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J. Environ. Chem. Eng.:焦耳热秒级瞬时高温转化废弃活性炭为高性能钠电硬碳负极

硬碳作为钠离子电池的主流负极材料,虽具备较高的钠存储容量,但其传统制备方法依赖高温热解,存在能耗高、效率低等问题,限制了规模化生产。与此同时,工业废弃活性炭(WAC)的回收利用面临严峻挑战:传统再生方法效率低下且易造成二次污染,再生活性炭因孔隙结构坍塌导致吸附性能显著下降,难以直接用于高性能储能系统。因此,开发一种高效、环保的WAC结构调控方法,实现其从废弃物到高性能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高值转化,已成为当前能源材料领域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论文概要

2025年9月14日,中国矿业大学朱荣涛团队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上发表了题为“Flash upcycling waste activated carbon into high-performance sodium-ion anodes via joule heating: Dual regulation of microcrystals and pore configuration”的研究论文。本研究采用闪蒸焦耳加热(FJH)技术将废弃活性炭(WAC)快速转化为高性能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通过秒级瞬时高温处理,FJH技术同步实现了WAC中“类石墨微晶域扩展”与“孔隙结构重构”,将其原有“小孔径、大孔容”的坍塌孔隙转化为“大孔径、小孔容”的开放结构。表征结果显示,处理后材料中形成大量长程有序的类石墨微晶结构,且孔径从5.72 nm扩大至6.66 nm,孔容从0.098 cm³·g⁻¹降至0.068 cm³·g⁻¹。这一结构优化显著提升了材料的平台容量(<0.1 V区域),并有效缓解了钠离子反复嵌入/脱出引发的应力膨胀。电化学测试表明,优化后的wac_40a电极可逆容量从161.9 mAh·g⁻¹大幅提升至374.7 mAh·g⁻¹,平台容量占比从22.9%增至57.0%,并在200 mA·g⁻¹下循环1700次后仍保持92.70%的容量 retention率。该研究为废弃碳资源的高值化利用和钠离子电池低成本负极材料的绿色制备提供了新思路。

图文解读

图1 展示了通过闪蒸焦耳加热(FJH)技术将废弃活性炭(WAC)转化为高性能硬碳负极材料(wac_40a)的合成过程示意图。该图清晰地阐释了FJH处理如何实现WAC微观结构的双重调控:一方面,其无定形碳结构在瞬时高温下转化为长程有序的类石墨微晶域,为钠离子(Na⁺)提供了丰富的嵌入位点;另一方面,其原本因吸附循环和酸洗而坍塌的孔隙结构(“小孔径、大孔容”)被重构为“大孔径、小孔容”的开放孔道。这种结构演变共同作用,既显著提升了材料的平台容量,又有效缓解了循环过程中的体积应变,从而抑制孔隙坍塌并提升结构稳定性。

图2 通过SEM和TEM图像直观对比了WAC处理前后的微观形貌与结构演变。SEM图像显示,原始WAC表面粗糙且孔隙坍塌(图2a),而经FJH处理后(图2b, c),材料表面变得更为规整,显示出结晶度与石墨化程度的提升。TEM及高分辨图像(图2d-i)进一步揭示,处理后的wac_40a中生成了大量横向尺寸(La)与堆叠厚度(Lc)显著增大的类石墨微晶,且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图谱显示出清晰的衍射环,证实了长程有序碳骨架结构的形成,这与XRD分析结果相互印证,为钠离子嵌入行为提供了理想的层状结构基础。

图3 综合了多种微观结构表征结果,阐述了FJH处理对材料晶体结构、化学状态及孔隙特性的调控作用。XRD图谱(图3a)显示(002)峰略微向高角度移动且半高宽变窄,表明石墨化程度提高、微晶尺寸增大(图3b)。Raman光谱(图3c)中ID/IG比值从3.34降至1.10,表明缺陷减少、sp²碳杂化程度增强,与电导率提升(图3f)相符。N₂吸脱附等温线(图3d)及孔径分布(图3e)表明,比表面积大幅降低且孔径分布优化,转变为“大孔径、小孔容”结构,利于钠离子传输并减少不可逆容量损失。XPS全谱及C1s分峰(图3g-i)进一步表明sp²-C含量显著增加,杂原子官能团被有效去除,增强了碳骨架的电子离域效应与导电性。

图4 展示了wac与wac_40a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对比。恒电流充放电曲线(图4a, b)表明,wac_40a具有更高的可逆容量(374.7 mAh·g⁻¹)和显著增强的平台容量占比(57.0%),归因于其类石墨微晶结构提供的丰富嵌入位点(图4c)。倍率性能测试(图4d, e)显示,wac_40a在各电流密度下均保有更高的容量,表明其具有优异的离子传输动力学。长循环性能(图4g)表明,wac_40a在200 mA·g⁻¹下经历17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高达92.70%,凸显了其优化的孔隙结构对抗体积应变的卓越能力。GITT测试所得钠离子扩散系数(图4f, h)进一步证实,wac_40a在低压平台区(<0.1 V)表现出更强的嵌入控制行为,与结构表征结论一致。

图5 通过电化学动力学分析揭示了wac_40a的储能机制与界面行为。循环伏安(CV)曲线(图5a, b)显示,wac_40a在不同扫描速率下均表现出更尖锐的氧化还原峰,表明其反应可逆性更佳。通过分析峰值电流与扫描速率的关系(图5c),计算得出b值在斜坡区接近1.0(电容行为主导),在平台区接近0.5(扩散行为主导),定量揭示了其混合储能机制(图5d, e)。电化学阻抗谱(EIS)的奈奎斯特图(图5f)显示,wac_40a在高、中频区表现出更小的电荷转移阻抗(Rct)半圆,且在低频区具有更陡的Warburg扩散斜率,表明其具有更快的界面反应动力学和钠离子扩散速率,这与其高度石墨化的碳骨架和优化的导电网络密切相关。

总结展望

总之,本研究提出采用闪蒸焦耳加热(FJH)技术对废弃活性炭(WAC)进行瞬时高温处理,通过促进类石墨碳微晶域扩展并重构坍塌孔隙,实现了材料微观结构的双重调控。该策略一方面显著提升了材料的石墨化程度与结晶性,增强了钠离子的嵌入行为,使平台容量大幅提高;另一方面将孔隙结构从小孔径/高孔容转变为大孔径/低孔容,不仅促进了钠离子的高效脱嵌、减少了“死钠”形成,还有效适应了长循环中反复嵌钠/脱钠引起的应力变化,从而赋予材料优异的循环稳定性与容量保持能力。最终,优化后的wac_40a材料在保持360.23 mAh·g⁻¹可逆比容量的基础上,于200 mA·g⁻¹电流密度下经1700次循环后仍具有92.70%的容量保持率。该研究通过建立电热参数—结构演变—性能指标之间的构效关系,为废弃碳资源的高值化利用和高性能钠离子电池硬碳负极的绿色合成提供了新范式。未来可探索FJH技术在不同来源废弃碳材料处理中的普适性及规模化工艺路径。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