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46-Redis

Redis 介绍

端口6379
  • 官网:redis.io
    瓶颈一般在内存上,单线程

Redis是一个键值对存储数据库,属于一种NoSQL,其数据存储在内存里,读写速度非常快,据说是可以达到10w并发。支持数据持久化。它属于单线程服务,但这不影响它的高并发特性。缓存数据库

类似键值对数据库还有Memcached,但Redis比Memcached支持更多类型的数据。Mecached只支持string类型的数据,但Redis除了支持string外,还支持hash,set(集合),list,zset(有序集合)

Redis安装

tar zxf redis-5.0.3.tar.gz
cd redis-5.0.3
make
make install
  • 启动服务
    cp redis.conf /etc/
    vi /etc/redis.conf #将daemonize no改为daemonize yes ##把程序放到后台启动
    redis-server /etc/redis.conf
    killall redis-server 杀掉进程,-9强制杀
CentOS7下编写服务管理脚本

vi /usr/lib/systemd/system/redis.service ##内容如下

[Unit]     #描述
Description=Redis
After=network.target      ##在网络服务后启动

[Service]
Type=forking
PIDFile=/var/run/redis_6379.pid   ##配置文件里
ExecStart=/usr/local/bin/redis-server /etc/redis.conf
ExecReload=/bin/kill -s HUP $MAINPID
ExecStop=/bin/kill -s QUIT $MAINPID
PrivateTmp=true

[Install]
WantedBy=multi-user.target
##到此结束

ln -s /usr/lib/systemd/system/redis.service /etc/systemd/system/multi-user.target.wants/redis.service
systemctl daemon-reload
systemctl start redis

Redis日志
logfile "/var/log/redis.log"  ##定义日志路径,默认不记录。
5种类型的数据

登录redis
redis-cli
redis-cli -h ip -p port
redis-cli -a ‘password’

string

set key1 “aminglinux” ##创建
get key1 ##看键值
mset key1 1 key2 ‘a’ key3 ‘linux’ ##同时设置多个键值
mget key1 key2

list

list是一个链表结构,主要功能是push、pop、获取一个范围的所有值等等。操作中key理解为链表的名字。list用于消息队列。

LPUSH list1 “aminglinux”
LPUSH list1 “1 2 3”
LPUSH list1 “aaa bbb”
LRAGE list1 0 -1 //读取整个list
LPOP list1 //取出最后插入的元素,取走就没了
RPOP list1 //取出最开始插入的元素

set

set是集合,和我们数学中的集合概念相似,对集合的操作有添加删除元素,有对多个集合求交并差等操作。操作中key理解为集合的名字。

SADD set1 a b c
SADD set1 d
SMEMBERS set1 //读取所有元素
SREM set1 c //删除元素
SADD set2 1 a b
SINTER set1 set2 //交集
SUNION set1 set2 //并集
SDIFF set1 set2 //差集,第一个集合是参照物

zset (sorted set)

sorted set是有序集合,它比set多了一个权重参数score,使得集合中的元素能够按 score 进行有序排列.

ZADD set3 12 abc
ZADD set3 2 “cde 123”
ZADD set3 24 “123-aaa”
ZADD set3 4 “a123a”
ZRANGE set3 0 -1
ZREVRANGE set3 0 -1 //倒序

hash

其实,hash可以认为是多维度string。

hset hash1 name aming
hget hash1 name
hset hash1 age 30
hset hash2 name zsan age 23 c 3
hget hash1 age
hgetall hash1

Redis常见操作

keys * //取出所有key
keys my* //模糊匹配
exists name //有name键 返回1 ,否则返回0;
del key1 // 删除一个key //成功返回1 ,否则返回0;
EXPIRE key1 100 //设置key1 100s后过期
ttl key // 查看键 还有多长时间过期,单位是s,当 key 不存在时,返回 -2 。 当 key 存在但没有设置剩余生存时间时,返回 -1 。 否则,返回 key 的剩余生存时间。
select 0 //代表选择当前数据库,默认进入0 数据库,默认16个数据库
move age 1 // 把age 移动到1 数据库
persist key1 //取消key1的过期时间
randomkey //随机返回一个key
rename oldname newname //重命名key
type key1 //返回键的类型
dbsize //返回当前数据库中key的数目
info //返回redis数据库状态信息
flushdb //清空当前数据库中所有的键
flushall //清空所有数据库中的所有的key
bgsave //保存数据到 rdb文件中,在后台运行
save //作用同上,但是在前台运行
config get * //获取所有配置参数
config get dir //获取配置参数
config set dir //更改配置参数
数据恢复: 首先定义或者确定dir目录和dbfilename,然后把备份的rdb文件放到dir目录下面,重启redis服务即可恢复数据
strings /var/redis/dump.rdb##查看redis数据库文件

配置文件讲解
网络相关

bind 127.0.0.1

指定绑定IP,如果想绑定多个IP,可以一行写多个IP,空格分开 bind ip1 ip2 需要重启服务,
注释掉改行后,就会变成0.0.0.0:6379 全网口监听,所有ip都可以连,如果有外网IP,别人就可以在外网连

protected-mode yes

设置为yes,则开启了安全模式,当redis.conf中没有定义bind的ip时,也就是说redis将会绑定全网IP, 并且也没有设置访问密码,这两个条件满足时,当远程的机器访问redis时,就会被限制了。建议开启。

port 6379

定义监听的端口

tcp-backlog 511

关于backlog的理解,需要先搞清楚TCP三次握手。这个tcp-backlog定义了一个队列的长度。这个队列指的是, TCP三次握手中最后一次握手完成后的那个状态的连接(下图的accept queue)。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该参数设定的值不能大于内核的somaxconn的值,要想设置的非常高,那么首先要将内核参数somaxconn的值提升。 somaxconn,定义了系统中每一个端口最大的监听队列的长度,这是个全局的参数,默认值为128. 限制了每个端口接收新tcp连接侦听队列的大小。对于一个经常处理新连接的高负载 web服务环境来说,默认的128太小了。 大多数环境这个值建议增加到2048或者更多。

调整内核参数: echo “net.core.somaxconn = 2048” >> /etc/sysctl.conf; sysctl -p

如果不生效就用下面的命令
echo 2048 > /proc/sys/net/core/somaxconn

sysctl -a |grep somaxconn

timeout 0

当客户端处于空闲状态时,redis服务端会主动关闭连接,这个参数用来定义客户端空闲多少秒,服务端关闭连接,如果是0则不限制。

tcp-keepalive 300

TCP连接保活策略,可以通过tcp-keepalive配置项来进行设置,单位为秒,假如设置为60秒,则server端会每60秒向连接空闲的客户端发起一次ACK请求, 以检查客户端是否已经挂掉,对于无响应的客户端则会关闭其连接。所以关闭一个连接最长需要120秒的时间。如果设置为0,则不会进行保活检测。

通用配置
daemonize yes

启动的时候后台启动

supervised no

是否通过upstart或systemd管理守护进程。默认no没有服务监控,其它选项有upstart, systemd, auto

pidfile /var/run/redis_6379.pid

pid文件路径

loglevel notice

日志级别

logfile “”

日志路径和名字,默认为空,当不以后台启动时,日志直接输出到屏幕,当后台启动时,日志输出到/dev/null

databases 16

定义redis的数据库个数,默认为16个(0-15),可以使用select id,来选择对应的数据库。

always-show-logo yes

redis启动时,会打印ASCII艺术logo

快照相关配置

save
eq:save 900 1
save 300 10
save 60 10000

定义数据持久化的策略,这个持久化指的是RDB格式的数据。save 900 1指的是900秒内至少有一个key发生改变,满足这个条件就会触发持久化。 要想关闭RDB格式的持久化,需要改为这样save “”

stop-writes-on-bgsave-error yes

当save过程中出现失败的情况时,或者有某些错误时,总之导致了内存中的数据和磁盘中的数据不一致了。该参数定义此时是否继续进行save的操作。

rdbcompression yes
是否在save时将string对象进行压缩,压缩算法为LFZ。开启该功能会额外消耗CPU资源。

rdbchecksum yes
当save完成后,是否使用CRC64算法校验rdb文件。

dbfilename dump.rdb
save的rdb文件名字,路径在dir定义的目录下

dir ./
定义rdb文件路径

副本相关配置

replicaof

±-----------------+ ±--------------+
| Master | —> | Replica |
| (receive writes) | | (exact copy) |
±-----------------+ ±--------------+
定义主的ip和端口,5.0版本以前使用slaveof,该参数是在从上定义的。

masterauth
定义主的密码,该参数是在从上定义的。该密码其实就是在主上由requirepass参数定义的密码。

replica-serve-stale-data yes
当从Redis失去了与主Redis的连接,或者主从同步正在进行中时,Redis该如何处理外部发来的访问请求呢?这里,从Redis可以有两种选择:

replica-serve-stale-data yes,即使主从断了,从依然响应客户端的请求。
replica-serve-stale-data no,主从断开了,则从会提示客户端"SYNC with master in progress",但有些指令还可以使用
INFO, replicaOF, AUTH, PING, SHUTDOWN, REPLCONF, ROLE, CONFIG,SUBSCRIBE, UNSUBSCRIBE, PSUBSCRIBE, PUNSUBSCRIBE, PUBLISH, PUBSUB, COMMAND, POST, HOST: and LATENCY

replica-read-only yes
定义从是否只读

repl-diskless-sync no
定义主从同步数据的策略,它有两种策略,一个是磁盘形式,一个是socket(就是这个diskless)形式。 磁盘形式,就是先将数据写到rdb文件里,然后传输rdb文件到从上。 socket形式,就是直接通过网络传输变更的数据到从上的rdb文件里。 repl-diskless-sync no,表示使用磁盘的形式。

repl-diskless-sync-delay 5
如果使用了通过socket的形式传输数据,则需要考虑一个主下面有多个从的情况,因为一旦基于Diskless的复制传送开始, 主就无法顾及新的从的到来。所以,就有了这个延迟的设置,比如延迟5秒,这样在主从传输数据之前,所有的从都被识别了, 这样主就可以多开几个线程来同时给所有的从进行数据传输了。

repl-disable-tcp-nodelay no
是否关闭tcp_nodelay功能。 关于tcp_nodelay有个nagle算法,假如需要频繁的发送一些小包数据,比如说1个字节,以IPv4为例的话, 则每个包都要附带40字节的头,也就是说,总计41个字节的数据里,其中只有1个字节是我们需要的数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出现了Nagle算法。 它规定:如果包的大小满足MSS,那么可以立即发送,否则数据会被放到缓冲区,等到已经发送的包被确认了之后才能继续发送。 通过这样的规定,可以降低网络里小包的数量,从而提升网络性能。

该参数设置为no,即使用tcp_nodelay,数据传输到salve的延迟将会减少但要使用更多的带宽。 反之,不使用tcp_nodelay,这样Redis主将使用更少的TCP包和带宽来向slaves发送数据。 但是这将使数据传输到slave上有延迟,Linux内核的默认配置会达到40毫秒。

repl-backlog-size 1mb
首先解释一下,这里的backlog是主上的一个内存缓冲区,它存储的数据是当主和从断开连接时,主无法将数据传给从了,这时候主先将更新的数据 暂时存放在缓存去里。如果主从再次连接时,就不需要重新传输所有数据,而是只需要传输缓冲区的这一部分即可。

这个参数用来定义该缓冲区的大小。

repl-backlog-ttl 3600
如果主Redis等了一段时间之后,还是无法连接到从Redis,那么缓冲队列中的数据将被清理掉。我们可以设置主Redis要等待的时间长度。 如果设置为0,则表示永远不清理。默认是1个小时。

  • replica-priority 100
    我们可以给众多的从Redis设置优先级,在主Redis持续工作不正常的情况,优先级高的从Redis将会升级为主Redis。而编号越小,优先级越高。 比如一个主Redis有三个从Redis,优先级编号分别为10、100、25,那么编号为10的从Redis将会被首先选中升级为主Redis。 当优先级被设置为0时,这个从Redis将永远也不会被选中。默认的优先级为100。

  • min-replicas-to-write 3 /min-replicas-max-lag 10
    假如主Redis发现有超过M个从Redis的连接延时大于N秒,那么主Redis就停止接受外来的写请求。这是因为从Redis一般会每秒钟都向主Redis发出PING, 而主Redis会记录每一个从Redis最近一次发来PING的时间点,所以主Redis能够了解每一个从Redis的运行情况。

  • min-replicas-to-write 3 /min-replicas-max-lag 10
    表示,假如有大于等于3个从Redis的连接延迟大于10秒,那么主Redis就不再接受外部的写请求。 上述两个配置中有一个被置为0,则这个特性将被关闭。默认情况下min-slaves-to-write为0,而min-slaves-max-lag为10。

安全配置
  • requirepass foobared
    设置登录redis的密码

  • rename-command CONFIG b840fc02d524045429941cc15f59e41cb7be6c52
    将一些关键指令修改名字,比如将CONFIG命令改为b840fc02d524045429941cc15f59e41cb7be6c52,也可以直接禁用CONFIG指令 rename-command CONFIG “”

客户端
  • maxclients 10000
    允许最大客户端数
AOF相关
  • appendonly no
    默认情况下,Redis会异步的将数据持久化到磁盘(RDB)。这种模式在大部分应用程序中已被验证是很有效的,但是在一些问题发生时, 比如断电,则这种机制可能会导致数分钟的写请求丢失。如上半部分中介绍的,AOF是一种更好的保持数据一致性的方式。 即使当服务器断电时,也仅会有1秒钟的写请求丢失,当Redis进程出现问题且操作系统运行正常时,甚至只会丢失一条写请求。

官方建议,AOF机制和RDB机制可以同时使用,不会有任何冲突。

  • appendfilename “appendonly.aof”
    定义aof文件名字

  • appendfsync everysec
    使用AOF机制做持久化时,调用fsync()函数有三个模式:

    (1)no:不调用fsync()。而是让操作系统自行决定sync的时间。这种模式下,Redis的性能会最快。

    (2)always:在每次写请求后都调用fsync()。这种模式下,Redis会相对较慢,但数据最安全。

    (3)everysec:每秒钟调用一次fsync()。这是性能和安全的折衷。

默认情况下为everysec。

  • no-appendfsync-on-rewrite no
    当fsync方式设置为always或everysec时,如果后台持久化进程需要执行一个很大的磁盘IO操作,那么Redis可能会在fsync()调用时卡住。 目前尚未修复这个问题,这是因为即使我们在另一个新的线程中去执行fsync(),也会阻塞住同步写调用。

为了缓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使用该配置项,这样的话,当BGSAVE或BGWRITEAOF运行时,fsync()在主进程中的调用会被阻止。 这意味着当另一路进程正在对AOF文件进行重构时,Redis的持久化功能就失效了,就好像我们设置了"appendsync no"一样。 如果Redis有时延问题,那么可以将该选项设置为yes。否则请保持no,因为这是保证数据完整性的最安全的选择。

  • auto-aof-rewrite-percentage 100/auto-aof-rewrite-min-size 64mb

我们允许Redis自动重写aof。当aof增长到一定规模时,Redis会隐式调用BGREWRITEAOF来重写log文件,以缩减文件体积。

Redis是这样工作的:Redis会记录上次重写时的aof大小。假如Redis自启动至今还没有进行过重写,那么启动时aof文件的大小会被作为基准值。 这个基准值会和当前的aof大小进行比较。如果当前aof大小超出所设置的增长比例,则会触发重写。另外还需要设置一个最小大小,是为了防止在aof很小时就触发重写。

如果设置auto-aof-rewrite-percentage为0,则会关闭此重写功能。

  • aof-load-truncated yes

由于某种原因(aof文件损坏)有可能导致利用aof文件恢复redis数据时发生异常,该参数决定redis服务接下来的行为。

如果设置为yes,则aof文件会被加载(但数据一定不全),并且会记录日志说明情况。

如果设置为no,则redis服务根本就启动不起来。

  • aof-use-rdb-preamble yes

为了让用户能够同时拥有RDB和AOF两种持久化的优点, 从Redis 4.0版本开始,就推出了一个能够“鱼和熊掌兼得”的持久化方案 —— RDB-AOF 混合持久化: 这种持久化能够通过 AOF 重写操作创建出一个同时包含RDB数据和AOF数据的AOF文件, 其中RDB数据位于AOF文件的开头, 它们储存了服务器开始执行重写操作时的数据库状态:至于那些在重写操作执行之后执行的Redis命令,则会继续以AOF格式追加到AOF文件的末尾,也即是RDB数据之后。

slow log
  • slowlog-log-slower-than 10000
    Redis也有跟MySQL类似的慢查询日志,该参数定义一个查询执行时间超过10000微秒则会记录日志。其中1秒=1000000微秒。

  • slowlog-max-len 128
    该参数定义慢查询日志最大的条数。其实,Redis的slow log也是保存在内存中,也是一种k/v形态的数据。

补充:
slowlog get //列出所有的慢查询日志
slowlog get 2 //只列出2条
slowlog len //查看慢查询日志条数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