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出于让李开复接受世界一流教育的愿望,家人把12岁的他带到了陌生的美国。也许美国是许多成年人的梦想,但对于语言不通的孩子而言,这样的梦想或许是一场梦魇。
在风光秀丽的田纳西州小镇橡树岭,李开复的身影显得十分的孤寂,没有朋友,甚至连别人说话都听不懂。第一年旅美生活,在一家天主教小学读书的李开复基本上是什么都听不懂,常常是老师在上面讲课,他就在下面看武侠小说。武侠的世界给了他最大的温暖,侠道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担当精神是他的精神资源,一年后,他才适应了英文环境,开始正常的学习。
橡树岭寄托着李开复家人对他走技术人生的期待。在橡树岭,有着著名的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世界第一棵原子弹就由这家实验室研制。
小侠李开复很快就脱颖而出了,他总是在各种数学比赛中获奖,功课成为了理所当然的第一名。
当然,最重要的是他找到了自己的行侠世界。在高中时,学校安装了一台很旧的IBM电脑,李开复对此着了迷,常去那里玩,写游戏,做运算。在电脑神奇的世界里,他感到其乐无穷。
读大学不是为了找一份所谓的好工,而是为了站在大学的肩膀上寻找人生的大方向,实现理想。李开复说:“我不想取得没用的文凭。”
高中毕业时,李开复想要离开田纳西了,尽管那里的山美、水美,然而城市的诱惑实在太大,他每天都在听人说纽约,他要去那里闯一闯,于是他选择了哥伦比亚大学。
在哥伦比亚大学里,李开复视野大开,除了对电脑依然情有独钟之外,他开始对历史和政治感兴趣,学习的领域也特别广泛,从哲学、音乐、艺术到法律,他还特别地选修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文言文。
在这个世界知名的学府里,电脑依然是他最感兴趣的课程,他开始在大学的电脑中心指导学生写一些程序,也经常为一些商业机构写一些程序。
依靠在电脑方面的技术和知识,从大学开始,李开复就过上了自食其力的生活。
有一阵子,他疯狂地喜欢上了桥牌,水平不断上升,甚至在北美比赛中获过第一名。可是打桥牌是一项很花钱的娱乐,他只有编写更多的程序才能挣到足够多的钱去参加在外地举办的各种比赛。尽管如此,在电脑学习方面,他始终是哥伦比亚大学最好的学生,每一门的电脑功课都是第一名。
在大学里,李开复确立了人生的发展方向,他选择了电脑作为一生努力的目标,于是,在大学生活结束后,他瞄准了全美最好的计算机方面的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
大境界是一种习惯,这样的习惯是可以通过大学学习获得的,而接近名师是成就大境界的一条捷径。
李开复真正的职业人生是从遇到几位大师级的人物开始的。他至今还在庆幸自己总能在关键时刻碰到指路名师。受他们的影响,他的思想境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思考问题的重点也放在大格局而非小技巧上。这样的思想使得他能永远领导趋势,而不仅仅做一个弄潮儿:潮涨时,顺风顺水;落潮时,就搁浅于人生的沙滩上。
在学术界,人们普遍认为“名师出高徒”。李开复知道导师在自己成长道路上的作用,于是他选择了主动去寻找自己所研究的领域里最好的老师。延续这个的思路,他找到了全美最好的计算机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也找到了全美最好的导师。
找到名师,就接近于找到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思想,最快捷的路径,最有特色的思考方式和学习能力,还有最丰富的资源。
位于匹茨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是全球最有名的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的大学,当时全美惟一获得过计算机科学诺贝尔奖的人就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三十位图林奖得主中有五位也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在当时,每年几乎有1000人报考该校,而最终只有30人得偿所愿。
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有着十分自由而良好的学术气氛。在入学之后,计算机学院的上百位教授每人每天作一个报告,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让学生充分了解,以便决定自己的导师,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
经过一个月的了解和考虑,李开复决定投身人工智能的研究。他对自然语言、语言识别等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终选择了计算机领域的最高奖项——图林奖获得者拉吉·瑞迪教授作为自己的导师,从事语音识别方面的研究。
其时,一个从事语言识别研究的大项目刚刚批准下来,一共有500多万美元的研究经费,其中麻省理工学院分得100多万美元,SRI研究机构分得100多万美元,而瑞迪教授分得300万美元。
一个偶然的机会,经一位学长介绍,李开复对统计学产生了兴趣:为什么不采用统计学的方式来研究语言识别呢?
好导师是一本人生的大书。这样的大书不仅写有学术的成就,还有做人的度量及气概。李开复向导师提出自己的想法:尝试一下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开展语言识别的研究,尽管瑞迪教授并不完全认同他的观点,但他还是同意了李开复的想法,让他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并答应为他提供最好的计算机。
在全力从事统计语言研究前,李开复的进展并不大,这时他知道另一位教授在作一个名为奥赛罗的游戏,开发一个电脑与人下国际象棋的比赛。他顿时来了兴趣,他向瑞迪教授提出来,要去做一段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教授同意了他的要求。
在两个月的时间内,李开复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在电脑下国际象棋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他编写了一些程序让电脑向人类学习,然后与人比赛,进而到电脑向自己学习,自己与自己比赛,从而找到自身的弱点。这是全世界第一部自己与自己下,自己学习、总结的电脑,奥赛罗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李开复的电脑能下过每一个参与电脑比赛的人,一时间名声大振。1985年,李开复开发的电脑在北美电脑下棋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并以54比8的悬殊分数击败世界冠军选手。
这项研究使李开复确信,用统计学的方法研究语言识别比专家系统更具优势。他又回到了自己的研究项目中来,开始了每天长达18个小时的研究,成天呆在书房里写程序、设计方案。1987年12月,当美国人都在为圣诞节做准备时,李开复的研究获得重大突破,采用统计方法得到的语言识别率从40%一下子上升到96%以上。1988年3月,在纽约举行的国际语音处理的最高学术会议上,李开复的研究成果轰动了国际学术界,从此,所有以传统的专家系统研究语言识别的人全部转向了统计方法。
在李开复眼中,获得大境界仅靠名师还远远不够,在他心中,有一位“最博学的老师”——Internet!他知道,现在几乎所有的论文、研究结果、先进想法都可以在网上找到。他还常常直接发电子邮件去咨询一些世界公认的专家和教授,而有意思的是,这些“名师”往往很快回复了他,这样的经历,让他充满了自信。
好导师还是人生的激励大师。在他进入卡内基梅隆大学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时,系主任曾对他讲:当你拿到你的博士学位时,你应该成为你所从事的研究领域里世界第一的专家。
这句话对于初出茅庐的李开复来说简直高不可攀,但也让他踌躇满志、跃跃欲试。
就这样,在经过五年寒窗、夜以继日的努力工作后,他所期待的结果就那么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李开复说:一个打算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就应该给自己树立一个很高的目标。如果没有雄心壮志,就千万不要自欺欺人,也许经商或从事其它工作,会有更大的成绩。
为了让自己的目标更有前瞻性及超前性,李开复习惯做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彻底地了解在相关领域他人已有的工作和成绩,然后再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二是做脚踏实地的工作;三是不断跟踪这个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他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把握好方向,避免重复性工作,把精力集中在最有价值的研究方向上。
大境界本质上是一种习惯。这样的习惯除了思想的高屋建翎之外,还有行动上的心无旁骛和大胆投入。
李开复回忆说:“我在攻读博士学位时,每周工作七天,每天工作16个小时,大量的统计结果和分析报告几乎让我崩溃。那时,同领域其他研究人员采用的是与我不同的传统方法。我的老师虽然支持我,但并不认可我的研究方向。我也曾不止一次地怀疑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真的能够成功。但终于有一天,在半夜三点时做出的一个结果让我感受到了成功的滋味。后来,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导师也开始采用我的研究方法。我的博士论文使我的研究成为自然语言研究方面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工作之一。
读博士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切忌浮躁的情绪,而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工作。也不可受一些稍纵即逝的名利的诱惑,而要200%的投入。也许你会疲劳,会懊悔,会迷失方向,但是要记住,你所期待的成功和突破也正孕育其中。那种一切都很顺利,谁都可以得到的工作和结果,我相信研究价值一定不高。”
一辈子只有一种最根本的兴趣和快乐,读大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找到这种终其一生乐此不疲的兴趣。
追逐兴趣而不是追逐“热门”,李开复是这一观点坚定的执行者。
刚进大学时,李开复的人生理想是从事法律或政治工作。一年多以后,李开复发现自己对法律没有兴趣,学习成绩长期维持着中不溜秋的局面,往往是要考试了或是觉得自己不应该放松学习时才紧赶一阵,之后换到数学专业,但是在选了许多高级课程之后,还是想不明白到底能用它们为社会做些什么。
李开复每天大量的时间花在计算机上,他每天疯狂地编程,很快就引起了老师、同学的重视。终于,大二的一天,李开复决定放弃此前一年多在全美前三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已经修得的学分,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寂寂无名的计算机系。
李开复当时告诉自己:“人生只有一次,不应浪费在没有快乐、没有成就感的领域。”
当时也有朋友对他说,改变专业会付出很多代价,但李开复说:“做一个没有激情的工作将付出更大的代价。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情况就不一样了。当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时,你会在走路、上课或洗澡时都对它念念不忘,你在该领域内就更容易取得成功,更进一步,如果你对该领域有激情,你就可能为它废寝忘食,连睡觉时想起一个主意,都会跳起来。这时候,你已经不是为了成功而工作,而是为了‘享受’而工作了。毫无疑问的,你将会从此得到成功。
相对来说,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只会事倍功半,有可能一事无成。即便你靠着资质或才华可以把它做好,你也绝对没有释放出所有的潜力。”
放弃热门专业转系的那一天,李开复心花怒放、精神振奋,他对自己承诺,大学后三年每一门功课都要拿A。若不是那天的决定,今天李开复就不会拥有在计算机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那么,如何寻找兴趣和激情呢?李开复的经验是:首先,要把兴趣和才华分开。做自己有才华的事容易出成果,但不要因为自己做得好就认为那是你的兴趣所在。为了找到真正的兴趣和激情,你可以问自己:对于某件事,你是否十分渴望重复它,是否能愉快地、成功地完成它?你过去是不是一直向往它?是否总能很快地学习它?它是否总能让你满足?你是否由衷地从心里(而不只是从脑海里)喜爱它?你的人生中最快乐的事情是不是和它有关?其实,就是不要把父母的期待当作自己的兴趣。
为了真切地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李开复不断地给自己机会去选择。记得李开复刚进卡内基·梅隆的博士班时,学校有一个机制,允许学生挑老师。在第一个月里,每个老师都使尽全身解数吸引学生。正因为有了这个机制,李开复才幸运地碰到了他的恩师瑞迪教授,选择了自己的博士题目——“语音识别”。
唯有尝试,你才能找到你的最爱。带着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愿望,李开复在计算机领域里不断地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追逐最感兴趣和最有激情的事情,并最终获得了成功。
仅有理想是不够的,还得学会制定目标,找到取得人生成功的最好路径。任何目标都必须是实际的、可衡量的目标,不能只是停留在思想上的口号或空话而已,做目标时,必须把抽象的、无法实施的、不可衡量的大目标简化成为实际的、可衡量的小目标。
找到了兴趣,接着要做的就是制定具体的阶段性目标,一步步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为了实现理想,达成目标。李开复开始客观地评估自己兴趣和理想之间的差距,并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能弥补这样的差距?因为他知道仅有目标,而没有实现目标的计划,目标只不过是空谈。
当李开复决定把“让自己的影响力最大化”作为人生的目标时,他发现他最欠缺的是演讲和沟通能力。他向记者说:“我以前是一个和人交谈都会脸红,上台演讲就会恐惧的学生。我做助教时表现特别差,学生甚至给我取了个‘开复剧场’的绰号。因此,为了实现我的理想,我给自己设定了多个提高演讲和沟通技巧的具体目标。”
然后,李开复开始设置阶段性的、具体的目标,再充分发挥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勤奋、向上和毅力,努力完成目标。
李开复一直保持着这样的接近目标的习惯。比如,他曾经要求自己每个月做两次演讲,而且每次都要同学或朋友去旁听,继而给他反馈意见。他对自己承诺,不排练三次,决不上台演讲。
他还要求自己每个月去听演讲,并向优秀的演讲者求教。有一个演讲者教了他克服恐惧的几种方法:如果你看着观众的眼睛会紧张,那你可以看观众的头顶,而观众会依然认为你在看他们的脸,此外,手中最好不要拿纸而要握起拳来,那样,颤抖的手就不会引起观众的注意。
当李开复反复练习演讲技巧后,他又找到了许多适合自己的小秘诀。“比如:不用讲稿,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表达时,我会表现得更好,于是,我仍准备讲稿但只在排练时使用;我发现我回答问题的能力超过了我演讲的能力,于是,我一般要求多留时间回答问题;我发现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就无法讲好,于是,我就不再答应讲那些我没有兴趣的题目。几年后,我周围的人都夸我演讲得好,甚至有人认为我是个天生的好演说家。”
李开复知道:制定具体目标时必须了解自己的能力。目标设定过高固然不切实际,但目标也不可定得太低。对目标还要做及时的调整:如果超出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提高;如果未达到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调低。达成了一个目标后,可以再制定更有挑战性的目标;失败时要坦然接受,认真总结教训。
李开复博士简历
1966-1972台湾就读小学
1972-1979美国田纳西州就读初中、高中
1979-1983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学士
1983-1988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博士
1988-1990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助理教授
1990-1996美国苹果电脑公司(语音组经理、多媒体实验室主任、互动多媒体部全球副总裁)
1996-1998美国SGI电脑公司(网络产品部全球副总裁、Cosmo子公司总裁)
1998-2005美国微软公司(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自然互动部全球副总裁)
1988美国商业周刊最重要发明奖(语音识别)
1989世界Othello对弈冠军
1991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最佳论文奖
2000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
李开复人生格言
李开复一直信奉三个做事原则: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可以克服的挑战、有足够的度量接受不可克服的挑战、有足够的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如果你什么事都要求完美,那你一定常常烦恼。如果你什么事都坚持己见地拼命,那只是‘匹夫之勇’。真正的勇气是要能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事实;真正的度量是能自我控制地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情,而不为它们烦恼;真正的智慧是能够分辨自己有没有能力改变一件事情,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可解的问题上。”
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李开复的回答是:“人生只有一次,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最大的影响力(impact),能够帮助自己、帮助家庭、帮助国家、帮助世界、帮助后人,能够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更好、更有效率,能够为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
在风光秀丽的田纳西州小镇橡树岭,李开复的身影显得十分的孤寂,没有朋友,甚至连别人说话都听不懂。第一年旅美生活,在一家天主教小学读书的李开复基本上是什么都听不懂,常常是老师在上面讲课,他就在下面看武侠小说。武侠的世界给了他最大的温暖,侠道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担当精神是他的精神资源,一年后,他才适应了英文环境,开始正常的学习。
橡树岭寄托着李开复家人对他走技术人生的期待。在橡树岭,有着著名的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世界第一棵原子弹就由这家实验室研制。
小侠李开复很快就脱颖而出了,他总是在各种数学比赛中获奖,功课成为了理所当然的第一名。
当然,最重要的是他找到了自己的行侠世界。在高中时,学校安装了一台很旧的IBM电脑,李开复对此着了迷,常去那里玩,写游戏,做运算。在电脑神奇的世界里,他感到其乐无穷。
读大学不是为了找一份所谓的好工,而是为了站在大学的肩膀上寻找人生的大方向,实现理想。李开复说:“我不想取得没用的文凭。”
高中毕业时,李开复想要离开田纳西了,尽管那里的山美、水美,然而城市的诱惑实在太大,他每天都在听人说纽约,他要去那里闯一闯,于是他选择了哥伦比亚大学。
在哥伦比亚大学里,李开复视野大开,除了对电脑依然情有独钟之外,他开始对历史和政治感兴趣,学习的领域也特别广泛,从哲学、音乐、艺术到法律,他还特别地选修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文言文。
在这个世界知名的学府里,电脑依然是他最感兴趣的课程,他开始在大学的电脑中心指导学生写一些程序,也经常为一些商业机构写一些程序。
依靠在电脑方面的技术和知识,从大学开始,李开复就过上了自食其力的生活。
有一阵子,他疯狂地喜欢上了桥牌,水平不断上升,甚至在北美比赛中获过第一名。可是打桥牌是一项很花钱的娱乐,他只有编写更多的程序才能挣到足够多的钱去参加在外地举办的各种比赛。尽管如此,在电脑学习方面,他始终是哥伦比亚大学最好的学生,每一门的电脑功课都是第一名。
在大学里,李开复确立了人生的发展方向,他选择了电脑作为一生努力的目标,于是,在大学生活结束后,他瞄准了全美最好的计算机方面的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
大境界是一种习惯,这样的习惯是可以通过大学学习获得的,而接近名师是成就大境界的一条捷径。
李开复真正的职业人生是从遇到几位大师级的人物开始的。他至今还在庆幸自己总能在关键时刻碰到指路名师。受他们的影响,他的思想境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思考问题的重点也放在大格局而非小技巧上。这样的思想使得他能永远领导趋势,而不仅仅做一个弄潮儿:潮涨时,顺风顺水;落潮时,就搁浅于人生的沙滩上。
在学术界,人们普遍认为“名师出高徒”。李开复知道导师在自己成长道路上的作用,于是他选择了主动去寻找自己所研究的领域里最好的老师。延续这个的思路,他找到了全美最好的计算机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也找到了全美最好的导师。
找到名师,就接近于找到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思想,最快捷的路径,最有特色的思考方式和学习能力,还有最丰富的资源。
位于匹茨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是全球最有名的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的大学,当时全美惟一获得过计算机科学诺贝尔奖的人就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三十位图林奖得主中有五位也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在当时,每年几乎有1000人报考该校,而最终只有30人得偿所愿。
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有着十分自由而良好的学术气氛。在入学之后,计算机学院的上百位教授每人每天作一个报告,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让学生充分了解,以便决定自己的导师,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
经过一个月的了解和考虑,李开复决定投身人工智能的研究。他对自然语言、语言识别等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终选择了计算机领域的最高奖项——图林奖获得者拉吉·瑞迪教授作为自己的导师,从事语音识别方面的研究。
其时,一个从事语言识别研究的大项目刚刚批准下来,一共有500多万美元的研究经费,其中麻省理工学院分得100多万美元,SRI研究机构分得100多万美元,而瑞迪教授分得300万美元。
一个偶然的机会,经一位学长介绍,李开复对统计学产生了兴趣:为什么不采用统计学的方式来研究语言识别呢?
好导师是一本人生的大书。这样的大书不仅写有学术的成就,还有做人的度量及气概。李开复向导师提出自己的想法:尝试一下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开展语言识别的研究,尽管瑞迪教授并不完全认同他的观点,但他还是同意了李开复的想法,让他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并答应为他提供最好的计算机。
在全力从事统计语言研究前,李开复的进展并不大,这时他知道另一位教授在作一个名为奥赛罗的游戏,开发一个电脑与人下国际象棋的比赛。他顿时来了兴趣,他向瑞迪教授提出来,要去做一段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教授同意了他的要求。
在两个月的时间内,李开复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在电脑下国际象棋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他编写了一些程序让电脑向人类学习,然后与人比赛,进而到电脑向自己学习,自己与自己比赛,从而找到自身的弱点。这是全世界第一部自己与自己下,自己学习、总结的电脑,奥赛罗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李开复的电脑能下过每一个参与电脑比赛的人,一时间名声大振。1985年,李开复开发的电脑在北美电脑下棋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并以54比8的悬殊分数击败世界冠军选手。
这项研究使李开复确信,用统计学的方法研究语言识别比专家系统更具优势。他又回到了自己的研究项目中来,开始了每天长达18个小时的研究,成天呆在书房里写程序、设计方案。1987年12月,当美国人都在为圣诞节做准备时,李开复的研究获得重大突破,采用统计方法得到的语言识别率从40%一下子上升到96%以上。1988年3月,在纽约举行的国际语音处理的最高学术会议上,李开复的研究成果轰动了国际学术界,从此,所有以传统的专家系统研究语言识别的人全部转向了统计方法。
在李开复眼中,获得大境界仅靠名师还远远不够,在他心中,有一位“最博学的老师”——Internet!他知道,现在几乎所有的论文、研究结果、先进想法都可以在网上找到。他还常常直接发电子邮件去咨询一些世界公认的专家和教授,而有意思的是,这些“名师”往往很快回复了他,这样的经历,让他充满了自信。
好导师还是人生的激励大师。在他进入卡内基梅隆大学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时,系主任曾对他讲:当你拿到你的博士学位时,你应该成为你所从事的研究领域里世界第一的专家。
这句话对于初出茅庐的李开复来说简直高不可攀,但也让他踌躇满志、跃跃欲试。
就这样,在经过五年寒窗、夜以继日的努力工作后,他所期待的结果就那么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李开复说:一个打算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就应该给自己树立一个很高的目标。如果没有雄心壮志,就千万不要自欺欺人,也许经商或从事其它工作,会有更大的成绩。
为了让自己的目标更有前瞻性及超前性,李开复习惯做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彻底地了解在相关领域他人已有的工作和成绩,然后再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二是做脚踏实地的工作;三是不断跟踪这个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他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把握好方向,避免重复性工作,把精力集中在最有价值的研究方向上。
大境界本质上是一种习惯。这样的习惯除了思想的高屋建翎之外,还有行动上的心无旁骛和大胆投入。
李开复回忆说:“我在攻读博士学位时,每周工作七天,每天工作16个小时,大量的统计结果和分析报告几乎让我崩溃。那时,同领域其他研究人员采用的是与我不同的传统方法。我的老师虽然支持我,但并不认可我的研究方向。我也曾不止一次地怀疑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真的能够成功。但终于有一天,在半夜三点时做出的一个结果让我感受到了成功的滋味。后来,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导师也开始采用我的研究方法。我的博士论文使我的研究成为自然语言研究方面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工作之一。
读博士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切忌浮躁的情绪,而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工作。也不可受一些稍纵即逝的名利的诱惑,而要200%的投入。也许你会疲劳,会懊悔,会迷失方向,但是要记住,你所期待的成功和突破也正孕育其中。那种一切都很顺利,谁都可以得到的工作和结果,我相信研究价值一定不高。”
一辈子只有一种最根本的兴趣和快乐,读大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找到这种终其一生乐此不疲的兴趣。
追逐兴趣而不是追逐“热门”,李开复是这一观点坚定的执行者。
刚进大学时,李开复的人生理想是从事法律或政治工作。一年多以后,李开复发现自己对法律没有兴趣,学习成绩长期维持着中不溜秋的局面,往往是要考试了或是觉得自己不应该放松学习时才紧赶一阵,之后换到数学专业,但是在选了许多高级课程之后,还是想不明白到底能用它们为社会做些什么。
李开复每天大量的时间花在计算机上,他每天疯狂地编程,很快就引起了老师、同学的重视。终于,大二的一天,李开复决定放弃此前一年多在全美前三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已经修得的学分,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寂寂无名的计算机系。
李开复当时告诉自己:“人生只有一次,不应浪费在没有快乐、没有成就感的领域。”
当时也有朋友对他说,改变专业会付出很多代价,但李开复说:“做一个没有激情的工作将付出更大的代价。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情况就不一样了。当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时,你会在走路、上课或洗澡时都对它念念不忘,你在该领域内就更容易取得成功,更进一步,如果你对该领域有激情,你就可能为它废寝忘食,连睡觉时想起一个主意,都会跳起来。这时候,你已经不是为了成功而工作,而是为了‘享受’而工作了。毫无疑问的,你将会从此得到成功。
相对来说,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只会事倍功半,有可能一事无成。即便你靠着资质或才华可以把它做好,你也绝对没有释放出所有的潜力。”
放弃热门专业转系的那一天,李开复心花怒放、精神振奋,他对自己承诺,大学后三年每一门功课都要拿A。若不是那天的决定,今天李开复就不会拥有在计算机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那么,如何寻找兴趣和激情呢?李开复的经验是:首先,要把兴趣和才华分开。做自己有才华的事容易出成果,但不要因为自己做得好就认为那是你的兴趣所在。为了找到真正的兴趣和激情,你可以问自己:对于某件事,你是否十分渴望重复它,是否能愉快地、成功地完成它?你过去是不是一直向往它?是否总能很快地学习它?它是否总能让你满足?你是否由衷地从心里(而不只是从脑海里)喜爱它?你的人生中最快乐的事情是不是和它有关?其实,就是不要把父母的期待当作自己的兴趣。
为了真切地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李开复不断地给自己机会去选择。记得李开复刚进卡内基·梅隆的博士班时,学校有一个机制,允许学生挑老师。在第一个月里,每个老师都使尽全身解数吸引学生。正因为有了这个机制,李开复才幸运地碰到了他的恩师瑞迪教授,选择了自己的博士题目——“语音识别”。
唯有尝试,你才能找到你的最爱。带着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愿望,李开复在计算机领域里不断地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追逐最感兴趣和最有激情的事情,并最终获得了成功。
仅有理想是不够的,还得学会制定目标,找到取得人生成功的最好路径。任何目标都必须是实际的、可衡量的目标,不能只是停留在思想上的口号或空话而已,做目标时,必须把抽象的、无法实施的、不可衡量的大目标简化成为实际的、可衡量的小目标。
找到了兴趣,接着要做的就是制定具体的阶段性目标,一步步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为了实现理想,达成目标。李开复开始客观地评估自己兴趣和理想之间的差距,并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能弥补这样的差距?因为他知道仅有目标,而没有实现目标的计划,目标只不过是空谈。
当李开复决定把“让自己的影响力最大化”作为人生的目标时,他发现他最欠缺的是演讲和沟通能力。他向记者说:“我以前是一个和人交谈都会脸红,上台演讲就会恐惧的学生。我做助教时表现特别差,学生甚至给我取了个‘开复剧场’的绰号。因此,为了实现我的理想,我给自己设定了多个提高演讲和沟通技巧的具体目标。”
然后,李开复开始设置阶段性的、具体的目标,再充分发挥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勤奋、向上和毅力,努力完成目标。
李开复一直保持着这样的接近目标的习惯。比如,他曾经要求自己每个月做两次演讲,而且每次都要同学或朋友去旁听,继而给他反馈意见。他对自己承诺,不排练三次,决不上台演讲。
他还要求自己每个月去听演讲,并向优秀的演讲者求教。有一个演讲者教了他克服恐惧的几种方法:如果你看着观众的眼睛会紧张,那你可以看观众的头顶,而观众会依然认为你在看他们的脸,此外,手中最好不要拿纸而要握起拳来,那样,颤抖的手就不会引起观众的注意。
当李开复反复练习演讲技巧后,他又找到了许多适合自己的小秘诀。“比如:不用讲稿,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表达时,我会表现得更好,于是,我仍准备讲稿但只在排练时使用;我发现我回答问题的能力超过了我演讲的能力,于是,我一般要求多留时间回答问题;我发现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就无法讲好,于是,我就不再答应讲那些我没有兴趣的题目。几年后,我周围的人都夸我演讲得好,甚至有人认为我是个天生的好演说家。”
李开复知道:制定具体目标时必须了解自己的能力。目标设定过高固然不切实际,但目标也不可定得太低。对目标还要做及时的调整:如果超出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提高;如果未达到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调低。达成了一个目标后,可以再制定更有挑战性的目标;失败时要坦然接受,认真总结教训。
李开复博士简历
1966-1972台湾就读小学
1972-1979美国田纳西州就读初中、高中
1979-1983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学士
1983-1988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博士
1988-1990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助理教授
1990-1996美国苹果电脑公司(语音组经理、多媒体实验室主任、互动多媒体部全球副总裁)
1996-1998美国SGI电脑公司(网络产品部全球副总裁、Cosmo子公司总裁)
1998-2005美国微软公司(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自然互动部全球副总裁)
1988美国商业周刊最重要发明奖(语音识别)
1989世界Othello对弈冠军
1991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最佳论文奖
2000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
李开复人生格言
李开复一直信奉三个做事原则: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可以克服的挑战、有足够的度量接受不可克服的挑战、有足够的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如果你什么事都要求完美,那你一定常常烦恼。如果你什么事都坚持己见地拼命,那只是‘匹夫之勇’。真正的勇气是要能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事实;真正的度量是能自我控制地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情,而不为它们烦恼;真正的智慧是能够分辨自己有没有能力改变一件事情,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可解的问题上。”
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李开复的回答是:“人生只有一次,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最大的影响力(impact),能够帮助自己、帮助家庭、帮助国家、帮助世界、帮助后人,能够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更好、更有效率,能够为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