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VM知识点详解

JVM知识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其中内存模型,类加载机制,GC是重点方面.性能调优部分更偏向应用,重点突出实践能力.编译器优化和执
    行模式部分偏向于理论基础,重点掌握知识点。

  • 需了解
    内存模型各部分作用,保存哪些数据.
    类加载双亲委派加载机制,常用加载器分别加载哪种类型的类.
    GC分代回收的思想和依据以及不同垃圾回收算法的回收思路和适合场景.
    性能调优常有JVM优化参数作用,参数调优的依据,常用的JVM分析工具能分析哪些问题以及使用方法.
    执行模式解释/编译/混合模式的优缺点,Java7提供的分层编译技术,JIT即时编译技术,OSR栈上替换,C1/C2
    编译器针对的场景,C2针对的是server模式,优化更激进.新技术方面Java10的graal编译器
    编译器优化javac的编译过程,ast抽象语法树,编译器优化和运行器优化。

  1. JVM内存模型:
    线程独占:栈,本地方法栈,程序计数器
    线程共享:堆,方法区。
  2. 栈:
    又称方法栈,线程私有的,线程执行方法是都会创建一个栈阵,用来存储局部变量表,操作栈,动态链接,方法出口等信息.调用方法时执行入栈,方法返回式执行出栈。
  3. 本地方法栈
    与栈类似,也是用来保存执行方法的信息.执行Java方法是使用栈,执行Native方法时使用本地方法栈。
  4. 程序计数器
    保存着当前线程执行的字节码位置,每个线程工作时都有独立的计数器,只为执行Java方法服务,执行Native方法时,程序计数器为空。

  5. JVM内存管理最大的一块,被线程共享,目的是存放对象的实例,几乎所有的对象实例都会放在这里,当堆没有可用空间时,会抛出OOM异常.根据对象的存活周期不同,JVM把对象进行分代管理,由垃圾回收器进行垃圾的回收管理。
  6. 方法区:
    又称非堆区,用于存储已被虚拟机加载的类信息,常量,静态变量,即时编译器优化后的代码等数据.1.7的永久代和1.8的元空间都是方法区的一种实现。
类的加载与卸载
  • 加载过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其中验证,准备,解析合称链接。
    加载通过类的完全限定名,查找此类字节码文件,利用字节码文件创建Class对象;
  1. 通过一个类的全限定名获取该类的二进制流。
  2. 将该二进制流中的静态存储结构转化为方法去运行时数据结构。
  3. 在内存中生成该类的Class对象,作为该类的数据访问入口。
    验证确保Class文件符合当前虚拟机的要求,不会危害到虚拟机自身安全;
  4. 文件格式验证:验证字节流是否符合Class文件的规范,如主次版本号是否在当前虚拟机范围内,常量池中的常量是否有不被支持的类型。
  5. 元数据验证:对字节码描述的信息进行语义分析,如这个类是否有父类,是否集成了不被继承的类等。
  6. 字节码验证:是整个验证过程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通过验证数据流和控制流的分析,确定程序语义是否正确,主要针对方法体的验证。如:方法中的类型转换是否正确,跳转指令是否正确等。
  7. 符号引用验证:这个动作在后面的解析过程中发生,主要是为了确保解析动作能正确执行。
    准备进行内存分配,为static修饰的类变量分配内存,并设置初始值(0或null),不包含final修饰的静态变量,因为final变量在编译时分配,准备阶段不分配类中的实例变量的内存,实例变量将会在对象实例化时随着对象一起分配在Java堆中;
    解析将常量池中的符号引用替换为直接引用的过程,直接引用为直接指向目标的指针或者相对偏移量等;
    初始化主要完成静态块执行以及静态变量的赋值,先初始化父类,再初始化当前类。只有对类主动使用时才会初始化,触发条件包括:创建类的实例时、访问类的静态方法或静态变量的时候、使用Class.forName反射类的时候或者某个子类初始化的时候。
  • Java自带的加载器加载的类,在虚拟机的生命周期中是不会被卸载的,只有用户自定义的加载器加载的类才可以被卸载。

  • 加载机制-双亲委派模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BootStrapClassLoader : 启动类加载器,该 ClassLoader 是 jvm 在启动时创建的,用于加载 J A V A H O M E JAVA_HOME JAVAHOME/jre/lib 下面的类库(或者通过参数-Xbootclasspath 指定)。由于启动类加载器涉及到虚拟机本地实现细节,开发者无法直接获取到启动类加载器的引用,所以不能直接通过引用进行操作。

  • ExtClassLoader:扩展类加载器,该ClassLoader是在sun.misc.Launcher里作为一个内部类ExtClassLoader定义的(即 sun.misc.Launcher$ExtClassLoader),ExtClassLoader 会加载 $JAVA_HOME/jre/lib/ext 下的类库(或者通过参数-Djava.ext.dirs 指定)。

  • AppClassLoader:应用程序类加载器,该 ClassLoader 同样是在 sun.misc.Launcher 里作为一个内部AppClassLoader 定义的(即 sun.misc.Launcher$AppClassLoader),AppClassLoader 会加载 java 环境变量CLASSPATH 所指定的路径下的类库 , 而 CLASSPATH 所指定的路径可以通过System.getProperty(“java.class.path”)获取;当然,该变量也可以覆盖,可以使用参数-cp,例如:java -cp 路径 (可以指定要执行的 class 目录)。

  • CustomClassLoader:自定义类加载器,该 ClassLoader 是指我们自定义的 ClassLoader,比如 tomcat 的StandardClassLoader 属于这一类;当然,大部分情况下使用 AppClassLoader 就足够了。

  • 双亲委派(PDM)模式:即加载器加载类时先把请求委托给自己的父类加载器执行,直到顶层的启动类加载器。父类加载器能够完成加载则成功返回,不能则子类加载器才自己尝试加载。
    优点:

  1. 避免类的重复加载;
  2. 避免Java的核心API被篡改。
  • java 是一种类型安全的语言,它有四类称为安全沙箱机制的安全机制来保证语言的安全性,这四类安全沙箱分别是:
    1) 类加载体系
    2) .class 文件检验器
    3) 内置于 Java 虚拟机(及语言)的安全特性
    4) 安全管理器及 Java API
JVM内存模型
  • JVM内存模型简介
    JVM定义了不同运行时数据区,他们是用来执行应用程序的。某些区域随着JVM启动及销毁,另外一些区域的数据是线程性独立的,随着线程创建和销毁。JVM内存模型总体架构图如下:(摘自oracle官方网站)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JVM在执行Java程序时,会把它管理的内存划分为若干个的区域,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用途和创建销毁时间。如下图所示,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线程私有区和共享区。下图是根据自己理解画的一个JVM内存模型架构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线程私有区:
  1. 程序计数器
    是一块较小的内存空间。当同时进行的线程数超过CPU数或其内核数时,就要通过时间片轮询分派CPU的时间资源,避免发生线程切换。这时,每个线程就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计数器来记录下一条要运行的指令。如果执行的是JAVA方法,计数器记录正在执行的java字节码地址,如果执行的是native方法,则计数器为空。
  2. 虚拟机栈
    线程私有的,与线程在同一时间创建。管理JAVA方法执行的内存模型。每个方法执行时都会创建一个桢栈来存储方法的变量表、操作数栈、动态链接方法、返回值、返回地址等信息。栈的大小决定了方法调用的可达深度(递归多少层次,或嵌套调用多少层其他方法,-Xss参数可以设置虚拟机栈大小)。栈的大小可以是固定的,或者是动态扩展的。如果请求的栈深度大于最大可用深度,则抛出stackOverflowError;如果栈是可动态扩展的,但没有内存空间支持扩展,则抛出OutofMemoryError。使用jclasslib工具可以查看class类文件的结构。下图为栈帧结构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 本地方法栈
    与虚拟机栈作用相似。但它不是为Java方法服务的,而是本地方法(C语言)。由于规范对这块没有强制要求,不同虚拟机实现方法不同。
  • 线程共享区
  1. 方法区
    有时候也成为永久代,在该区内很少发生垃圾回收,但是并不代表不发生GC,在这里进行的GC主要是对方法区里的常量池和对类型的卸载,是线程共享的,用于存放被虚拟机加载的类的元数据信息,如常量、静态变量和即时编译器编译后的代码。若要分代,算是永久代(老年代),方法区里有一个运行时常量池,用于存放静态编译产生的字面量和符号引用。该常量池具有动态性,也就是说常量并不一定是编译时确定,运行时生成的常量也会存在这个常量池中,以前类大多“static”的,很少被卸载或收集,现回收废弃常量和无用的类。其中运行时常量池存放编译生成的各种常量。(如果hotspot虚拟机确定一个类的定义信息不会被使用,也会将其回收。回收的基本条件至少有:所有该类的实例被回收,而且装载该类的ClassLoader被回收)。

  2. 堆里面分为新生代和老生代(java8 取消了永久代,采用了 Metaspace);
    是Java虚拟机所管理的内存中最大的一块,该区域经常发生垃圾回收操作, 在虚拟机启动时创建。存放对象实例和数组,是垃圾回收的主要区域,分为新生代和老年代。刚创建的对象在新生代的Eden区中,经过GC后进入新生代的S0区中,再经过GC进入新生代的S1区中,15次GC后仍存在就进入老年代。这是按照一种回收机制进行划分的,不是固定的。若堆的空间不够分配实例,则OutOfMemoryError。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java 内存分配
    1、基础数据类型直接在栈空间分配;
    2、方法的形式参数,直接在栈空间分配,当方法调用完成后从栈空间回收;
    3、引用数据类型,需要用 new 来创建,既在栈空间分配一个地址空间,又在堆空间分配对象的类变量;
    4、方法的引用参数,在栈空间分配一个地址空间,并指向堆空间的对象区,当方法调用完后从栈空间回收;
    5、局部变量 new 出来时,在栈空间和堆空间中分配空间,当局部变量生命周期结束后,栈空间立刻被回收,堆
    空间区域等待 GC 回收;
    6、方法调用时传入的实际参数,先在栈空间分配,在方法调用完成后从栈空间释放;
    7、字符串常量在 DATA 区域分配 ,this 在堆空间分配;
    8、数组既在栈空间分配数组名称, 又在堆空间分配数组实际的大小。
堆和栈的区别
  • 栈是运行时单位,代表着逻辑,内含基本数据类型和堆中对象引用,所在区域连续,没有碎片;
    堆是存储单位,代表着数据,可被多个栈共享(包括成员中基本数据类型、引用和引用对象),所在区域不连续,会有碎片。
  1. 功能不同
    栈内存用来存储局部变量和方法调用,而堆内存用来存储Java中的对象。无论是成员变量,局部变量,还是类变量,它们指向的对象都存储在堆内存中。
  2. 共享性不同
    栈内存是线程私有的,堆内存是所有线程共有的。
  3. 异常错误不同
    如果栈内存或者堆内存不足都会抛出异常。
    栈空间不足:java.lang.StackOverFlowError,堆空间不足:java.lang.OutOfMemoryError。
  4. 空间大小
    栈的空间大小远远小于堆的。
什么时候会触发FullGC
  • 除直接调用System.gc外,触发Full GC执行的情况有如下四种:
  1. 旧生代空间不足
    旧生代空间只有在新生代对象转入及创建为大对象、大数组时才会出现不足的现象,当执行Full GC后空间仍然不足,则抛出如下错误:java.lang.OutOfMemoryError: Java heap space。为避免以上两种状况引起的FullGC,调优时应尽量做到让对象在Minor GC阶段被回收、让对象在新生代多存活一段时间及不要创建过大的对象及数组。
  2. Permanet Generation空间满
    PermanetGeneration中存放的为一些class的信息等,当系统中要加载的类、反射的类和调用的方法较多时,Permanet Generation可能会被占满,在未配置为采用CMS GC的情况下会执行Full GC。如果经过Full GC仍然回收不了,那么JVM会抛出如下错误信息:java.lang.OutOfMemoryError: PermGen space。为避免Perm Gen占满造成Full GC现象,可采用的方法为增大Perm Gen空间或转为使用CMS GC。
  3. CMS GC时出现promotion failed和concurrent mode failure
    对于采用CMS进行旧生代GC的程序而言,尤其要注意GC日志中是否有promotion failed和concurrentmode failure两种状况,当这两种状况出现时可能会触发Full GC。promotion failed是在进行Minor GC时,survivor space放不下、对象只能放入旧生代,而此时旧生代也放不下造成的;concurrent mode failure是在执行CMS GC的过程中同时有对象要放入旧生代,而此时旧生代空间不足造成的。
    应对措施为:增大survivorspace、旧生代空间或调低触发并发GC的比率,但在JDK 5.0+、6.0+的版本中有可能会由于JDK的bug29导致CMS在remark完毕后很久才触发sweeping动作。对于这种状况,可通过设置-XX:CMSMaxAbortablePrecleanTime=5(单位为ms)来避免。
  4. 统计得到的Minor GC晋升到旧生代的平均大小大于旧生代的剩余空间
    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触发情况,Hotspot为了避免由于新生代对象晋升到旧生代导致旧生代空间不足的现象,在进行Minor GC时,做了一个判断,如果之前统计所得到的Minor GC晋升到旧生代的平均大小大于旧生代的剩余空间,那么就直接触发Full GC。例如程序第一次触发MinorGC后,有6MB的对象晋升到旧生代,那么当下一次Minor GC发生时,首先
    检查旧生代的剩余空间是否大于6MB,如果小于6MB,则执行Full GC。当新生代采用PS GC时,方式稍有不同,PS GC是在Minor GC后也会检查,例如上面的例子中第一次Minor GC后,PS GC会检查此时旧生代的剩余空间是否大于6MB,如小于,则触发对旧生代的回收。
  • 除了以上4种状况外,对于使用RMI来进行RPC或管理的Sun JDK应用而言,默认情况下会一小时执行一次Full GC。可通过在启动时通过- java-Dsun.rmi.dgc.client.gcInterval=3600000来设置Full GC执行的间隔时间或通过-XX:+ DisableExplicitGC来禁止RMI调用System.gc。
对象分配规则
  1. 对象优先分配在Eden区,如果Eden区没有足够的空间时,虚拟机执行一次Minor GC;
  2. 大对象直接进入老年代(大对象是指需要大量连续内存空间的对象)。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在Eden区和两个Survivor区之间发生大量的内存拷贝(新生代采用复制算法收集内存)。
  3. 长期存活的对象进入老年代。虚拟机为每个对象定义了一个年龄计数器,如果对象经过了1次Minor GC那么对象会进入Survivor区,之后每经过一次Minor GC那么对象的年龄加1,知道达到阀值对象进入老年区。
  4. 动态判断对象的年龄。如果Survivor区中相同年龄的所有对象大小的总和大于Survivor空间的一半,年龄大于或等于该年龄的对象可以直接进入老年代。
  5. 空间分配担保。每次进行Minor GC时,JVM会计算Survivor区移至老年区的对象的平均大小,如果这个值大于老年区的剩余值大小则进行一次Full GC,如果小于检查HandlePromotionFailure设置,如果true则只进行Minor GC,如果false则进行Full GC。
JVM加载class文件的原理机制
  • JVM中类的装载是由类加载器(ClassLoader)和它的子类来实现的,Java中的类加载器是一个重要的Java运行时系统组件,它负责在运行时查找和装入类文件中的类。 由于Java的跨平台性,经过编译的Java源程序并不是一个可执行程序,而是一个或多个类文件。当Java程序需要使用某个类时,JVM会确保这个类已经被加载、连接(验证、准备和解析)和初始化。类的加载是指把类的.class文件中的数据读入到内存中,通常是创建一个字节数组读入.class文件,然后产生与所加载类对应的Class对象。加载完成后,Class对象还不完整,所以此时的类还不可用。当类被加载后就进入连接阶段,这一阶段包括
    验证、准备(为静态变量分配内存并设置默认的初始值)和解析(将符号引用替换为直接引用)三个步骤。最后JVM对类进行初始化,包括:
    1)如果类存在直接的父类并且这个类还没有被初始化,那么就先初始化父类;
    2)如果类中存在初始化语句,就依次执行这些初始化语句。
    类的加载是由类加载器完成的,类加载器包括:根加载器(BootStrap)、扩展加载器(Extension)、系统加载器(System)和用户自定义类加载器(java.lang.ClassLoader的子类)。从Java 2(JDK 1.2)开始,类加载过程采取了
    父亲委托机制(PDM)。PDM更好的保证了Java平台的安全性,在该机制中,JVM自带的Bootstrap是根加载器,其他的加载器都有且仅有一个父类加载器。类的加载首先请求父类加载器加载,父类加载器无能为力时才由其子类加载器自行加载。JVM不会向Java程序提供对Bootstrap的引用。下面是关于几个类加载器的说明:
  • Bootstrap:一般用本地代码实现,负责加载JVM基础核心类库(rt.jar);
  • Extension:从java.ext.dirs系统属性所指定的目录中加载类库,它的父加载器是- Bootstrap;
  • System:又叫应用类加载器,其父类是Extension。它是应用最广泛的类加载器。它从环境变量classpath或者系统属性java.class.path所指定的目录中记载类,是用户自定义加载器的默认父加载器。
类的生命周期
  • 类的生命周期包括这几个部分,加载、连接、初始化、使用和卸载,其中前三部是类的加载的过程,如下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加载:查找并加载类的二进制数据,在Java堆中也创建一个java.lang.Class类的对象;
  2. 连接:包含三块内容:验证、准备、解析。1)验证,文件格式、元数据、字节码、符号引用验证; 2)准备,为类的静态变量分配内存,并将其初始化为默认值; 3)解析,把类中的符号引用转换为直接引用。
  3. 初始化:为类的静态变量赋初始值;
  4. 使用:new出对象程序中使用;
  5. 卸载:执行垃圾回收。
简述Java的对象结构
  • Java对象由三个部分组成:对象头、实例数据、对齐填充。
  1. 对象头: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存储对象自身的运行时数据:哈希码、GC分代年龄、锁标识状态、线程持有的锁、偏向线程ID(一般占32/64 bit)。第二部分是指针类型,指向对象的类元数据类型(即对象代表哪个类)。如果是数组对象,则对象头中还有一部分用来记录数组长度。
  2. 实例数据:用来存储对象真正的有效信息(包括父类继承下来的和自己定义的)
  3. 对齐填充:JVM要求对象起始地址必须是8字节的整数倍(8字节对齐)。
如何判断对象可以被回收
  • 判断对象是否存活一般有两种方式:
  1. 引用计数:每个对象有一个引用计数属性,新增一个引用时计数加1,引用释放时计数减1,计数为0时可以回收。此方法简单,无法解决对象相互循环引用的问题。
  2. 可达性分析(Reachability Analysis): 可达性分析法也被称之为根搜索法,可达性是指,如果一个对象会被至少一个在程序中的变量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被其他可达的对象引用,则称该对象就是可达的。从GC Roots开始向下搜索,搜索所走过的路径称为引用链。当一个对象到GC Roots没有任何引用链相连时,则证明此对象是不可用的,不可达对象。
  • 虽然这些算法可以判定一个对象是否能被回收,但是当满足上述条件时,一个对象不一定会被回收。当一个对象不可达GC Root时,这个对象并不会立马被回收,而是出于一个死缓的阶段,若要被真正的回收需要经历两次标记。如果对象在可达性分析中没有与GC Root的引用链,那么此时就会被第一次标记并且进行一次筛选,筛选的条件是是否有必要执行finalize()方法。当对象没有覆盖finalize()方法或者已被虚拟机调用过,那么就认为是没必要的。如果该对象有必要执行finalize()方法,那么这个对象将会放在一个称为F-Queue的对队列中,虚拟机会触发一个Finalizer线程去执行,此线程是低优先级的,并且虚拟机不会承诺一直等待它运行完,这是因为如果finalize()执行缓慢或者发生了死锁,那么就会造成F-Queue队列一直等待,造成了内存回收系统的崩溃。GC对处于F-Queue中的对象进行第二次标记,这时,该对象将被移除”即将回收”集合,等待回收。
  • 根集是指正在执行的 Java 程序可以访问的引用变量(注意,不是对象)的集合,程序可以使用引用变量访问对象的属性和调用对象的方法。在 JVM 中,会将以下对象标记为根集中的对象,具体包括:
  1. 虚拟机栈(栈帧中的本地变量表)中引用的对象
  2. 方法区中的常量引用的对象
  3. 方法区中的类静态属性引用的对象
  4. 本地方法栈中 JNI(Native 方法)的引用对象
  5. 活跃线程(已启动且未停止的 Java 线程)
  • 根集中的对象称之为GC Roots,也就是根对象。可达性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将一系列的根对象作为起始点,从这些节点开始向下搜索,搜索所走过的路径称为引用链,如果一个对象到根对象没有任何引用链相连,那么这个对象就不是可达的,也称之为不可达对象。
    GC 判断对象是否可达看的是强引用。
JVM的永久代中会发生垃圾回收么
  • 垃圾回收不会发生在永久代,如果永久代满了或者是超过了临界值,会触发完全垃圾回收(Full GC)。如果你仔细查看垃圾收集器的输出信息,就会发现永久代也是被回收的。这就是为什么正确的永久代大小对避免Full GC是非常重要的原因。请参考下Java8:从永久代到元数据区 (注:Java8中已经移除了永久代,新加了一个叫做元数据区的native内存区)。
垃圾收集算法
  • GC最基础的算法有三种: 标记-清除算法、复制算法、标记-压缩算法,我们常用的垃圾回收器一般都采用分代收集算法。
  1. 标记-清除算法( Tracing Collector),“标记-清除”(Mark-Sweep)算法,如它的名字一样,算法分为“标记”和“清除”两个阶段:首先标记出所有需要回收的对象,在标记完成后统一回收掉所有被标记的对象,效率不高,会产生碎片,导致以后程序在分配较大的对象时,由于没有充足的连续内存而提前触发一次GC 动作。
  • 优点:不需要进行对象的移动,并且仅对不存活的对象进行处理,在存活对象比较多的情况下极为高效。
  • 缺点:标记和清除过程的效率都不高,这种方法需要使用一个空闲列表来记录所有的空闲区域以及大小,对空闲列表的管理会增加分配对象时的工作量;标记清除后会产生大量不连续的内存碎片,虽然空闲区域的大小是足够的,但却可能没有一个单一区域能够满足这次分配所需的大小,因此本次分配还是会失败,不得不触发另一次垃圾收集动作。
  1. 标记-整理算法( Compacting Collector),标记过程仍然与“标记-清除”算法一样,但后续步骤不是直接对可回收对象进行清理,而是让所有存活的对象都向一端移动,然后直接清理掉端边界以外的内存。
  • 优点:经过整理之后,新对象的分配只需要通过指针碰撞便能完成,比较简单;使用这种方法,空闲区域的位置是始终可知的,也不会再有碎片的问题了。标记—整理算法提高了内存的利用率,并且它适合在收集对象存活时间较长的老年代。
  • 缺点:GC 暂停的时间会增长,因为你需要将所有的对象都拷贝到一个新的地方,还得更新它们的引用地址。
  1. 复制算法( Copying Collector),“复制”(Copying)的收集算法,它将可用内存按容量划分为大小相等的两块,每次只使用其中的一块。当这一块的内存用完了,就将还存活着的对象复制到另外一块上面,然后再把已使用过的内存空间一次清理掉。
  • 优点:标记阶段和复制阶段可以同时进行;每次只对一块内存进行回收,运行高效;只需移动栈顶指针,按顺序分配内存即可,实现简单;内存回收时不用考虑内存碎片的出现。现在的 JVM 用复制方法收集新生代,由于新生代中大部分对象(98%)都是朝生夕死的,所以两块内存的比例不是 1:1(大概是 8:1)。
  • 缺点:需要一块能容纳下所有存活对象的额外的内存空间。因此,可一次性分配的最大内存缩小了一半。
  1. 分代收集算法( Generational Collector),“分代收集”(Generational Collection)算法,把Java堆分为新生代和老年代, 新生代又被进一步划分为 Eden 和 Survivor 区,其中 Survivor 由FromSpace(Survivor0)和 ToSpace(Survivor1)组成。这样就可以根据各个年代的特点采用最适当的收集算法。现在的虚拟机垃圾收集大多采用这种方式,它根据对象的生存周期,将堆分为新生代和老年代。在新生代中,由于对象生存期短,每次回收都会有大量对象死去,那么这时就采用复制算法。老年代里的对象存活率较高,没有额外的空间进行分配担保,所以可以使用标记-整理 或者 标记-清除。
调优命令有哪些:
  • Sun JDK监控和故障处理命令有jps jstat jmap jhat jstack jinfo
  1. jps:JVM Process Status Tool,显示指定系统内所有的HotSpot虚拟机进程。
  2. jstat:JVM statistics Monitoring是用于监视虚拟机运行时状态信息的命令,它可以显示出虚拟机进程中的类装载、内存、垃圾收集、JIT编译等运行数据。
  3. jmap:JVM Memory Map命令用于生成heap dump文件。
  4. jhat:JVM Heap Analysis Tool命令是与jmap搭配使用,用来分析jmap生成的dump,jhat内置了一个微型的HTTP/HTML服务器,生成dump的分析结果后,可以在浏览器中查看。
  5. jstack:用于生成java虚拟机当前时刻的线程快照。
  6. jinfo:JVM Configuration info 这个命令作用是实时查看和调整虚拟机运行参数。
Minor GC与Full GC
  • Minor GC与Full GC分别在什么时候发生:新生代内存不够用时候发生MGC也叫YGC,JVM内存不够的时候发生FGC。

  • JVM性能调优:
    设定堆内存大小:
    -Xmx:堆内存最大限制。
    设定新生代大小,新生代不宜太小,否则会有大量对象涌入老年代
    -XX:NewSize:新生代大小
    -XX:NewRatio 新生代和老生代占比
    -XX:SurvivorRatio:伊甸园空间和幸存者空间的占比
    设定垃圾回收器:
    年轻代用 -XX:+UseParNewGC,老年代用-XX:+UseConcMarkSweepGC。

Java程序是如何执行的
  • 先把 Java 代码编译成字节码,也就是把 .java 类型的文件编译成 .class 类型的文件。这个过程的大致执行流程:Java 源代码 -> 词法分析器 -> 语法分析器 -> 语义分析器 -> 字符码生成器 -> 最终生成字节码,其中任何一个节点执行失败就会造成编译失败;
  • 把 class 文件放置到 Java 虚拟机,这个虚拟机通常指的是 Oracle 官方自带的 Hotspot JVM;
  • Java 虚拟机使用类加载器(Class Loader)装载 class 文件;
  • 类加载完成之后,会进行字节码效验,字节码效验通过之后 JVM 解释器会把字节码翻译成机器码交由操作系统执行。但不是所有代码都是解释执行的,JVM 对此做了优化,比如,以 Hotspot 虚拟机来说,它本身提供了 JIT(Just In Time)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动态编译器,它能够在运行时将热点代码编译为机器码,这个时候字节码就变成了编译执行。Java 程序执行流程图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简述java垃圾回收机制
  • 在java中,程序员是不需要显示的去释放一个对象的内存的,而是由虚拟机自行执行。在JVM中,有一个垃圾回收线程,它是低优先级的,在正常情况下是不会执行的,只有在虚拟机空闲或者当前堆内存不足时,才会触发执行,扫描那些没有被任何引用的对象,并将它们添加到要回收的集合中,进行回收。

  • 分代回收:分代回收基于两个事实:大部分对象很快就不使用了,还有一部分不会立即无用,但也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年轻代->标记-复制;
    老年代->标记-清除。

  • 回收算法:

  1. CMS
    CMS 收集器是基于“标记—清除”算法实现的,经过多次标记才会被清除。
  2. G1算法
    1.9后默认的垃圾回收算法,特点保持高回收率的同时减少停顿。采用每次只清理一部分,而不是清理全部的增量式清理,以保证停顿时间不会过长,从整体来看是基于“标记—整理”算法实现的收集器,从局部(两个 Region 之间) 上来看是基于“复制”算法实现的。
    其取消了年轻代与老年代的物理划分,但仍属于分代收集器,算法将堆分为若干个逻辑区域(region),一部分用作年轻代,一部分用作老年代,还有用来存储巨型对象的分区。
    同CMS相同,会遍历所有对象,标记引用情况,清除对象后会对区域进行复制移动,以整合碎片空间。
    年轻代回收:
    并行复制采用复制算法,并行收集,会StopTheWorld。
    老年代回收:
    会对年轻代一并回收
    初始标记完成堆root对象的标记,会StopTheWorld.
    并发标记GC线程和应用线程并发执行。
    最终标记完成三色标记周期,会StopTheWorld.
    复制/清除会优先对可回收空间加大的区域进行回收。
  3. ZGC算法
    前面提供的高效垃圾回收算法,针对大堆内存设计,可以处理TB级别的堆,可以做到10ms以下的回收停顿时间。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着色指针
    读屏障
    并发处理
    基于region
    内存压缩(整理)
  • roots标记:标记root对象,会StopTheWorld。
    并发标记:利用读屏障与应用线程一起运行标记,可能会发生StopTheWorld。
    清除:会清理标记为不可用的对象。
    roots重定位:是对存活的对象进行移动,以腾出大块内存空间,减少碎片产生。重定位最开始会StopTheWorld,取决于重定位集与对象总活动集的比例。
    并发重定位与并发标记类似。
什么是 Java 的内存模型,Java 中各个线程是怎么彼此看到对方的变量的?
  • Java 的内存模型定义了程序中各个变量的访问规则,即在虚拟机中将变量存储到内存和从内存中取出这样的底层细节。此处的变量包括实例字段、静态字段和构成数组对象的元素,但是不包括局部变量和方法参数,因为这些是线程私有的,不会被共享,所以不存在竞争问题。

  • Java 中各个线程是怎么彼此看到对方的变量的呢?Java 中定义了主内存与工作内存的概念:
    所有的变量都存储在主内存,每条线程还有自己的工作内存,保存了被该线程使用到的变量的主内存副本拷贝。线程对变量的所有操作(读取、赋值)都必须在工作内存中进行,不能直接读写主内存的变量。不同的线程之间也无法直接访问对方工作内存的变量,线程间变量值的传递需要通过主内存。

GC 的分类:
  • 新生代 GC(Minor GC / Scavenge GC):发生在新生代的垃圾收集动作。因为 Java 对象大多都具有朝生夕灭的特性,因此 Minor GC 非常频繁(不一定等 Eden 区满了才触发),一般回收速度也比较快。在新生代中,每次垃圾收集时都会发现有大量对象死去,只有少量存活,因此可选用复制算法来完成收集。
    触发Minor GC 的条件:
    Eden区满

  • 老年代 GC(Major GC / Full GC):发生在老年代的垃圾回收动作。Major GC 经常会伴随至少一次 Minor GC。由于老年代中的对象生命周期比较长,因此 Major GC 并不频繁,一般都是等待老年代满了后才进行 Full GC,而且其速度一般会比 Minor GC 慢10倍以上。另外,如果分配了 Direct Memory,在老年代中进行 Full GC 时,会顺便清理掉 Direct Memory 中的废弃对象。而老年代中因为对象存活率高、没有额外空间对它进行分配担保,就必须使用“标记-清除”算法或“标记-整理”算法来进行回收。

  • 触发Full GC 的条件:

  1. 调用System.gc()时,系统建议执行Full GC,但是不必然执行
  2. 老年代空间不足
  3. 方法区空间不足
  4. 通过Minor GC后进入老年代的平均大小大于老年代的可用内存
  5. 由Eden区、From Space区向To Space区复制时,对象大小大于To Space可用内存,则把该对象转存到老年代,且老年代的可用内存小于该对象大小
垃圾回收器
  • Serial 收集器
    串行收集器采用单线程方式进行收集,且在 GC 线程工作时,系统不允许应用线程打扰。此时,应用程序进入暂停状态,即 Stop-the-world。Stop-the-world 暂停时间的长短,是衡量一款收集器性能高低的重要指标。Serial 是针对新生代的垃圾回收器,采用“复制”算法。

  • ParNew 收集器
    并行收集器充分利用了多处理器的优势,采用多个 GC 线程并行收集。可想而知,多条 GC 线程执行显然比只使用一条 GC 线程执行的效率更高。一般来说,与串行收集器相比,在多处理器环境下工作的并行收集器能够极大地缩短 Stop-the-world 时间。ParNew 是针对新生代的垃圾回收器,采用“复制”算法,可以看成是 Serial 的多线程版本。

  • Parallel Scavenge 收集器
    Parallel Scavenge 是针对新生代的垃圾回收器,采用“复制”算法,和 ParNew 类似,但更注重吞吐率。在 ParNew 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 Parallel Scanvenge 收集器被誉为“吞吐量优先”收集器。吞吐量就是 CPU 用于运行用户代码的时间与 CPU 总消耗时间的比值,即吞吐量 = 运行用户代码时间 /(运行用户代码时间 + 垃圾收集时间)。如虚拟机总运行了 100 分钟,其中垃圾收集花掉 1 分钟,那吞吐量就是99%。

  • Serial Old 收集器
    Serial Old 是 Serial 收集器的老年代版本,单线程收集器,采用“标记-整理”算法。这个收集器的主要意义也是在于给 Client 模式下的虚拟机使用。
    Parallel Old 收集器
    Parallel Old 是 Parallel Scanvenge 收集器的老年代版本,多线程收集器,采用“标记-整理”算法。

  • CMS收集器
    CMS(Concurrent Mark Sweep)收集器是一种以获取最短回收停顿时间为目标的收集器。CMS 收集器仅作用于老年代的收集,采用“标记-清除”算法,它的运作过程分为 4 个步骤:

  1. 初始标记(CMS initial mark)
  2. 并发标记(CMS concurrent mark)
  3. 重新标记(CMS remark)
  4. 并发清除(CMS concurrent sweep)
    其中,初始标记、重新标记这两个步骤仍然需要 Stop-the-world。初始标记仅仅只是标记一下GC Roots能直接关联到的对象,速度很快,并发标记阶段就是进行GC Roots Tracing的过程,而重新标记阶段则是为了修正并发标记期间因用户程序继续运作而导致标记产生变动的那一部分对象的标记记录,这个阶段的停顿时间一般会比初始阶段稍长一些,但远比并发标记的时间短。
  • CMS 以流水线方式拆分了收集周期,将耗时长的操作单元保持与应用线程并发执行。只将那些必需 STW 才能执行的操作单元单独拎出来,控制这些单元在恰当的时机运行,并能保证仅需短暂的时间就可以完成。这样,在整个收集周期内,只有两次短暂的暂停(初始标记和重新标记),达到了近似并发的目的。

  • CMS 收集器优点:并发收集,低停顿。
    CMS 收集器缺点:
    CMS 收集器对 CPU 资源非常敏感;
    CMS 收集器无法处理浮动垃圾;
    CMS 收集器是基于“标记-清除”算法,该算法的缺点都有。
    CMS 收集器之所以能够做到并发,根本原因在于采用基于“标记-清除”的算法并对算法过程进行了细粒度的分解。前面已经介绍过“标记-清除”算法将产生大量的内存碎片这对新生代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因此新生代的收集器并未提供 CMS 版本。

  • G1 收集器
    G1(Garbage First)重新定义了堆空间,打破了原有的分代模型,将堆划分为一个个区域。这么做的目的是在进行收集时不必在全堆范围内进行,这是它最显著的特点。区域划分的好处就是带来了停顿时间可预测的收集模型:用户可以指定收集操作在多长时间内完成,即 G1 提供了接近实时的收集特性。G1 与 CMS 的特征对比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G1 具备如下特点:
    并行与并发:G1 能充分利用多 CPU、多核环境下的硬件优势,使用多个 CPU 来缩短 Stop-the-world 停顿的时间,部分其他收集器原来需要停顿 Java 线程执行的 GC 操作,G1 收集器仍然可以通过并发的方式让 Java 程序继续运行。
    分代收集:打破了原有的分代模型,将堆划分为一个个区域。
    空间整合:与 CMS 的“标记-清除”算法不同,G1 从整体来看是基于“标记-整理”算法实现的收集器,从局部(两个 Region 之间)上来看是基于“复制”算法实现的。但无论如何,这两种算法都意味着 G1 运作期间不会产生内存空间碎片,收集后能提供规整的可用内存。这种特性有利于程序长时间运行,分配大对象时不会因为无法找到连续内存空间而提前触发下一次 GC。
    可预测的停顿:这是 G1 相对于 CMS 的一个优势,降低停顿时间是 G1 和 CMS 共同的关注点。

  • G1 收集的运作过程大致如下:

  1. 初始标记(Initial Marking):仅仅只是标记一下GC Roots能直接关联到的对象,并且修改 TAMS(Next Top at Mark Start)的值,让下一阶段用户程序并发运行时,能在正确可用的 Region 中创建新对象,这阶段需要停顿线程,但耗时很短。
  2. 并发标记(Concurrent Marking):是从GC Roots开始堆中对象进行可达性分析,找出存活的对象,这阶段耗时较长,但可与用户程序并发执行。
  3. 最终标记(Final Marking):是为了修正并发标记期间因用户程序继续运作而导致标记产生变动的那一部分标记记录,虚拟机将这段时间对象变化记录在线程 Remembered Set Logs 里面,最终标记阶段需要把 Remembered Set Logs 的数据合并到 Remembered Set 中,这阶段需要停顿线程,但是可并行执行。
  4. 筛选回收(Live Data Counting and Evacuation):首先对各个 Region 的回收价值和成本进行排序,根据用户所期望的 GC 停顿时间来制定回收计划。这个阶段也可以做到与用户程序一起并发执行,但是因为只回收一部分 Region,时间是用户可控制的,而且停顿用户线程将大幅提高收集效率。
heap 和 stack 的区别
  1. 申请方式
  • stack:由系统自动分配。例如,声明在函数中一个局部变量 int b,系统自动在栈中为 b 开辟空间。
  • heap:需要程序员自己申请,并指明大小,在 c 中 malloc 函数,对于 Java 需要手动 new Object()的形式开辟。
  1. 申请后系统的响应
  • stack:只要栈的剩余空间大于所申请空间,系统将为程序提供内存,否则将报异常提示栈溢出。
  • heap:首先应该知道操作系统有一个记录空闲内存地址的链表,当系统收到程序的申请时,会遍历该链表,寻找第一个空间大于所申请空间的堆结点,然后将该结点从空闲结点链表中删除,并将该结点的空间分配给程序。另外,由于找到的堆结点的大小不一定正好等于申请的大小,系统会自动的将多余的那部分重新放入空闲链表中。
  1. 申请大小的限制
  • stack:栈是向低地址扩展的数据结构,是一块连续的内存的区域。这句话的意思是栈顶的地址和栈的最大容量是系统预先规定好的,在 WINDOWS 下,栈的大小是 2M(也有的说是 1M,总之是一个编译时就确定的常数),如果申请的空间超过栈的剩余空间时,将提示 overflow。因此,能从栈获得的空间较小。
  • heap:堆是向高地址扩展的数据结构,是不连续的内存区域。这是由于系统是用链表来存储的空闲内存地址的,自然是不连续的,而链表的遍历方向是由低地址向高地址。堆的大小受限于计算机系统中有效的虚拟内存。由此可见,堆获得的空间比较灵活,也比较大。
  1. 申请效率
  • stack:由系统自动分配,速度较快。但程序员是无法控制的。
  • heap:由 new 分配的内存,一般速度比较慢,而且容易产生内存碎片,不过用起来最方便。
  1. heap 和 stack 中的存储内容
  • stack: 在函数调用时,第一个进栈的是主函数中后的下一条指令(函数调用语句的下一条可执行语句)的地址,然后是函数的各个参数,在大多数的 C 编译器中,参数是由右往左入栈的,然后是函数中的局部变量。注意静态变量是不入栈的。当本次函数调用结束后,局部变量先出栈,然后是参数,最后栈顶指针指向最开始存的地址,也就是主函数中的下一条指令,程序由该点继续运行。
  • heap:一般是在堆的头部用一个字节存放堆的大小。堆中的具体内容有程序员安排。
  1. 数据结构层面
    栈实际上就是满足先进后出的性质的数学或数据结构。
    堆实际上指的就是(满足堆性质的)优先队列的一种数据结构,第 1 个元素有最高的优先权;
类什么时候被初始化
  • 类什么时候被初始化:
    1)创建类的实例,也就是 new 一个对象;
    2)访问某个类或接口的静态变量,或者对该静态变量赋值;
    3)调用类的静态方法;
    4)反射(Class.forName(“com.lyj.load”));
    5)初始化一个类的子类(会首先初始化子类的父类);
    6)JVM 启动时标明的启动类,即文件名和类名相同的那个类。

  • 类的初始化步骤:
    1)如果这个类还没有被加载和链接,那先进行加载和链接;
    2)假如这个类存在直接父类,并且这个类还没有被初始化(注意:在一个类加载器中,类只能初始化一次),那就初始化直接的父类(不适用于接口);
    3)载入类中存在初始化语句(如 static 变量和 static 块),那就依次执行这些初始化语句。

JVM常用参数设置
  • -Xms:java Heap初始大小, 默认是物理内存的1/64。
  • -Xmx:java Heap最大值,不可超过物理内存。
  • -Xmn:young generation的heap大小,一般设置为Xmx的3、4分之一 。增大年轻代后,将会减小年老代大小,可以根据监控合理设置。
  • -Xss:每个线程的Stack大小,而最佳值应该是128K,默认值好像是512k。
  • -XX:PermSize:设定内存的永久保存区初始大小,缺省值为64M。
  • -XX:MaxPermSize:设定内存的永久保存区最大大小,缺省值为64M。
  • -XX:SurvivorRatio:Eden区与Survivor区的大小比值,设置为8,则两个Survivor区与一个Eden区的比值为2:8,一个Survivor区占整个年轻代的1/10。
  • -XX:+UseParallelGC:F年轻代使用并发收集,而年老代仍旧使用串行收集。
  • -XX:+UseParNewGC:设置年轻代为并行收集,JDK5.0以上,JVM会根据系统配置自行设置,所无需再设置此值。
  • -XX:ParallelGCThreads:并行收集器的线程数,值最好配置与处理器数目相等 同样适用于CMS。
  • -XX:+UseParallelOldGC:年老代垃圾收集方式为并行收集(Parallel Compacting)。
  • -XX:MaxGCPauseMillis:每次年轻代垃圾回收的最长时间(最大暂停时间),如果无法满足此时间,JVM会自动调整年轻代大小,以满足此值。
  • -XX:+ScavengeBeforeFullGC:Full GC前调用YGC,默认是true。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