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的是垃圾,输出的只能是垃圾,无论多努力
- 有位老师经常拿计算机的操作系统类比我们的大脑,他曾说到一个很好玩的计算机术语:
缩写是GIGO,全句是 Garbage In,Garbage Out
- 这个术语其实说明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对于所有人来说,这也许是一生中最重要的问题:
如何把关自己的输入质量?
-
正如很多人不会说话的根源在于他们根本没学会听一样,很多人决策质量差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从来都没真正学会审视自己每天的输入质量。
-
尽管很难接受,事实是:大多数人每天所处的信息环境极差————正如大多数人每天吃的都是垃圾食物,营养根本不及格
-
正如我们身体需要营养,其实给大脑的应用也同样重要,需要有方法的摄入均衡、充分的知识营养,摒弃低质的信源。
-
一个人信息流的问题,最直接的就会反映到一个人的钱流上。
-
父母的信息流的问题,直接就是下一代的天花板
-
对于信息的决策根本其实就是两个问题:
- 第一,输入的质量,即信息和知识的来源
- 第二,输入的姿势,即我们的大脑的处理能力
-
我们的XXX信息来源是这个领域质量最高的吗?我究竟如何才能对XXX有更好的判断?我每天的时间都花在哪儿了? 这些都还需要反复询问。
信息贫富和经济贫富是正相关的的关系
-
在传播学上,”数字鸿沟“是一个专门的概念,说明资讯爆炸的时代,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便捷和廉价了很多,但内容消费的渠道和姿势所造成的马太效应依然无可避免
- 马太效应:指的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
有数据表明,信息贫富和经济贫富是正相关的关系,而且逐渐影响到很多人的生活质量(注意力才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
-
《纽约时报》一个“新贫富数字鸿沟”的调查:来自低收入家庭的青少年平均每天在“屏幕”上大约花费8小时7分钟,而来自更高收入家庭的同龄人大约只花5小时42分钟。
-
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多数人的世界是不知不觉的花在了看完就记不得的娱乐游戏上,却忽视了互联网对我们注意力投资的关键之处:
- 我们完全可以把注意力高效投资在1%的人投资的地方:
- 学习1%的输入来源
- 模仿1%的输入姿势
- 我们完全可以把注意力高效投资在1%的人投资的地方:
-
你的注意力投资在哪里,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
它决定了你的每天时间和精力怎么安排,你的财富如何积累
-
财富的复利曲线,前提是来自我们注意力积累的复利曲线
-
复利的奇迹,相差一年 5%,几十年下来累积是雪球般惊人的。只不过是你站在上述的拐点上,一般很难看到后面的曲线,因为都在忙着应付眼前。
-
以为牛津大学的研究传播学的教授在最新的媒体研究里提到,全球各个国家的媒体系统虽然不同,但是阶层固化似乎从来不因技术进步得到缓解,反而越发极端化。
-
如何开始真正解决自己目前遇到的问题呢?
- 第一其实很简单:停止输入垃圾
-
就像身体会逐渐恢复健康一样,你的大脑也会逐渐恢复清醒。
-
出现了问题,先别急着瞎忙活
-
先洗洗脑
丢关系、丢东西、保护自己的注意力
-
很多人说自己没时间了
-
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不是你没时间,而是你的注意力被大量浪费了
-
注意力需要先断舍离,你的大脑才有时间和空间去投资其他东西。
-
个人物品和信息爆炸的情况会对一个人产生要命的心理影响,改变我们的潜意识,最终会让我们觉得生活已经失控
-
两个方面的注意力断舍离
- 很多生命中遇到的人其实都不重要
- 很多身边的东西和信息都可以丢掉
-
先说东西:
-
大多数人家里都是爆炸的状态,双十一的快递大军还在路上。
-
2020 年还剩不到60天,今天你就可以开始丢东西:
-
家里过去三年都没碰过的东西,可以直接扔了或者送人。
-
你会突然发现家里的空间直接能大至少 30%,回家以后人也舒服很多。
-
大多数人手机和电脑也是爆炸的状态,还在不断买书、买课,“特别忙”,打开王者荣耀的时候,倒是觉得自己有时间打个两把。
-
互联网上本身信息爆炸,但是我们每个人每天的噪音大于优质信息,往往是自己造成的
-
过去三年你没碰过的资料,过去三个月没碰过的app,可以先删掉或者找个云盘都存起来,别再指望“我可能马上要看”。
-
今天开始,至少把自己所谓放松的时间固定在一定时间以内(可以用来做饭吃饭交流闲谈看剧等);把能关的 APP push 尽量都关上,把多数群聊都静音,避免注意力被不断打扰。
-
尽量提高自己娱乐的质量,尽量把娱乐和另外一件事情并行。比如看美剧的时候可以做饭,顺便吃完,可以在坐地铁的时候集中处理微信留言,平时尽量少被微信上的对话打扰。
-
世界立马清静了。
-
-
再来说可以丢掉的人:
-
很多
-
生命中的很多人你其实早就可以不必再联系了,特别是曾给你带来不好体验的人
-
鉴于每个人的情况不太一样,我这里给一个通用一些的定义:
- 沟通成本大的人
-
和沟通成本大的人沟通就是浪费生命。为了保命,没法聊的人就不用聊,不论什么关系。
-
在你最低谷的时候选择欺负你或者离开你的人,更是可以丢了。
-
微妙的是,这类人往往是墙头草,往往还会回来找你。你可以笑笑删了。
-
你活一生,其实不欠任何人的。如果能想明白这一点,突然会发现多出大把时间
-
很多微信用不着恢复,很多聚会用不着去,很多人用不着留在联系人里
-
不想回答的问题就不要回答,不想笑的时候就不用笑
-
其实就是一个投入产出比的问题
- 你是投入更痛苦,还是失去更痛苦?
- 如果暂时想不通,可以先留着。时间会告诉你。
-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价值观思考过程:你终于开始考虑,什么对于你而言是最重要的?你究竟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
对于不忍直面真正问题的老好人来说,真相是这样的:
所有的老好人都是在用讨好别人的小恩小惠在掩盖真正的问题
- 类似的,《Rick and Morty》里面有个经典台词:
Being nice is something stupid people do to hedge their bets
- 时间长了,老好人性格还会给对方带来”受害者心态“
- 结果就是你付出一大堆,对方越来越变得只会索取,一有问题就质问“你怎么能这么对我”,结果双方都觉得很受伤。
- 那你会问了,什么是大恩大惠呢?
- 大恩大惠是打你一巴掌,帮你认清这个世界的残酷真相,拉着你的手一起去成为更好的人,不让你偷懒。
- 其实,离开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物品,你都可以活下来,活得不错。
- 先花点时间,把你心中的障碍一点点清理掉
- 把时间留给真正重要的人和事情,把注意力都转移到他们身上
- 你会发现幸福感和掌控感都慢慢来了
- 不破不立,先拆掉才能重建
-
科学理解和观察自身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源
-
开头提出的要反复问自己的问题:
我的XXX信息来源是这个领域质量最高的吗?我究竟如何才能对XXX有更好的判断?我每天的时间都花在哪儿了?
-
带着这三个问题,给大家距离注意力输入三个原则,先看到更大的世界,同时在其中看到自己:
第一,保持对世界的关注
- 选择长期输出、可信、名誉有保障的媒体和研究机构作为自己的信源,并通过中英文对比阅读同一个事件,保持对与世界的政治和经济趋势的敏感,这样才能避免出现自己做盲目拼体力的事情
- 我之前提过未来学家雷蒙德·库茨魏尔说的加速回报定律(Law of Accelerating Returns),来帮助大家理解人类的加速发展。
- 他认为整个 20 世纪 100 年的进步,按照 2000 年的速度只要 20 年就能达成 —— 2000 年的发展速度是 20 世纪平均发展速度的 5 倍。2014 年开始,只要花 7 年(2021年),就能达到又一个20世纪一百年的进步。
- 如果库兹威尔等人的想法是正确的,那2030年的世界可能就能把我们吓一大跳,2050 年的世界会变得面目全非。
- 今天的世界,信息科技和生物科技正在急剧改变我们的生活。你不得不承认,许多事情已经复杂到完全超出你的理解能力
- 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活在自己熟知的领域之内,以为我们熟悉的就是整个世界。可那只不过是世界的一小块碎片。
- 这个世界不单在不断挑战你对资讯的处理能力,不单挑战你对趋势的领域能力,更挑战你的心智模型————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方式
- 因此,我们更不能闭着眼奔跑
第二,保持对自己感兴趣领域的关注
- 真的是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无论是不是跟自己现在的职业有关,就直接去找这个领域的1%的人,关注他们的动向,作品和选择。全球的中英文你都要找,千方百计去做注意力接近。
- 注意力解决,不是指一定要加个微信见个面,核心是积极输入他们的输入,积极思考他们的思考。李嘉诚和巴菲特都喜欢每天早上读报,你早起吃饭的时候也读一读不也挺好?
- 很多人经常抱怨社会不公阶层固化,但是在注意力投资这件事上,你只要想做都是很划算的,不需要任何人批准。
- 千万别觉得“离我太远了”,世界已经很平。
保持对自身的关注,这点可能是最重要的
- 我们直接输入李嘉诚和巴菲特每天在读的内容,也不会变成李嘉诚和巴菲特。
- 这就是为什么注意力投资很难,因为注意力本身是需要匹配的,而每个人的时代背景不可复制,自身情况千差万别。
- 传播学上强调内容和受众渠道匹配,才能让内容流动起来,否则内容不会产生任何价值
- 任何一个标准、观点、信息、证据,放在一个人身上可能非常有用,对于另一个人来说可能就是输入了垃圾。
- 就像一个人明明可能是脑袋有问题,却一直在找一个运动康复专家在练肌肉
- 要是单纯得到知识就能产生作用,人类历史上一波要又一波郁金香热、庞氏骗局就不会有人趋之若鹜,全球各个国家人民在这一点上相当趋同。
- 连牛顿老师自己在南海公司骗局中都损失了 90% 的储蓄。
- 牛顿不聪明不会使用信息吗?为什么也做出了垃圾决策?
因为我们都是人,都会在人性面前栽跟头。
- 如果我们不能更深入了解自己,一切努力都建立幻觉的基础上
- 更可怕的是,因为互联网已经把所有人都联上了网,因为我们的科技已经极其发达、懂人性并且还在保持智能学习,我们往往很难逃避科技和商业所营造的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 这个现实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一直盯着屏幕,就像睡着了一样,娱乐致死
- 这里需要提到一个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s)的概念,由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奥巴马总统的法律顾问凯斯·桑斯坦提出,是指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的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向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
- 互联网越发达,传播体系反而越个人化,导致我们的信息封闭,我们输入什么,就让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
- 如果要突破信息茧房,除了以上说的三大基本原则,建议要开始学习行为金融学:
- 一定一定要开始,越早开始越好,帮助大脑清醒
- 帮助我们发现自己,因为科学理解和观察自身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源
- 别跟着畅销书,别跟着鸡汤,别凑热闹,还是跟着科学比较靠谱。
- 行为金融学近年屡屡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是因为解释了金融市场人类行为的非理性,是金融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相交叉的学科,特别适合我们理解自身根本问题。
- 认识到我们的非理性,才能更好的作出决策。非理性是人类的本能,是主宰人类行为和决策的隐形力量
- 理解自身,才能做出有关健康、财富与幸福的最佳决策,才是你做出人恶化注意力投资的前提
- 这样,你就可能跳出科技和媒体所营造的虚拟现实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