实验室使用的第一卷电影胶片的尺寸是1英寸宽,0.75英寸高,为避免出现小数,就成了我们最熟悉的4:3,作为电影制作的标准格式持续了60年。
随后美国历史上的分水岭出现了:电视机蓬勃发展。在一段时间内,电影的4:3宽高比与矩形的电视机屏幕搭配得很好,眼看着购买电视机的家庭越来越多,电影公司不得不使用新的格式力图把观众从家里吸引回剧场里。在了解宽银幕之前,让我们先来熟悉CinemaScope、Panavision和widescreen,这三个单词都可译作宽银幕,但不完全相同。widescreen是个总称,Cinema-Scope则是一种宽银幕系统的名称,也是一个商标,其屏幕的宽度大约是高度的2.5倍。从70年代起,这种宽银幕格式成了Panavision(也可作为商标),由此诞生了2.35:1。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用Panavision拍摄的影片都是宽银幕的。
如果导演拍摄影片使用的是带有宽透镜的CinemaScope或Panavision的摄影机,画面会被压缩至35毫米的电影胶片上,仍旧是爱迪生使用的那种。在电影院里,画面再被还原成正常的形态,这个过程有时会导致图像扭曲,我们称之为变形失真(anamorphic distortion)。这一现象在制作DVD时也会发生,但其优点是观众看到的画面与在电影院里看到的相同。
把电影院移植到家庭意味着将宽银幕挤压到普通电视机屏幕上,由于宽银幕的宽度是高度的2.35倍,电视机是1.33倍,完成这项转换工作需要后期制作设备,我们把为家用发行的准备过程称为“pan & scan”。技术人员关注的是动作或对话发生时的画面,把不适合电视屏幕的画面剪切掉。导演和影迷并不热衷于“pan & scan”,因为它严重地改变了拍摄时的画面结构,观众看到的已不是导演的真正意图。对于另一种宽高比1.85:1来说,也有类似的问题。
1.85:1介于纯粹的宽银幕和“pan & scan”之间,看起来很象Panavi-sion,但无需镜头和变形制作的额外成本。与“pan & scan”剪切掉部分原始画面不同,1.85:1为填充屏幕把电影画面的顶端和底部也包括进来,让你看到并不象看的东西。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在屏幕上下添加黑边,人工地制造CinemaScope的感觉。
那为什么不生产2.35:1的宽银幕电视机呢?对电影来说是太棒了,但用Panavision拍摄普通电视节目就不合算了。况且,如果真这么做,晚间新闻看起来就象照哈哈镜,有些人又矮又胖,有些又高又瘦。
高清晰度电视的诞生解决了难题。数学家认为对这些不同标准的最佳折中是1.77:1,就是我们一般熟知的16:9。虽然并未完全解决问题,但已是现有最理想的方法了。一部电影发行DVD时,制片公司可使用一种屏幕宽高比,也可在同一张碟片上提供widescreen和pan & scan两个版本。
别指望哪一种Aspect Ratio会取得压倒性优势。因为只要存在这两大阵营,一派是想欣赏导演真实意图的电影爱好者,另一派是可以放弃原始结构,也不愿看到黑边的全屏爱好者,那么关于这个话题的争论可能永无休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