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一章:概述

本章概述
本章首先介绍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的作用;接着堆计算机网络进行了概述,包括互联网基础结构发展的三个阶段,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然后,讨论了互联网组成的边缘部分和核心部分;接着在简单介绍了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网络的类别后,讨论了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最后,讨论了本课程都要用到的重要概念——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1.1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

1.有三大类大家很熟悉的网络,即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按照最初的服务分工:电信网络向拥护提供电话、电报及传真等服务;有线电视网络向拥护传送各种电视节目;计算机网络则使拥护能够在计算机之间传送数据文件。本书讲解的是计算机网络。
2.随着技术的发展,电信网络和有线电视网络都逐渐融入了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扩大了原有的服务范围,计算机网络也能够向拥护提供电话通信、视频通信以及传送视频节目的服务。
3.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Internet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得到了飞速发展。Internet中文译名并不统一。现有译名两种:1.因特网,官方译名,但未得到推广;2.互联网,这个译名流传开来。Internet是由数量极大的各种计算机网络互连起来的,采用互联网这个译名能够体现出Internet最主要的特征。注:对于仅在局部范围互连起来的计算机网络,只能成为互连网,而不是互联网。
4.有时,我们用更简单的一个字“网”来表示互联网。例如:上网,网吧,网银,网购等。这里的网,一般都不是指电信网或有线电视网,而是指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Internet——互联网。
5.互联网之所以能够向拥护提供许多服务,就是因为互联网具有两个重要基本特点,即连通性和共享。所谓连通性就是互联网使上网用户,不管相距多远,可以非常便捷、非常经济(在很多情况下是免费的)地交换各种信息(数据,以及各种音频视频),好像这些用户终端都彼此直接连通一样。所谓共享就是指资源共享。资源共享的含义是多方面的。可以是信息共享、软件共享,也可以是硬件共享。例如,互联网上有许多服务器(就是一种专用的计算机)存储了大量有价值的电子文档(包括音频和视频文件),可供上网的用户很方便地读取或下载(无偿或有偿)。由于网络的存在,这些资源好像就在用户身边一样地方便使用。注:互联网具有虚拟的特点。例如,当你从互联网上收到一封电子邮件时,你可能无法准确知道对方时谁(朋友还是骗子),也无法知道发信人的地点(在附近,还是在地球对面)。

1.2互联网概述

1.2.1网络的网络

1.起源于美国的互联网现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覆盖全球的计算机网络。
2.下面我们现给出网络、互连网、互联网(因特网)的一些基本概念。为了方便,本书下面凡是"网络"就是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简称网络)由若干结点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组成。网络中的结点可以是计算机、集线器、交换机或路由器等。网络之间可以通过路由器互连起来,这就构成了一个覆盖范围更大的计算机网络。这样的网络称为互联网,因此互联网是"网络的网络"。
此处应有图
注1:当我们使用一朵云来表示网络时,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情况如上图所示,用云表示的网络已经包含了和网络相连的计算机。但有时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例如,要讨论几个计算机之间如何进行通信),也可以把有关的计算机画在云的外面,习惯上,与网络相连的计算机常称为主机(host)。这样,用云表示的互连网里面就只剩下许多路由器和连接这些路由器的链路了。
注2:网络互连不是把计算机仅仅简单地在物理上连接起来,因为这样做并不能达到计算机之间能够相互交换信息的目的。我们还必须在计算机上安装许多使用计算机能够交换信息的软件才行。因此当我们谈到网络互连时,就隐含地表示在这些计算机上已经安装了适当的软件,因而在计算机之间可以通过网络交换信息。

1.2.2互联网基础结构发展的三个阶段

略…
由欧洲原子核研究组织CERN开发的万维网WWW(World Wide Web)被广泛使用在互联网上,大大方便了光大非网络专业人员对网络的使用。

1.2.3互联网的标准化工作

略…

1.3 互联网的组成

互联网拓扑结构复杂,但从其工作方式上看,可以划分为以下两大块:
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互联网上的主机组成。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通信(传送数据、音频或视频)和资源共享。
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3.1互联网的边缘部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3.2互联网的核心部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4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

略…

1.5计算机网络的类别

1.5.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关于计算机网络的较好的定义是:计算机网络主要是由一些通用的、可编程的硬件互连而成的,而这些硬件并非专门用来实现某一特定目的(例如,传送数据或视频信号)。这些可编程的硬件能够用来传送多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并能支持广泛的和日益增长的应用。
定义理解:1.计算机网络所连接的硬件,并不限于一般的计算机,而是包括了只能手机;2.计算机网络并非专门用来传送数据,而是能够支持多种的应用(包括今后可能出现的应用);3.上述"可编程的硬件"表明这种硬件一定包含有中央处理器CPU。

1.5.2几种不同类别的计算机网络

  1. 按照网络的作用范围进行分类
    1.广域网WAN(Wide Area Network)广域网的作用范围通常为几十到几千公里,因而有时也称为远程网(long haul network)。广域网是互联网的核心部分,其任务是通过长距离(例如,跨越不同的国家)运送主机所发送的数据。连接广域网各结点交换机的链路一般都是高速链路,具有较大的通信容量。本书不专门讨论广域网。
    2.城域网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城域网的作用一般是一个城市,可跨域几个街区甚至整个城市,其作用距离约为5~50km。城域网可以为一个或几个单位所拥有,但也可以是一种公用设施,用来将多个局域网进行互连。目前很多城域网采用的是以太网技术,因此有时也常并入局域网的范围进行讨论。
    3.局域网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一般用微型计算机或工作站通过高速通信线路相连(速度通常在10Mbit/s以上),但地理上则局限在较小的范围(如1km左右)。在局域网发展的初期,一个学校或工厂往往只拥有一个局域网,但现在局域网已非常广泛地使用,学校或企业大都拥有许多个互连的局域网(这样的网络常称为校园网或企业网)。我们将在第3章3.3至3.5节详细讨论局域网。
    4.个人区域网PAN(Personal Area Network)个人区域网就是在个人工作的地方把属于个人使用的电子设备(如便携式电脑等)用无线技术连接起来的网络,因此也常称为无线个人区域网WPAN(Wireless PAN),其范围很小,大约在10m左右。我们将在第9章9.2节对这种网络进行简单的介绍。
  2. 按照网络的使用者进行分类
    1.公用网(public network)这是指电信公司(国有或私有)出资建造的大型网络。"公用"的意思就是所有愿意按电信公司的规定交纳费用的人都可以使用这种网络。因此公用网页可称为公众网。
    2.专用网(private network)这是某个部门为满足本单位的特殊业务工作的需要而建造的网络。这种网络不向本单位以外的人提供服务。例如,军队、铁路、银行、电力等系统均有本系统的专用网。
    3.用来把用户接入到互联网的网络
    这种网络就是接入网AN(Access Network),它又称为本地接入网或巨门接入网。这是一类比较特殊的计算机网络。我们再前面的1.2.2节介绍了用户必须通过ISP才能接入到互联网。由于从用户家中接入到互联网可以使用的技术有许多种,因此就出现了可以使用多种接入网技术连接到互联网的情况。接入网本身既不属于互联网的核心部分,也不属于互联网的边缘部分。接入网是从用户端系统到互联网中的第一个路由器(也称为边缘路由器)之间的一种网络。从覆盖的范围看,很多接入网还属于局域网。从作用上看,接入网只是起到让用户能够与互联网连接的桥梁作用。在互联网发展初期,用户多用电话线拨号接入互联网,速度很低(每秒几千比特到几十千比特),因此那是并没有使用接入网这个名词。直到最近,由于出现了很多宽带接入技术,宽带接入网称为互联网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课题。我们将在第2章2.6节讨论宽带接入技术。

1.6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一般是指它的几个重要的性能指标。但除了这些重要的性能指标外,还有一些非性能特征也对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1.6.1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常见7个性能指标)

1.速率:计算机发送的信号都是数字形式的。比特(bit)来源于binary digit,意思是一个"二进制数字",因此一个比特就是二进制数字中的一个1或0。网络技术中的速率指的是数据的传送速率,它也称为数据率(data rate)或比特率(bit rate)。速率的单位是bit/s(或b/s,优势也写为bps,即bit per second)。当数据率较高时,就常常在bit/s的前面加上一个字母。如G等,这样,4×1010bit/s的数据率就记为40Gbit/s。现在人们谈到网络速率时,常省略了速率单位中应有的bit/s,而使用不太正确的说法,如"40G的速率"。另外要注意的是,当提到网络的速率时,往往指的是额外速率或标称速率,而并非网络实际上运行的速率。

2.带宽:带宽有两种不同的意义:

  1. 带宽本来是指某个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信号的带宽是指该信号所包含的各种不同频率成分所占据的频率范围。例如,在传统的通信线路上传送的电话信号的标准带宽是3.1kHz(从300Hz到3.4kHz,即说话的主要乘风的频率范围)。这种意义的带宽的但是是赫(或千赫、兆赫等)。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通信的主干线路传送的是模拟信号(即连续变化的信号)。因此,表示某信道允许通过的信号频率范围就称为该信道的带宽(或通频带)。
  2. 在计算机网络中,带宽用来表示网络中某通道传送数据的能力,因此网络带宽表示在单位时间内网络中的某信道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在本书中提到带宽时,主要是指这个意思。这种意义的带宽的单位就是数据率的单位bit/s,是"比特每秒"

在"带宽"的上述两种表述中,前者为频域称谓,而后者为时域称谓,其本质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一条通信链路的"带宽"越宽,其所能传输的"最高数据率"也越高。

3.吞吐量:吞吐量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实际的数据量。吞吐量更经常地用于对现实世界中的网络的一种测量,以便知道实际上到底有多少数据量能够通过网络。显然,吞吐量受网络的带宽或网络的额定速率的限制。例如,对于一个1Gbit/s的以太网,就是说其额定速率时1Gbit/s,那么这个数值也是该以太网的吞吐量的绝对上线值。因此,对1Gbit/s的以太网,其实际的吞吐量可能只有100Mbit/s,或甚至更低,并没有达到其额定速率。请注意,有时吞吐量还可用每秒传送的字节数或帧数来表示。

4.时延:时延是指数据(一个保温或分组,甚至比特)从网络(或链路)的一段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时延是个很重要的性能指标,它有时也称为延迟或迟延。网络中的时延是由以下几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的:

  1. 发送时延:发送时延是主机或路由器发送数据帧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从发送数据帧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帧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的时间。因此发送时延也叫做传输时延(不过我们很少这么说,怕和下面的传播时延混淆)。
    发 送 时 延 = 数 据 帧 长 度 ( b i t ) ) 发 送 速 率 ( b i t / s ) ) {\color{Red} }发送时延=\frac{数据帧长度(bit))}{发送速率(bit/s))} =(bit/s))(bit))

    2. 传播时延:传播时延是电池板在信道中传播一定的举例需要花费的时间。传播时延的计算公式是:传播
    时 延 = 信 道 长 度 ( m ) ) 电 磁 波 在 信 道 上 的 传 播 速 率 ( m / s ) ) 时延=\frac{信道长度(m))}{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m/s))} =(m/s))(m))
    电磁波在自由空间的传播速率时光速,即3.0×105km/s。电磁波在网络传输媒体中的传播速率比在自由空间要略低一些。以上两种时延有本质上的不同。只要理解这两种时延发生的地方就不会把它们弄混。发送时延发生在机器内部的发送器中(一般就是发生在网络适配器中,见第3章3.3.1节),与传输信道的长度没有任何关系。但传播时延则发生在机器外部的传输信道媒体上,而与信号的发送速率无关。信号传送的距离越远,传播时延就越大。
    3. 处理时延:主机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组时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处理,例如分析分组的首部、从分组中提取数据部分、进行差错检验或查找适当的路由等,这就产生了处理时延。
    4. 排队时延:分组在经过网络传输时,要经过许多路由器。但分组在进入路由器后要先在输入队列中排队等待处理。在路由器确定了转发接口后,还要在输出队列中排队等待转发。这就产生了排队时延。排队时延的长短往往取决于网络当时的通信量。当网络的通信量很大时会发生队列溢出,使分组丢失,这相当于排队时延为无穷大。
    这样,数据在网络中经理的总时延就是以上四种时延之和:
    总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必须指出,在总时延中,究竟是哪一种时延占主导地位,必须具体分析。
    注1:并非任何情况下,提高发送速率就能减小总时延。不比较数据帧长度那就是耍流氓。总时延还和其他有关,要保证其他一致才能这么说。
    注2:在高速链路上(或高带宽链路)上,比特会传送得更快些。这是不对的,对于高速网络链路,我们提高的仅仅是数据的发送速率而不是比特在链路上的传播速率。荷载信息的电磁波在通信线路上的传播速率(这是光的数量级)取决于通信线路的介质材料,而与数据的发送速率并无关系。
    注3:数据的发送速率的单位是每秒发送多少个比特,这是指在某个点或某个接口上的发送速率。而传播速率的单位是每秒传播多少里,是指在某一段传输线路上比特的传播速率。因此,通常所说的"光线信道的传输速率高"是指可以用很高的速率向光线信道发送数据。而光线信道的传播速率实际上海要比铜线的传播速率略低一旦。

5.时延带宽积:

时 延 带 宽 积 = 传 播 时 延 × 带 宽 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带宽 =×
下图是一个代表链路的圆柱形管道,管道的长度是链路的传播时延(请注意:现在以时间作为单位来表示链路长度),而链路的截面积是链路的带宽。因此时延带宽积就表示这个管道的体积,表示这样的链路可容纳多少个比特。例如,设某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20ms,带宽为10Mbit/s。算出
时延带宽积= 20×10 -3×10×10 6=2×10 5bit
这表明,若发送端连续发送数据,则在发送的第一个比特即将达到终点时,发送端就已经发送了20万个比特,而这20万个比特都在链路上向前移动。因此,链路的时延带宽积又称为 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不难看出,管道中的比特数表示从发送端发出的但尚未到达接收端的比特。对于一条正在传送数据的链路,只有在代表链路的管道都充满比特时,链路才得到充分的利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6.往返时间RTT:往返时间RTT(Round-Trip Time)是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因为在许多情况下,互联网上的信息不仅仅单方面传输而是双向交互的。因此,我们有时很需要知道双向交互一次所需的时间。例如。A向B发送数据,如果数据长度是100MB,发送速率时100Mbit/s,那么

发 送 时 间 = 数 据 长 度 发 送 速 率 = 100 × 2 20 × 8 100 × 1 0 6 发送时间=\frac{数据长度}{发送速率}=\frac{100×2^{20}×8}{100×10^{6}} ==100×106100×220×8
如果B正确收完100MB的数据后,就立即向A发送确认。再假定A只有在收到B的确认信息后,才能继续向B发送数据。显然,这需要等待一个往返时间RTT(这里假定确认信息很短,可忽略B发送确认的时间)。如果RTT=2s,那么可以算出A向B发送数据的有效数据率。
有 效 数 据 率 = 数 据 长 度 发 送 时 间 + R T T = 100 × 2 20 × 8 8.39 + 2 ≈ 80.7 × 1 0 6 b i t / s ≈ 80.7 M b i t / s 有效数据率=\frac{数据长度}{发送时间+RTT}=\frac{100×2^{20}×8}{8.39+2}≈80.7×10^{6}bit/s≈80.7Mbit/s =+RTT=8.39+2100×220×880.7×106bit/s80.7Mbit/s
比原来的数据类型100Mbit/s小不少。在互联网中,往返时间还包括各中间结点的处理时延、排队时延以及转发数据的发送时延。当使用卫星通信时,往返时间RTT相对较长,是很重要的一个性能指标。

7.利用率:利用率有信道利用率和网络利用率两种。信道利用率指出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有数据通过)。完全空闲的信道的利用率是零。网络利用率则是全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信道利用率并非越高越好。因为根据排队论的理论,当某信道的利用率增大时,该信道引起的时延也就迅速增加。(这和高速公路的情况有些类似,当网络的通信量很少时,网络产生的时延不大。但在网络通信量不断增大的情况下,由于分组在网络结点(路由器或结点交换机)进行处理时需要排队等候,因此网络引起的时延就会增大。)如果令D0表示网络空闲时的时延,D表示网络当前的时延,那么在适当的假定条件下,可以用下面的简单公式来表示D,D0和利用率U之间的关系:

D = D 0 1 − U D=\frac{D_{0}}{1-U} D=1UD0
这里U是网络的利用率,数值在0到1之间。当网络的利用率达到其容量的1/2时,时延就要加倍。特别值得注意的就是:当网络的利用率接近最大值1时,网络的时延就区域无穷大。因此我们必须有这样的概念: 信道或网络的利用率过高会产生非常大的时延。因此一些拥有较大主干网的ISP通常控制信道利用率不超过50%,如果超过了就要准备扩容,增大线路的带宽。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6.2计算机网络的非性能特征

  • 费用
  • 质量
  • 标准化
  • 可靠性
  • 可扩展性和可升级性
  • 易于管理和维护

1.7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1.7.1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此时各种公司相继推出不同的体系结构,那个场面是一个乱啊!不同体系结构同一公司很容易互连成网,有利于市场垄断,但不同公司的设备很难互相连通。但全球经济发展使得不同网络体系结构的用户迫切要求能够互相交换信息。为了使不同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网络都能互连,国际标准组织ISO于1977年成立了专门机构研究该问题。他们提出了一种试图使各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连成网的标准框架,即注明的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I/RM,简称OSI。只要遵循OSI标准,一个系统就可以和位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也遵循这同一标准的其他任何系统进行通信。
不过最终市场上流行的却是基于TCP/IP的互联网,因为OSI出来后,基于TCP/IP的互联网已抢先在全球相当大的范围成功地运行了。

1.7.2协议与划分层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7.3具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OSI的七层协议体系结构的概念清楚,理论完整,但它既复杂又不实用。TCP/IP体系结构是一个四层的体系结构,它包含应用层、运输层、网际层和网络接口层(用网际层这个名字是强调这一层是为了解决不同网络的互连问题)。本书中学习计算机网络采用折中的办法,即总和OSI和TCP/IP的优点,采用一种只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有时为了方便,也可把最底下两层称为网络接口层。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应用层是体系结构中的最高层。应用层的任务时通过应用进程间的交互来完成特定网络应用。应用层协议定义的是应用进程间通信和交互的规则。这里的进程就是指主机中正在运行的程序。对于不同的网络应用需要有不同的应用层协议。如:域名系统DNS,支持万维网应用的HTTP协议,支持电子邮件的SMTP协议,等等。我们把应用层交互的数据单元称为报文(messgae)
2.运输层(transport layer):运输层的任务就是负责向两台主机中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通用的数据传输服务。应用进程利用该服务传送应用层报文。所谓"通用的"是指并不针对某个特定网络应用,而是多种应用可以使用同一个运输层服务。由于一台主机可同时运行多个进程,因此运输层有复用和奋勇的功能。复用就是多个应用层进程可同时使用下面运输层的服务,奋勇和复用相反,是运输层把收到的信息分别交付上面应用层中的相应进程。
运输层主要使用一下两种协议:

  • 传输控制协议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提供面向连接的、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其数据传输的单位是报文段(segment)
  •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提供无连接的、尽最大努力(best -effort)的数据传输服务(不能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其数据传输的单位是用户数据报

顺便指出,有人愿意把运输层称为传输层,理由是这一层使用的TCP协议就叫做传输控制协议。但运输层这个翻译更加准确。

3.网络层负责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在发送数据时,网络层把运输层产生的报文段或用户数据报封装成分组进行传送。在TCP/IP体系中,由于网络层使用IP协议,因此分组也叫做IP数据报,或简称为数据报本书把"分组"和"数据报"作为同义词使用
注1:不要把运输层的"用户数据报UDP"和网络层的"IP数据报"弄混。此外,无论在哪一层传送的数据单元,都可笼统地用"分组"来表示
注2:网络层的另一个任务就是要选择合适的路由,使源主机运输层所传下来的分组,能够通过网络中的路由器找到目的主机。
注3:互联网是由大量的异构网络通过路由器相互连接起来的。互联网使用的网络层协议是无连接的网际协议IP(Internet Protocol)和许多种路由选择协议,因此互联网的网络层也叫做网际层IP层

4.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数据链路层常简称为链路层。我们知道,两台主机主机之间的数据传输,总是在一段一段的链路上传送的,这就需要使用专门的链路层的协议。在两个相邻结点之间传送数据时,数据链路层将网络层叫下来的IP数据报组装成帧(framing),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链路上传送帧(frame)。每一帧包括数据和必要的控制信息(如同步信息、地址信息、差错控制等)。
在接收数据时,控制信息使接收端能够知道一个帧从哪个比特开始和到哪个比特结束。这样,数据链路层在收到一个帧后,就可以从中提取数据部分,上交给网络层。
控制信息还使接收端能够检测到所收到的帧中有无差错。如发现有差错,数据链路层就简单地丢弃这个出了差错的帧,以免继续在网络中传送下去拜拜浪费网络资源。如果需要改正数据在数据链路层传输时出现的差错(这就是说,数据链路层不仅要检错,而且要纠错),那么就要采用可靠传输协议来纠正出现的差错。这种方法会使数据链路层的协议复杂些。

5.物理层(physical layer)在物理层上所传数据的单位是比特。发送方发送1(或0)时,接收方应当收到1(或0)而不是0(或1)。因此物理层要考虑用多大的电压代表"1"或"0",以及接收方如何识别发送方所发送的比特。物理层还要确定连接电缆的插头应该有多少根引脚以及各引脚应该如何连接。当然,解释比特代表的意思,就不是物理层的任务。请注意,传递信息所利用的一些物理媒体,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无线信道等,并不在物理层协议之内而是在物理层协议的下面。因此也有人把物理层下面的物理媒体当做第0层。

在互联网所使用的各种协议中,最重要的和最著名的就是TCP和IP两个协议。现在人们经常提到的TCP/IP并不一定是单指TCP和IP这两个具体的协议,而往往是表示互联网所使用的整个TCP/IP协议族。
下图说明的是应用进程的数据在各层之间的传递过程中所经历的变化。这里为简单起见,假定两台主机通过一台路由器连接起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7.4实体、协议、服务和服务访问点

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7.5TCP/IP的体系结构

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本章的重要概念

习题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